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不止一個平面!如果跳出太陽系,你會發現它還有另一個平面

2020-10-03 姿勢分子knowledge

每時每刻,我們都隨著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隨著地球公轉到不同的位置,我們看到太陽所在的位置會連成一個封閉的圓形,這個圓形所在的平面叫做黃道面。

太陽系內,所有的大行星都在黃道面附近公轉。黃道面是以地球為基準的,所以地球公轉軌道所在平面和黃道面的夾角是0°,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個是水星,夾角也不過是7.01°,這個夾角被稱為軌道傾角

隨著天文學家發現的天體越來越多,發現其他天體也都普遍在這個平面上。這也是很好理解的,因為按照目前的理論,太陽系是一個原始星雲在引力作用下坍縮形成的,同樣是在引力作用下,它會逐漸壓縮到同一個平面內。雖然這個平面就像八大行星一樣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小角度,但是基本上不會差太多。

可是,後來的發現,就不是那麼回事了。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了冥王星,這顆天體的軌道傾角達到了17°。如果科學家說這只是個例外,17°看起來也並沒有那麼大的話,後來發現的鬩神星就真的讓科學家無法解釋了,因為它的軌道傾角達到了44°!

鬩神星就是最詭異的情況了嗎?也不是。

還有更加詭異的現象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一些長周期彗星。和回歸周期只有76年年的哈雷彗星這種天體相比,長周期彗星軌道非常遠。公轉周期達到200年的彗星就可以稱為長周期彗星,但是,最遙遠的彗星甚至可能需要幾萬年才能回歸一次。這種最遙遠的彗星,來自於太陽系最寒冷、最遙遠、最神秘的邊緣地帶——奧爾特雲

我們知道,彗星只有在靠近太陽的時候,才會發光。因此,這些遙遠的長周期彗星只有在回歸的時候才有可能被我們看見,沒有任何人能夠活著看到其中任何一顆彗星的一個完整周期。

不過,我們也不需要非得看完長周期彗星的完整周期才能知道它的運行軌跡和規律。只要在它們回歸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就可以通過它運行的軌跡和速度,來推算出它的整個軌道。就好像你有一張刮獎券,只要掛出一個「謝」字,就知道後面幾個字是什麼了。

來自於職業與環境衛生大學和日本國家天文臺的天文學家Arika Higuchi多年以來一直從事著這方面的研究,她和她的同事們就是通過這些有限的線索, 來研究這些長周期彗星的運行規律。就在進行這些工作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些以前沒有人注意到的問題。

在研究天體軌道的時候,科學家們肯定不會錯過一個重要參數,那就是遠日點(aphelion),也就是天體距離太陽最遠的位置。

對於八大行星來說,由於軌道傾角非常小,所以即使到了遠日點,也非常靠近黃道面。對於以前發現的一些長周期彗星來說,它們也基本符合這個規則。

但是,後來天文學家們發現的一些長周期彗星,就顯得比較「頑皮」了。在對它們的軌道進行計算的時候,天文學家們發現,這些長周期彗星的遠日點似乎距離黃道面非常遙遠,其傾角竟然達到了60°!它們選擇了一條幾乎沒有任何天體的平面繞太陽公轉,並且有多顆長周期彗星都在這個平面附近。

接下來的發現,就更有意思了。

在整個銀河系的範圍來看,太陽系的黃道面也不是和銀河系的平面——銀道面完全重合的,二者之間有著大約60°的夾角。巧合的是,天文學家們新發現的這些長周期彗星所在的「空曠黃道面」也和我們所在的黃道面有60°的夾角。這不是說這個「空曠黃道面」和銀道面完全一致,二者雖然重合,但公轉方向相反,所以我們應該說二者的夾角幾乎正好是180°,而不是0°。

不過,這個現象未必是巧合,它很可能是某種作用的結果,這也是我們解釋這些彗星軌道的線索。

Higuchi等人認為:這個新發現的空曠黃道面之所以會產生,很可能和所謂的銀河潮汐力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猜測,在漫長的歲月裡,這些長周期彗星被銀河系的引力給拉偏了。因此,所謂的空曠黃道面,最初可能真的是空曠的。但是在漫長的歲月裡,開始有彗星聚集在了這裡。

