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木星上發生了一件令天文學家振奮,卻讓無數人稍顯驚恐的現象,一顆巨大的彗星經過木星時分裂成21塊,並陸續撞擊在木星上,留下了一串巨大的撞擊痕。這是人類首次可以直接觀測到的太陽系天體撞擊事件,一時間吸引了大量的天文學家的興趣,全世界媒體也關注著這顆彗星。
這個問題要從太陽系的起源說起,在大約50億年前的時候,太陽系所在區域還是一片包含氣體和塵埃的星雲,然而儘管氣體分子和塵埃粒都很微小,依然會因為靜電、引力作用向一處聚攏結合,於是形成了大量的微星子,它們又經過相對短暫的時間相互碰撞,有些碎裂了,有些卻逐漸壯大。在大約不到2億年的時間內,太陽和原始的八大行星就都已經成形了,那時候地球的質量僅僅只有現在的1/3,太陽系所在星雲99.9%以上質量都聚集在太陽和八大行星,其它的碎片形成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等天體。
正因為小行星和彗星是太陽系形成後的殘留微星體,觀測了解小行星以及彗星,有助於了解太陽系早期歷史,因此天文學家都要在專門的天文臺利用高精度的天文設備觀測小行星和彗星,期望從中獲得一些有意義的觀測結論;民間也有很多愛好者購買甚至自製望遠鏡追尋、觀測小行星,期望有新的發現。
1993年,在美國加州帕洛瑪天文臺工作的蘇梅克夫婦和列維3人在一次觀測活動中發現了這顆彗星,那已經是他們發現的第9顆彗星。在國際慣例上,可以用發現者的姓名命名彗星,於是這顆彗星就被命名為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的特殊之處我們都知道,在木星和火星之間擁有小行星帶,那裡的小行星基本上都是在一條軌道範圍內繞太陽公轉,在太陽系八大行星引力的牽引下,部分小行星的軌道會發生變化,如果小行星恰好是含水冰較多的天體,在向太陽系內側飛行的時候會被太陽風激發,而發射出特殊的光和彗星特有的彗尾等構造;在太陽系外側有柯伊柏帶,很多周期性彗星都起源於那裡,它們也都是繞太陽運轉。
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卻是一個「奇葩」,它相當於有幾個質量中心,而不是一個,也就是說它的質量分布相當不均勻,依據觀測到的軌道參數,結合電腦分析,科學家發現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卻並非繞太陽運行,而是繞木星運行公轉周期為2年,軌道形狀也極為橢圓,離心率達0.9986。
它可能起源於小行星帶,但是卻因為距離木星較勁而被木星吸引,成為木星的一顆「衛星」,由於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質量分布不均勻等原因,自身產生後也會有自轉等運動,於是它的軌道受到木星的引力牽引就不斷變化,最終撞擊木星。木星大衝撞1994年7月7日,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極度接近木星,距離木星表面的距離比木星的半徑還小,意味著它已經進入了木星的洛希極限範圍內。所謂的洛希極限是指一個大質量天體對一個小質量天體進行引力作用時,小質量天體可以被大質量天體引力撕裂的最大距離。這一次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僥倖地逃脫了。
但是,根據電腦模擬形成的軌道,科學家發現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再次臨近木星中心45000公裡的範圍內,它很有可能被撕碎,許多天文學家注視著這次預計將要來臨的事件,以研究彗星,並且想要趁它撞擊木星的時候根據噴濺出的物質來了解木星的物質構成。終於,在7月17號的時候,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終於沒能扛過木星的引力撕扯,分裂成21塊,排成一條直線向木星大氣中一頭扎進去,在接近木星南極的位置留下一連串的撞擊痕跡,其中一些痕跡至今仍能觀測到。但這顆彗星的撞擊,對木星的影響小於科學家們的與此,一些科學家預測撞擊形成的震動可能波及木星全球,使木星大紅斑消失,可木星大紅斑如今仍在瘋狂地旋轉。
後語木星這顆稍靠太陽系內側的巨行星,以其巨大的引力吸引了無數的小行星碰撞,無形中為地球抵擋了不知道多少次撞擊,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的事件也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太陽系的撞擊事件不會停止,會一直發生,指不定什麼時候就撞擊地球了,這也是人類不斷探索的一個原因,起碼需要有自保的實力。
(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往期回放:
美國是不是有什麼秘密,隱瞞著所有的地球人?
愛因斯坦臨死前說了兩句話,護士沒聽懂,死後大腦被割成240塊
新型能源被發現,比任何一種能源都強大,人類或可實現光速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