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我未來「披一身陽光,在詩歌中穿行,恬淡的目光遠山飄揚」。
——馨金融
最近,電視劇《三十而已》帶著超過150個熱搜的戰績收官,證明了其超高的關注度和話題度。
確實,中年危機疊加女性話題,這可能是當今社會最令人焦慮的議題之一。甚至很多人開玩笑說「三十而立」其實是「三十而慄」,無論是在劇中還是劇外,無論是處於怎樣的婚姻狀態、社會階層,中年似乎總是最難熬過的一個階段。
但在年齡的表象之下,在傾吐無數焦慮和抱怨之後,真正造成「中年危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解決之道又是怎樣的,似乎很少有人在認真討論。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試圖從「幸福曲線」的成因中探尋答案,enjoy~
如何度過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文 | 柳一一
最近十來年,中年危機一直是一個熱詞。圍繞中年危機的電視劇、電影、小說,不計其數。相關討論,也曾被多次引爆。
身處中年危機時,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我們可以用但丁在《神曲》中的詩句來形容:「當我在人生的旅途遊走過半的時候,某天,不經意踏進一片幽暗的森林,在其中迷失了前進的方向。那片森林荒涼、崎嶇而無邊無際,身處其中所感受的煎熬讓人痛不欲生。只要一想起,就覺得不寒而慄,毛骨悚然」。
我和很多經歷過,或正處於中年危機的朋友們聊天,他們都告訴我,早期是迷失感,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後來會覺得人生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折磨。
某時某刻,尤其是半夜忽然醒來的瞬間,會有「毛骨悚然」的感覺,根本不知道人生即將何去何去。
這是人生的至暗時刻。
顯然,一旦邁入中年危機,我們和幸福之間會猶如隔著天塹。
1
幸福曲線
為什麼會有中年危機?長期以來,我們以為中年危機是客觀上的挫折、困難導致的主觀不適。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對於很多男性來說,有嚴重的事業危機。對於很多女性而言,既要負責貌美如花,還要負責賺錢養娃。再加上中年時,人的體能、精力也在直線下降,勞累感持續集聚。
這是我們對中年危機根源的認識。
按照這個分析,很多人根本不應該爆發中年危機。因為從客觀來看,這些人既沒有事業壓力,也沒有婚姻情感壓力,換句話說,可以算事事順遂。但是,他們依然處於迷失和沮喪之中。
來說一個真實的案例。主人公畢業於耶魯大學,曾經給《華爾街日報》等一流期刊供稿,作品被多次評為「美國最佳雜誌寫作」,2010年,獲得了美國頭條新聞獎。
然而,在功成名就的40歲的某一個時刻,他卻寫下了充滿困惑和無助的文字:「我居然厭倦了這些積極的變化,這簡直不可理喻。我為什麼沒有成就感?」
到45歲時,這位主人公已經出版了好幾本書,上過各種媒體,在數不清的大場面做過演講。功成名就的同時,家庭也非常美滿,身體也很健康。
然而,他還是感覺不到幸福。相反,他的腦袋裡經常出現的聲音是對自己的不滿意、批判。他的幸福值跌到了人生的最低點。
這位主人公就是「幸福曲線」理論的創始人喬納森.勞赫。喬納森發現,中年危機和客觀狀態很多時候毫無關係。他自己就是一個完美的反例。客觀上,他應該幸福至極。而實際上,他卻完全相反。
這是因為幸福值的高低,和年齡有著相當大的關係。而且,這種關係呈現出了一個全球性的規律。最先發現這個規律的是經濟學教授奧斯瓦爾德。
2008年,奧斯瓦爾德在50多萬份隨機樣本的數據基礎上,提出了U型幸福曲線。
U型幸福曲線,指的是一個人的生活滿意度和年齡之間,形成了一個U字形狀。左邊起點是20歲,從20歲起,滿意度開始逐漸下降。中間最低點是中年,大約在40-55歲。右邊是老年期。
我們的生活滿意度,從高開始降低,一直到中年落到最低點,之後觸底反彈,漸漸再次升起來。
關於中年時間段,在不同的國家會有一定的差異,比如說,英國人的谷底,大約在49歲左右,這是他們壓力和焦慮爆表的時間段。
有些國家,谷底在50歲左右。雖然年齡會有差異,但整體的規律就是這樣,一個人對生活的滿意度會在中年時跌至最低。
2012年,奧斯瓦爾德查看了27個歐洲國家和美國的抗抑鬱藥物銷售數據,發現40歲左右,人們最可能服用抗抑鬱藥。
年齡,而不是一個人的客觀生存狀態,決定了一個人會不會陷入中年危機。
為什麼年齡會成為影響幸福值的決定性因素?接下來,我們繼續分析。
2
預期陷阱
大家應該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這個實驗裡,大部分孩子們放棄了未來獲得兩塊棉花糖,而是選擇此時即刻吃掉一塊棉花糖。
我們的意志力,在誘惑面前,似乎不堪一擊。
確實如此嗎?我們真的任何時候都會更傾向於與選擇及時滿足嗎?
