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親人去世,孩子總害怕爸爸媽媽也會一樣,如何教孩子面對死亡

2021-01-08 希望今天遇見的育兒記

關於死的話題總是很沉重,人們總是不願談起。但孩子既然經歷了家裡老人去世,父母就不應該迴避,可以接著這個機會和孩子聊聊生命、聊聊生死。

去年我的父親突然因病去世,我們全家都悲痛萬分,但我似乎沒看到我九歲的兒子特別傷心,當時心裡還想,我爸真是白疼這外孫了。

但前一陣子和兒子在路上時,我們閒聊,開始聊的話題我忘了,只清晰的記得兒子當時反問我了一句:「我舅舅爺去世,你能接受嗎?反正我到現在都接受不了。」

聽到兒子這麼說,我一下子愣住了,我以為孩子沒心沒肺,不難過,沒想到他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

後來我和兒子聊了很多,告訴兒子,對於去世的爺爺最好的安慰就是,好好活著,好好學習,把自己照顧好。

當孩子很悲傷地問爸爸媽媽去世這個話題時,該怎麼和孩子講呢?

一、藉助繪本和孩子討論生死

繪本會藉助故事,用簡單、親切的文字、溫馨的畫面給孩子展現生命的歷程。

如果爸爸媽媽不知道怎麼給孩子講關於生死的話題,不妨買幾本相關的繪本和孩子一起讀。

推薦繪本一:《當鴨子遇見死神》

繪本通過一隻無憂無慮的鴨子遇見了大名鼎鼎的死神! 告訴孩子死神的出現預示著什麼、離開這個世界又是怎樣的感覺、面對死神你又會作何反應。一個生與死對話的故事, 讓孩子了解生命的歷程。

推薦繪本二:《一片葉子落下來》

作者通過一片葉子經歷四季的故事,來展現生命的歷程,闡述生命存在的價值。讓孩子明白生命的意義在於經歷美好的事物和給別人帶來快樂。死亡並不代表一切毀滅,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文字簡單又寓意深長,適合用來做生命教育的教材。

推薦繪本三:《再見了,艾瑪奶奶》

這個繪本的圖片都是黑白色調的真實的照片,就像是一部紀錄片回顧著一個老人最後的日子。

書中以一隻貓的口吻講述了它的主人艾瑪奶奶生命的最後階段,由於疾病,她忍受了很多痛苦,但是她依然堅定地想快樂地活到最後一刻,甚至每天都會給自己化妝。展示了一位老年人對待生命的智慧和豁達,即使面對生命的終點也沒有無謂的懼怕。

推薦繪本四:《獾的禮物》

書中只說獾去了地下的長隧道。獾雖然離開了, 但他給每個朋友都留下了特別的禮物:他教會鼴鼠剪紙,教會青蛙溜冰,教會狐狸系領帶……這些禮物會伴隨朋友們一生,陪伴他們快樂勇敢地面對生活,而他的朋友們也回饋給他尊敬和懷念。

二、告訴孩子雖然親人去世了,但我們還擁有很多回憶

在我和兒子討論我父親去世時,我告訴兒子,雖然舅舅爺去世了,但我們曾經和舅舅爺一起玩耍、一起遊玩、一起生活的記憶還在,我們不會忘記,這樣的話就相當於爺爺還陪著我們一樣。

我和兒子也一起整理了父親的遺物,我把父親生前最喜歡的鋼筆送給了兒子,兒子很開心,說看到鋼筆就像看到爺爺一樣。

三、告訴孩子,生命有限,珍惜活著的每一天,感受生命的美好

告訴孩子,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誰也不能提前預知意外和明天哪個會先到。所以,過好當下的每一天,感受生命的美好,珍愛、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給自己留遺憾,這才是對逝者最好的懷念。

總之,對於孩子來說,生命與死亡是個沉重的話題,爸爸媽媽要智慧巧妙的和孩子談,一面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

