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爺爺去哪了?」正確的死亡教育,讓孩子更懂得生命的意義

2020-12-06 IF枕邊育兒

文|全文共1524字,閱讀時間3.5分鐘

古代有個成語,叫「向死而生」,成語的意思是,只有清楚認識到死亡,才能懂得生命的可貴。也從側面說明,不敬畏死亡和生命的人,向上的力量和動力不足。

白巖松說:「中國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的確如此,我們國家的人相對內斂和保守,對死亡敬而遠之,很少跟孩子提及,不知道你是這樣嗎?

「媽媽,爺爺去哪了?」正視死亡教育,並沒那麼可怕

亮亮的爺爺在前幾天去世了,80多歲的爺爺走得很安享,早上奶奶起床叫爺爺,卻發現他身體已經冰冷。一家人忙著處理後事,一旁的亮亮卻拽著媽媽的衣角:「媽媽,爺爺去哪了?」媽媽蹲下來跟他說,爺爺去了天堂。亮亮不肯撒手,繼續問:「天堂在哪?為什麼爺爺不說話了?」媽媽強忍著內心的痛楚,跟他說,爺爺去了另一個世界,媽媽和爸爸以後也會去的!亮亮似懂非懂,鬆開了媽媽的衣角。

等到出殯的那天,亮亮看著爺爺的遺體漸漸遠去,他幽幽問了媽媽一句:「媽媽,你什麼時候會死?」媽媽則淡定地回答,死亡是每個生命的一部分,就像花開花落、季節變化一樣的自然。有天,媽媽也會離開,那時候你已經長大了。我希望你能告訴你的孩子:別怕,姥姥只是去了另外一個地方,有天,我們終將都去向那裡。

面對死亡,我想我可能做不到亮亮媽那麼淡定,但也會盡力。當我們正視死亡教育,就會發現它並沒有那麼可怕。何況,也不是你怕,就一定不會遇到的。

清明節給孩子做死亡教育,時間剛剛好

日本學者谷口雅春曾說過,生命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最可怕的人,就是對生命沒有敬畏。

眼下到了清明節,可能由於疫情的關係,我們無法像以前一樣去祭奠逝去的故人,但這剛好是給孩子做死亡教育的時間。

現在剛好是春天,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去大自然中,看花開花謝,跟他說各種生命的形態變化,就像我們的生命過程一樣。

如果你的家裡有小動物,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聊,關於動物的話題,以及所飼養動物的最長壽命。有天動物離開,可以跟孩子一起組織他的哀悼儀式,讓孩子回憶自己跟動物經歷過的點滴,照料它的過程,從而感嘆生命的可貴。

我家養過一隻小貓,是流浪貓。大寶視若珍寶,跟小貓一起吃飯、睡覺。兩個月後小貓因為自身的疾病,離開了我們。當時大寶兩天沒吃下飯,一直望著貓咪呆過的貓窩,期待它再出現。

寶爸說,我們再給孩子買一隻吧!我連連搖頭,生命的逝去,並不能用其他的填充,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死亡就意味著離開。但並非不留痕跡,那些你們在一起的美好瞬間,是可以一直陪著你的!

大寶後來跟我說,媽媽,我不想小貓了,我怕它難過,我好好的,小貓在天堂也會有很多小夥伴,很開心的在一起,對吧?我用力的點點頭,摸了摸他的小腦袋。

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劇照

看過這樣一部動畫片——《尋夢環遊記》,它的主題就是死亡,可整部影片卻感覺不到一點恐怖的氣氛,人們感受到的只有溫暖和愛。通過墨西哥的亡靈節,給我們大家呈現出死亡的另一幅樣子。死亡,並不是那麼可怕的,只是他(她/它)去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那裡他們依然過得很好,和在這裡的你,一樣的開心、快樂和認真,終將有一天,我們還會在另一個世界相遇,這就是生命的輪迴。

記得之前看過一本繪本,故事中小女孩的媽媽得了絕症,在離開之前,媽媽擔心女兒太傷心,給她寫了一封信,並交給了爸爸。後來爸爸讀給小女孩聽,並告訴她這是媽媽寫給她的。

這封信給小女孩莫大的安慰,讓她有勇氣繼續好好的生活下去。其實,我們都知道,這些事情不一定是媽媽做的,但卻帶給孩子非凡的意義。

在大家都悲緬故人的清明節,我們跟孩子做死亡教育所表達的,應該是生命的意義,而不是一起抱頭痛哭或不理睬孩子的問話。

枕邊育兒寄語:

孩子的年齡可能還小,或許他沒經歷過身邊親人朋友的離世,很難理解「死亡」的真正含義。與其迴避或喝止,不如正視死亡教育,或許,你和你的孩子,都將收穫不一樣的新視角!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

