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不確定性原理」的至暗時刻

2021-01-07 知行互動TV

#讀樓##讀樓#

在平安夜落筆寫下「平安」兩個字,在2020年顯得特別不著調,因為這哀鴻遍野的一年,實在與平安兩個字不搭邊。這一年裡,用「兵荒馬亂」這個詞兒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疫情、脫歐、大選、水災、火災、蝗災,令人膽戰心驚的消息接連不斷。我想說,2020年用幾十萬條無辜的生命鍛鍊了全世界的心臟承受力,所以只能給個差評,而且是近幾十年來最大的差評。

這一年,火了印度神童阿南德、火了知乎上未來人KFK、火了馬來拿督鄭博見,凡是做各種預測的,總在自媒體上有天量的點擊和傳播。預測興盛,一定是惶恐流行,人們對這個世界的未來和走向沒了判斷,所以開始相信各種都市傳說、相信各種神秘事件,以致天象學、陰謀論、神秘主義充斥著我們的視聽神經。

有人問:2020年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可以回復的答案有許多,羅列出來都能成一本年曆了。而我的答案是:2020年,摧毀了我們的價值觀。

我們曾經擔憂蘇美兩個大國引發核戰爭,也曾經擔心過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世界之間「文明的衝突」,我們也曾經憂慮人工智慧的失控與來自AI的敵視,更是曾經擔心過石油枯竭導致的冬天和聖嬰現象導致的夏天,對世界未來的恐慌,所有的擔憂都是全球視角的宏大敘事。然而,2020年,聰明的智人居然敗在了地球上最小的生物面前。病毒,這個都沒好意思長臉的最小生物,居然把全世界的人類按在地上摩擦。八千萬人被感染,一百七十五萬人死亡,死亡人數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任何一次戰爭。但這只是截止到目前十個月的數字,況且這場疫情遠遠還沒有結束。

▲疫情下的曼哈頓街頭

以上的數字都只是結果,實際上無法用數字描述的過程,才是最大的傷害。因恐懼導致的停業、失業和自我隔離,讓一直運轉的世界停擺。在年中的時候,我們還曾經說,2020是失去的一年;到了年末,我們確定地說,2020是倒退的一年。人們失去了親人、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前程、失去了辛辛苦苦多年積攢的積蓄。由於疫情尚未結束,人們還無法具體盤點損失的數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這一年,燃燒了五個月的澳洲大火屠殺了五億隻動物,中國南部各省都遭遇二十年來最大的水患,而在北非和南亞,勢不可擋的蝗災遮天蔽日,即使是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中東禽流感也要出來搶搶風頭。這些天災就像打地鼠遊戲一樣在各地冒頭,毫無規律地此起彼伏,一副非把這世界折騰黃了的架勢,讓人類集體感受到了半個多世紀來從未有過的驚恐。

以上這些都是天災,它們不約而同地趕在同一年來到地球製造麻煩。但這一年,更衝擊我們心理承受力的,卻是人禍!

從中美貿易戰開始,原本基於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分歧的東西方對立,居然變成了多邊主義與單邊主義、精英主義和民粹主義之間的鬥爭。於是,這個世界從底層邏輯上開始變得混亂,花臉哼起了青衣的小曲,老生張嘴就是花旦的餘音,這個世界開始超出了我們的固有的認知習慣,在啼笑皆非的變異中,變得如此陌生。

當川普坐在美國總統的位子上,把這個國家帶向了單邊的保護主義,任由疫情傳播並在公眾媒體上滿嘴謊言地反智、反科學的時候,幾千年傳統積累下來的政治制度和人性修養,就瞬時崩塌了。而他居然還不是孤例,那個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用他一腦袋金毛雞窩頭撕碎了大英帝國近千年來的紳士傳統,而太平洋上的孤島首相莫裡斯,居然狂妄地將國民利益棄之不顧,使盡一切手段羞辱國民賴以生存的貿易夥伴。

政治人物明星化,國家領袖網紅化,為了選民、為了粉絲、為了出鏡,這些人完全拋棄了全球秩序、拋棄了國家利益、拋棄了貿易規則、拋棄了普世價值。這一切,在2020年都上演到了高潮和嗨點,當這些網紅政客在鏡頭前無恥起舞時,這個世界再次被逼入到「至暗時刻」。

