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家天文臺發文,太陽系第二準直面被發現。
上圖為藝術家對長周期彗星分布的印象。
會聚的線條表示彗星的路徑。
黃道面顯示為黃色,空的黃道面顯示為藍色。
背景網格表示銀盤的平面。
對彗星運動的研究表明,太陽系有第二個排列平面。
對長周期彗星軌道的分析研究表明,彗星的遠日點,也就是它們離太陽最遠的地方,往往要麼落在行星所在的眾所周知的黃道面附近,要麼落在新發現的「空黃道面」附近。
這對太陽系中彗星最初是如何形成的模型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太陽系中,行星和大多數其他天體在大致相同的軌道平面上運動,被稱為黃道面,但也有例外,如彗星。
彗星,特別是每個軌道需要幾萬年才能完成的長周期彗星,並不局限於黃道附近的區域,人們可以看到它們在不同的方向來來去去。
太陽系形成的模型表明,即使是長周期彗星最初也是在黃道附近形成的,後來通過引力相互作用散布到今天觀察到的軌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與氣態巨行星的相互作用。
但是,即使有行星散射,彗星的遠日點,也就是它離太陽最遠的地方,應該保持在黃道附近。
還需要其他外力來解釋觀察到的分布。
太陽系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的引力場也會產生很小但不可忽視的影響。
科學家指出,考慮到星系引力,長周期彗星的遠日點往往聚集在兩個平面附近。
將分析和計算結果與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小體資料庫中列出的長周期彗星數據進行比較,發現彗星的分布有兩個峰值,如預測的那樣,在黃道附近和空黃道附近。
這有力地表明形成模型是正確的,是在黃道上形成的長周期彗星。
然而,研究人員警告說,「尖峰並不完全在黃道面或空的黃道面上,而是在它們附近。對觀測到的小天體分布的調查必須包括許多因素。詳細檢查長周期彗星的分布將是我們未來的工作。被稱為遺產時空調查(LSST)的全天候調查項目將為這項研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