這不是一個全新的理論。實際上,最近幾十年以來,天文學家一直在思考銀河系的引力對奧爾特雲的彗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由於距離太陽過於遙遠,這些彗星在遠日點受到太陽的引力相對較小,銀河系的引力可能會起到一些影響的作用,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由於奧爾特雲過於遙遠,我們無法直接進行觀測,所以這些猜想也一直停留在理論上,等待著被證明。如今,Higuchi的她的團隊在總結了大量長周期彗星的運行規律後進行了一次系統的計算分析,試圖證明其中的猜想。果然,這些天體最終基本上都歸於兩種命運,要麼留在我們的黃道附近,要麼在新發現的這個空曠黃道面上運行。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好消息,證明以往的一些猜測都是正確的。但是,這一次的研究也並非十全十美。正如Higuchi本人所說的那樣:「峰值並不完全集中在黃道面或者空曠黃道面上,而是落在了它們附近。對於已發現小天體的分布規律的調查,必須考慮到大量的因素,我們未來的工作重點,將是對於長周期彗星分布的細節研究。」

雖然身處太陽系內,但是每一個太陽系天體也同時在承受著來自於銀河系的影響。我們足夠幸運,離太陽很近,受到太陽的庇護。而那些遠離太陽的天體,那片神秘的奧爾特雲,它們的命運恐怕會更加複雜。那裡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期待著人類探測器早日進入奧爾特雲!