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對「政治」這個詞兒的認知總是帶有意識形態上的印象。實際上,政治的本意無非是國家政府的治理之道。「政治」的英文politics來自古希臘語,最初的含義是城堡或衛城。雅典人將修建在山頂的衛城稱為「阿克羅波裡」,簡稱為「波裡」。當希臘城邦制形成後,「波裡」成為城邦公民參與的統治和管理活動。

在古代中國,並沒有「政治」這個詞,儘管在《尚書·畢命》中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一說,而《周禮·地官·遂人》也有「掌其政治禁令」這樣的字句,但這裡的政治卻是「政」與「治」兩個詞, 「政」大體表示朝代的制度和秩序,「治」一般表示國家、朝代的治理活動,各有其不同的含義。而今天的「政治」一詞,實際上是從日本傳過來的。當英文Politics從日本傳入中國時,人們在漢語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孫中山先生認為應該使用「政治」來對譯,認為「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

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曾說「政治的目標是追求至善」,而孔子的政治理想則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他還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所以用古典政治學的眼光來看,國家治理不是可以討價還價的商業交易,而是代表著各自人民長遠利益和文明水平的高難度管理技術。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

2014年的夏天,我本人在美國東部遊覽時,曾路過有累累盛名的「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並清晰地記得在它門口,吃了一個超級美味的漢堡包。甘迺迪政治學院是全球政府治理的聖殿,我們很容易把這樣的學院理解為「黨校」,實際上,政治學院的真正意義在於培養國家和政府的管理人才,如MPA(行政管理碩士)等。它會用全球視角,基於歷史、經濟、科技和公共事務的基礎,來分析當前世界局勢,並預測未來的走向。它不僅擁有全球最傑出的一批學界、政界、商界的頂級精英師資,而且培養出了一大批國家級領袖人物,包括李顯龍、潘基文、曾蔭權、特魯多以及我們熟悉的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先生。

然而時至今日,在發達的網絡媒體時代,古典政治學的理想已經被網紅們打得滿地找牙。毫無經驗的網紅們可以遵從自己的無知,隨意制定國家政策。為了效果、而不是為了結果,他們可以隨意說出最能上「熱搜」的驚爆言語而不管後果如何。於是,傳統的大廈被這些民選網紅輕易摧毀,讓曾經穩定的國家秩序和運行規則,亂成一團。

於是,媒體每天都多了許多啼笑皆非的熱點,而世界多了無數的混亂和災難。

作為一名策劃人,我曾經非常得意於我的預判能力,畢竟一切策劃,都是基於對事務運行規律的預判。然而這兩年,我的所有預判幾乎沒有對過。每一個夜晚,瀏覽著這個世界的喧囂和混亂,一次次刷新著我對全球政治、道德和文明的理解底線。有朋友不斷地在問我,你怎麼看待2020年?你怎麼預測2021年?這幾年被打擊得創傷累累的我,只能搖搖頭:「在這個莫名其妙、毫無邏輯、一切都變得不確定的年代,預測本身就是個錯誤。」

當政治精英們被網紅趕出政府,當傳統秩序被民粹主義當眾摧毀,當美德和普世理想被莫裡斯式的無恥所掩蓋,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徹底變得不確定了。

2018年末,我曾想做一次叫「準備迎接不確定的年代」的演講,後來因種種事務耽擱了。沒成想,這「不確定的年代」在2019、2020年很確定地來了。於是,中美貿易戰、美墨邊境牆、扣押孟晚舟、暗殺卡舒吉以及注射消毒水、全民感染免疫這類極度荒唐、顛覆人類認知底線的舉動,一個一個都登上了頭版頭條。如此荒唐的舉動,居然出自英美大國的領導人之手,讓我們驚掉了下巴。為何如此?與其說我預判失靈,不如說預判的邏輯失靈了,或者說:這個世界根本就沒了邏輯,因為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不確定的年代」。

「不確定性」如今是個熱詞,而它來自於上個世紀初一位天才的發現,這就是對量子物理學具有奠基石意義的「不確定原理」(也可以稱作「測不準原理」)。它的提出者叫維爾納·海森堡,1901年出生於德國的維爾茨堡,從小就是一位聰明絕頂的學霸,19歲中學畢業進入慕尼黑大學學習物理學,24歲獲得博士學位,26歲與玻恩、約爾丹共同發表了「矩陣力學」並成為萊比錫大學的教授,28歲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33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並成為量子力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維爾納·海森堡

