神秘的柯伊伯帶!它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九大行星或許就藏在裡面!

2020-12-04 科學進擊號

相信許多朋友對於柯伊伯帶是非常陌生的。但是,大家一定都知道冥王星。其實,冥王星就在柯伊伯帶當中。

柯伊伯帶簡單點說,其實就是我們太陽系邊緣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帶的結構和起源至今仍不清楚的。

或許柯伊伯帶天體,是太陽系形成時遺留下來的一些團塊。在45億年前,有許多這樣的團塊在更接近太陽的地方繞著太陽轉動,它們互相碰撞,有的就結合在一起,形成地球和其他類地行星,以及氣體巨行星的固體核。在遠離太陽的地方,那裡的團塊處在深度的冰凍之中,就一直原樣保存了下來。柯伊伯帶天體也許就是這樣的一些遺留物,它們在太陽系剛開始形成的時候就已經在那裡了

柯伊伯帶有時被人們誤認為是太陽系的邊界,但其實太陽系還包括向外延伸兩光年之遠的奧爾特星雲。早在20世紀50年代,柯伊伯和埃吉沃斯就說過: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太陽系邊緣地帶,充滿了微小冰封的物體,它們是原始太陽星雲的殘留物,也是短周期彗星的來源地。柯伊伯帶被認為包含許多微星,它們因為未能成功地結合成行星,因而形成較小的天體,最大的直徑都小於3000公裡。

在1992年,科學家們找到了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至今已有約1000個柯伊伯帶天體被發現,直徑從數千米到上千公裡不等。許多天文學家認為:由於冥王星的個頭和柯伊伯帶中的小行星大小相當,所以冥王星應該不可以算是行星的,所以科學家們又把冥王星歸入了柯伊伯帶小行星的行列當中。

那麼柯伊伯帶為什麼會存在呢?

太陽系原始星雲有個邊界,大概是海王星的位置,也就是距離太陽約30天文單位的地方。在這個範圍內,各個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以及柯伊伯帶上天體都有足夠的質量得以碰撞吸積成形;而在這個範圍以外,就是空無一物的太空。當這些大天體成形並逐漸向外移動的時候,柯伊伯帶上的天體也被帶著往外遷移。然後當海王星碰到太陽系原始星雲的邊界後,它不得不停下來,因此才會停留在的軌道上。至於這些柯伊伯帶上的天體,就在海王星遷移的最後一個階段,逐漸被甩出去而形成。

柯伊伯帶大約從30天文單位伸展到55天文單位。柯伊伯帶非常的薄。總之,它不像帶狀而更像是甜甜圈一樣。

2014年8月1日天文學家宣稱在柯伊伯帶發現了兩個新的冰凍天體。這是他們在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僅兩周後就取得的發現,他們發現的兩個天體距離地球約64億公裡

1950年,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作了彗星軌道的統計研究,發現軌道半徑為3萬至10萬天文單位的彗星數目很多,他推算那裡有個大致球層狀的彗星儲庫,有上千億顆彗星。在1932年歐匹克也曾提出過類似看法,因而這個彗星儲庫稱為「奧爾特雲」,那裡的彗星繞太陽公轉的周期長達幾百萬年。奧爾特雲中有上萬億至十萬億顆彗星。

這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沒有解決,就是土星和木星質量為什麼很大,且衛星很多,更重要的是他們幾乎就是所謂的「冰」或者氣體形成的行星,還有一個很明顯的標誌就是唯有土星和木星有絢麗的光環而其他行星沒有。

事實上也存在另外一種假說,太陽系形成初期,太陽首先形成,其他行星和小行星隨後形成,但是這些行星內部活躍,地震和火山頻發,大量氣體和水汽被噴出,而這些行星因為引力不夠,氣體逐漸流失,他們和還未形成行星的星雲一起在太陽風的作用下被逐漸推送到土星和木星,而這裡異常寒冷,水汽和其他氣體都凝結成冰,這些物質被強大的土星和木星捕獲,甚至他們的衛星也因此收益,覆蓋了厚厚的冰層,在漫長的時間積累下,太陽風中的氫和氦也逐漸被土星和木星捕獲。

