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高浩容
來源 | 心理0時差(ID:PsyTime)
我發現今日教育否定死亡,認為死亡就是毀滅和失掉一切。
換句話說,大多數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懼死亡。連提到死亡都是一種忌諱,甚至相信一談到死亡就會招來不幸。
面對失去太痛苦了,乾脆不要面對,如此一來就能逃離痛苦,而極端的逃離,就是「否定」。就像當一位妻子無法接受丈夫外遇,特別是丈夫的肉體和其他女性發生了性關係,那意味著妻子喪失了丈夫陽具的所有權。如果這位妻子懂得在愛中保有自己,她就能回歸自身,通過自身的價值感不致過份傷感。但如果是愛到忘了人際界線,把全部的自己都給了對方的女人,丈夫的外遇幾乎等於失去全部的自己,那會導致極度的痛苦,甚至讓一個女人自殺。你是否也像這位妻子,把生命全部的意義寄托在外物或他人之手?失去會使我們宛如歷經一場死亡的角色扮演。有些人不幸在過程中弄假成真,成了死亡的一部分。最早將「生死學」引進臺灣的心理學教授餘德慧,他曾說:「人生就是一場破局」。
「因為在破裂之處,原來理所當然的、語言所攀爬的關係和依賴都消失。如此人才找到他的存有」。
死亡會敲碎我們生活所有幻想的失去,所以通過死亡,我們可能學會如何面對失去。當我們失去,我們看見自身的渺小,了解自己的無知。在放下我們自以為重要的一切──當妻子帶著孩子離開,才懂得每天拼命的事業其實根本比不上家人重要。反之,若想徹底逃避失去的現實情況,自我欺騙極有機會造成某些精神病,像是我們在電影《禁閉島》(Shutter Island),男主角無法承受喪失妻女的痛苦,藉由違反事實的精神逃避,患了解離症。神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在《我與你》一書中說:所有的真實生活都是一種面對。人生如此短暫,處理自我和關係幾乎佔據生命的全部。通過死亡,我們更清楚人生的有限,促使我們學習。我們對亡者的追思,是一場儀式,更是一場直面自我與關係的生命教育。在浮光掠影間,在得失、生死間,無憂無畏。摯友離世當天,一位阿姨臨走前,親吻她的額頭:阿姨捨不得你。那一幕,令我想起身為緬甸華僑的摯友,有次她看過我攝影的作品,告訴我緬甸路上可見託缽的僧人和乞丐,很適合我去拍紀實攝影。當時我內心湧起複雜的情緒,我喜歡攝影,喜歡紀錄人活著的浮光掠影。但我不是掠奪者,也不喜歡拿攝影的威能當做滿足自我的工具。在我踏進病房之前,我心中有個念頭:幫她做生命最後的紀錄,留下她的人生故事。可是我的意志並不想實踐內心這個想法,在一個真正堅強的人面前,我想不出任何理由去向她索求。但命運就是如此奇妙,幾位她的親戚來看她,所以我得幫他們拍合照。這或許是生命對我的考驗,無論我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都不是渺小的我能決定的。死亡貌似帶走她的一切,卻讓我意識到自己的缺乏。她有能力給予,而我在這個當口非但幫不上忙,反倒是需要安慰的憂慮者。當她閉上雙眼,我低語:我在你身上學到一件很重要的事,真有什麼理想、夢想就努力去追尋,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死亡從來不是生命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死亡是對生命最精準的教育,總以為能頂住,但生老病死,真的很近。
現代人長期陷入焦慮、沮喪、壓抑、憤怒等負面情緒,一旦積壓的有毒情緒無法得到釋放,70% 的人會便以攻擊身體的方式來消化這一切。
睡眠質量差,失眠、多夢、易醒,睡醒後還是很累;
記憶力下降,前一秒還在想要做什麼,下一秒就忘了;
思維遲鈍,大腦常出現『短路』、慢半拍、靈感匱乏。
冥想,是心理學界公認的,可以舒緩壓力,減少焦慮,隨時隨地放鬆身心。馬雲、王力宏、孫儷、扎克伯格、NBA科比等中外企業家、明星名人,都在練習。為此,我們邀請了傑克·康菲爾德(曾是賈伯斯的冥想老師)、溫宗堃等12+海內外資深冥想專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