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軌道研究解釋了黃道面以外第二個太陽系對準面

2020-12-02 太平洋電腦網

彗星軌道研究解釋了黃道面以外第二個太陽系對準面

2020-10-01 16:31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lishiye1

  一項關於彗星軌道的新研究表明,地球軌道所在的黃道平面可能不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主要準星。 日本職業與環境健康大學助理教授Arika Higuchi通過追蹤長周期彗星距離太陽最遠的點,表明可能存在第二個 "空黃道"對準平面。"空黃道"指的是原本是空的,但後來被彗星填充的平面。

  我們知道如果觀測太陽系,最明顯的一個事實是,太陽系中的所有東西幾乎都或多或少地位於黃道平面,也就是地球軌道形成的平面。除了彗星之外,其他行星、小行星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軌道都在這個平面的幾度之內。

  原因是太陽系形成時,它是作為一個氣體和宇宙塵埃的平盤,圍繞著一個最終成為太陽的凸起旋轉。在這個圓盤中,碎片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行星和其他的東西。甚至彗星也是以這種方式形成的,儘管各種行星引力場的相互作用使它們的軌道以斜角散開。然而,遠地點,或者說是它們離太陽最遠的地方,往往會停留在黃道上。

  通過研究彗星軌道,Higuchi現在發現還有另一種排列方式。橢圓的平面與銀河系的圓盤成60度左右的角度,這也會影響彗星的軌道。當繪製彗星的軌跡圖時,它們不僅與黃道對齊,還與所謂的空黃道對齊,空黃道與銀河盤傾斜60度,運轉方向相反。

  隨後Higuchi將這一假設與NAOJ計算天體物理中心PC集群的計算結果進行交叉驗證,並對NASA的JPL小體資料庫中的彗星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黃道和空黃道均出現了數據峰值。

