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欄」勇於面對死亡:在生活中踐行生死學 ⊙裴完花

2021-01-08 心學教育研究

作者⊙裴完花

(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培訓課學員)

現代醫學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保障,可是這並不意味著醫學可以解決一切身心問題,尤其是人的生死大事。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該如何與親人談生死這個話題呢?

在學習陳復教授開設的「生死學與心理學」這門課期間,公公在醫院查出了腫瘤,在諮詢了多位醫學專家的意見後,最後也沒確定這個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的。先生他們弟兄幾個意見又不一致,有主張手術的,有主張不手術的,但是在剛開始知道檢查結果時,沒有一個人和他們的老父親說他的真實病情,害怕老人心裡承受不住。醫生的建議是,如果想弄清楚是良性還是惡性的,就只能手術了,但是考慮到老人的年齡和他原來就有的其他疾病,又感覺真的不適合手術,所以大家很為難。有一天,我去醫院探望老人,試探著和老人談手術這個話題,他說:「我不想手術,對我的創傷太大,去年做的手術就傷了我的元氣了,感覺到現在也沒恢復過來,我很清楚,假如做手術的話,沒有任何意義,有可能就一直躺床上了,也沒有生活質量,還會連累你們所有人。最終所有人都不認得我,最終你們所有人都累到疲憊不堪。」我和先生在一旁聽著,感覺非常難過,但又必須面對這件事。「人生四刻,生老病死。」最後我們選擇聽從老人的意見。

有人說,不懼怕死亡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老人所表現出來的的確是不恐懼、不迴避死亡。人文關懷應提倡對最親、最摯愛的人說出實話,讓他和你一起探討人生中最為沉重、也最為偉大的話題——死亡。「生老病死」這四件事都與醫學有關,然而醫學只能解決肉身的病痛,卻沒辦法解決人該以怎樣的心理來面對生老病死的問題,而這本該是屬於人文學科的範疇,卻因為現代社會人文精神的低落,使得人們通常只能糊裡糊塗的活著,又糊裡糊塗的死去。

圖 | 作者近照

婆婆去世已有十六年,當初是因突發腦幹出血導致的昏迷不醒,到醫院做了CT後,醫生說出血的位置不好,出血量也多,無法做開顱手術,病人現在只有呼吸和心跳,但實際上已經腦死亡了,醫生建議我們回家準備後事。但一大家子人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求著醫生再想想辦法,於是醫生只好為婆婆進行氣管切開術,下了尿管,又下了鼻飼管,就這樣每隔五個小時餵一次食;聽見喉嚨有痰的聲音,就趕緊吸痰;每隔兩個小時為婆婆翻身拍背;尿袋滿了趕緊放尿;每天晚上為婆婆擦浴……弟兄幾個輪流在醫院伺候了二個多月,回到家又伺候了三個多月。臨近那年的臘月,婆婆安靜的走了,走時輸液管、鼻飼管和尿管幫她拔了,但氣管那兒還開著口,因為婆婆已經去世,害怕醫生過來縫合時,心裏面有忌諱,所以就沒有叫醫生,也沒有縫合,只簡單地用紗布把那兒蓋住了,但內心總感覺有點對不起婆婆,臨走都沒有把最後的傷口縫合好,沒有給老人保持最後的尊嚴。送走婆婆,一大家子人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臉上就寫滿了一個字——累。

醫學發展到今天仍有它的局限,我們作為親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老人保持尊嚴。然而,無論醫學如何發達,都不能永續生命,無論年紀長短、地位高低、財富多寡,都不能阻止生命走向終點。那麼,我們要怎麼樣去面對生命,面對親人的死亡?前幾天,回老家去探望八十多歲的老母親。一進到院子,就看到腿腳不靈便的母親在給她的菜園子澆水,見我進來,她停下手中的活計,坐了下來,和我侃侃而談。她的聲音和思維都很清晰,臉上洋溢著喜悅,跟我聊了很多菜園子的故事。父親走後她就一直一個人住在這個老院子裡,不願住在任何一個子女的家。吃中午飯時,母親說:「我這輩子沒怎麼去醫院住院,不過你給我買了那麼多的治療高血壓的藥,我只是吃藥,很少去醫院輸液,不像房後的鄰居一年去醫院輸兩次液,還美其名曰說是給身體補充能量呢,我也就唯一的那一次腦梗死住院輸過液。」她還跟我說:「你四哥和四嫂今天去縣醫院看病人了,你四嫂她姐是個晚期癌症病人,做了手術,假如我以後會得什麼癌症的話,就不用去醫院住院了,我年齡都這麼大了,活到這個歲數已經心滿意足了,就不去受那個罪了,你們去陪侍我受罪,我在醫院裡又扎針又插管子的更受罪。生老病死,每個人反正都是要死的,我就走舒服點。」