也就是說,內圈散布出去的氣體被土星和木星捕獲後形成了土星和木星厚厚的冰層以及光環等,然後在天王星和海王星漂移的作用下,這些物質又被甩了出去,沒有被土星和木星捕獲的,在更遠的地方形成了冰層,因為土星和木星不可能時刻出現軌道的任何位置,太陽風是球形散播出去的,被捕獲的可能只是很少一部分,逃逸出去的才是主流。

因為太陽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有些冰層距離天王和海王也恰好不是太遠,當天王和海王到來的時候,可能會被他們的引力攝動,所以彗星因此形成,彗星不過是水和其他氣體形成的結晶,在墮落太陽的過程中,又會蒸發,蒸發後最終又會被吹到太陽系邊緣,然後又可能被天王海王引力攝動,重新形成彗星,這不過是周而復始的循環運動,不過彗星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受到土星木星的強大引力,有些會墮落到土星木星上,有些可能成為他的衛星,所以彗星又成為土星和木星物質的一種來源,這又在太陽系大循環內形成了小循環。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神秘的柯伊伯帶!它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九大行星或許藏在其中
    柯伊伯帶的結構和起源至今仍不清楚的。或許柯伊伯帶天體,是太陽系形成時遺留下來的一些團塊。早在20世紀50年代,柯伊伯和埃吉沃斯就說過: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太陽系邊緣地帶,充滿了微小冰封的物體,它們是原始太陽星雲的殘留物,也是短周期彗星的來源地。柯伊伯帶被認為包含許多微星,它們因為未能成功地結合成行星,因而形成較小的天體,最大的直徑都小於3000公裡。
  • 我們的太陽系或許存在第九大行星
    然而科學家們一直在理論上認為在距離太陽很遠的地方有一個第九大行星的存在。它尚還沒有發現,但是假如它真的被探測到,那麼就可以解釋很多困擾科學家多年的問題。比如太陽的自傳軸與在天王星外圍聚集著的小型冰凍彗星的公轉軌道存在的傾斜角。這塊區域被稱為柯伊伯帶。
  • 太陽系真正的第九大行星 或許要出現
    ,他們把這個神秘的未知行星稱為「第九大行星」。軌道計算表明,如果第九大行星存在,它的質量將為地球的10倍,軌道為橢圓形,繞太陽運動的周期約為10000到20000年。它離太陽最近的距離也不會小於地日距離的200倍(即200個天文單位,簡稱AU),比冥王星遠得多,位於柯伊伯帶的冰雪世界中。從來沒有人見過第九大行星,但研究者已經根據柯伊伯帶中幾個天體的運動規律推斷出了它的存在。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嗎?
    有科學家推測,柯伊伯帶之中直徑超過100千米的小行星可能有3000 多顆,那麼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有沒有可能就隱藏在柯伊伯帶之中呢? 柯伊伯帶受太陽引力影響較小,雖然有著超10 億顆小行星,但它畢竟沒有經過複雜的天文演化,附近也沒有超大型的行星,所以柯伊伯帶基本可以說是太陽系形成初期的原始成分,確實有科學家猜測第九大行星就隱藏在柯伊伯帶之中
  • 太陽系是否存在第九大行星?如果存在,它是如何形成的?
    在人類走出地球之後,首先看到的就是廣闊的太陽系,過去科學家對太陽系行星的認知是九大行星,可是後來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發現冥王星太小了,如果它也能稱之為行星的話,太陽系還會存在第十顆行星,第十一顆行星。於是,後來科學家通過研究將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踢出了行星之列,從此太陽系由原來的九大行星變為八大行星。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之謎,擾亂柯伊伯帶的隱藏巨星