以上這一連串成績,讓我們只能感嘆:成就只跟天才有關,而我們這些凡人努不努力都區別不大。比如我,費勁了九牛二虎之力,查閱了無數資料也沒搞懂量子力學到底該怎麼描述,所以只好藉助維基百科,給大家一個基本的概念: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是物理學的分支學科,它主要描述微觀的事物,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以及其它相關的學科,都以其為基礎。

應該說,自從艾薩克·牛頓完成「萬有引力」和「牛頓三大定律」之後,經典物理學的大廈就基本構建完成了。隨著十九世紀電磁學和天文學的進步,科學家們發現在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裡,有很多現象無法用經典物理學來解釋,於是在二十世紀初,天降了一眾英才,將「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帶到了人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天才地解釋了關於時空和引力的宏觀問題,而普朗克、玻爾、海森堡、泡利、狄拉克、薛丁格等天才們完成了「量子力學」的理論構建。

▲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合影 匯聚了全球最具智慧的大腦

說到量子力學,必須要提到丹麥這個彈丸小國,別看丹麥小,但是對科學的貢獻卻是科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在這裡,誕生了影響後世的「哥本哈根學派」。這個學派的創始人就是尼爾斯·玻爾,1885年出生在哥本哈根。他父親是哥本哈根大學的生理學教授,母親是個猶太富商的千金,而玻爾還有個親弟弟,叫哈那德·玻爾。這一對兄弟,從小就是人們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哥哥玻爾以全丹麥高考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哥本哈根大學物理專業,而據說弟弟比哥哥更聰明,只是他更喜歡數學。這哥倆兒不光學習好,而且運動也好,都踢得一腳的好足球。弟弟作為丹麥國家足球隊的隊長和正牌前鋒,參加了1908年的夏季奧運會,並且獲得了亞軍。而哥哥玻爾作為國家隊替補守門員,旁觀了全程。據說,尼爾斯·玻爾之所以沒當上主力,是因為他經常在比賽的時候,倚著門柱做數學運算,一場比賽下來,門柱上都寫滿了運算公式,以至於氣壞了教練,把他踢出了主力陣容。

▲量子力學的開創者 尼爾斯·玻爾

不僅能正兒八經地踢足球,學霸兄弟的學業上也沒撂荒。哥哥玻爾在哥本哈根大學創立了理論物理研究所,這也就是後來「哥本哈根學派」的大本營,海森堡、狄拉克、泡利、克拉邁爾斯、朗道、赫維希、派耶爾斯以及我國的大科學家、曾任中科院院長的周培源教授,都出自於這裡。而弟弟玻爾也不甘示弱,高高興興在英國劍橋大學做起了數學教授,專攻周期函數的研究。所以,天才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們做家長的羨慕一下就得了,別影響自己的吃喝。

作為量子力學的開創者,玻爾與海森堡等人在1927年,提出了著名的「哥本哈根詮釋」。它是量子力學的最基本描述,他們認為,在量子系統中的量子態,可以用數學的波函數來描述,用以描述粒子在某位置或處於運動狀態的概率,任何試圖測量粒子的動作都會造成波函數的坍縮。

您看完這段話如果不懂,請不要自責,因為這地球上能看懂的人確實不多。請容我用通俗的語言翻譯一下:在量子物理學的微觀世界裡,不要試圖用人類的感知功能去認識和捕捉真實的存在,但是可以用數學模型去描述粒子的狀態,而這個數學模型就是客觀真實的本身。

▲哥本哈根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

你不必將量子力學當成神婆一般的胡編亂造,因為這些天才們的構想都通過了實驗驗證,並確定存在。要知道,量子力學與經典力學的最大不同就是,經典力學是先發現了現象,之後去找到它們內在的邏輯,而量子力學是在當時條件無法觀測的微觀世界裡,先去想像和構思其運行狀態和邏輯,並用數學的方式將其完整地構建出來,之後留給後人通過實驗手段去驗證。今天我們建造的巨型粒子對撞機,就是驗證天才構思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以這些天才的理論物理學家,不是我們通常印象中身穿白大褂、手持千分尺的科學怪人,他們一個個手持菸斗、衣冠楚楚、神情凝重,頭腦中展開高深的數學運算和邏輯推導,更像一個哲學家。準確說,理論物理學在認知世界本源的問題上,就是一個哲學問題,所以,他們最常用的思考和研究方式叫「思想實驗」,是在現實中無法做到的前提下,使用想像力來進行的實驗。比如物理學上的「薛丁格的貓」、哲學上的「忒修斯之船」、經濟學上的「囚徒困境」、計算機科學上的「圖靈測試」,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詞都是科學史上著名的思想實驗,希望能在以後的文章中有機會為大家講解。