母親說的很輕鬆。一位一輩子不識字的農村婦女,當自己快要面臨不能討價還價的死亡時,她以很坦然的態度在面對。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人如何面對死亡,一定程度上說明著自己以什麼樣的態度過完這一生。我也希望大家,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能夠在死亡議題上也有著深刻的認識,才是完整的生命教育。我們每個人除了追求活著的生活品質外,對即將瀕臨死亡的人更應該寄予一份關心,因為事實上,我們每個人一出生就在「朝向死亡」,只是我們都予以漠視罷了。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當我們面對摯愛親人的死亡時,如果能給予他們一份最完整的關懷,不也是盡了我們的一份心力,盡了我們的一份孝嗎?更進一步思考,我們也不妨試著問自己,如何才可以「死而無憾?」這就需要探問我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也許,在人生暮年,我們也可以安然自主地選擇死亡的方式,因為我們如果能在活著的時候就勇於面對一切生命問題,那麼我相信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我們也能含笑離去。

作者簡介 | 裴完花

裴完花,山西晉城人,醫務工作者,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培訓課學員。

圖片來源 | 知行書院提供

編輯 | 張辰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

顧問:劉莞

主編:王學安

副主編:張辰 邵明 朱浩 鄒祥 曲龍龍

劉倩 孔戴戴

專欄:劉莞 張辰 王嶽 周學儒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倡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王學安擔任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布。