    說到太陽系之中的其他行星,早前我們所學習到的初中地理知識,認為太陽系之中其實有序地排列著九大行星,但是在之後冥王星被降級成為矮行星,所以我們現在太陽系之中其實分布著八顆行星,最邊緣的一顆被稱之為海王星,而除了這八顆行星之外,科學家還在不斷的探測太陽系邊緣是否存在著神秘的第九大行星,並且一直有科學家認為太陽系邊緣肯定潛伏著第九顆行星
  • 冥王星位於柯伊伯帶,被科學家踢出九大行星行列,這是為什麼呢?
    在太陽系最神秘的區域之一,曾經被誤認為太陽系邊界的柯伊伯帶,這裡是太陽系在海王星軌道之外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域,在無數小行星中太陽系的五大矮行星之一冥王星位於柯伊伯帶,它曾被人們稱之為太陽系中最可怕的星球。
  • 宇宙神秘的區域-柯伊伯帶
    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內最神秘的區域位於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廣闊區域,距離太陽大約30個天文單位,大量的小天體在這片區域中漂浮旋轉,這些小天體圍繞太陽形成一個直徑大約為200天文單位的環帶區域。什麼是柯伊伯帶?柯伊伯帶包含了眾多的微小天體,它們是來自環繞著太陽的原行星盤碎片,由於長期的演化使得他們未能成功的形成行星,而這些雜亂的物質漂浮在這遠離太陽數10億公裡內的區域,由於遙遠的距離和微小的結構,使得人類數千年來一直未曾發現這片太陽系內最神秘的區域。
  • 太陽系真正的第九大行星,或許就要浮出水面了
    軌道計算表明,如果第九大行星存在,它的質量將為地球的10倍,軌道為橢圓形,繞太陽運動的周期約為10000到20000年。它離太陽最近的距離也不會小於地日距離的200倍(即200個天文單位,簡稱AU),比冥王星遠得多,位於柯伊伯帶的冰雪世界中。
  • 太陽邊緣最神秘的「柯伊伯帶」,它是如何被發現的?藏著什麼秘密
    就像著名的哈雷彗星,以76年左右的周期繞日公轉,它的直徑最大處只有十多公裡,每次接近太陽時,都要被蒸發而損失大量質量。我們相信數千年後,哈雷彗星將在太陽附近消失。這些彗星從哪兒來呢?這真是一個謎。這些物體的軌道面與行星相似,但偶爾有些物體受到外行星或者恆星引力的擾動,脫離原來軌道而飛向太陽,並在越過內層海王星的軌道時,進一步受海王星重力的影響,成功進入太陽系內層的彗星。30到100天文單位之間的地帶,就是這些公轉周期較短的彗星的故鄉。它源源不斷地送出了它的遊子,從此,這一區域就被稱為柯伊伯帶。
  • 第九大行星是一種特殊黑洞?體積是地球30倍,它比行星恐怖多了
    然而在十幾年前,關於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的說法深入人心,通過嚴謹的科學探討才將冥王星排除出去。直到冥王星被劃分為矮行星,人們才漸漸接受這個概念。最近,科學家們通過觀測太陽系的邊緣地帶發現,柯伊伯帶有部分小行星的軌道最遠距離太陽幾百個天文單位。如果說是海王星的引力散射效應,或許仍然有些牽強,於是人們推測,太陽系存在第九大行星。
  • 「X行星」是真實存在的嗎?它才是太陽系真正的第九大行星
    筆者:三體-小遙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就是其中之一,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冥王星被確立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相關概念也得到了人們的認可。然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漸漸認識到其他行星與冥王星存在一定的差異,由此推出行星的劃分標準,於是冥王星被歸為矮行星。根據相關標準,行星是圍繞太陽轉動並且質量足夠大、呈球形轉動、產生的引力能夠在周圍一定範圍內清空軌道的天體。而冥王星由於沒有產生足夠的引力清空軌道,仍然屬於柯伊伯帶的一部分,所以被列為矮行星。
