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會死嗎」?面對這種問題,家長可4步進行「死亡教育」

2021-01-08 小哥哥聊育兒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引言:

隨著我國當今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育兒教育。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教育,感恩教育、親子教育等等……但是中國的死亡教育仍未受到重視。

當談及死亡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變了臉色,迴避死亡教育。因此孩子遇到關於死亡的問題,往往會感到困惑,並且會去諮詢父母。

案例

在前一段時間,小紅在電視上,看到一段病人死亡的片段。小紅很恐懼,便問媽媽:「媽媽,你會死嗎?」媽媽猶豫片刻,回答道:「會,我們每個人都會死」,聽到這句話後,小紅便開始哭鬧不止,晚上也醒了好幾次,並表示自己不想和媽媽分開。

過了幾天,媽媽開始反思這件事,也認識到「死亡教育」重要性。很多時候我們想要迴避這個問題,但卻無法迴避。因此我們需要正確引導孩子去看待生死問題。

一、「死亡教育」的缺失會讓孩子失去什麼?

1.身體不適、夜不能寐

「死亡教育」的缺失,會讓孩子看到死亡現象之後,感到恐懼害怕。很多從未看到死亡的孩子,一看到死亡出現的場景,就會出現經常做噩夢、身體抽搐、說話表述不清的狀況,往往會難以走出死亡陰影。

2.鬱鬱寡歡、失去勇氣

很多孩子在遇到親近的人死亡的情況下,會鬱鬱寡歡、精神萎靡、一蹶不振,失去面對生活、正視一切的勇氣,對生活表現得也不再那麼熱愛。其實這些都是孩子「死亡教育」缺失的表現。

二、父母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1、通過閱讀書籍了解死亡

達人觀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為樂,死之為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孩子們經常會在電視劇或者電影中,看到一些生死離別的場景。那麼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了解死亡呢?家長們不妨可以引導孩子去閱讀一些書籍,從中正確認識死亡。

例如,可以閱讀一些經典書目《死亡課》、《最好的告別》、《當呼吸化為空氣》等,作為人類,我們都無法徹底告別對死亡的恐懼,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書籍,減少對死亡的恐懼,樹立正確面對生死的觀念。

2、引導孩子進行情緒轉移

當我們遇到傷心的事情,我們往往會出現悲傷的消極情緒,這這是我們人類特有的情感表露方式。當孩子遇到親人離去的情況,家長們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情緒引導工作,讓孩子適當宣洩情緒,安撫安慰孩子。

與此同時,家長們還可以通過情緒轉移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帶孩子去遊樂場,讓孩子的心情得到愉悅,讓孩子逐漸走出悲傷的陰影;

還可以帶著孩子去參加一些夏令營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強身健體,磨練孩子的意志力與毅力,同時也可以增強孩子克服困難面對恐懼的勇氣與信心。讓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它事物之中,讓孩子的情感得到轉移,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強大孩子的內心世界。

哭泣是在排洩情緒的一種方式,在很多時候我們要正確看待孩子的哭鬧,哭泣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在悲傷的事情發生之後,孩子的哭泣是正常的。如果我們家長不讓孩子哭泣,阻止孩子哭鬧,那麼孩子的內心便會產生不安的心理,出現不正常的狀況。長此以往,會讓孩子的內心崩潰。

3、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規律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家長們可以給孩子普及一些正確的科學知識,花有花開花落,人有旦夕禍福,作為家長我們可以讓孩子了解自然界的規律,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死亡。

生老病死、花開花謝是大自然的規律,人們無法改變。我們既要讓孩子了解離別的悲傷,更要讓孩子看到花朵的綻放。

4、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當孩子了解到人是會死亡的事實之後,我們還要注意孩子是否會出現對生活有悲觀和厭倦的情緒,如果出現我們要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當孩子對死亡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後,我們也應教給孩子正確面對生活,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生命有終點,但我們的奮鬥卻永無止境,在遇到親近的人死亡之後,我們不能一蹶不振,而是要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三、總結

海納百川,宜開放包容。敬畏生死,「死亡教育」也是我們每個人需要學習的內容。「死亡教育」可能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個不吉利的話題,但是這也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作為家長,我們需要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念、懷赤子心熱愛生活、用只爭朝夕的勁頭來尋覓奔跑的意義與生命的真諦。(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小哥哥陪你一起育兒,做最野的爸媽,關注我,了解更多育兒資訊