▲海森堡(左)與導師尼爾斯·玻爾

扯遠了,我們回過頭來繼續講海森堡。在「哥本哈根詮釋」的基礎上,海森堡這位天才少年在1927年發表《論量子理論運動學與力學的物理內涵》一文提出: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動量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這就是被稱作「不確定性原理」或「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基本定義。在這篇論文裡,他解釋道:假設使用顯微鏡來測量粒子的位置,對於粒子的位置的測量會不可避免地攪擾了粒子的動量,造成動量的不確定性。

如今,我們對粒子的基本定義是於時間的任何一個瞬間存在於唯一的一個地方,這也有賴於具有傳奇色彩的路易·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的假說,他主張任何微觀粒子都呈現出「波粒二象性」,要麼是波、要麼是粒子。如果說「德布羅意假說」戳破了量子世界的那層窗戶紙,而「薛丁格方程」描繪出了量子世界的狀態,那「不確定性原理」就極大豐富了這個理論的框架,這些如同哲學家一般的天才們,共同為量子力學構建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這篇論文一經發表,就引發了理論物理學界長達幾十年的爭論,科學家們也在不斷地補充和驗證這個原理。而在理論物理學界之外,「不確定性」也成為了一個亞文化的流行詞,人們可以把任何背離了我們的認知習慣,缺乏常識邏輯的事務,都稱作是「不確定性」,包括大洋彼岸的那個金毛「懂王」。

在理論物理學上發現不確定性的,是一批傑出的天才。然而在國際秩序和國家治理上推行不確定性的,卻是幾位臭名卓著的蠢才。自打金毛懂王上臺後,亮相的一通拳腳把整個世界都看懵了,包括那些政治經驗極度豐富的大國。這一通拳腳容我在此羅列點評一下:

1、他不愧是房地產商出身,第一件事就是花費八十億美元在美墨邊境修牆,用最物理的手段攔住中南美來的移民。且不談論這堵牆的有效性,單說這個咋看都Low的方式就超級具備房地產商畫地為牢的習慣了。

2、上臺後頒布的禁穆令,被法官否決後,又用行政命令大幅度壓縮工作籤證和移民數量,完全忘了美國本來就是個移民建立的國家,而且代表美國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離不開這些國際人才。

3、從中東撤軍以及退出世界衛生組織、巴黎氣候協定等國際組織,主動放棄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將二戰後美國八十年的霸主地位拱手相讓:老大退隱回家過小日子去了。讓布坎南、基辛格、布熱津斯基這一批老牌國際政治學者看得目瞪口呆。

4、對中國開展貿易戰,用高關稅來平衡貿易逆差,口口聲聲說要中國補齊2000億的稅款,這種違反最基本經濟學原理的舉動,不僅招致了中國對美國政策的反掣,也讓全美七百多名經濟學家聯名發出公開信反對他的政策。

5、在疫情來臨時期,不顧福奇博士的反對,放棄對疫情的管理,拒絕隔離和口罩,甚至當著媒體的面兒要大家注射消毒水,如此反智的言行,讓《科學》、《自然》這樣從不涉及政治的科學期刊都號召讀者,反對他的競選連任。

6、任人唯親、信口雌黃、白人至上、種族歧視、拒絕報稅、侮辱他人等個人品行問題,我就匯總成一條吧,總之,這人品有問題!

慶幸的是,在十一月的大選中,老牌政客拜登驚險地獲得了306張選票,將「懂王」留在白宮的時間縮短到還剩二十幾天,但是懂王這四年給美國、給全球留下的傷害,絕不是二十幾天就能消除的。作為理智殘存的我們應思考,懂王是一個偶然的孤例,還是一種思潮的必然?這才是我們應該長期思考的問題。

有人說,自打懂王上臺,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學院的課都沒法教了。因為他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你和他說做菜,他和你說開車,驢唇不對馬嘴,讓我們千百年來既定的政治秩序、外交對話和協商機制徹底失效。

