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與哲學的第一個碰撞點——不確定性原理

2020-12-25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測不準原理不是關於測量極限的描述,而是關於現實極限的聲明。問一個粒子的精確位置和動量甚至沒有意義,因為這些量不存在。」

——查德·奧澤爾《如何跟你的狗聊量子物理》

在讀《如何跟你的狗聊量子物理》一書以前,我從未相信,物理學也可以極具詩意和哲學的美感。

拋開繁瑣的公式和枯燥的理論,量子世界對每一個普通人敞開了大門。

與經典物理不同的是,量子物理描述了一個超越了我們日常所見、顛覆了我們常識的世界。正因如此,很多人都對此望而卻步。

量子物理是微觀尺度下的科學,也是生活日常瑣碎中的真相。

讓我們從一個最基礎的原理開始,來欣賞這個肉眼無法看見的世界,了解這個宇宙的構建法則。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不確定性原理)是少數幾個可以從量子領域拓展到普羅大眾文化領域的物理學原理之一。原理指出,你無法同時確定一個物體的精確位置和它的精確速率。很多領域引用這條原理作為一種比喻,從文學批評到體育評論都有。測不準原理經常被認為是測量行為導致的,測量物體的位置會改變它的速率,反之亦然。但真正的原因更加深澳,也更有趣。

之所以會有測不準原理,是因為宇宙中所有的物體都兼具「粒子」和「波」兩種性質。

量子力學中,一個物體的確切位置和確切速度是沒有意義的。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明白「粒子」和「波」的性質。粒子可在某一時間存在於特定位置,我們可以用圖表來表示在粒子出現不同位置的概率,圖標的形狀像釘子,在一個特定位置,例子出現的概率是百分之百,其他的地方都是零。而「波」是「擾動」在空間中擴散的現象,就像水面上的漣漪,我們可以將「波」的各種性質看作一個整體,其中最重要的是波長,它是兩個響鈴的波峰活波谷之間的距離,但我們無法確認波的具體位置,它可能出現在各種不同的地方。

「波長」是量子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因為一個物體的波長與它的動量,即質量與速度的乘積有關。一個快速運動的物體的動量很大,而對應的波長很短;一個重物即使速度不快,動量也很大,也就意味著它的波長很短,這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察覺不到物體的波動性的原因。如果你丟出一個棒球,它的波長只有1米的1/1033,根本檢測不到。但很小的粒子,如原子或電子,波長可以大到在物理實驗室中被檢測出來。所以如果我們有一個純波,就可以測量它的波長,進而得到它的動量,但無法測出它的位置。另一方面,我們很容易得到一個粒子的位置,但它沒有波長,所以我們計算不出它的動量。

要同時得到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我們需要把兩個圖象結合起來,做出一個在很小區域內有波的圖像。如何實現這一點呢?方法是疊加多個波長不同的波,也就是賦予物體不同的動量

當我們把兩個波疊加,會發現有些地方的波峰對齊,形成了更大的波峰;

另一些位置的波峰與波谷對齊而相互抵消。結果是,有些位置我們看得到波,有些位置什麼都沒有。

如果加入第三個波,波被抵消的區域會增大,再加一個,抵消區域更大,有波的區域更小。持續疊加波,就可以得到一個波包,在一個很小的區域內有確定的波長,這便是一個兼有「波」和「粒子」的性質的物體。

但要做到這一點,我們不得不失去位置和動量的準確性,這個物體並不局限於某個位置,在波包的範圍內都可能發現它。我們通過疊加很多波來得到波包,因此有可能找到與其中某個波相對應的動量,而此時位置和動量都是不確定的,且這些不確定因素之間存在聯繫。

如果你想通過製造更小的波包來減少位置的不確定性,就需要疊加更多的波,波數增加使動量更不確定。如果你想得到更準確的動量,就需要更大的波包,位置的不確定性就更大。這就是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這一原理最初在1927年由德國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提出。

這種不確定性與測量的好壞無關,而是「粒子」和「波」兩種性質相結合的必然結果。測不準原理不僅僅使測量中的實際限制,還限制了物體只能表現出一種性質(「粒子」或「波」)。它是構建宇宙基本結構的原理之一。

「我讀過很多量子物理的書,沒有一本像這本這樣通俗易懂。」——讀者

今天,誰掌握了量子科技,就掌握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關鍵核心技術。《如何跟你的狗聊量子物理》是一本你真正能讀懂的量子物理入門書。