相關焦點

  • 35歲藝人高以翔不幸去世:面對死亡時,我們才明白生的意義
    當我們談論有關死亡的公眾事件時,不止在感嘆生命無常,同時也是在無聲追問生命的意義。那個周六下午,我待在病房,看著她費力地調整姿勢,想找個舒服的方式,等下一次護士來注射嗎啡。她的視線經常處於某種迷茫中,好像隨時會睡著,又好像只是在靜靜沉思。我無法減輕她的痛苦,只能盡力維持正常的模樣,跟她瞎聊點什麼,假裝沒事。生命的消逝,就是「死亡」;每一次死亡,都是一種「失去」。
  • 「心理援助專欄」居家學習,試試費曼學習法
    【心理援助專欄】歡迎撥打中國計生協免費疫情心理諮詢服務熱線:0571-85109955面對疫情「自我心理調適技術」(三十八)居家學習,試試費曼學習法但是,由於上課的地點從教室轉換成了自己的家裡,學習由同學們一起學,變成自己「孤軍奮鬥」,沒有了群體學習氛圍,很多孩子出現各種不適應,進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緊張等現象,導致學習效率不高。孩子居家學習,家長除了在後勤上做好保障外,還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平和、關愛、克制的家庭氛圍。
  • 一個人只有勇於面對生命,才有可能智慧面對死亡
    人生最大的恐懼對許多人來說,最令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從未真正地活著。如果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才明白自己為什麼活著,將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在人們的印象中,也許死亡是人生最大的恐懼,實際上並非如此。對許多人來說,最令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從未真正地活著。約翰。
  • 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死亡,自古以來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若是親人的意外死亡,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一時無法從中走出來。面對至愛的親人,我們渴望和他永遠在一起,渴望與他同甘共苦。但是,如果這個人突然去世或即將離開,我們怎麼辦?要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 都在教你熱愛生活,有人教你面對死亡嗎?
    下午好,歡迎回到百度百科為何而生為何而活為何而死因為人生而日日體驗生卻一生只有一次機會感受死你或許可以坦然面對生死規律了嗎前段時間,在《三聯生活周刊》上看到一篇文章,裡面有這樣一段文字:一個人年輕時受到的教育,影響他一輩子,死亡面前也是這樣。廣州大學在2000年就開設了「生死學」這門選修課,探討生死哲學,這門課目前是廣州大學最熱門選修課之一。課程內容包括生與死的概念和本質,死亡的形態(疾病、衰老、災難、死刑等等),生死兩安(臨終關懷、安樂死、器官移植、喪葬禮俗等等),自殺問題等。
  • 孔子是「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
    鬼神與生死:孔子是不是宗教家?從南北朝開始,就出現「儒教」的說法,與當時逐漸在民間流傳的佛教和道教,合稱為「三教」,有跟佛教和道教分庭抗禮的意味。「儒教」又被稱為「聖教」,而孔子也從「至聖先師」變成了「聖教主」。其實,這只是某些人想用另一種方式來將孔子神聖化,把他的言論和教誨奉為聖典的舉動,很難獲得真正儒家學者的認同。
  • 究竟有多少種「經濟學」?|大象公會
    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又掀起了「重讀《資本論》」的熱潮,學界新星也會給自己的重磅理論著作起名《21世紀資本論》。· 《21世紀資本論》英文版封面不同流派的經濟學論爭背後,反映的往往是「時代精神」的變遷。
  • 慧開法師︱「植物人」意識之流不曾停止
    如果我們將「死亡」定義為「生命的徹底斷除與絕滅」,那麼我們的「靈性生命」是從來就「不曾、也不會」死亡的。不論是從科學、醫學的觀點,或是一般常識的看法,客觀如實而言,所謂的「死亡」,只是我們的色身肉體由於老朽、衰敗或者重傷、絕症,導致不堪使用而終於停擺的現象。我們內在的靈性生命與心識流轉,從來就不曾片刻停頓,更不可能斷滅。簡言之,生命是「不曾、也不會」死亡的。
  • 「師尊文」《每天都要防止徒弟黑化》對徒弟認真疼愛,言傳身教……
    對於如此操蛋的劇情,裴景表示:呵呵,有意思:)於是他在地獄裡,也黑化了。從萬鬼窟中走出,昔日白衣仙尊化成血色修羅,他將主角斷四肢、鎮深海。本以為這就是結束,沒想到,是新的開始。他重生了。但重生的身體,不是他自己的。裴景穿書後,第一時間就是找主角,然後收他為弟子,尋尋覓覓,在某個街角,他終於找到了。裴景心花怒放,彎身,朝主角伸出手:「小友,你可願拜入我門下。」
  • 進擊的巨人:面對9大巨人的絕望戰鬥,讓對萊納說的1句話讓人淚目