相關焦點

  • 能量最低原理的應用——為什麼太陽系所有行星都在一個平面內?
    (3)一塊山上的石頭,總是趨向於落回山谷,因為山谷處勢能是最低的;(4)甚至你從A地到B地時,總是趨向於選擇走最短的一條路徑,因為這樣是最節省體力的;能量最低原理作用於太陽系也是一樣的,在太陽系形成之初,原始星雲的運動會保留一個角動量
  • 發現太陽系第二個排列直面——彗星平面
    日本國家天文臺發文,太陽系第二準直面被發現。背景網格表示銀盤的平面。對彗星運動的研究表明,太陽系有第二個排列平面。對長周期彗星軌道的分析研究表明,彗星的遠日點,也就是它們離太陽最遠的地方,往往要麼落在行星所在的眾所周知的黃道面附近,要麼落在新發現的「空黃道面」附近。這對太陽系中彗星最初是如何形成的模型有著重要的影響。
  • 按彗星軌跡,太陽系中存在第二平面,有可能是彗星的「第二家園」
    幾乎所有繞太陽運轉的天體都存在於一個特定的平面,叫做黃道平面。但是對長周期彗星的最新研究發現了一個第二家園,叫做「空黃道平面」。它應該是由於彗星被銀河系的重力所拉扯而形成。當太陽系剛開始形成時,是從一些散狀無規則的氣雲和灰塵被擠壓,變成飛速旋轉的又大又厚的圓盤。所有的行星,小行星還有彗星都是存在於這個圓盤上。
  • 太陽系的盤面和銀河系的盤面是在相同平面上嗎?
    太陽系中的行星都是從同一個原行星盤中形成,所以幾大行星基本上都在相同的平面上繞著太陽公轉,所以可以認為太陽系呈現為盤狀(但太陽系外圍還有籠罩著球殼狀的奧爾特雲)。另外,黃道面一般指的是地球所在的公轉軌道平面,但不同行星的軌道平面與地球黃道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夾角,所以太陽系的行星並沒有完全統一的軌道平面。在銀河系中,恆星以及星雲等普通物質都在差不多在相同的平面上繞著銀心公轉,所以可以認為銀河系也是呈現為盤狀。但銀河系還是有厚度的,只是相比直徑短了很多。銀盤的平均厚度大概有兩千光年,而銀盤的直徑至少有十萬光年。
  • 太陽系的平面和銀河系持平嗎?
    我們的太陽系關於星系平面傾斜大約63度,你可以從這張由紅外測量天文衛星(IRAS)拍攝的紅外圖像中看出。這張圖有點難理解,因為就像許多世界地圖一樣,這是個艾託夫投影(Aitoff projection),意味著整個天空都被壓為一個橢圓形,但你應該能看到那條明亮的水平帶(銀河盤)和藍色薄霧(太陽系平面的塵埃)之間的夾角大約為60度。
  • 太陽系是一個巨大的盤子嗎?它的上方和下方有什麼?
    而圖片中的太陽系是一個平面的圓盤結構,所以不少人誤以為太陽系八大行星都在一個平面運動。真實的太陽系可比我們網上看到的要複雜和神秘。既然太陽系是一個三維立體空間,那為什麼不少天文學家經常會說太陽系的上方和下方?如果太陽系有上方和下方之分,那上方和下方有什麼?其實,站在宇宙的角度來看,整個宇宙三維空間是沒有前後左右,上方之分的。可是我們要探索研究太陽系,探索研究宇宙,如果沒有一定的方向來參考,那就會非常亂,無法形成有效的實驗數據。
  • 太陽系的行星X?為什麼不是一個小黑洞呢?
    後續觀測發現許多物體:冥王星和夏隆、塞德娜和埃裡斯等。這些遙遠的天體都不足以成為行星X。但是,它們的一些軌道可能也表明需要一個新的行星。一些跨冥王星物體的軌道非常怪異。許多是聚類和高度橢圓軌道,有一個子群,軌道都位於行星軌道的平面外。這很不尋常,因為引力的作用和形成行星的圓盤的性質通常使一切接近同一軌道平面。發現高度傾斜的軌道表明,有東西正在把物體從平面上拉回來。
  • 宇宙是立體的,那為何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都大致處於同一平面之上?
    從任何一張太陽系的圖作上看起來,太陽系就如同一張圓形的大餅,而這其中有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宇宙是立體的,可太陽係為什麼卻是平面的?為什麼所有的行星都處於同一平面運行呢?其實說所有行星都處於同一平面不夠準確,應該說所有的行星幾乎都是處於同一平面,其中存在著微小的誤差。要弄清其中的原因,還得從太陽系的形成說起,那是大約46億年前的事情了。
  • 為什麼人類發射的飛行器,不垂直於黃道平面飛出太陽系?
    地球公轉軌道基本在太陽系平面內,飛行器從太陽系平面飛出,可以大大節省燃料,而且還能利用其他大行星的引力彈弓效應加速。垂直飛行如果理解了第三宇宙速度的原理,那麼飛行器垂直於太陽系平面飛行的情況,就很容易分析了。
  • 如果地球不是球體,而是一個平面,地球上的環境會變成什麼樣呢?
    如果地球不是球體,而是一個平面,地球上的生物會變成什麼樣呢?在古時候人們沒有能力走出地球,活動的範圍也非常的有限,在他們的心中,所謂的地球就是自己抬頭所看到的天空這片區域,所以在當時很多人認為地球是平的。
  • 太空飛行器為什麼不垂直於太陽系平面飛出太陽系?這樣不是更近嗎?
