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木星,研究人員發現了彗星搖籃

2020-12-05 佳佳兔兔兔

眾所周知,彗星脾氣暴躁。當它們從我們太陽系的外緣猛撲進來時,這些冰冷的物體在冒險接近太陽時開始噴出氣體和灰塵。他們的夜光爆發可以帶來壯觀的景象,使夜空持續數天,數周甚至數月。

但是彗星並不是那樣誕生的,而且它們從原始形成位置到內部太陽系的路徑已經爭論了很長時間。彗星對行星科學家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們很可能是我們太陽系誕生後留下的最原始的物質殘留。

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包括亞利桑那大學月球和行星實驗室在內的凱薩琳·沃爾克和沃爾特·哈裡斯在內的一組研究人員報告說,在木星附近發現了一個充當「 彗星通道」 的軌道區域。這條通路渠道冰冷的屍體被稱為從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區域半人馬海王星進入內太陽系,在那裡他們可以成為地球附近的常客,cosmically說。

該通道的形狀大致像一個假想的甜甜圈,圍繞著該區域,是模擬半人馬,小冰冷的物體在木星和海王星之間的混沌軌道上行駛時發現的。

半人馬座:危險小徑上的冰冷流氓

據認為,半人馬起源於柯伊伯帶,該區域由海王星以外的冰冷物體組成,延伸至約50個天文單位,即太陽與地球之間平均距離的50倍。與海王星的近距離接觸將其中一些推向內向軌跡,它們變成半人馬座,成為圍繞內部太陽系的大約1,000個短周期彗星的源種群。這些彗星,也稱為木星家庭彗星或JFC,包括太空梭任務訪問的彗星,如Tempel 1(深度撞擊),Wild 2(星塵)和67P / Churyumov-Gerasimenko(羅塞塔)。

論文的合著者,研究科伊伯帶天體,行星動力學和太陽系外行星的副研究員沃爾克說:「軌道的混亂性質掩蓋了這些人成為JFC的確切路徑。」系統。「這使得很難弄清它們的確切來源以及將來的發展方向。」

哈裡斯說,受到附近幾個巨型行星(木星,土星和海王星)的引力場的幹擾,半人半人不會一直呆在周圍,成為高周轉率的鄰居。

他說:「它們在周圍徘徊了幾百萬年,也許是幾千萬年,但是它們都沒有在太陽系形成的時候出現。」

哈裡斯補充說:「我們知道可以通過望遠鏡看到的300個半人馬座,但這只是估計一千萬個這樣的物體的冰山一角。」

沃爾克說:「我們知道的大多數人只有在CCD可用之前才被發現,而且您需要計算機的幫助來搜索這些物體。」 「但是在觀察中存在很大的偏差,因為小物體根本不夠亮而無法被檢測到。」

彗星去死的地方

太陽的每一次繞行都會對彗星造成更多的磨損,直到它最終破裂,與一顆將其從內部太陽系中噴出的行星緊密接觸,或者其揮發物(主要是氣體和水)被消耗掉。

哈裡斯說:「通常,許多塵埃殘留並覆蓋了表面,因此彗星不再發熱太多,而是處於休眠狀態。」

通過某種機制,必須穩定地供應「嬰兒彗星」,以取代那些已經運行的「嬰兒彗星」,「但是直到現在,我們還不知道它們來自何方。」

為了更好地了解半人馬如何成為JFC,研究團隊專注於創建可以重現1927年發現的半人馬座29P / Schwassmann-Wachmann 1或SW1軌道的計算機模擬,該模型被認為約有40英裡寬。

SW1一直以來都以其高活性和頻繁的爆炸性爆發而困擾著天文學家,儘管事實是它離太陽太遠,水冰無法融化。它的軌道和活動都使SW1處於其他半人馬與JFC之間的進化中間,而研究的最初目標是探索SW1的當前狀況是否與其他半人馬的軌道進展一致。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小組模擬了海王星軌道以外,整個巨型行星區域以及木星軌道內部的演化過程。

哈裡斯說:「我們的模擬結果包括一些發現,這些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彗星進化的理解。」 「通過模擬追蹤的新半人馬座中,有超過五分之一在其演化的某個時刻進入了類似於SW1的軌道。」