科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實驗中,受試者會去想像自己獲得了一張免費就餐券。這可不是普通的就餐券,而是一個豪華餐廳的就餐券。這些受試者很少有去豪華餐廳就餐的機會。
面對這麼大的誘惑,你猜大家是馬上去吃,還是等待幾天再去吃呢?你可以想一下,假如是你,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在這個實驗裡,很多人竟然選擇了一周之後再享用。
不是說我們的意志力非常脆弱嗎?不是說我們總是傾向於及時滿足嗎?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選擇把享受推遲到一周後呢?
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認為,有些人之所以選擇推遲享用時間,是因為人其實可以通過想像美好的未來,從而增加幸福感。
負責想像未來的部分,是大腦中的前額葉。
大腦是個幻想家,熱衷於對未來展開各種想像。
對大部分人來說,這種想像都是以積極樂觀為主色調的。在樂觀的想像中,我們能夠讓自己的幸福指數得到顯著的提升。
你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一個人怎麼可能通過想像就能實際提升幸福感呢?事實是,我們的大腦有時候根本分不清是想像的結果還是現實的結果。
著名心理學家加布裡埃爾厄廷根曾經做了一個實驗,她找了117名大學生,在他們考試之前,問他們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分數,以及預計自己得到這個分數的可能性。
考試結束之後,統計這117名學生們的成績。結果是,那些在考試之前對成績的幻想越是樂觀的學生,考試分數就越低。因為他們的大腦會錯以為想像中的結果已經發生了。
大腦會把想像中的幸福,當做現實的幸福。這會進一步促成大腦去更積極的想像美好的未來。這是一個正反饋效應。
樂觀的想像,帶來了美好的感受,這是我們在想像未來時偏向於積極面的首要原因。
除此之外,樂觀的想像之所以頻繁發生,是因為這種積極傾向具有進化優勢,能讓我們在面對未來時更有信心,更願意好好的活下去。
儘管樂觀想像有時會帶來想過就算做過的負面效應,但大部分時候,我們正是靠著對未來的樂觀和期待,才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力。
你想啊,沒了樂觀想像,失去積極預期,我們還會精神飽滿的奮鬥不息嗎?
對未來的積極想像,其實就是一個誘餌,慫恿著我們一往無前。
越是在年輕的時候,我們就會對未來做更多的樂觀預期。這就是老話說的「年少輕狂」。那時,我們對現實的人生還所知甚少。我們敢於現象一切美好。
所以,問題就來了,年輕時,我們肆無忌憚的想像未來有多美。等到中年時,你發現一地雞毛,現實竟然如此骨感,是不是一定會失望?