讓我們拋開對無知的恐懼,了解科技新動態,構建量子思維,主控未來。


​公眾號名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微信號:bjast-wx

歡迎大家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心靈的碰撞之六,量子世界的哲學思考
    就物理基礎而言,相對論的核心是時空概念的相對性,否定絕對時空;量子力學的核心是測量精度的相對性,否定絕對精準。這兩種相對性是否有內在的聯繫一直是物理學家感興趣的問題,就已有的知識而言這兩個理論體系是不可以相互轉換的,其原因在於泡利指出在量子力學裡時間只能是參數,不能成為觀測量算符。所以在量子力學裡,時間與能量的測不準不同於坐標與動量的測不準,是個另類,不是基本的原理與假設。
  • 測不準,不確定性,量子理論發展是否離不開量子物理哲學?
    物理哲學的形上學世界觀推崇「透過現象看本質」哲學理念,當用理性的方法看世界的時候,人們在預設的參照系下,只能看到這個世界的表象,而對微觀物質領域的「測不準」、「不確定性」等問題,無法給出徹底、合理的理論解釋,給我們認識物質世界真值造成巨大障礙,致使量子世界的粒子行為,
  • 量子力學並不是讓第一性原理成為主導的哲學理論
    量子科學是陌生的,既會產生興趣,又不喜歡它,感覺它可能和現在了解的許多科學理論都不一樣。但是,多數人都想知道它的根本原理是什麼,並且從中獲得某些有用的東西。我認為,從廣義的哲學思維來講,所有量子理論都是基於同一個本原就是「量子力學」。
  • 確定性的喪失: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丨上帝確實是在擲骰子
    在開始的一段時間裡,由於人們發現從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出發可以推導出不確定性關係,但從不確定性關係出發,卻推導不出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式。這很容易讓人們產生這樣的想法:不確定性關係不是微觀世界的一個基本原理,而完全是由於實驗條件的限制所導致的。由於是測量工具對微觀物理現象的擾動導致的,因此海森堡的不確定性關係就被稱之為測不準原理。
  • 趙磊等:「不確定性」是微觀世界的本質嗎?——「不確定性原理」何以被誤導(之一)
    「EPR佯謬」的科學含義在於,可能存在著尚未被發現的,且比現有量子力學能更完備地描述微觀世界的理論。所以,現有的量子力學只是這完備理論的「統計近似」而已。  既然現有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那麼可以用「隱變量理論」來解釋這種不完備性。
  • 突破常識:量子物理的哲學內涵
    諸如此類的生產技術的重大突破,都離不開量子物理的發展。 在其他領域,小到雷射筆、U盤的生產,大到飛機、輪船、衛星的製造,無一不受到量子物理的影響。在思想觀念方面,自誕生之日起,量子物理也不斷地給現代社會帶來衝擊。
  • 突破常識:量子物理的哲學內涵
    諸如此類的生產技術的重大突破,都離不開量子物理的發展。 在其他領域,小到雷射筆、U盤的生產,大到飛機、輪船、衛星的製造,無一不受到量子物理的影響。在思想觀念方面,自誕生之日起,量子物理也不斷地給現代社會帶來衝擊。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簡要介紹一下量子物理對人類哲學觀的影響。哲學的發展,離不開物理學的推動。
  • 2020,「不確定性原理」的至暗時刻
    「不確定性」如今是個熱詞,而它來自於上個世紀初一位天才的發現,這就是對量子物理學具有奠基石意義的「不確定原理」(也可以稱作「測不準原理」)。它的提出者叫維爾納·海森堡,1901年出生於德國的維爾茨堡,從小就是一位聰明絕頂的學霸,19歲中學畢業進入慕尼黑大學學習物理學,24歲獲得博士學位,26歲與玻恩、約爾丹共同發表了「矩陣力學」並成為萊比錫大學的教授,28歲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33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並成為量子力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 不確定性原理:人工智慧的哲學基礎
    事實上,每一次裡程碑式的科學進步——特別是基礎科學的重大進步,都是與哲學發展相互促進的。那麼,最近的基礎科學的重大進步是什麼呢?應該是量子力學,還有後來的混沌。量子力學,終結了經典物理學,並揭開了現代物理學的序幕。它和混沌一起,徹底顛覆了傳統宇宙觀,沉重打擊了統治科學哲學數百年之久的機械決定論。量子力學也好,混沌也罷,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基本原理:不確定性原理。
  • 量子力學的本質是不確定性嗎?
    導讀:量子力學的本質是什麼,你思考過嗎?有人認為,個量子力學的本質就是不確定性,一切都是隨機偶然的,也可以理解為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都只能用波函數來表達,我們永遠無法同時準確測量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而量子力學中的其他詭異現象都可以用不確定性解釋,比如量子糾纏,量子隧穿,疊加態等,都是不確定性的延伸!