換句話說,即使SW1似乎是目前已知佔據「彗星搖籃」的少數幾個物體中唯一的半個半人馬座,但據認為它並不是離群值,而是一個半人馬座的普通值。哈裡斯。

除了SW1軌道的普通性質外,模擬還帶來了更加令人驚訝的發現。

哈裡斯說:「經過該地區的半人馬是所有木星家族彗星的三分之二,這使它們成為生產這些彗星的主要途徑。」

沃爾克說:「從歷史上看,我們一直認為木星周圍的區域是相當空的,被巨型行星的引力清理掉了,但是我們的結果告訴我們,有一個區域正在不斷地被餵食。」

不斷產生的新物體可能有助於解釋木星對冰冷的身體造成的驚人影響,例如1994年著名的Shoemaker-Levy 9事件。

值得崇拜的彗星

根據對進入,居住和離開通道區域的物體的數量和大小的估計和計算,該研究預測該區域應能維持約1,000個木星家庭的平均人口,與迄今為止天文學家發現的500個相差不遠。

結果還表明,通道區域觸發了快速過渡:一旦半人馬進入該區域,它很可能在幾千年內成為JFC,在太陽系時間範圍內轉瞬即逝。

計算表明,SW1大小的物體應每50,000年進入該區域,這可能是SW1是人類在所有已記錄的人類歷史上開始這一過渡的最大半人馬座,Harris和Volk建議。實際上,SW1可能會在幾千年內成為「超級彗星」。

這組作者說,SW1的大小和活動程度與20世紀最明亮的彗星之一的黑爾-波普彗星相當,有70%的機會成為可能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壯觀的彗星的彗星。

哈裡斯說:「我們的後代看到的彗星活動可能比著名的哈雷彗星活躍10到100倍,除了SW1每6到10年而不是每75年返回一次。」

沃爾克說:「如果在過去的10,000年中,有一顆如此明亮的彗星,我們會知道的。」

哈裡斯說:「我們以此為有力證據表明,至少從那時以來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因為古代文明不僅會記錄這顆彗星,而且還可能會崇拜它!」