相關焦點

  • 「媽媽,你會死嗎?」國內孩子欠缺的死亡教育,日本是如何做的?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媽媽,你會不會死呢?死亡究竟是什麼呢?」說起來,國內家庭一直都缺乏三大基礎教育,分別是性、死亡和愛。其中,大部分家長都會談「死」色變,某種程度而言,這種教育甚至比性都難以啟齒。那麼,面對孩子的疑惑時,家長該如何應對?胡可就給我們上了一課。
  • 「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
    「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你認為對孩子來說死亡教育有必要嗎?在你小的時候,或者你的孩子,有問過你這樣的問題嗎?「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你當時收到的回答,或者你對孩子的回答還記得嗎?
  • 如何正確與孩子談論死亡:「媽媽,我想買仙丹,讓你不會死」
    這種祭奠的活動就是讓我們不要忘卻那些曾經對我們給予過關愛和支持的人,因為「死亡並不是最可怕的,遺忘才是」。我女兒小阿的爺爺,去年去世了,那時女兒4歲,我們並沒有告訴她這件事情。但小阿看到了來北京治病的爺爺,知道爺爺生病了。她經常會問我們爺爺好了嗎?春節回老家的時候,還在到處找爺爺。一天傍晚,小阿突然說:「媽媽,我不想讓你死」。說完就大哭了起來,我自己也被這莫名其妙的話搞迷糊了。
  • 「人死了,是去哪兒了?」閉口不提的死亡教育,才最讓孩子恐懼
    趙彬彬忽然一愣:「這個太深奧了,我得想一想.....我覺得,人死了其實哪也沒去,就是變透明了。」徘徊在死亡邊緣的小亮,面對這個答案,有點遲疑,又繼續追問:「我會在手術中死掉嗎?」趙彬彬沒有正面回答,溫和地反問:「你這是從誰那聽的?」
  • 《尋夢環遊記》觀後感:面對「死亡」教育,中國家長別再保持緘默
    當擁有了無限的生命可以揮霍,還有人會去珍惜時間嗎?還願意這麼積極地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嗎?反正又不會死,今天和明天有什麼區別? 家長們也許會覺得那個時候孩子都長大了,懂事了,自然也就明白怎麼回事了。 可這種懂事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迷茫,痛苦之中醒悟的。
  • 作為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正確面對失去和死亡?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其實是大人沒有辦法面對這件事情,關於這件事情的面對和處理我們想說,可能首先你要先學會接受的是,一個小動物來到你的面前,它真的是讓你有機會學會如何相遇?如何要去面對分離?這樣的一個課題。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裡,最終都會有一場分離,無論是和年邁的父母,還是和身邊一些關係很近的朋友,包括自己的伴侶,甚至未來和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和自己家裡養的這些寵物,也會涉及到分離。
  • 幼兒園給昆蟲辦葬禮,家長覺得沒必要,老師說「死亡教育」要儘早
    另一個小朋友告訴大家:「我明白了人只能活一次,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所以我們要珍惜每一天,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但是很多家長卻覺得讓孩子過早地接觸死亡話題,太過沉重,孩子慢慢長大就知道了,無需告訴孩子死亡是什麼。實際上,真的是這樣麼?父母避談生死,對孩子來說是害而不是愛很多孩子都會問到父母關於死亡的問題,當孩子問「爸爸媽媽,你們會死嗎?」你會怎麼和孩子解釋呢?
  • 從學前兒童到大學生,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如果你漠視了孩子的情感,直接把小倉鼠扔垃圾箱了,可能孩子會更傷心;或者你直接給他買一個新的回來,因為孩子的心智還不成熟,也可能會覺得生命是非常沒有價值的。所以這樣的處理方式,都不是良好的生命教育方式。   比如:可以跟孩子說,如果你出生的時候,媽媽覺得你長的不好看,是不是可以選擇另外的小朋友當做自己的寶寶呢?   比如:你看那隻小雞缺了一半翅膀,雞媽媽沒有把它扔下,跟其他的雞寶寶一樣在細心的照顧著。
  • 「媽媽,爺爺去哪了?」正確的死亡教育,讓孩子更懂得生命的意義
    白巖松說:「中國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的確如此,我們國家的人相對內斂和保守,對死亡敬而遠之,很少跟孩子提及,不知道你是這樣嗎?「媽媽,爺爺去哪了?」媽媽強忍著內心的痛楚,跟他說,爺爺去了另一個世界,媽媽和爸爸以後也會去的!亮亮似懂非懂,鬆開了媽媽的衣角。等到出殯的那天,亮亮看著爺爺的遺體漸漸遠去,他幽幽問了媽媽一句:「媽媽,你什麼時候會死?」媽媽則淡定地回答,死亡是每個生命的一部分,就像花開花落、季節變化一樣的自然。有天,媽媽也會離開,那時候你已經長大了。
  • 生活啟示 |善生善死:安樂死是「幸福」地死亡,你認可嗎?
    生活啟示 |善生善死:安樂死是「幸福」地死亡,你認可嗎?編者按: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這種生死的道理就體現了道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核心思想。由此,也讓在面臨生死之際時,能夠坦然,從而消除了面對死亡的恐懼。坦然面對的前提是儒家思想之中認為人的倫理價值要高於生命的價值,所以才會有《孝經》中「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在古人看來,珍惜生命,愛護生命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
  • 這種媽媽,會毀掉三代人!