清明將至,「死亡教育」的好素材,教孩子正確對待和熱愛生命

跟孩子講死亡教育,要在這個時期,這三件事家長少做

孩子說看到了去世的奶奶,難道他真有通靈能力?看看科學解釋吧

相關焦點

  • 教育輿論場 | 珍愛生命 讓孩子理解生命的意義
    清明將至,很多家庭早就已經開始祭祖或悼念逝去的親人,而此時,也是一個給孩子教育「死亡」的好時機。  「死亡是什麼?」這對於成人來說難以解釋。「媽媽,什麼是死亡?」對於孩子的提問家長更是難以回答。實際上對孩子進行死亡的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能讓他們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能讓他們懂得人間的愛意。
  • 直面生命教育,一定要看的2本繪本,教孩子懂得生命的意義
    這個話題似乎很沉重,尤其是在中國的傳統裡,一般很少跟孩子,尤其是比較小的孩子討論跟生命有關的話題,比如「死亡」,一部分原因是擔心孩子們無法理解生命的逝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傳統文化對「死」的忌諱,覺得不吉利。所以,長輩們一般都會選擇用善意的謊言暫時欺騙著。
  • 日本孩子的死亡教育被批太「血腥」:如何給孩子上好生命這一課
    當然後期關於這種做法的討論很多,有人覺得太過於殘酷了,把自己帶著感情的動物變成了肚子裡面的肉,有點矯枉過正的意思;而有些人則是覺得,本來死亡教育就不是一件和風細雨的事情,本來死亡對我們來說就是一件衝擊無比大的事情,沒讓孩子提前接受過殘酷的現實,很難讓他們日後能夠自如的面對死亡。 拋去這些討論不談,其實儘早的儘量真實的給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 對孩子開展生命教育,學會尊重生命,讓孩子懂得宅在家的意義
    一、孩子久宅在家無事可做,不如對孩子開展「生命教育」在網課的教育下,這種特殊的時期,不能讓孩子只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我們要做的事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到現在的情況是怎麼樣,不能模糊的告訴孩子只是肺炎,所以不能出門。
  • 「人死了,是去哪兒了?」閉口不提的死亡教育,才最讓孩子恐懼
    自殺,在中國孩子的認知裡,似乎已經成為抵抗家長、逃避痛苦的最後退路。「家長不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並不代表他們懂得生死。孩子們通過不正當渠道在潛意識裡獲得的對死亡的認知,註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死亡教育》的作者鄒餘華教授,如此說道。
  • 當孩子虐待動物,是時候進行「生命教育」了
    2、懂得珍愛生命孩子進行了生命教育,孩子對於生命有了正確的認識,懂得生命的珍貴,懂得了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不能夠去隨意揮霍的,也不能夠去隨意踐踏他人的生命。孩子懂得了珍愛生命,能夠讓孩子不會做出一些錯誤的做法。
  • 青少年教育探討:家長如何正確地讓孩子理解死亡和對人生的意義
    近年來,關於青少年自殺身亡的報導比比皆是,有數據顯示,自殺已經成為了18歲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所以青少年應該及時、有效地接受死亡教育,培養正確的生老病死觀念,從而更加尊重和愛護生命,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 如何正確與孩子談論死亡:「媽媽,我想買仙丹,讓你不會死」
    這種祭奠的活動就是讓我們不要忘卻那些曾經對我們給予過關愛和支持的人,因為「死亡並不是最可怕的,遺忘才是」。我女兒小阿的爺爺,去年去世了,那時女兒4歲,我們並沒有告訴她這件事情。但小阿看到了來北京治病的爺爺,知道爺爺生病了。她經常會問我們爺爺好了嗎?春節回老家的時候,還在到處找爺爺。一天傍晚,小阿突然說:「媽媽,我不想讓你死」。說完就大哭了起來,我自己也被這莫名其妙的話搞迷糊了。
  • 幼兒園給昆蟲辦葬禮,家長覺得沒必要,老師說「死亡教育」要儘早
    對於死亡,孩子們腦洞大開,有的小朋友說自己害怕死亡,因為不想變成泥土;而更多的小朋友只是單純地認為,無論在哪都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在將皮球蟲火化,給它舉辦葬禮的這堂生命教育課後,有個大班小朋友說:「我感受到了皮球蟲也是有生命的。還有我們大家、昆蟲等小動物們也都是有生命的。我們大家要珍惜生命,珍惜和爸爸媽媽過的每一天。」
  • 親人去世,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向孩子描述死亡?
    由於突發性疾病,小寶的姥姥突然去世了,媽媽臉上沒有了往常的笑容,小寶還經常看見她偷偷抹眼淚,小寶心疼的問媽媽怎麼了,媽媽沒有說話,只是哭得更傷心了。到了給老人送終的日子,小寶看到姥姥的相片還在不停的追問姥姥去哪了,小寶媽媽看著年幼的小寶也不知道應該如何解釋。
  • 孩子對生命的認識,父母要趁早教育,別讓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