相關焦點

  • 在木星之外,發現了一個彗星搖籃,起源於柯伊伯帶的半人馬天體!
    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包括亞利桑那大學月球和行星實驗室凱薩琳·沃爾克和沃爾特·哈裡斯在內的一組研究人員報告顯示:在木星之外發現了一個軌道區域,它起著「彗星入口」的作用。這條路徑將被稱為半人馬天體從巨大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區域漏鬥到太陽系內,從宇宙的角度講,在那裡它們可以成為地球附近的常客。
  • 木星附近有個通道 冰凍小行星在那兒變成彗星
    近日,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月球與行星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計算模擬發現了木星附近的一個軌道參數空間,在這一參數空間裡,半人馬小行星可加速變身為彗星,宛如彗星的搖籃。該研究中的彗星「搖籃」是如何被發現的?為何這個奇特的空間有彗星孵化器的功效?
  • NASA發現木星外的「彗星搖籃」
    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現了木星外的一個軌道區域,該區域充當了通往太陽系內部的「彗星通道」。當彗星從太陽系的外邊緣到達時,它們的冰端在接近太陽時開始丟棄氣體和塵埃。這些爆發可以導致壯觀的流星照亮地球上的夜空。但是彗星並不是這樣誕生的,它們的宇宙之旅從它們的起源一直爭論到現在。
  • 地球上看到的彗星來自哪裡?發現彗星通往內部太陽系的門戶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由中佛羅裡達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項新研究,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彗星如何從太陽系外圍到達並被輸送到更接近地球的內部太陽系的理解。在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Gal Sarid及其合著者報告了許多彗星在接近太陽系之前通過的軌道「門戶」發現。這個入口是模擬在木星和海王星之間混沌軌道上移動的小冰體。
  • 地球上看到的彗星來自哪裡?發現彗星通往內部太陽系的門戶!
    在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Gal Sarid及其合著者報告了許多彗星在接近太陽系之前通過的軌道「門戶」發現。這個入口是模擬在木星和海王星之間混沌軌道上移動的小冰體。研究小組模擬了來自海王星軌道之外,穿過這顆巨大行星的區域,以及木星軌道內的天體的演化。這些冰體被認為是太陽系誕生以來幾乎原始的物質殘留物。
  • 天文學家發現首顆帶有類似彗星尾巴的木星小行星
    周三,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們宣布通過小行星地表撞擊最後警報系統(ATLAS),發現了第一顆帶有類似彗星尾巴的木星木馬小行星-2019年LD2號小行星。 2019年LD2號小行星屬於木星木馬小行星的範疇。
  • 研究人員從彗星中發現固體磷
    芬蘭圖爾庫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從彗星上收集到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這一發現表明,生命所需的所有重的元素可能都是由彗星運送到地球的。研究人員在從67P/丘留莫夫-格拉西門科彗星內部收集的固體塵埃顆粒中發現了磷和氟。
  • 你的後代可能會看到一顆,比哈雷彗星活躍100倍的超級彗星
    :在木星之外發現了一個軌道區域,它起著「彗星入口」的作用。為了實現這一點,該團隊模擬了從海王星軌道之外,穿過這顆巨大行星區域和木星軌道內的天體演化。研究模擬結果包括幾個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彗星演化理解的發現。在模擬跟蹤的新半人馬天體中,超過五分之一的被發現在其演化過程中的某個時間點進入了與SW1的類似軌道。
  • 星球大戰 當彗星撞擊木星的時候
    然而,站在地球這顆蔚藍色的行星上,我們已經把望遠鏡伸向了100億光年的太空深處;我們正把自己的飛行器送到太陽系的邊緣;我們已經能研究遙遠天體的演化和變遷。這不能不說是自然的奇蹟和人類的驕傲。 而當1993年美國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奇特的彗星並計算出它將於1994年7月和木星相撞時,天文學又創造了新紀錄——人類對7.7億公裡外即將發生的遙遠天象第一次做出了準確預報。 這顆彗星是以發現者休梅克夫婦和列維的名字命名的。1993年3月24日,他們從帕洛瑪天文臺施密特望遠鏡拍下的一組照片中,發現了一顆「好像是被壓碎了」的彗星。
  • 【看天下】1994年那一夜,彗星撞向木星
    這138億年當中,宇宙誕生了行星,除了八大行星之外,還有眾多的小行星和彗星,這些行星會圍著太陽旋轉,這又構成了太陽系,但在天體運動時,小型天體有時會脫離太陽的引力,從而造成天體碰撞。1993年,美國天文學家尤金和羅琳·蘇梅克夫婦以及天文愛好者大衛·利維三人發現了第九個彗星,根據觀測,這顆彗星已經脫離了太陽系外側的小行星帶進入太陽系成為周期性彗星。
  • 26年前彗星撞擊木星事件,如果沒有木星的阻攔,地球會怎麼樣?