一年一年,很多人的生活離自己年輕時的想像,可能一直都很遠,甚至會越來越遠。
失望一點點累積,最終聚沙成塔。自此,我們已經跌入了失望之塔的塔底。我們開始了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這就是中年危機。表面看來,年齡導致了中年危機。再深入進去細看,你會發現樂觀預期才是幕後推手。
預期和現實之間的落差越大,危機就會越嚴重,幸福值也就越低。
3
負面偏好
對未來做預期時,我們喜歡做出樂觀的想像。這些樂觀想像,未來某一天,會成為引爆危機的引擎。
但是,事情還沒結束,還有一種偏好,會讓處於危機中的你雪上加霜。這就是負面偏好。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除了會做樂觀的幻想來調高對未來的預期,還很擅長對當前的世界挑毛病。
我們擅長關注當下生活中的各種負面因素。尤其是當一個人處於危機中時,會更加關注負面因素。
這些負面因素,會給你帶來更持久、更強烈的反應,而那些樂觀的因素,你可能會轉眼即忘。在大腦層面的表現,就是負面經歷會被更持久的存儲在你的大腦中。
據調查,在婚姻中,五個正面行為才能抵消一個負面行為給婚姻帶來的不良影響。再比如,朋友總是對你很好,突然有一次,可能僅僅是這一次對你不太好。你最終念念不忘的反倒是這次不友好的經歷。那些友好的事兒,全部被你拋之腦後了。
再舉個例子,比方說你昨天丟了1萬元,今天得了一筆2萬元的獎金。後者帶來的快樂,能不能抵消前者帶來的痛苦呢?答案是不能。損失厭惡正是基於人的負面偏好。
富蘭克林說過一句話:「一點點病痛,我們就能感覺得到,而健康得活蹦亂跳,我們卻無知無覺」。
這句話準確反應了負面信息和正面信息對我們影響的不對稱性。
為什麼我們會天然的更關注負面信息?科學家認為,負面偏好是一種古老的生存機制。因為負面信息往往事關生存。
在遠古社會,環境可以用危機重重來形容,猛獸會伺機而動。如果一個人對現狀中的危險沒有任何警覺性,這個人最大的概率是被猛獸吃掉。最終,對危險比較敏銳的祖先活下來了,他們的基因也繼續傳承到現在。
那為什么正面積極的信息,我們很容易忽略以及忘記呢?這和大腦的適應機制有關。對於正面的信息,我們最初也會體驗到一份喜悅。但是,大腦很快就會對刺激產生免疫力。
比如,調查發現,一個人在中彩票後,不過幾個月時間,當初從天而降的巨額財富,已經無法再帶來同樣的快樂了。
分析到這裡,我們就明白為什麼中年危機會越來越嚴重。這種嚴重化,當然不只是客觀上的麻煩導致的。更多的原因在於,負面事件遠比積極事件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更持久。
某一次升職失敗了,我們可能就會耿耿於懷數年。這念念不忘的幾年時間裡,我們只要想起來就會痛苦一次。持續想,持續痛苦。痛苦在回味中不斷被強化。然後這件事,就成了此生難忘的刻骨銘心。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但凡不好的事情都牢牢存儲在大腦裡,有事沒事翻出來咀嚼一番,這份痛苦何時方休?
一個人如果總是更關注負面事件而忽略積極事件,生活就一定會被痛苦淹沒。
過度樂觀的預期,導致失望一點一點累積,直到中年時達到峰值。這是中年危機的開始。
當我們陷入中年危機後,又會更偏向於關注負面事件,而忽略積極事件,危機感越來越嚴重。
人生,跌入了最低谷。幸福,變得遙不可及。
4
運動減輕壓力、焦慮
無論是預期陷阱還是負面偏好,最終帶給我們的感受是壓力、焦慮或者抑鬱。接下來,這些負面情緒會形成一個負反饋閉環。
越是感覺到壓力大,心情抑鬱,一個人就會更偏向於關注負面信息。這麼一來,壓力和抑鬱感一定會再次加重。
我們要做的,是打破這個負循環體系。