  • 量子不確定性的哲學本質是什麼,什麼是全同性存在,誰又和誰全同
    在傳統物理哲學的框架中,也根本無法解釋和理解量子力學領域中微觀物質運動的基本現象。由於不確定性原理導致了哲學上的迷惑不解,能級的量子化及波粒二象性等問題,在哲學的基本存在性質上、邏輯上都無法理解。量子力學始終無法找到量子現實與經典物理之間的調和理論。波和粒子兩種特性無法擺脫地糾纏在一起。既是粒子又是波,如此圖像及運動規律在已有的常識中沒有物理上的對應物。
  • 量子物理哲學的運動觀與傳統物理運動觀的區別是什麼?
    物理科學的定理、定律、原理、原則、法則、公式等,都是通過人的意識,精神去反映的。物質世界的發展變化有它自身獨立的運動規律,不同於意識、思維的孤立變化。物質運動與意識精神理論區別。兩者的理論區別:(1)物質的運動在本質上不受人的意識、精神變化的左右,它是獨立的。(2)意識與精神對物質運動與變化的反映可以是正確也可以是歪曲的。(3)物質運動是由物質間的相互作用造成的,與觀念孤立的變化性質無關。
  • 《宇宙中的哲學原理》-【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矛盾】
    量子理論中最根本的內容就是當每個人深入去研究物質的產生和構成還有運動的時候,總是確定中又含有不確定的因素,不確定中又含有確定的因素。明明你看到是A的存在,但是A中又帶有B的可能,明明你看到是B的存在,但是B中又帶有A的可能。
  • 萬物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原理
    現在的科學家都認為宏觀物體遵從確定性的宏觀力學原理,而微觀粒子卻遵從不確定性的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我來說出我的不同見解。 首先何為宏觀?何為微觀?在我自己與外界沒有糾纏時或者在無幹擾的自我世界我是不確定的,此時屬於基態或者自由態。
  • 五分鐘量子力學(九)、量子史話:自旋與全同性原理
    做量子力學的科普真的不容易,這主要是因為小編的水平有限,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描述去準確表達。今天我挑選了一個自認為很重要的量子力學話題來討論——自旋與全同粒子。在很多科普文章中,有人對自旋持有否定的態度,也有些人認為電子自旋跟經典物理中的自旋概念去理解。其實這種想法都是錯誤的。
  • 每日量子資訊精選|確定的量子的不確定性——淺析測不準原理中的...
    確定的量子的不確定性——淺析測不準原理中的共軛變量對在量子物理學中,「量子的不確定性」是真實確定的「不確定性」是量子世界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同時又是我們無法根據常識所能理解的。那麼我們要如何去理解這個「不確定性」呢?所謂的「不確定」,實際是指兩個參數的不確定,即:一個量子實體擁有兩個參數,這兩個參數稱為「共軛變量」,你不可能在同一時間精確測定這兩個變量的確定值。打個比方說,你對共軛變量A的了解越精確,那麼你對共軛變量B的了解就越不精確,反之亦然。
  • 如何正確理解量子糾纏對經典物理的衝擊?
    量子糾纏是經典物理量子力學的延伸,是物理學和哲學的交叉問題,有著極為豐富的哲學意義和複雜性,其實質是相互作用中有種叫做絕對時空的概念,能理解了量子力學,才能更好地理解經典物理[SEP]量子糾纏中兩個量子先相互作用,也就是說其中一個先坍塌至孤立粒子態,這個狀態被另一個發生測量的時候應該是以不確定態坍塌
  • 《網際網路世界觀》讓我改變了對物理,對哲學的理解
    老實說,這本《網際網路世界觀》讓我改變了對物理,對哲學的理解。可能之前上學時學習這些學科都是建立上應試的基礎上,所以會覺得枯燥無味,晦澀難懂。李善友通過哲學,通過物理理論,講述了這個時代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從原子理論到比特論,打通兩個世界就能發現最大的商機,是風口;從物質論到關係論,我們可以從物質入手也可以從關係入手,產品是
  • 量子資源理論進展:確定性量子相干提純
    量子態的相干性是量子物理區別於經典物理的重要性質,也是實現量子計算、量子保密通訊、量子精密測量等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重要資源。將量子態的相干性視作一種可用的量子資源進行定量的刻畫,加深了人們對量子態的相干性在量子計算與量子信息處理任務中作用的認識,為更好地應用量子態的相干性提供了理論基礎。
  • 最深刻的物理定律之一: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究竟是什麼?
    大家好,今天主要和大家聊一聊物理學家海森堡提出的不確定性原理,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物理定律,但是由於不確定性原理與我們的常識認知有些相悖,所以不確定性並不是很好理解的,很多人、也包括像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物理學家一時間都很難認同它,但是不確定性原理卻並沒有因為質疑而湮滅,反而成為了是物理學上可能是最深刻的物理定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