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引言:
隨著我國當今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育兒教育。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教育,感恩教育、親子教育等等……但是中國的死亡教育仍未受到重視。
當談及死亡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變了臉色,迴避死亡教育。因此孩子遇到關於死亡的問題,往往會感到困惑,並且會去諮詢父母。
案例
在前一段時間,小紅在電視上,看到一段病人死亡的片段。小紅很恐懼,便問媽媽:「媽媽,你會死嗎?」媽媽猶豫片刻,回答道:「會,我們每個人都會死」,聽到這句話後,小紅便開始哭鬧不止,晚上也醒了好幾次,並表示自己不想和媽媽分開。
過了幾天,媽媽開始反思這件事,也認識到「死亡教育」重要性。很多時候我們想要迴避這個問題,但卻無法迴避。因此我們需要正確引導孩子去看待生死問題。
一、「死亡教育」的缺失會讓孩子失去什麼?
1.身體不適、夜不能寐
「死亡教育」的缺失,會讓孩子看到死亡現象之後,感到恐懼害怕。很多從未看到死亡的孩子,一看到死亡出現的場景,就會出現經常做噩夢、身體抽搐、說話表述不清的狀況,往往會難以走出死亡陰影。
2.鬱鬱寡歡、失去勇氣
很多孩子在遇到親近的人死亡的情況下,會鬱鬱寡歡、精神萎靡、一蹶不振,失去面對生活、正視一切的勇氣,對生活表現得也不再那麼熱愛。其實這些都是孩子「死亡教育」缺失的表現。
二、父母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1、通過閱讀書籍了解死亡
達人觀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為樂,死之為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孩子們經常會在電視劇或者電影中,看到一些生死離別的場景。那麼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了解死亡呢?家長們不妨可以引導孩子去閱讀一些書籍,從中正確認識死亡。
例如,可以閱讀一些經典書目《死亡課》、《最好的告別》、《當呼吸化為空氣》等,作為人類,我們都無法徹底告別對死亡的恐懼,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書籍,減少對死亡的恐懼,樹立正確面對生死的觀念。
2、引導孩子進行情緒轉移
當我們遇到傷心的事情,我們往往會出現悲傷的消極情緒,這這是我們人類特有的情感表露方式。當孩子遇到親人離去的情況,家長們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情緒引導工作,讓孩子適當宣洩情緒,安撫安慰孩子。
與此同時,家長們還可以通過情緒轉移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帶孩子去遊樂場,讓孩子的心情得到愉悅,讓孩子逐漸走出悲傷的陰影;
還可以帶著孩子去參加一些夏令營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強身健體,磨練孩子的意志力與毅力,同時也可以增強孩子克服困難面對恐懼的勇氣與信心。讓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它事物之中,讓孩子的情感得到轉移,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強大孩子的內心世界。
哭泣是在排洩情緒的一種方式,在很多時候我們要正確看待孩子的哭鬧,哭泣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在悲傷的事情發生之後,孩子的哭泣是正常的。如果我們家長不讓孩子哭泣,阻止孩子哭鬧,那麼孩子的內心便會產生不安的心理,出現不正常的狀況。長此以往,會讓孩子的內心崩潰。
3、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規律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家長們可以給孩子普及一些正確的科學知識,花有花開花落,人有旦夕禍福,作為家長我們可以讓孩子了解自然界的規律,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死亡。
生老病死、花開花謝是大自然的規律,人們無法改變。我們既要讓孩子了解離別的悲傷,更要讓孩子看到花朵的綻放。
4、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當孩子了解到人是會死亡的事實之後,我們還要注意孩子是否會出現對生活有悲觀和厭倦的情緒,如果出現我們要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當孩子對死亡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後,我們也應教給孩子正確面對生活,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生命有終點,但我們的奮鬥卻永無止境,在遇到親近的人死亡之後,我們不能一蹶不振,而是要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三、總結
海納百川,宜開放包容。敬畏生死,「死亡教育」也是我們每個人需要學習的內容。「死亡教育」可能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個不吉利的話題,但是這也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作為家長,我們需要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念、懷赤子心熱愛生活、用只爭朝夕的勁頭來尋覓奔跑的意義與生命的真諦。(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小哥哥陪你一起育兒,做最野的爸媽,關注我,了解更多育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