運動,是中斷負循環的最好方式。
最新的腦科學研究表明,運動能改變大腦,從而幫助我們擺脫壓力和抑鬱狀態。
先來看看運動怎麼幫助我們走出壓力。其實,適度的壓力有利於生存。大腦感受到壓力,注意力會更集中,可以指揮身體迅速做出相應的應急反應,比如說逃跑,或者躲避。這會提高我們的生存機率。
但是,對處於中年危機的很多人來說,壓力值已經爆表了,遠遠超過了正常生存需求。
我們來看下,壓力是如何超出正常數值的。
大腦搜集到威脅生存的信息時,杏仁核這個報警系統會發出報警信號。接下來,大腦深處的下丘腦會向腦垂體發送信息。
垂體接收到信號,迅速把一種激素髮送到咱們的血液中,然後再從血液中傳送到腎上腺。腎上腺在激素的作用下,開始釋放應激激素皮質醇。馬上,你的心臟就會跳動的更快更猛。
雖然我寫了這麼多文字,但是實際整個過程只有1秒鐘!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杏仁核非常重要,如果它不發送信號,整個壓力系統就不會被激活。如果杏仁核發送信號過於頻繁,壓力就一定會爆表。
對於正常人而言,杏仁核肯定不會過度活躍,但是,對於海馬體縮小的人而言,可就沒那麼幸運了。
海馬體是大腦中的「剎車裝置」,它能制約杏仁核的報警反應。杏仁核向前衝的時候,海馬體如果及時踩下剎車,杏仁核就會熄火。
什麼情況下海馬體會縮小?一個人如果經常處於壓力狀態,皮質醇過度分泌,海馬體中的很多細胞就會被毒死,體積就會縮小。
說到這裡,你應該看出來了,這又是一個該死的惡性循環。壓力導致皮質醇過量,皮質醇過量導致海馬體縮小,海馬體縮小又會導致杏仁核過度活躍,壓力增多,然後皮質醇的劑量一定會再次加大。
好在,我們可以通過運動來破解這個惡性循環。
每個人的壓力闕值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會因為一次普通的夫妻爭吵而激活壓力系統,而有些人只對大事件敏感。壓力闕值低的人,杏仁核就容易過度活躍。
運動,能提升人的壓力闕值。
體力消耗,對大腦來說也是一種壓力。尤其是當我們參與強度比較高的項目時。
經常暴露在壓力下,會讓你的大腦對壓力習以為常。這是一種暴露療法。如果你經常運動,你對壓力的耐受力會越來越強。這時,你的壓力闕值就提高了,小小的爭吵,不會再讓你體驗到過度的壓力。
你的大腦,學會了用平常心對待大部分的壓力。
杏仁核不會再隨時處於被激活的亢奮狀態。惡性循環,至此已經垮掉。
另外,如果你經常運動,在運動中皮質醇上升的幅度會越來越小。運動結束後,皮質醇下降的幅度則會越來越大。也就是說,你的皮質醇水平,整體性的降低了。
運動還能讓額葉變大。科學家發現,一個人散步一小時,額葉就會比散步之前變大。額葉能幫助我們應對壓力。當額葉活躍時,人感受到的是平靜。額葉變大後會更加活躍,你感受到的壓力就會更小。
我查了一些資料,看到科學家最推崇的運動始終是跑步。跑步對大腦的重塑能力是最強的。
除了跑步外,還可以是散步、快走、騎車。力量性訓練也能減輕壓力感。
5
運動防止和治療抑鬱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布魯門塔爾針對156名抑鬱症患者,開展了一項研究。受試者被分成了三組。
一組吃一種抗抑鬱藥,另外一組只運動不吃藥,每周運動三次,每次運動時間是30分鐘。還有一組是既要運動,也要吃藥。
4個月後,布魯門塔爾檢查受試者抑鬱症的改善情況時發現,吃藥和運動具有同樣的效果,都能減輕抑鬱症。研究到此為止,運動的療效已經很明顯了。
但是,真正的驚喜還在後面。6個月後,布魯門塔爾再次觀察受試者時發現,運動會讓抑鬱症更不容易復發,復發比例在8分之1到10分之1之間。吃藥物治療的患者,復發比例高達3分之1。
為什麼運動能帶來更持久的改變?