    ,這顆彗星後來以發現者的名字命名,即「蘇梅克-列維九號」。經美國天文學會研究發現,這顆彗星有很大的可能會撞擊到木星,而且預測出了撞擊的時間為1994年7月16日。這則消息公開之後,立即在全球天文研究機構和天文愛好者間產生了強烈的反響,當時正處於人類深空探測技術迅速發展的時期,一些太空望遠鏡和行星探測器陸續發射升空,人們已經具備了可以深入了解太陽系運行規律的有利條件,但是在此之前,人們還從未在太陽系內親眼目睹彗星撞擊行星的「即時盛況」,這次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 26年前的彗星撞擊木星事件,如果沒有木星阻擋,地球會怎麼樣?
    在1993年的時候,美國的幾位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同時發現了一顆彗星進入到了太陽系內,這顆彗星後來以發現者的名字命名,即「蘇梅克-列維九號」。經美國天文學會研究發現,這顆彗星有很大的可能會撞擊到木星,而且預測出了撞擊的時間為1994年7月16日。
  • 研究人員在熱木星大氣中發現多種組分
    熱木星尺寸大、溫度高,能夠形成幅度顯著的光譜特徵,有利於開展行星大氣化學組成、溫度結構和動力學特徵的觀測研究。這類行星如何形成以及是否能夠為行星形成演化提供更普遍的線索,是亟待回答的重要科學問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雲霾在熱木星大氣中廣泛存在,影響科研人員對熱木星大氣特性的反演。尋找雲霾影響較小的熱木星,將有助於更細緻全面的刻畫大氣。
  • 撞擊木星的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為什麼會被木星撕碎成21塊?
    、觀測小行星,期望有新的發現。1993年,在美國加州帕洛瑪天文臺工作的蘇梅克夫婦和列維3人在一次觀測活動中發現了這顆彗星,那已經是他們發現的第9顆彗星。在國際慣例上,可以用發現者的姓名命名彗星,於是這顆彗星就被命名為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
  • 彗星、木星與程式設計師
    在課間,其他的同學不是在研究習題,就是在討論遊戲,唯有白林只是安靜的,看著一套英文編寫的書。這套書就像白林一樣神秘,它幾乎是兩本新華字典的厚度,書中除了密密麻麻的文字之外,沒有任何插圖。書在白林閱讀時,一直處於翻開狀態,不看了就直接放入課桌抽屜,從來沒見過合上的樣子,以至於我連書名都不知道,就更不可能知道這是一本講什麼東西的書。
  •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事件
    3月24日,卡羅琳突然發現,前一天晚上拍攝的底片上,好像出現了一個「被壓碎的彗星」,三人經過研究後認為,這個天體不同尋常,於是馬上電告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給予認證。接到消息後,天文學家司考蒂那是虎軀一震,因為這哥們曾在3月15日、17日和19日,利用基特峰國立天文臺上的90cm口徑空間監測望遠鏡,三次發現過這顆天體的蹤影,再加上這次蘇梅克等人的發現,司考蒂最終確認,這些碎塊實際上就是一串彗星碎塊,而且每塊都有著朦朧的彗發和慧尾。於是按照慣例,這顆奇特的彗星就被命名為蘇梅克-列維9號,正式名稱為D/1993 F2。
  • 天文學家在木星附近發現了一顆奇怪的小行星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天文學家仍有大量機會發現奇怪的新天體。據外媒報導,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們日前通過夏威夷大學小行星地面撞擊最後警報系統(ATLAS)發現了2019 LD2木星特洛伊小行星。據了解,它是在木星之前圍繞太陽運行的小行星群的一部分,就像一個沿著木星軌道的先遣隊。2019 LD2第一次被發現時,它模糊的外觀讓人懷疑它可能是一顆彗星,而且它也是已知的第一顆長有彗星狀尾巴的木星特洛伊小行星。「它似乎已經持續活躍了一年,並且它同時兼具小行星與彗星的特徵,這是不尋常的。」
  • 25年前彗星撞擊木星事件,為地球敲響警鐘!
    25年前,人類第一次觀測到彗星和行星的碰撞。1994年7月16日到22日,僅在一年前發現的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SL9)的巨大碎片撞入木星,這一過程長達幾天時間,在木星大氣層製造了一個巨大,黑色的疤痕並且在其平流層造成卷流。 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的撞擊給了科學家們研究新天體現象的機會。
  • 如何保衛地球,讓我們看看25年前彗星撞擊木星事件
    25年前,人類第一次觀測到彗星和行星的碰撞。1994年7月16日到22日,僅在一年前發現的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SL9)的巨大碎片撞入木星,這一過程長達幾天時間,在木星大氣層製造了一個巨大,黑色的疤痕並且在其平流層造成卷流。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的撞擊給了科學家們研究新天體現象的機會。
  • 木星用12年時間將彗星轉變為自己的"衛星"(圖)
    而這次發現的木星捕捉Kushida-Muramatsu彗星事件其時間長度在天文學歷史上位列第三。  據悉,這項發現由在北愛爾蘭的阿瑪天文臺工作的大衛·阿舍爾(David Asher)在德國波茨坦市召開的歐洲行星科學大會上正式公布。  由日本天文學家領頭的國際工作組模式化出18個「準希爾達彗星」(可能成為木星「衛星」的彗星)的運行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