有人說,懂王上臺是西方的民主制度出了問題,也有人說是全球民粹主義抬頭。在這兒,我只能引用政治學大家、西方民主制度的強力捍衛者弗朗西斯·福山教授在《大西洋月刊》上的看法。福山指出,對政府的信任應當建立在兩大基礎之上,一是相信政府的專業能力,二是對政府領導層的信任。「但不幸的是,這種信任今天在美國並不存在」,川普從上臺以來就沒有表現得讓人信任,他只顧著取悅自己的支持者,從沒嘗試去獲得那些不支持他的人的認可。川普還一直在損害那些他認為不服從他的機構的能力,任人唯親,不看重能力,這都在疫情襲來時,進一步加劇了美國對他的信任危機,並撕裂了美國的政治和社會。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 哈佛大學教授 弗朗西斯·福山

福山先生指出了川普是一個不值得信任的總統,他的職業能力不足以讓他應對總統這個工作。但是,為何近一半的選民會將手中的選票投給一個外行呢?作為一個媒體從業者,我從個人的角度認為:如今發達的社交媒體和網絡媒體,既能夠輕鬆毀掉一個人,也能夠輕鬆塑造一個神。誰能夠佔據著社交媒體的熱搜,誰擅長在公眾面前賣力表演,誰能更準確地撩動受眾的神經,誰就是網紅,誰就是總統。

傳統的領袖魅力和美德、專業的政治能力和經驗、宏觀的國際視野和格局,這些都被手握選票的草根們忘記了,於是,走上政壇的是只為取悅粉絲的網紅,在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和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他們幼稚淺薄得如同小人乍富的無賴,自大、暴虐又愚蠢。

幸運的是,金毛懂王即將被趕出白宮,而訓練有素的拜登即將重新駕馭這輛已經被撕裂的馬車。跟著懂王一路高歌的特魯多、莫裡斯和詹森,已經知趣地收起了諂媚的笑容。未來,中國面臨的問題,不再是無釐頭的不確定性,而是如何防禦自身可能出現的風險,特別是因網際網路和房地產催動的金融行業的系統性風險。

但我們必須要承認,這歷史上又一次的至暗時刻,還遠遠沒有結束。疫情仍舊在高峰,而疫情對經濟的打擊,人們還無心去挽救和統計。特別是後疫情時代,這個世界會出現什麼樣的惡果和應激反應,天才們也還來不及思索。面對即將到來的2021年,我唯一能告訴大家的是:我們即將迎來一個確定的年代!

最後,我想起了邱吉爾在1940年英國下院的那段著名的演講。在敦克爾克大撤退之後,歐洲大陸已經被德國納粹佔領,孤懸在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大英帝國風雨飄搖。此時必須有人站出來,向他的國民們發出振聾發聵的吼聲。

We shall go on to the end, we shall fight in France, 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with growing confidence and growing strength in the air。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戰鬥,我們將在海洋中戰鬥,我們將在空中戰鬥,愈戰愈勇、愈戰愈強。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守衛我們的島國。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我們將在海灘上戰鬥,我們將在任何敵人登陸點上戰鬥,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道戰鬥,我們將在任何一座山崗上戰鬥,我們絕不投降。

And even if, which I do not for a moment believe, this Island or a large part of it were subjugated and starving. Then our Empire beyond the seas, armed and guarded by the British Fleet, would carry on the struggle。

縱使,我絕不相信,英倫全島或大部分落入敵手,遭受奴役,無力反擊。但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也將在大英艦隊的武裝保護下繼續戰鬥。

Until, in God's good time, the New World, with all its power and might, steps forth to the rescue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old.