我們來看看抑鬱症患者的大腦變化。研究發現,人之所以患抑鬱症,和三種神經遞質的缺乏有關: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以及5-逕色胺。
運動能讓大腦產生更多的多巴胺,以及去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能提高人的自尊感。多巴胺則能激活大腦中的獎勵系統,讓人體驗到快樂和滿足感。
讓人感覺變好的腦內物質,其實還另有一種。這種物質就是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英文縮寫是BDNF。BDNF功能很強大,相當於大腦中的一個救援小組,會保護海馬體等大腦區域的神經細胞免受其他物質的攻擊和破壞。
抑鬱症患者腦內BDNF水平普遍比較低。前面我們說了,海馬體是剎車裝置,能避免杏仁核被激活。杏仁核一旦頻繁的被激活,人的壓力值就會上升。抑鬱症患者都在承受超出正常數值的壓力。
答案很明顯,要改善抑鬱症,我們還可以從提高BDNF水平入手,而運動正有這樣的效果。一個人一旦開始運動,大腦就會產生BDNF。更神奇的是,你運動越多,產生的BDNF也會越來越多。這是對運動者的獎勵。
即使當你停止運動,大腦中的BDNF也會繼續提高。兩周後,才會開始下降。
運動除了提升BDNF水平外,還能讓大腦產生更多的內啡肽,一種讓人產生愉悅感的物質。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運動都有同樣的效果。《大腦健身房》裡建議,你應該做有氧運動。因為目前研究發現,力量性的訓練並不能提升BDNF的水平。
你最好選擇跑步。每次跑步的時間要超過45分鐘。單次訓練強度增加,大腦分泌的內啡肽劑量也才會增加,直到達到「跑步者的愉悅感狀態」。
《大腦健身房》的作者這麼描述「跑步者的愉悅感狀態」:「你所有的疼痛都消失了,當下經歷的一切都變得更加深刻,你感覺想一直跑下去,和風一樣」。
對抑鬱症患者而言,運動能帶來更加持久的改變,是因為持續運動,你就能持續產生更多的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BDNF,以及讓你體驗到愉悅感的內啡肽。
運動能提升人的壓力闕值,中斷壓力的負循環體系。運動還可以讓處於抑鬱狀態的人走出抑鬱。對於沒有進入抑鬱狀態的人來說,運動可以起到預防抑鬱的作用。
運動,就是有這樣的神力。身體影響大腦,大腦影響身體。
不需要藥物,不需要科學技術,通過運動就能升級我們的大腦,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超能力。
6
主動升級思想
運動是對人最深層次上的重塑。所以,我前面花了兩節來聊運動帶來的改變。我自己也在積極實踐。短短半個月月,單是每天走5000步左右,我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變化。
這一節,我想說一些綜合性的調整方法,從思想上著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前面咱們說了,過高的樂觀預期,會導致失望的累積。
我們想中年幸福,就要學會提前中斷離譜的預期。
全球大部分人的幸福值,都符合U型幸福曲線。但是,喬納森對300多位中年人的調查發現,有些人的幸福值,一生都在上升狀態。也就是說,有些人的幸福曲線,其實是一條持續的上升曲線。
這些人之所以一生的滿意度一直都在上升,主要原因是早年生活苦難居多。年輕時,他們根本沒有預期到會過上這麼好的生活。早年的動蕩和苦難,讓他們調低了對未來的預期。
於他們而言,生活一直在變好以及變得更好,所以幸福值會表現出始終如一的上揚。
從上升曲線得到的啟發是,我們其實可以主動去調整預期。當我們把未來想得好到離譜時,就要心生警惕了。
也許,這僅僅是一次完美的想像。另外,把最壞的結果也想像一下,這會調整我們對未來的預期。先失望一次,還可以產生一定的免疫力。
如果已經到了中年的時間節點,我們可以主動去了解自己年輕時的很多想像,僅僅是一種出自本能的樂觀。這些想像,並不是我們必須實現的現實。
我們永遠不能用過度樂觀的預期,來真刀實槍的要求自己。
U型幸福曲線表明,我們在年老時,生活滿意度會逐漸上升,峰值是85歲。我們想像中,以為老年人會更不幸福,畢竟,衰老往往意味著疾病纏身。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悖論?
研究發現,老年人對消極刺激的神經反應比較少,大腦很少對這些消極信息進行編碼和儲存。這意味著,年老時,我們會從之前的負面偏好,轉變為正面積極偏好。
年老後,我們會更擅長關注生活中的積極信息,而對負面信息置之不理。
咱們再來看個研究。研究人員找了很多不同年齡段的受試者,然後讓他們想像,如果只有30分鐘的空閒時間,你會選擇見誰呢?