    就像我發小的媽媽,整天抱怨公公婆婆偏心眼,跟公婆置氣,和老二家作對,搞得家裡是雞犬不寧。最後鬧得一發不可收拾,老二家直言和大哥斷絕關係,老死不相往來。可憐了兩位老人家,夾在中間,左右為難。本來發小的父親在國企幹得好好的,可嬸子嫌棄就拿那麼點死工資。再看看胡同裡經商的,個個都成了暴發戶,便攛掇著老公辭了工作,自己做生意。
  • 面對疫情要跟孩子談論「死亡」,心理學實驗:請別早於這年齡
    "媽媽,他們是去天堂了嗎?"今天我看疫情播報新聞的時候,坐在身邊的孩子聽到了死亡這個詞便向我詢問道。孩子知道"天堂"的這個概念是從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所以"死亡"就是去"天堂"。被問及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第一時間不知道應該怎麼回答她,畢竟,這不是童話故事。我是一個無神論者,是應該順著她的問題說下去還是告訴她實話,這讓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 地中海貧血患兒死亡懸疑:孩子七孔流血而死
    林女士(昕昕的媽媽):就有一個小孩,因為他比較小,輸濟血之後,他把管拔掉,拔掉之後結果這個小孩死了。  曾女士(棟棟的媽媽):我說死啦那可不得了,我說我們就不敢了,他說那個小孩是因為太小了才不到兩歲,整天都哭,哭得肺出血,你的棟棟這麼大了,你們可以做工作啊,那給我們的希望就更大了。  林女士(昕昕的媽媽):我們也想給女兒一個機會。
  • Get中國70問:「中國人如何看待死亡?」
    第一期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小孩子的話總是充滿童真,即使是面對死亡,這個對多數成年人來說是沉重,悲傷甚至是有些晦氣的話題,他們也能給你如下的答案: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顧晉建議全民開展死亡教育,引發了網友對死亡以及死亡教育等問題的討論。Get中國70問也想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怎麼看待死亡這件事情的。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然而許多外國人,出門不戴口罩,還照常去旅遊度假,看得國人一陣嘆息:「他們心可真大!」除了外國人對戴口罩防禦疫情沒有相關的意識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對生死看得更開,更早地經歷了死亡教育。出於對死亡難以名狀的恐懼,大部分人都對死亡諱莫如深、避而不談。許多家長不讓孩子參加葬禮,不允許他們談論這個不吉利的事情。
  • 都在教你熱愛生活,有人教你面對死亡嗎?
    下午好,歡迎回到百度百科為何而生為何而活為何而死因為人生而日日體驗生卻一生只有一次機會感受死你或許可以坦然面對生死規律了嗎前段時間,在《三聯生活周刊》上看到一篇文章,裡面有這樣一段文字:一個人說話的聲音、笑聲,會消失。為什麼會有這麼一段談話呢?因為老人家的兩個兒子,不忍心與父親做這樣關於死亡的對話。兩個兒子非常孝順,待到父親查出癌症晚期,兩個兒子心裡很崩潰,覺得無法向父親挑明,也覺得父親承受不了癌症晚期的事。所以我承擔了談話的「任務」。老人很豁達,他知道自己不久將離世,他是這樣跟我們說的:「第一,希望我不是痛苦地走;第二,如果我走了,家裡就沒有負擔了;第三,可以給國家節省資源。」
  • 看到親人去世,孩子總害怕爸爸媽媽也會一樣,如何教孩子面對死亡
    但前一陣子和兒子在路上時,我們閒聊,開始聊的話題我忘了,只清晰的記得兒子當時反問我了一句:「我舅舅爺去世,你能接受嗎?反正我到現在都接受不了。」聽到兒子這麼說,我一下子愣住了,我以為孩子沒心沒肺,不難過,沒想到他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後來我和兒子聊了很多,告訴兒子,對於去世的爺爺最好的安慰就是,好好活著,好好學習,把自己照顧好。
  • 親人去世,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向孩子描述死亡?
    由於突發性疾病,小寶的姥姥突然去世了,媽媽臉上沒有了往常的笑容,小寶還經常看見她偷偷抹眼淚,小寶心疼的問媽媽怎麼了,媽媽沒有說話,只是哭得更傷心了。到了給老人送終的日子,小寶看到姥姥的相片還在不停的追問姥姥去哪了,小寶媽媽看著年幼的小寶也不知道應該如何解釋。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而今天,大多數現代人會死在醫院。通常我們會以為,死大概是從進入ICU開始,到漫長的停止生命體徵宣布死亡證明,再到更漫長的處理後事火化下葬為止。於是,自然死亡只是一種抽象的文化理想,在一個對醫療幹預需求永無止境的社會中,這種願景變得越來越難以維持。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面對死亡的時候會迴避,以及表現得一無所知。因為現代人缺乏彼岸世界和信仰的保證,每個人如何面臨或應付死亡,完全取決於自己「實存的態度」。死亡對於我們來說就是絕對的虛無。
  • 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教育:尊重生命是核心
    讓生命教育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萌芽「能不能請您談談,從事殯葬行業的真實感受?您會害怕,或者不習慣嗎?您覺得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面對死亡,我們要換一個角度,向年輕人輸出正面的價值觀和正確的生死觀,這也是傳遞正能量」。「有些年輕人面對挫折,會選擇自殺,我覺得這是一種逃避。只有大家理解生命和死亡的意義,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他感慨。「當你某天突然遇到了類似事情,生命教育知識就像一個工具,一本字典,你打開翻一翻,也許就有了應對困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