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量子通訊衛星的上天,儘管還沒有傳來令人激動的對於自然界的深刻「發現」或智力「發明」,普通大眾開始好奇當代科技最前沿發現了什麼。有人說,我們的世界,因為幾個最新的科學研究,竟然顛覆人類世界觀!全亂了。其實不然,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自然科學也許失去很多人為的光環,人類又回到了哲學的最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或者說物質和意識,誰先誰後的問題?世界是可知的,還是不可知的?
關於量子物理現象的試驗很多實驗室都成功地實現了重複,但關於量子現象的解釋卻沒有達成一致,也沒有形成主流解釋,有些解釋甚至用上與「意識」有關(推翻了自然科學的基本假設)。到目前為止,關於量子物理現象,至少超過十幾種的所謂「解釋」,而且它的數目仍然不斷地增加。很明顯,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在這些花樣繁多的解釋中,正確的只能是一種,絕大多數都是錯誤的,甚至很可能,到目前為止所有的解釋都是錯誤的。
為什麼量子物理現象有那麼多解釋?這要從科學與哲學的關係說起。
現代自然科學大約在400年前從哲學中逐步獨立出來,是研究自然界物質的現象和發展規律的學術規範。科學與哲學從古至今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哲學孕育了科學,早期的科學與哲學處於原始的一體化時期,二者是同源的,哲學包括科學,科學是哲學的部分。哲學研究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抽象和概括,揭示整個世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規律,提供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哲學以整個世界作為研究對象,是人類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識的一種理論形態。哲學所關心、表達的並非一定就是自然世界的真正本質或規律,而是人自身的生存狀態或存在方式。
現代自然科學的基本出發點是存在決定思維,或者說是物質決定意識。自然科學是用唯物主義的觀點,探索一種反映客觀事實和規律的知識,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科學的任務就是要從不同的方面反映自然世界的本質和規律。科學以某一領域、某一局部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揭示某一領域、某一方面、某一層次存在的特殊規律。從理論內容上看,科學提供的是關於特殊對象各種實證的知識體系。關於量子物理現象目前還沒有形成公認的知識體系。
關於量子物理現象的某種解釋認為:原來我們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意識是和物質相對立的另一種存在。按照現有的認知,我們認知的物質,僅僅是這個宇宙的5%。沒有任何聯繫的二個量子,可以詭異地發生糾纏。把意識放到分子,量子態去分析,意識其實也是一種物質。既然宇宙中還有95%的我們不知道的物質,那靈魂、鬼都可以存在。既然量子能糾纏,那第六感、特異功能也可以存在。這種解釋很顯然,自然科學的基礎,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受到了挑戰。
十幾種關於量子物理現象的解釋正確與否,涉及到哲學最基本的問題。
哲學最基本的問題是思維和存在或者說意識和物質的關係,涉及兩個方面:第一,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即誰先誰後,誰決定誰,誰是世界的本質、本原;第二,思維和存在之間有無同一性,即人們能否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按照對哲學問題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區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的唯一標準。按照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即是否承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認世界的可知性,是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凡承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認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論;反之,則是不可知論。
哲學的基本問題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應用到科學研究中就是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問題。人們的活動主要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認識世界是主觀反映客觀,改造世界是主觀反作用客觀。只有解決好主觀和客觀的關係問題,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
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是物質決定意識,我們今天的文化主流背景決定了我們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科學發展到今天,確實要引起哲學層面的思考。講一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故事,莊子與惠施一起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遊得多麼悠閒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莊子說:「你又不是我,你哪裡知道我不知道魚是快樂的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裡知道魚快樂』的話,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濠梁之辯」的絕妙之處,辯論的雙方都緊扣主題,但辯論者的思維截然不同。惠施是從認知的規律上來說,人和魚是兩種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魚的喜怒哀樂。莊周則完全是以藝術心態去看待世界的,人樂魚亦樂,是典型的「移情」作用,莊周是把自己的快樂移栽到魚的情緒上,反過來更襯託出莊周的快樂。
關於量子物理現象的爭論,是科學需要上一個新的臺階,還是科學回歸哲學?
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科學不斷從哲學中獨立分化出來。科學影響哲學的發展,推動哲學不斷前進,是哲學思想產生和發展的源泉。科學的發展指引人們思想的進步,更加清晰的認識事物,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哲學為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影響著科學的探索,科學需要哲學的幫助才能更加進步。(主編李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