直至新世界適時秉承主的旨意,全力以赴,拯救舊世界,讓其重獲自由。

——Winston Churchill 溫斯頓·邱吉爾

相關焦點

  • 2020年,是誰的至暗時刻?
    原標題:2020年,是誰的至暗時刻?回顧即將過去的2020年,大多數時刻都像今天一樣,不斷散發著不確定性的氣息,同時充滿了對峙和相互矛盾的焦慮。 至暗時刻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車市銷量大跌。宏觀市場的變化使車企本就不寬裕的資金鍊變得更加緊繃,其中一些邊緣化的玩家更是爆發了流動性危機。
  • 至暗時刻,閃光時刻
    邱吉爾的傳記片,亦多截取其傳奇一生中的「臨界點」,比如,《邱吉爾的秘密》講述其晚年中風導致個人理想與身體疾患的矛盾時刻,同時表現了他與家庭、政壇以及護理人員的關係。《風暴前夕》《不懼風暴》和《至暗時刻》則均以其在二戰中「臨危受命」出任首相展開,緊扣其生命節律中最為糾結特殊的「臨界點」。其中,《至暗時刻》聚焦的時間最短,是從1940年5月10日邱吉爾出任首相到決定拒絕和談的20天間所發生的事。
  • 趙磊等:「不確定性」是微觀世界的本質嗎?——「不確定性原理」何以被誤導(之一)
    既然現有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那麼可以用「隱變量理論」來解釋這種不完備性。  所謂隱變量理論(hidden variable theory),是指現有量子力學的背後應該隱藏著一個尚未發現的理論。  隱變量理論認為,某種尚未發現的理論可以完整解釋物理系統所有可觀測量的演化行為,從而避免掉任何不確定性或隨機性。
  • 人生至暗時刻,企業家們是如何挺過去的?對我們有何啟發?
    人生至暗時刻,需要勇氣、擔當和忍耐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好幾次至暗時刻。面對人生至暗時刻,有的人氣餒退縮,灰心喪氣;有的人則堅強面對,如同邱吉爾在二戰初期那樣,以破釜沉舟的勇氣來面對,以抵抗到底的決心來應對。而面對至暗時刻,企業家們會怎麼做,這決定了他的高度和格局是不是能再上一層樓,也決定了企業能不能更上一層樓,或者在面對挫敗中得以通過卓絕努力而力挽狂瀾,讓企業順利渡過激流險灘。
  • 萬物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原理
    現在的科學家都認為宏觀物體遵從確定性的宏觀力學原理,而微觀粒子卻遵從不確定性的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我來說出我的不同見解。 首先何為宏觀?何為微觀?在我自己與外界沒有糾纏時或者在無幹擾的自我世界我是不確定的,此時屬於基態或者自由態。
  • 尋找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
    這可以說是2020年的首隻「黑天鵝」,事態還在進一步發酵,給本就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經濟帶來新的變數,也給預測經濟走勢帶來了難度。上周,不少市場機構、智庫、知名媒體等都對2020年的世界經濟走勢作出預測,筆者試著在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中,梳理出一些「確定性」。
  • 2020億邦未來零售大會 尋找未來零售確定性
    點擊2020億邦未來零售大會,關注2020未來零售新動向「我不害怕風險,我害怕不確定性。」喬治·索羅斯講這句話時,一定沒有預測到2020年。這是「不確定性原理」肆意橫行的一年:現在?不確定。未來?更不確定。只有獅子才懂獅子,只有鷹才懂得鷹。
  • 武磊的至暗時刻!
    這絕對是不公平的!《阿斯報》在賽後就是這樣點評武磊的:這名中國前鋒上場想利用空間創造機會,但是赫羅納的防守沒有給他機會,西班牙人隊在武磊登場之後就亂了。客觀的講,武磊在本賽季的聯賽中只打入1球,作為前鋒來講效率的確不高,但是我們能看到場上武磊的積極跑動,只是很多隊友不信任他,不給武磊傳球。
  • 陳思和:在至暗時刻,做真正清醒的理性主義者
    陳思和:在至暗時刻,做真正清醒的理性主義者 【編者按】曾寫過自傳體小說《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的周勵,即將出版新作《親吻世界——曼哈頓手記》。
  • 2020讓我懂得,即便在至暗的時刻,天空也會有閃爍的星星
    #2020年懂得的那些道理#2020年最後一天,完成了定下的小目標,另外收到了出版商的贈書,算是對自己努力的一個肯定。下班回到家將衛生集體搞了一遍,換了床品,如此便有了滿滿的儀式感。雖然嘴上不只一次說,讓這不同尋常的一年快點過去。可真到了這一刻,還是希望時間再慢一點,好讓我能抓住更多的光陰。
  • 王曉鷹話劇聯合中科院展覽 藝術科學融合詮釋「不確定性原理」