選項裡有受試者喜歡的作家、好友、家人、最近剛認識的新朋友。最後發現,大部分老年人都會選擇把時間花在家人和好友身上,年輕人的選擇則非常隨機。
接下來,場景發生了變化,受試者馬上要離開美國了,那這30分鐘會選擇見誰呢?結果,這次年輕人也和老年人的選擇一樣了,大部分都傾向於見家人和好友。
最後一個問題,如果還有20年生命,會去見誰?這次老年人的選擇也呈現出了隨機分布。
家人,多年好友能給我們帶來的是情感支持、情緒調節。新朋友、偶像作家,能給我們帶來的可能會是新的信息,新的社會支持,這有助於我們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時間充裕,人會更喜歡新朋友、新信息。
時間緊迫,人就傾向於更關注當下。從反面來看,也可以說更不願意去冒險,做的更多的事情是享受現有的成果。但這也恰恰是幸福值提升的原因。
探索的路上,往往伴隨著動蕩。而專注於當下,則更容易體驗到平和與穩定。
老年人更關注積極信息,更擅長活在當下,所以,他們的幸福感表現出持續的上升。
對我們的啟發是,要學會像老年人一樣更偏愛積極信息,對好事兒要投注百分百的關注,對壞事兒,可以試著一笑而過。
比如,每天寫感恩日記,成功日記,就可以主動把我們的注意力扭轉到對積極事件的關註上。
我們還要學會享受當下的生活,而不是總想著詩和遠方。多和自己的家人以及多年好友親密接觸,每月定好聚會時間,定期在一起聊天,吃飯,旅行,這會大幅提升我們的情感體驗。
人是社會動物。和他人的親密值是我們幸福的源頭之一。
很多書都有介紹到,經常練習冥想,也能幫助我們活在當下。因為冥想能提升我們對大腦的主動控制能力,能幫助杏仁核平靜下來。
所以,不妨和我一起開始,試試冥想的功力。
再簡單介紹一種方法:自我關懷法。這是桑德伯格在《另一種選擇》中提到的方法:對待自己要像對待自己的朋友一樣。
朋友做了錯事,你會怎麼辦?你不會無休無止的指責、責怪,你會溫情脈脈的給予最大的鼓勵。
你會使出渾身解數安慰對方,告訴對方沒什麼大不了,未來還可以做出更好的行為來彌補。或者告訴對方,錯誤並不是人生的終止符,而只是人生的一個小場面。
下次,當你陷入對自己責怪時,不妨跳出來,以朋友的視角去客觀評估下自我責怪的這些因素,是否真的成立,以及你可以如何更好的安慰朋友?把這些話,都說給自己聽。
這個方法,能打斷你內心對自己的頻繁的負面評價。因為你從「身在此山」中跳到了山外,對自己有了一個更加客觀的視角。
降低預期,永遠不要用最樂觀的預期來苛刻的要求自己。學會關注積極事件,學會專注於當下。時不時的用自我關懷法,和自己來一場深度對話。
運動,加上從思想著手的具體方法,我們完全可以主動控制自己的人生體驗。
7
尾聲
畫家科爾,在1840年創作了一個關於人生旅程的系列畫,分為四個主題: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
童年的畫面,主色調是歡欣的快樂,是盎然的希望。青年的畫面,也是明快為主,同時,有一座空中城堡在對青年作出召喚。
中年的畫作,有烏雲,風暴,色調暗沉,船在急流中行進,主人公雙手祈禱,眼神充滿恐懼。
關於老年主題的畫作,雖然主色調仍然比較暗沉,但是,人物的表情變了,老人是平靜的。
這四幅畫作,象徵著我們人生的四個階段。
中年危機,無疑是一場災難。現在,我們有了辦法化解這場危機,改寫這幅畫作。
願你我未來「披一身陽光,在詩歌中穿行,恬淡的目光遠山飄揚」。
參考資料:
1、《運動改造大腦》,作者約翰瑞迪 / 埃裡克哈格曼,浙江人民出版社
2、《大腦健身房》,作者安德斯·漢森,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3、《你的幸福曲線》,喬納森·勞赫,浙江教育出版社
4、《哈佛幸福課》,作者丹尼爾·吉爾伯特,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