    爸爸媽媽都去上班了,家裡沒有人,我不知道她當時是懷著怎麼樣的壓力和情緒,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後來她的朋友說,那時候她沉迷於看一類書籍,內容是關於另一個世界。這樣的悲劇讓人感到心痛,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逝去,留下父母以淚洗面。
  • 「媽媽,你會死嗎」?面對這種問題,家長可4步進行「死亡教育」
    因此孩子遇到關於死亡的問題,往往會感到困惑,並且會去諮詢父母。案例在前一段時間,小紅在電視上,看到一段病人死亡的片段。小紅很恐懼,便問媽媽:「媽媽,你會死嗎?」媽媽猶豫片刻,回答道:「會,我們每個人都會死」,聽到這句話後,小紅便開始哭鬧不止,晚上也醒了好幾次,並表示自己不想和媽媽分開。過了幾天,媽媽開始反思這件事,也認識到「死亡教育」重要性。
  • 從學前兒童到大學生,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談起生命這個話題,其實從小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已經潛移默化的做了一些引導,所以在奶奶去世的時候,我跟她談起這件事情,她能夠明白並平靜的去接受,甚至還安慰了爺爺。   幼兒生命教育可以涉及認識自我認知教育、安全意識教育、死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等內容,最重要的是樹立健康的生命觀。這個階段的安全意識教育,家長們可以利用一些繪本、和視頻,幫助孩子對安全有一定的意識。比如:遇到陌生的壞人如何應變、自然災害發生時如何去應對、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等。
  • 「媽媽,你會死嗎?」國內孩子欠缺的死亡教育,日本是如何做的?
    避談死亡,肯定會給孩子帶來未知的恐懼。其次,如果家長不能跟孩子解釋「死亡」,總是認為「死亡」是一件避諱的事情,隨便敷衍過去,孩子也可能學會不追究問題本源,不會看待事情本質,這對他們的成長也有壞處。所以,死亡教育要趁早!★同樣是死亡教育,日本人如何做的?前陣子,日本有一個「生命教育課」的紀錄片,影片中的情節引起了國內家長的不適。
  • 看到親人去世,孩子總害怕爸爸媽媽也會一樣,如何教孩子面對死亡
    聽到兒子這麼說,我一下子愣住了,我以為孩子沒心沒肺,不難過,沒想到他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後來我和兒子聊了很多,告訴兒子,對於去世的爺爺最好的安慰就是,好好活著,好好學習,把自己照顧好。當孩子很悲傷地問爸爸媽媽去世這個話題時,該怎麼和孩子講呢?
  • 感恩生命敬畏生命,孩子需要生命教育,《小鳥的葬禮》是本好教材
    婆婆給我的桑葉只吃了2天,我要到哪裡去尋找新鮮的桑葉呢?我詢問媽媽,媽媽說後山坡邊的小溪溝邊上好像有一株。媽媽問我為什麼突然要找桑葉?還問我幹什麼?我都支支吾吾說是為了上課用。我在星期天的早上跟媽媽說出去跟小夥伴打豬草,然後伺機好尋找桑樹,「功夫不負有心人」,真的是在後山上一個小溪邊的坎坎上找到了一株很矮小的桑樹。
  • 爺爺有多寵孫女?孩子在太陽下玩耍,爺爺撐的傘讓路人忍不住笑了
    自然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了,畢竟都說隔代最親。孩子在太陽下玩耍,爺爺撐的傘讓路人忍不住笑了爺爺有多寵孫女?曾經看到過一個有趣的視頻,讓人忍不住笑了。視頻中有兩個人,一個是年老的爺爺,一個是3歲左右的小女孩。小女孩在一塊鐵板上來回蹦,太陽火辣辣的,而爺爺呢,則撐著一把超大的傘,是戶外遮陽傘。
  • 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教育:尊重生命是核心
    近年來,生命教育等名詞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在青少年群體中,開展相關教育是否必要、教學內容如何設置、教育開展現狀如何?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位校內外專家和研究人士。生命教育知識更像一個工具、一部字典張偉從事殯葬工作已有8年,對於生命教育的意義,他有著獨到見解。
  • 育兒研究所丨孩子問人為什麼會死?我該如何給他解釋……
    她表示,關於生命和死亡的問題,不僅是孩子很懵懂,不少成年人有時都無法正確理解和處置情緒,因為很少有人去深刻地思考這些問題,而當孩子提出關於「死亡」的問題時,家長不知如何解答,更不知該如何去引導,實際上,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是多樣的。「死亡一直是人們敏感的話題。
  • 從理解生命到「尊重生命」,最好的教育是教會孩子明白生命的意義
    而家長,只是覺得寵物是一個寵物,是生活娛樂的一個玩具,並沒有把寵物當作是一個獨立的有意義的生命。沒有把寵物看作是一個生命。這是很多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現象,覺得寵物只是玩伴而已,沒有想過寵物也是一條活生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