    面對著史無前例的強大敵人,歷代九大巨人,萊納和讓讓子在危險關頭的對話,充滿了對命運的調侃,看完特別心酸。在歷代九大巨人同時現身後,調查兵團最強的這群精英,顯然應付不來。兵長直接說出了「就算我現在沒有負傷,也不會選擇強行進攻那裡」。不只是最強的兩位阿克曼,幾位能變身巨人的夥伴也紛紛遭遇危險。
  • 心靈獵人第二季,「心理側寫」不只側寫犯罪心理
    我覺得最恐怖的往往不是犯案手段有多麼的殘忍,而是相比小短劇中演員的猙獰,面對記者採訪的犯罪嫌疑人,實在是太過普通。外形普通,遣詞造句普通,眼神甚至是和善的,質樸的。也就是說,想從外形和行為上去預防,對普通人而言基本不可能。
  • 史鐵生談死亡:生死是種誰也逃不過的困境
    史鐵生:生死是種誰也逃不過的困境作家史鐵生憑藉《我與地壇》走進人們視野的史鐵生,在1972年雙腿癱瘓,對於他來說,生命的意義更加特別,在他的作品《務虛筆記》和《病隙碎筆》中,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展現了他自己如何在生活中活出了意義,這些或許都是他過往經歷留給他的精神財富。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一個人從無形中來,非常自然的過完了自己的一生,然後又從無形中去,這又什麼可悲傷的呢,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安排,於是他拿起盆子,不再哭泣,而是大聲唱了起來。此時的莊子已經悟透了死亡的真諦,已經看透了生死。面對死亡,我們採取逃避或恐懼的心理都是不行的,因為死是生命的歸宿,是自然的必然。在哲學詩畫看來,死亡是對我們活著生命的考驗和最後的歷練。
  • 二十年前的全民學英語風潮,如今變成了「學 Python」
    當代人的知識焦慮中,一定少不了這門叫 Python 的語言。朋友圈隔幾天就出現的「Python 訓練營」廣告和評論區熱鬧的互動,總給人一種全民學 Python 的錯覺。條理清晰地說完學 Python 的理由後,小韓又補充了一句:「另外就是我覺得自己寫代碼,真的挺酷的。」然而,有 1000 個學 Python 的理由,就有 1001 個放棄的理由,從入門到放棄,可能只要一節課。一個「難」字,就能勸退無數「理科小白」。
  • 面對這種問題,家長可4步進行「死亡教育」
    很多從未看到死亡的孩子,一看到死亡出現的場景,就會出現經常做噩夢、身體抽搐、說話表述不清的狀況,往往會難以走出死亡陰影。2.鬱鬱寡歡、失去勇氣很多孩子在遇到親近的人死亡的情況下,會鬱鬱寡歡、精神萎靡、一蹶不振,失去面對生活、正視一切的勇氣,對生活表現得也不再那麼熱愛。其實這些都是孩子「死亡教育」缺失的表現。二、父母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除了外國人對戴口罩防禦疫情沒有相關的意識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對生死看得更開,更早地經歷了死亡教育。出於對死亡難以名狀的恐懼,大部分人都對死亡諱莫如深、避而不談。許多家長不讓孩子參加葬禮,不允許他們談論這個不吉利的事情。許多家屬隱瞞絕症親人真實的病情,怕對方接受不了自己的死亡。
  • 生死看淡,是一種生活態度
    生死看淡,是一種生活態度,雖然不一定活得轟轟烈烈,起碼有勇氣直面內心的怯懦!無畏遠方朋友是個騎士,把車收起來,開始騎摩託車,一句話講得很實在,汽車的視野太窄,不夠自在,我想每個騎士都有一顆勇於用生命追求自由的心。
  • 「專欄」葉青武漢日記:6日武漢新增死亡數字是0
    封城後,武漢人民的真實生活是什麼樣? 武漢在發生哪些變化?葉青是一位定居武漢40年的市民,也是一名學者和官員。在過往多期的專欄文章裡,葉青實時記錄了很多觀察和親歷的事件,並提了很多建設性的建議,深受讀者好評。這將是一份寶貴的史料。感謝他,我們得以更真切地感知到武漢疫情全方面的進展。讓我們一起為武漢加油!
  • 輕而易舉擊破了抑鬱症等所謂的「心理癌症」
    抑鬱症和心理問題,十大錯誤認知之二「心理癌症」我不知道說抑鬱症是「心理癌症」是誰提出來的,我想在網上找到這個人的名字,好好拉出來批鬥一下,沒找到。這個概念造成的後果是極其惡劣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相信了自己得了「心理癌症」,而陷入更絕望的境地,因此自殺的人一定不少。這個觀念是極其無知的,首先心理問題,根本不存在不可治癒的問題,也不存在像癌症那樣對人身體實實在在的損傷,只要能改變,好了以後不但會恢復,還會變的更好。一旦患者從內心真心相信了這個觀念,那基本上就是對自己宣判了死刑。
  • 我做了個「分貝試驗」,發現生活中真正的「安靜」已經不多了
    「這兩天沒休息好,隔壁在裝修」,這個原因讓人啞笑,生活總是比我們意想中來的更加骨感和真實。 曾經網上有個段子這麼說:似乎每個人都曾經有過一個正在裝修的鄰居,或是有過一個小孩子正在學鋼琴的鄰居。但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似乎已經被當成一種「正常現象」,甚至變成了大眾自我調侃的段子。 基於此,我做了一個「分貝實驗」:我測試了十餘個自己生活中真實場景中的分貝數,想看看自己到底生活在什麼樣一個噪音水平的生活環境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