    還有扁平狀的恆星系(星系)也可以在更大的空間尺度上在引力的作用下組成星系群和星系團,當然這些結構也是不穩定的,例如:我們的本星系群,在未來40億年後將會發生合併,組成一個更大的橢圓星系。在海王星之外是更加廣闊的太陽系空間,我們在這裡發現了很多類似於冥王星的矮行星,還有充滿無數小行星的柯伊伯帶,不過由於距離太陽比較遠,我們無法通過望遠鏡觀測獲得這個區域更多的信息。
  • 彗星軌道的新研究表明地球軌道所在的黃道平面可能不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主要準星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一項關於彗星軌道的新研究表明,地球軌道所在的黃道平面可能不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主要準星。日本職業與環境健康大學助理教授Arika Higuchi通過追蹤長周期彗星距離太陽最遠的點,表明可能存在第二個「空黃道」對準平面。「空黃道」指的是原本是空的,但後來被彗星填充的平面。我們知道如果觀測太陽系,最明顯的一個事實是,太陽系中的所有東西幾乎都或多或少地位於黃道平面,也就是地球軌道形成的平面。除了彗星之外,其他行星、小行星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軌道都在這個平面的幾度之內。
  • 科普:太陽系是扁平的?真實太陽系運動軌跡,超出你的想像
    太陽系是銀河系中一個很普通的恆星系,因為在銀河系中至少存在1000億個這樣的恆星系,太陽系只不過是這1000億大家族中一個普通的一員,但是太陽系也是獨特的,因為就目前為止只有在太陽系中發現了生命和文明,太陽系能夠誕生出生命得益於它獨特的構造,從教科書上我們可以知道,太陽系的大體結構是中間是太陽
  • 太陽系是扁平的?真實的太陽系模擬運動軌跡圖,超出你的想像
    太陽系是銀河系中一個很普通的恆星系,因為在銀河系中至少存在1000億個這樣的恆星系,太陽系只不過是這1000億大家族中一個普通的一員,但是太陽系也是獨特的,因為就目前為止只有在太陽系中發現了生命和文明,太陽系能夠誕生出生命得益於它獨特的構造,從教科書上我們可以知道,太陽系的大體結構是中間是太陽
  • 為什麼太陽系的行星基本都在相同平面上公轉?
    太陽系中的已知八大行星並非在完全相同的一個平面上繞著太陽旋轉,例如,水星的公轉軌道與太陽赤道的夾角約為3.4度,而天王星的約為6.5度。但行星的公轉軌道之間的夾角很小,可以認為它們大致運行在相同的平面上。至於原因,這與太陽系的形成方式有關。
  • 你還以為太陽系是扁平的?太陽系真實模擬運動軌跡圖其實是這樣的
    太陽系是銀河系中一個很普通的恆星系,因為在銀河系中至少存在1000億個樣的恆星系,太陽系只不過是1000億大家族中一個普通的一員,但是太陽系也是獨特的,因為就目前為止只有在太陽系中發現了生命和文明,太陽系能夠誕生出生命得益於它獨特的構造,從教科書上我們可以知道,太陽系的大體結構是中間是太陽
  • 太陽係為什麼是扁的?
    當我們觀看太陽系模型時,會發現,好像我們的太陽系是一個平面?真是這樣嗎?在它出現之前,太陽系由另一顆恆星佔領。不知何時,這顆恆星死亡了,而它的結局,就是一場大爆炸。而後,它成為了一團龐大的氣體塵埃雲,這些塵埃粒子則是四處運動,沒有規則。
  • 太陽系像一個飛碟,飛船往上下方向飛,豈不是更快離開太陽系?
    引言: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太陽系的外型就像一個飛碟一樣,中間厚,邊緣薄。以目前的科學技術,美國NASA發射的旅行者號經過了40年的漫長飛行,還沒有飛出太陽系。我們不禁會想,如果往太陽系的上下方向飛行,豈不是很快就飛出去了?
  • 是你記憶錯亂嗎?太陽系究竟幾大行星,為什麼少了一個
    很多年來,大家提到太陽系都會如數家珍一樣點出9大行星的名字,但是在2006年,科學界公布冥王星被降級成了矮行星的消息。從此,人們聊了76年的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但你知道為什麼冥王星會被降級嗎?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悲慘的小盆友退出太陽系群聊的原因。
  • 你以為太陽系是扁平的?太陽系真實模擬運動軌跡圖,顛覆你的認知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感到疑惑,我們的太陽系不是扁平的嗎,為什麼旅行者1號要捨近求遠沿著太陽系的平面飛行,花費40多年才飛出太陽系,如果旅行者1號朝著太陽系上下兩個方向飛行,不是可以更快的飛出太陽系嗎?傳統的太陽系靜態圖因為旅行者1號不管往哪個方向,都會受到太陽的引力,如果往所謂的上下方向飛行,由於沒有行星彈弓引力的助力,旅行者1號的燃料將會很快就耗盡,不僅無法快速的飛出太陽系,甚至燃料無法支撐它飛出太陽系,而從所謂的「平面」飛行,旅行者1號就可以藉助木星、土星、海王星這些巨型行星的彈弓引力的助力,不僅可以加快探測器的飛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