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524字,閱讀時間3.5分鐘
古代有個成語,叫「向死而生」,成語的意思是,只有清楚認識到死亡,才能懂得生命的可貴。也從側面說明,不敬畏死亡和生命的人,向上的力量和動力不足。
白巖松說:「中國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的確如此,我們國家的人相對內斂和保守,對死亡敬而遠之,很少跟孩子提及,不知道你是這樣嗎?
「媽媽,爺爺去哪了?」正視死亡教育,並沒那麼可怕
亮亮的爺爺在前幾天去世了,80多歲的爺爺走得很安享,早上奶奶起床叫爺爺,卻發現他身體已經冰冷。一家人忙著處理後事,一旁的亮亮卻拽著媽媽的衣角:「媽媽,爺爺去哪了?」媽媽蹲下來跟他說,爺爺去了天堂。亮亮不肯撒手,繼續問:「天堂在哪?為什麼爺爺不說話了?」媽媽強忍著內心的痛楚,跟他說,爺爺去了另一個世界,媽媽和爸爸以後也會去的!亮亮似懂非懂,鬆開了媽媽的衣角。
等到出殯的那天,亮亮看著爺爺的遺體漸漸遠去,他幽幽問了媽媽一句:「媽媽,你什麼時候會死?」媽媽則淡定地回答,死亡是每個生命的一部分,就像花開花落、季節變化一樣的自然。有天,媽媽也會離開,那時候你已經長大了。我希望你能告訴你的孩子:別怕,姥姥只是去了另外一個地方,有天,我們終將都去向那裡。
面對死亡,我想我可能做不到亮亮媽那麼淡定,但也會盡力。當我們正視死亡教育,就會發現它並沒有那麼可怕。何況,也不是你怕,就一定不會遇到的。
清明節給孩子做死亡教育,時間剛剛好
日本學者谷口雅春曾說過,生命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最可怕的人,就是對生命沒有敬畏。
眼下到了清明節,可能由於疫情的關係,我們無法像以前一樣去祭奠逝去的故人,但這剛好是給孩子做死亡教育的時間。
現在剛好是春天,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去大自然中,看花開花謝,跟他說各種生命的形態變化,就像我們的生命過程一樣。
如果你的家裡有小動物,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聊,關於動物的話題,以及所飼養動物的最長壽命。有天動物離開,可以跟孩子一起組織他的哀悼儀式,讓孩子回憶自己跟動物經歷過的點滴,照料它的過程,從而感嘆生命的可貴。
我家養過一隻小貓,是流浪貓。大寶視若珍寶,跟小貓一起吃飯、睡覺。兩個月後小貓因為自身的疾病,離開了我們。當時大寶兩天沒吃下飯,一直望著貓咪呆過的貓窩,期待它再出現。
寶爸說,我們再給孩子買一隻吧!我連連搖頭,生命的逝去,並不能用其他的填充,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死亡就意味著離開。但並非不留痕跡,那些你們在一起的美好瞬間,是可以一直陪著你的!
大寶後來跟我說,媽媽,我不想小貓了,我怕它難過,我好好的,小貓在天堂也會有很多小夥伴,很開心的在一起,對吧?我用力的點點頭,摸了摸他的小腦袋。
看過這樣一部動畫片——《尋夢環遊記》,它的主題就是死亡,可整部影片卻感覺不到一點恐怖的氣氛,人們感受到的只有溫暖和愛。通過墨西哥的亡靈節,給我們大家呈現出死亡的另一幅樣子。死亡,並不是那麼可怕的,只是他(她/它)去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那裡他們依然過得很好,和在這裡的你,一樣的開心、快樂和認真,終將有一天,我們還會在另一個世界相遇,這就是生命的輪迴。
記得之前看過一本繪本,故事中小女孩的媽媽得了絕症,在離開之前,媽媽擔心女兒太傷心,給她寫了一封信,並交給了爸爸。後來爸爸讀給小女孩聽,並告訴她這是媽媽寫給她的。
這封信給小女孩莫大的安慰,讓她有勇氣繼續好好的生活下去。其實,我們都知道,這些事情不一定是媽媽做的,但卻帶給孩子非凡的意義。
在大家都悲緬故人的清明節,我們跟孩子做死亡教育所表達的,應該是生命的意義,而不是一起抱頭痛哭或不理睬孩子的問話。
枕邊育兒寄語:
孩子的年齡可能還小,或許他沒經歷過身邊親人朋友的離世,很難理解「死亡」的真正含義。與其迴避或喝止,不如正視死亡教育,或許,你和你的孩子,都將收穫不一樣的新視角!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
清明將至,「死亡教育」的好素材,教孩子正確對待和熱愛生命
跟孩子講死亡教育,要在這個時期,這三件事家長少做
孩子說看到了去世的奶奶,難道他真有通靈能力?看看科學解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