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勵在新冠病毒肆虐狂歡、死神揮鐮頻繁收割之至暗時刻,獨坐窗前,遙想當年,奮筆疾書,從子夜到晨曦微露,心潮澎湃,戰火紛飛的歷史鏡頭,無數冤魂的慘澹呼喊,凝聚在她的心臟、血管、手指、鍵盤、屏幕……匯集成一篇篇生命文字,構築起現在聳立於讀者眼前的這一本新書:《親吻世界》。
這本書的書名給人一個錯覺,會誤以為這是一本世界文化旅行的指南,但不是。周勵的文字顛覆了那種期待:旅遊將會帶來食色、獵奇、驚險等令人愉快的享受;我們閱讀周勵的文章需要有足夠精神準備,準備承受那種心靈的衝擊,它逼迫我們重新穿越時間隧道,再去體驗一場場地獄般的血與火的生死考驗。
這種衝擊來自人類的理性精神。尤其是第一部分《被遺忘的煉獄:跳島戰役探險錄》的六篇作品,被「遺忘」其實是被忽略……在世界戰爭的瘋狂情緒支配下,狹隘的民粹主義者、軍國主義者、復仇主義者,甚至打著愛國主義旗號的形形色色被洗腦者烏雲密布,猖獗一時,他們的鼓譟聲瀰漫世界,而這個時刻,真正清醒的理性主義者最難堅守自己的精神陣地。就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真正的英雄不是成千上萬唱著戰歌赴死的烈士們,而是法國作家、《約翰·克裡斯朵夫》的作者羅曼·羅蘭,他祭出了「超越混亂之上」的人道主義標杆,為狂熱的世人挽回一點做人尊嚴。周勵傳承了羅曼·羅蘭的理性精神,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她踏遍跳島戰役遺址,翻閱歷史文獻無數,寫下了毫不煽情的文字:
從1941年12月7日到1945年9月2日,太平洋戰爭中盟軍(包括中國)超過400萬軍人陣亡,2500萬平民死亡;而軸心國超過250萬軍人陣亡,500萬平民死。二戰,給今天的人們帶來太多的思考:以史為鏡,以史為鑑。戰爭當然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周勵的理性精神還表現在她對歷史人物在具體歷史環境下的複雜性做出了清醒的判斷。麥克阿瑟是太平洋戰爭的主帥,代表了正義的一方,書中寫到密蘇裡戰列艦上的受降儀式,麥克阿瑟與尼米茲出場時:「高大帥氣的兩人一起雄赳赳走向主會場」,作家忍不住加了一句:「真愛死他們了」。但是緊接著寫到由於麥帥在戰爭中的錯誤決策導致大批美國士兵犧牲的時候,作家又冷冰冰地添上一句:「現在,麥克阿瑟終於回來了。但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後一句話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下,潛在的意思真是太豐富了。戰爭是殘酷的,即使正義的一方,也可能在錯誤決策下犧牲許多鮮活的生命。對於太平洋戰爭中另外一個主帥尼米茲,作家讚揚有加,情有獨鍾,但這並非因為尼米茲是太平洋戰爭的常勝將,而是他在貝裡琉戰役日軍墓園的入口處豎起了一塊用英文書寫的碑,顯示了「在敗者面前,王者的謙虛,對失去生命的悲憫與對軍事專業領域勇猛同行的敬佩,都放射著人格與教養的魅力光芒」。
很顯然,面對眾說紛紜的歷史,作家有著明確的態度、立場和愛憎。也許有人會質疑我的說法:羅曼·羅蘭是在一次大戰的混亂之中祭出理性的武器來警告世人,而周勵則是在回顧半個多世紀以前的歷史,有可比性嗎? 我的回答是當然有可比性,周勵確實是站在當下的立場上回顧歷史,但是「以史為鏡、以史為鑑」的環境和功能沒有改變,正如作家在書中寫到紐約的疫情:
一個0.1微米的詭異病毒,居然成為壓彎海霸巨艦的一根稻草,「羅斯福號」停靠在我熟悉的關島,幾年前我實地探訪了太平洋戰爭關島戰役遺址,對那裡很有感情。新冠病毒COVID 19大搖大擺,無孔不入,環球肆虐。紐約12萬人感染1萬餘人罹難,醫院的走廊擺滿了包裹著橘色屍袋的罹難者遺體,形同煉獄。勇敢戰鬥在第一線的紐約市醫護人員一個個病倒,即使大難不死的痊癒者也立即重返前線。截至復活節,全球公開報導因新冠去世的娛樂名人已經達到61位。……那還是復活節前夕的記錄,而在我寫這篇序言的時候(7月17日北京時間下午5點),美國被感染的人數已經是369.5302萬(其中治癒人數167.9749萬,死亡人數累計14.1118萬);全世界被感染的人數超過1387萬,死亡人數超過了58萬,嚴重問題是疫情還在繼續蔓延,疫苗還在一次次艱難的試驗中。這難道不是全人類所遭遇的一場殘酷戰爭嗎?法西斯也是一種細菌,在混亂中產生的絕望迷茫、恐怖暴力以及種種愚昧狂妄、散布仇恨的情緒,都是腐蝕人類健康的病毒。周勵回首當年二戰的恐怖與正義之較量,要用人道的理性與堅定的自信來激勵黑暗中的人們,正如她引用尼米茲的名言所說:信心是黑暗中的燈塔。
周勵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在這本內容很厚重的書中,她滿懷深情地描寫了二戰期間一個個輝煌人物,以及千百萬遊蕩在太平洋怒濤之上的冤魂亡靈。當然,書中第一部分寫太平洋戰爭的文字僅僅佔全書的四分之一,書中更多的篇幅是放在作家最近七八年在世界各地的攬勝與探險之上,但那也絕不是普通的旅遊,我們只要讀一下作家自述(我做過一點刪節),便可理解這本書的分量:
2010年最美的事是上海世博會,手術後第10天我在家人照顧下參加了上海市世博會最後的閉幕活動……2010年是周勵的本命年。那一年她經歷了一場大手術,幸無大礙。以後的十年裡,她三次北極探險,四次南極探險,還多次登上阿爾卑斯山,攀登馬特洪峰和西藏珠峰大本營,浮潛於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加勒比海……這期間還夾雜著極其繁忙的訪問、尋找、讀書、查閱資料、寫作、開會活動……這樣的生活方式,僅僅是出於對旅遊的喜愛嗎? 當然不是,那是探險,是向自己的生命極限挑戰,向自己的意志挑戰,她要證明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高貴和百折不撓。據說我們現在被處在一個小時代,人們是以做「小」來證明自己的生存智慧,而周勵則用她的探險毅然決然地打破了庸常之輩的所謂「理想」。我們雖然在嚴酷的疫情下蝸居鬥室不敢、或不能越雷池一步,但我們內心的渴望不能不被周勵熱烈的文字以及強大的生命節奏所激發。
再進一步說,周勵也不是在做純粹的探險,她不是簡單地為探險而探險,更不是僅僅為了證明自己的生命能量,她在這十年中穿梭般的探險實踐,是被一股巨大的人文力量所推動,催促她去解讀歷史留存的謎點。她為自己能在帛琉貝裡琉島上發現尼米茲石碑而激動不已,為自己在美國國家檔案館裡找到兩張《硫磺島插上星條旗》的照片、破解了插旗戰士之謎而欣喜若狂,甚至她在巴黎奧維爾小鎮尋找梵谷人生最後70天的期間,用身體力行的跑步去體驗梵谷死亡的真相……這些片刻的描寫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這本書的文字描寫中,對歷史之謎的探討,比探索自然的奧秘和生命的奧秘,似乎更加引人入勝。
讀了這本書稿我才了解到,周勵當年赴美留學,是我的導師賈植芳先生寫的推薦,1985年先生以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的身份鼓勵周勵出國深造。周勵起初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錄取,攻讀比較文學學位,後來改讀商學院,由此走上「曼哈頓的中國女人」之路。一晃三十五年過去了,周勵依然是一個富有人文情懷的作家,她在用生命來實踐和追求自己一生的理想。
願讀者與我一樣,從這本書裡獲得許多激勵人生的啟迪。是為序。
2020年7月17日於海上魚焦了齋
《親吻世界——曼哈頓手記》,周勵/著,上海三聯書店2020年8月版。(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陳思和,周勵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