  然而,Higuchi並不認為這些研究結果可以帶來最終的定論。"尖峰並不完全在黃道或空黃道平面,而是在它們附近,"她說。"對觀測到的小天體分布的調查必須包括許多因素。對長周期彗星分布的詳細研究將是我們未來的工作。被稱為 "時空遺產調查"(LSST)的全天 空調 查項目將為這項研究提供寶貴的信息。"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發現太陽系第二個排列直面——彗星平面
    上圖為藝術家對長周期彗星分布的印象。會聚的線條表示彗星的路徑。黃道面顯示為黃色,空的黃道面顯示為藍色。背景網格表示銀盤的平面。對彗星運動的研究表明,太陽系有第二個排列平面。對長周期彗星軌道的分析研究表明,彗星的遠日點,也就是它們離太陽最遠的地方,往往要麼落在行星所在的眾所周知的黃道面附近,要麼落在新發現的「空黃道面」附近。這對太陽系中彗星最初是如何形成的模型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太陽系中,行星和大多數其他天體在大致相同的軌道平面上運動,被稱為黃道面,但也有例外,如彗星。
  • 19顆星際來客全被留在太陽系?軌道與黃道面傾斜,機會來了
    很快我們又迎來了第二個星際來客,2019年,烏克蘭業餘天文學家發現了星際彗星21/Borisov,現正在離開太陽系。難道到訪太陽系的小行星只有2顆嗎?現在一項新研究稱,太陽系內被懷疑起源於星際空間的小天體有多個。
  • 第二個奧陌陌被發現:C/2019 Q4 彗星,如何判斷它來自太陽系外?
    C/2019 Q4的怪異軌道根據對各天文臺對其軌道的測定,發現其軌道來自黃道面垂直方向從這張C/2019 Q4彗星的軌跡圖可以告訴我們幾個信息:1、它是來自黃道面垂直方向的天體2、當前它正在穿越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3、根據它的速度,它不會在太陽系內部逗留4、它必然來自太陽系(非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天體)上文中給出了彗星當前的速度為41.67千米/秒,這已經超過了火星軌道的逃逸速度為(34.12千米/秒),彗星的速度超出逃逸速度約
  • 太陽系是扁平的,旅行者號為什麼不垂直黃道面飛行?
    我們從上帝視角來看太陽系整體呈現出扁平狀的結構,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面被稱為黃道面,其他七個大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面非常貼近於黃道面。八大行星中只有冥王星比較特殊,它的公轉軌道面與黃道面有大於17°的傾斜,其他行星相對來說就小一點。
  • 為什麼說彗星的軌道非常特別,不同於太陽系其它的天體?
    這可以說真的是在風中凌亂了,而且大家想彗星離太陽越近的話,日光的強度就會越高。當然要提醒大家的是,這只是一種解釋,對于慧尾我們還有很多沒搞明白的地方。另外彗星氣體當中含有很多的微塵日光漫射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或許這也成為慧尾為何如此顯眼的重要原因。它的主體那麼的小,而且其實非常非常的稀薄,而且有的慧尾真的跨度很大。
  • 太陽係為什麼有個黃道面,其上方和下方到底有什麼?
    太陽系就像個大盤子,盤子中央是太陽,八大行星和各種天體都炸圍繞著太陽轉,這個轉不是在一個實體上滾動,而是漂浮在太空中,不著邊際的運動者。如果人類在太空觀察這個盤子,從不同角度就可以看到這個盤子豎著或者躺著,上下左右隨時可以顛倒。(見上圖)人類就在太陽系並不算大的一個行星上,這個球只有太陽質量的0.0003%,也就是33萬分之一大小。
  • 太陽係為什麼有個黃道面,其上方和下方到底有什麼?
    太陽系就像個大盤子,盤子中央是太陽,八大行星和各種天體都炸圍繞著太陽轉,這個轉不是在一個實體上滾動,而是漂浮在太空中,不著邊際的運動者。如果人類在太空觀察這個盤子,從不同角度就可以看到這個盤子豎著或者躺著,上下左右隨時可以顛倒。(見上圖人類就在太陽系並不算大的一個行星上,這個球只有太陽質量的0.0003%,也就是33萬分之一大小。
  • 彗星軌道的新研究表明地球軌道所在的黃道平面可能不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主要準星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一項關於彗星軌道的新研究表明,地球軌道所在的黃道平面可能不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主要準星。日本職業與環境健康大學助理教授Arika Higuchi通過追蹤長周期彗星距離太陽最遠的點,表明可能存在第二個「空黃道」對準平面。「空黃道」指的是原本是空的,但後來被彗星填充的平面。我們知道如果觀測太陽系,最明顯的一個事實是,太陽系中的所有東西幾乎都或多或少地位於黃道平面,也就是地球軌道形成的平面。除了彗星之外,其他行星、小行星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軌道都在這個平面的幾度之內。
  • 外來力量正在改變太陽系的形態
    日本國家天文臺(NAOJ)日本學者Arika Higuchi近日通過分析長周期彗星軌道發現,太陽系可能存在第二個黃道面。黃道面是以太陽為中心的一個平面,太陽系已知的所有大行星都在這個平面附近圍繞太陽運行。黃道面和太陽的赤道面基本上是重合的,太陽系的一些小天體也活躍在這個平面附近。黃道面的特點能夠反映太陽系形成初期原行星盤的特點。
  • 叛逆的太陽系天體:是否有一顆垂直黃道面的小行星帶