  • 第九大行星疑似出現,柯伊伯帶發現異動,瑪雅人預言或許是真的
    眾所周知,我們太陽系其實是一個天體大家庭,他們以各種方式相互作用,以太陽為中心我們有8科大行星組成是天體大家庭的主要成員,每顆行星都保持自己圍繞太陽的軌道以及一系列圍繞每顆行星旋轉的衛星,這些天體在太陽系內完美的凝聚在一起,通俗來說就是說,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圍繞著太陽運轉,這些行星也都有屬於自己的衛星
  • 科學家最新理論:它就是「第九大行星」
    其中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傳說中的第九大行星。持這個觀點的科學家認為:在海王星以外,還有一個巨大的天體,其引力非常強大,擾亂了柯伊伯帶小天體的運行,導致它們的軌道出現詭異的現象。可是,問題在於,科學家的工作內容不是甩鍋,不能簡單地把找不到第九大行星就讓黑洞背鍋。問題在於:如果它真的是黑洞,我們該如何尋找它呢?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或許是個保齡球大的東西,然而它比行星可怕多了
    我們都知道太陽系有八大行星,但是天文學家們通過柯伊伯帶中部分星體的引力攝動現象發現還有一個質量大約相當於地球10倍左右的星體沒有被我們發現,這個極為可能存在的還未被發現的星體,一直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潛在的「第九大行星」,又被叫做「行星x」。
  • 真的存在第九大行星?科學家回答:有望十年內發現!
    在冥王星被排除出九大行星以來,第九大行星的位置一直無星代替,科學家一直寄希望於太陽系靠近邊緣的柯伊伯帶,希望能夠在那裡找尋到第九大行星的線索,卻始終未能如願。似乎在我們太陽系寒冷的廣闊區域外,軌道上的一些天體與我們太陽系的八顆行星相比毫無意義。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在哪裡?或許真的存在,哈勃望遠鏡發現關鍵證據
    2006年國家天文聯合會對太陽系行星做了新的定義,需要滿足三個必要的條件:1、繞太陽公轉;2、清除臨近軌道上的天體;3、自身質量足夠大,呈現流體靜力平衡狀態,保持自身球體形狀。新設定的行星標準讓曾經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黯然神傷,它被降級成矮行星,至此太陽系變成了八大行星。
  • 第九大行星存在?2022年「星空巨獸」將登場,這次它逃不掉了
    提到太陽系,人們首先會想到的就是它一共擁有八大行星,不過,事實上在天文學家們的眼中,很多人都相信,在太陽系的邊緣,可能還存在著第九大行星,它並不是已經被除名了的冥王星,而是一顆尚未被發現的未知行星。,並且在其中找到了多顆小行星,於是一個更大的問題也產生了,因為這些小行星中,很多也同樣存在著軌道異常的問題,難道柯伊伯帶之外,還有其它的區域存在嗎?
  • 冥王星為什麼被踢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
    冥王星是一顆呈紅白色的天體,它是太陽系內最神秘的一顆天體,由於冥王星距離地球數十億公裡,數十億年來一直隱藏在柯伊伯帶的世界內,以至於科學家很難發現冥王星的存在。現如今人類可以了解冥王星,歸功於由美國航空航天局發射的新視野探測器,現在流傳的冥王星的照片,大多都是由新視野後拍攝的。
  • 太陽系外圍神秘的柯伊伯帶,到底隱藏了哪些奧秘?宇宙未解之謎!
    太陽系外圍神秘的柯伊伯帶,到底隱藏了哪些奧秘?宇宙未解之謎!說到了我們的宇宙,想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了吧!那麼浩瀚的宇宙當中,到底有一些什麼奧秘呢?這些我們無處知曉,甚至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難以知道宇宙的真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