    同時,主辦方聯合中科院物理所在話劇演出空間之外打造了一個《不確定現場》展覽,以藝術與科學相融合的方式,共同詮釋「不確定性原理」。1941年9月底,納粹德國核研究的領導者、物理學家海森堡,來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看望同盟國研製原子彈「曼哈頓工程」的參與者、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進行了一次只有10分鐘的秘密會談,然後不歡而散。
  • 同程想「任我飛」,但航空公司不願意,全球航空業和OTA如何走出至暗時刻?
    「這個肯定是OTA自己貼錢做的,現在航司不可能有預算給OTA做這種活動,」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並指出,像同程、飛豬等OTA們做這類飛行套餐的營銷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因為在實際操作上,用戶不僅很難搶到票位,即使搶到了也面臨很多限定條件。對於同程「因技術原因」暫停的任性飛計劃,「現在也沒聽到任何恢復和進一步的動作。」上述人士稱。
  • 確定性的喪失: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丨上帝確實是在擲骰子
    由於原子衰變,貓處於死與活的疊加態中一、上帝的骰子:不確定性原理——微觀世界確定性的坍塌在開始的一段時間裡,由於人們發現從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出發可以推導出不確定性關係,但從不確定性關係出發,卻推導不出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式。這很容易讓人們產生這樣的想法:不確定性關係不是微觀世界的一個基本原理,而完全是由於實驗條件的限制所導致的。由於是測量工具對微觀物理現象的擾動導致的,因此海森堡的不確定性關係就被稱之為測不準原理。
  • 人民論壇:用確定性戰勝「不確定」
    許多人渴望擁有確定性、獲得安定感,然而現實生活卻時常「出乎預料」,令人不得不面對種種「不確定」。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持續攀升。新冠病毒突然襲擊人類,就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一個極大的「不確定」。如何面對「最狡猾的病毒」,怎樣應對突如其來的「不確定」,考驗各國治理能力與真功。
  • 「胖五」熬過墜毀、故障的至暗時刻,才換回如今嫦娥五號的成功
    以前由於我國的火箭發射場都處於內陸地區,火箭從生產廠房向發射基地轉運時必須通過鐵路來運輸,受鐵路限界的限制,以往長徵火箭的芯級直徑都不大於3.35米。不過海南文昌發射基地因其處於海濱,火箭可以通過輪船運輸,可以擺脫鐵路的限制發射直徑更大的火箭,如此一來,「胖五」碩大的體型也完全可以克服。
  • 跨過至暗時刻: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敗原因公開
    無法尋找到原因,但找不出原因也就相當於在中國未來航天事業上埋上了一個隱患。 而尋找失誤原因的那段時間,曾被網友描繪為:中國航天進入至暗時刻,而這種描述可謂是極為的形象。 直至,今年7月,在第三次歸零中,長徵五號遙三火箭順利發射,中國航天才迎來新的黎明時刻,衝出了至暗時刻。 如今,中國航天正在不斷向前發展、前行,並相繼取得了成就。而在未來,中國航天依舊會在不斷在求真、求實、探索中不斷前行,永遠追尋航天事業中的光芒。
  • 觀影至暗時刻,我對堅定的理想信念有了更深刻的領悟
    2017年12月1日,《至暗時刻》在中國公演,此片為傳記歷史片。二戰期間,德國佔領了比利時,荷蘭。義大利選擇投降,不戰而敗,英國面臨領土被入侵,內閣成員之間分為兩大戰營。保守方認為應該與德合談,邱吉爾堅持保衛國土,不妥協,鬥爭到底。終於贏得包括國王在內的廣大英國公民的支持下,贏得敦刻爾克戰役的勝利。
  •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2020:穿越疫情的至暗時刻
    純電動乘用車和燃料電池乘用車不屬於車船稅 徵稅範圍,對其不徵車船稅。3)財政補貼:補貼自 2017 年開始明顯退坡,2019 年加速退坡,原 計劃於 2020 年退出的補貼政策,因市場銷量不及預期及疫情影響,延長 2 年至 2022 年。
  • 大發地產提速增效 用「確定性」擁抱「不確定性」
    儘管外部的大環境正在對房企提出新的挑戰,但大發地產已經做好準備,諸多的「確定性」下,讓這家公司有了更足的底氣去擁抱外部的「不確定性」。深耕長三角釋放貨值潛能土儲上打下的基礎,是大發地產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信心來源之一。這家公司在「1+5+X」的戰略指引下深耕長三角,布局國家黃 金 城市群。
  • 靖康之恥究竟有多「恥」,為何說是宋國的至暗時刻?發生了什麼?
    后妃、公主、宮女都被當做階下囚,大宋至暗時刻徹底來臨,而這個時候並沒有騎著白馬的王子拯救宋帝國。 宋帝國的皇帝、皇族、嬪妃、大臣接近3000餘人被金人擄掠,京城的各類財寶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