    臺灣天文學家與多國科學家所組成的團隊,日前利用泛星計劃(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1調查,簡稱泛-STARRS 1)發現了一顆逆行並且其軌道面幾乎垂直於太陽系黃道面的柯伊柏帶天體
  • 太陽系不止一個平面!如果跳出太陽系,你會發現它還有另一個平面
    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了冥王星,這顆天體的軌道傾角達到了17°。如果科學家說這只是個例外,17°看起來也並沒有那麼大的話,後來發現的鬩神星就真的讓科學家無法解釋了,因為它的軌道傾角達到了44°!鬩神星就是最詭異的情況了嗎?也不是。還有更加詭異的現象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一些長周期彗星。
  • 為了快速飛出太陽系,探測器為何不垂直黃道面發射?
    距離我們最遠的探測器是旅行者一號,它是NASA在1977年發射的一顆星際探測器,目前已經飛行43年距離地球224億公裡,但是它仍舊沒有飛出太陽系。對於這種情況很多人都非常的疑惑,讓探測器垂直於黃道面發射,那樣豈不是很快就飛出太陽系了?
  • 發現逆骨天體:太陽系存在垂直黃道面的小行星帶?
    此發現讓團隊想起有其他五顆類似的天體也運行在同一面上,可以為外太陽系的動力學研究,提供進一步的方向。論文發表於ApJ Letters .A.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小行星並稱它為Niku(逆骨)B. 逆骨這顆天體的軌道傾角為110度(幾乎垂直於太陽系黃道面)C. 科學家找到運行在同一平面上的六個天體,具有相似的運行軌道D.
  • 為什麼太陽系天體都是在黃道面運行,而不是呈一個球狀軌道呢?
    很多人對太陽系所有行星都在黃道面上運行,而沒在一個球面上運行感到奇怪,其實這是我們宇宙天體的一個運行規律。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太陽系所有天體都在一個扁平的盤狀軌道運行,這是由恆星生成規律決定的,不光是太陽系,任何恆星系統行星的運行軌道幾乎都是盤狀的。恆星的祖宗都是一團巨大的分子雲(星雲),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分子雲會漸漸凝聚收縮,遇到大質量天體碰撞等事件的擾動,會加速這種凝聚。
  • 太陽系外圍有個彗星的「故鄉」,內有千億彗星,質量達上百個地球
    在我們太陽系的外圍,是一個被叫做奧爾特雲的東西,如果說我們的太陽系是一個雞蛋,那麼奧爾特雲就是雞蛋的蛋殼。不過要把奧爾特雲當做太陽系的邊緣的話,那麼太陽系這個「雞蛋」縱橫將達兩光年。奧爾特雲是太陽系中的彗星主要來源地,有很多彗星就出入於奧爾特雲和太陽之間,天文學家們估計奧爾特雲中包含著一千億顆彗星,總質量大約相當於100個地球的物質,這些彗星主要有塵埃和水冰組成,因此又有人稱奧爾特雲是太陽系的「冰庫」,它們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就存在了,是50億年前形成太陽及其行星的星雲之殘餘物質,並包圍著太陽系。
  • 新彗星高速衝入太陽系,專家忙確認身份
    2019年9月10日,由加拿大-法國-夏威夷望遠鏡於夏威夷大島拍攝到的C/2019 Q4彗星。太陽系又有訪客了?繼2017年10月首次發現來自其他星系的星體「斥候星」(Oumuamua,夏威夷語的遠方信使之意)後,今年8月底所發現的一顆彗星「C/2019 Q4(Borisov)」,可能也是來自太陽系以外的地方。
  • 按彗星軌跡,太陽系中存在第二平面,有可能是彗星的「第二家園」
    黃道平面不是太陽系中唯一的平面,按彗星的軌跡,存在第二平面-空黃道平面 但是對長周期彗星的最新研究發現了一個第二家園,叫做「空黃道平面」。它應該是由於彗星被銀河系的重力所拉扯而形成。當太陽系剛開始形成時,是從一些散狀無規則的氣雲和灰塵被擠壓,變成飛速旋轉的又大又厚的圓盤。所有的行星,小行星還有彗星都是存在於這個圓盤上。
  • 為什麼太陽自轉軸與黃道面不垂直?
    原標題:為什麼太陽自轉軸與黃道面不垂直?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項最新研究稱理論上可能存在的所謂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或許對整個太陽系各大行星的軌道傾角都造成了顯著的影響。
  • 彗星軌道和行星的一樣嗎?
    注意到行星的不同軌道(快速和圓形),柯伊伯帶天體(橢圓和大致共面)以及這顆星際小行星。圖片版權:Tony873004 of Wikimedia Commons當你研究行星在我們太陽系中的軌道時,正確的答案是幾百年前給出的:首先由克卜勒運動定律描述,然後由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導出。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內第二個星際天體:C/2019 Q4彗星
    來源:新浪科技C/2019 Q4是第二個已知的穿越太陽系的星際天體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9日消息,近日,天文學家成功拍攝到一顆星際彗星的圖像。研究人員認為,這顆彗星正在穿越我們的太陽系。這張圖片是由位於夏威夷的雙子星天文臺(Gemini Observatory)發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