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裴完花
(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培訓課學員)
現代醫學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保障,可是這並不意味著醫學可以解決一切身心問題,尤其是人的生死大事。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該如何與親人談生死這個話題呢?
在學習陳復教授開設的「生死學與心理學」這門課期間,公公在醫院查出了腫瘤,在諮詢了多位醫學專家的意見後,最後也沒確定這個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的。先生他們弟兄幾個意見又不一致,有主張手術的,有主張不手術的,但是在剛開始知道檢查結果時,沒有一個人和他們的老父親說他的真實病情,害怕老人心裡承受不住。醫生的建議是,如果想弄清楚是良性還是惡性的,就只能手術了,但是考慮到老人的年齡和他原來就有的其他疾病,又感覺真的不適合手術,所以大家很為難。有一天,我去醫院探望老人,試探著和老人談手術這個話題,他說:「我不想手術,對我的創傷太大,去年做的手術就傷了我的元氣了,感覺到現在也沒恢復過來,我很清楚,假如做手術的話,沒有任何意義,有可能就一直躺床上了,也沒有生活質量,還會連累你們所有人。最終所有人都不認得我,最終你們所有人都累到疲憊不堪。」我和先生在一旁聽著,感覺非常難過,但又必須面對這件事。「人生四刻,生老病死。」最後我們選擇聽從老人的意見。
有人說,不懼怕死亡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老人所表現出來的的確是不恐懼、不迴避死亡。人文關懷應提倡對最親、最摯愛的人說出實話,讓他和你一起探討人生中最為沉重、也最為偉大的話題——死亡。「生老病死」這四件事都與醫學有關,然而醫學只能解決肉身的病痛,卻沒辦法解決人該以怎樣的心理來面對生老病死的問題,而這本該是屬於人文學科的範疇,卻因為現代社會人文精神的低落,使得人們通常只能糊裡糊塗的活著,又糊裡糊塗的死去。
圖 | 作者近照
婆婆去世已有十六年,當初是因突發腦幹出血導致的昏迷不醒,到醫院做了CT後,醫生說出血的位置不好,出血量也多,無法做開顱手術,病人現在只有呼吸和心跳,但實際上已經腦死亡了,醫生建議我們回家準備後事。但一大家子人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求著醫生再想想辦法,於是醫生只好為婆婆進行氣管切開術,下了尿管,又下了鼻飼管,就這樣每隔五個小時餵一次食;聽見喉嚨有痰的聲音,就趕緊吸痰;每隔兩個小時為婆婆翻身拍背;尿袋滿了趕緊放尿;每天晚上為婆婆擦浴……弟兄幾個輪流在醫院伺候了二個多月,回到家又伺候了三個多月。臨近那年的臘月,婆婆安靜的走了,走時輸液管、鼻飼管和尿管幫她拔了,但氣管那兒還開著口,因為婆婆已經去世,害怕醫生過來縫合時,心裏面有忌諱,所以就沒有叫醫生,也沒有縫合,只簡單地用紗布把那兒蓋住了,但內心總感覺有點對不起婆婆,臨走都沒有把最後的傷口縫合好,沒有給老人保持最後的尊嚴。送走婆婆,一大家子人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臉上就寫滿了一個字——累。
醫學發展到今天仍有它的局限,我們作為親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老人保持尊嚴。然而,無論醫學如何發達,都不能永續生命,無論年紀長短、地位高低、財富多寡,都不能阻止生命走向終點。那麼,我們要怎麼樣去面對生命,面對親人的死亡?前幾天,回老家去探望八十多歲的老母親。一進到院子,就看到腿腳不靈便的母親在給她的菜園子澆水,見我進來,她停下手中的活計,坐了下來,和我侃侃而談。她的聲音和思維都很清晰,臉上洋溢著喜悅,跟我聊了很多菜園子的故事。父親走後她就一直一個人住在這個老院子裡,不願住在任何一個子女的家。吃中午飯時,母親說:「我這輩子沒怎麼去醫院住院,不過你給我買了那麼多的治療高血壓的藥,我只是吃藥,很少去醫院輸液,不像房後的鄰居一年去醫院輸兩次液,還美其名曰說是給身體補充能量呢,我也就唯一的那一次腦梗死住院輸過液。」她還跟我說:「你四哥和四嫂今天去縣醫院看病人了,你四嫂她姐是個晚期癌症病人,做了手術,假如我以後會得什麼癌症的話,就不用去醫院住院了,我年齡都這麼大了,活到這個歲數已經心滿意足了,就不去受那個罪了,你們去陪侍我受罪,我在醫院裡又扎針又插管子的更受罪。生老病死,每個人反正都是要死的,我就走舒服點。」
母親說的很輕鬆。一位一輩子不識字的農村婦女,當自己快要面臨不能討價還價的死亡時,她以很坦然的態度在面對。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人如何面對死亡,一定程度上說明著自己以什麼樣的態度過完這一生。我也希望大家,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能夠在死亡議題上也有著深刻的認識,才是完整的生命教育。我們每個人除了追求活著的生活品質外,對即將瀕臨死亡的人更應該寄予一份關心,因為事實上,我們每個人一出生就在「朝向死亡」,只是我們都予以漠視罷了。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當我們面對摯愛親人的死亡時,如果能給予他們一份最完整的關懷,不也是盡了我們的一份心力,盡了我們的一份孝嗎?更進一步思考,我們也不妨試著問自己,如何才可以「死而無憾?」這就需要探問我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也許,在人生暮年,我們也可以安然自主地選擇死亡的方式,因為我們如果能在活著的時候就勇於面對一切生命問題,那麼我相信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我們也能含笑離去。
作者簡介 | 裴完花
裴完花,山西晉城人,醫務工作者,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培訓課學員。
圖片來源 | 知行書院提供
編輯 | 張辰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
顧問:劉莞
主編:王學安
副主編:張辰 邵明 朱浩 鄒祥 曲龍龍
劉倩 孔戴戴
專欄:劉莞 張辰 王嶽 周學儒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倡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王學安擔任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