相關焦點

  • 親人去世,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向孩子描述死亡?
    由於突發性疾病,小寶的姥姥突然去世了,媽媽臉上沒有了往常的笑容,小寶還經常看見她偷偷抹眼淚,小寶心疼的問媽媽怎麼了,媽媽沒有說話,只是哭得更傷心了。到了給老人送終的日子,小寶看到姥姥的相片還在不停的追問姥姥去哪了,小寶媽媽看著年幼的小寶也不知道應該如何解釋。
  • 「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
    「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你認為對孩子來說死亡教育有必要嗎?在你小的時候,或者你的孩子,有問過你這樣的問題嗎?「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你當時收到的回答,或者你對孩子的回答還記得嗎?
  • 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死亡,自古以來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若是親人的意外死亡,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一時無法從中走出來。面對至愛的親人,我們渴望和他永遠在一起,渴望與他同甘共苦。但是,如果這個人突然去世或即將離開,我們怎麼辦?要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 「媽媽,爺爺去哪了?」正確的死亡教育,讓孩子更懂得生命的意義
    媽媽強忍著內心的痛楚,跟他說,爺爺去了另一個世界,媽媽和爸爸以後也會去的!亮亮似懂非懂,鬆開了媽媽的衣角。等到出殯的那天,亮亮看著爺爺的遺體漸漸遠去,他幽幽問了媽媽一句:「媽媽,你什麼時候會死?」媽媽則淡定地回答,死亡是每個生命的一部分,就像花開花落、季節變化一樣的自然。有天,媽媽也會離開,那時候你已經長大了。
  • 閉口不提的死亡教育,才最讓孩子恐懼
    徘徊在死亡邊緣的小亮,面對這個答案,有點遲疑,又繼續追問:「我會在手術中死掉嗎?」趙彬彬沒有正面回答,溫和地反問:「你這是從誰那聽的?」小亮:「誰也沒和我說,就是我自己想著,如果我變透明了,爸爸媽媽就再也見不到我了.....」
  • 為什麼寶寶能看到已故的親人?不是他真有天眼,死亡教育應及時
    路遙媽媽最近總是一副心事重重、魂不守舍的樣子,還四處打聽道士的消息,想要請人家幫忙捉鬼,看看是不是孩子被什麼不乾淨的東西附身了。 路遙媽媽說,一周前路遙的婆婆去世了,自那之後路遙就變了,整天說什麼看到奶奶回來了,聽的她心裡直發毛,難不成小孩子真的有天生通靈的能力?能看到這些?
  • 日本孩子的死亡教育被批太「血腥」:如何給孩子上好生命這一課
    導語 前段時間,開心爸爸在網上看到了一則「舊聞」,是關於日本給孩子的死亡教育。 一方面,現在的孩子確實是壓力非常大,來自學業的壓力,來自家庭的壓力,來自學校的而壓力等等,就像是大山一樣壓在孩子身上,讓還稍顯稚嫩的他們氣都喘不過來。再加上現在很多家庭的爸爸媽媽很少和孩子溝通,也不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情況,所以問題出現後,孩子們的不滿情緒到達了頂峰,往往會選擇比較激烈的方式。
  • 「媽媽,你會死嗎?」國內孩子欠缺的死亡教育,日本是如何做的?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媽媽,你會不會死呢?死亡究竟是什麼呢?」說起來,國內家庭一直都缺乏三大基礎教育,分別是性、死亡和愛。其中,大部分家長都會談「死」色變,某種程度而言,這種教育甚至比性都難以啟齒。那麼,面對孩子的疑惑時,家長該如何應對?胡可就給我們上了一課。
  • 如何正確與孩子談論死亡:「媽媽,我想買仙丹,讓你不會死」
    這種祭奠的活動就是讓我們不要忘卻那些曾經對我們給予過關愛和支持的人,因為「死亡並不是最可怕的,遺忘才是」。我女兒小阿的爺爺,去年去世了,那時女兒4歲,我們並沒有告訴她這件事情。但小阿看到了來北京治病的爺爺,知道爺爺生病了。她經常會問我們爺爺好了嗎?春節回老家的時候,還在到處找爺爺。一天傍晚,小阿突然說:「媽媽,我不想讓你死」。說完就大哭了起來,我自己也被這莫名其妙的話搞迷糊了。
  • 丈夫去世3年 媽媽不知咋給兒子解釋
    家住大寨路恆大城小區的孟女士最近很發愁,5歲多的兒子突然問到自己為什麼沒有爸爸,這讓丈夫已經去世的她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34歲的孟女士大學畢業後考上公務員,經人介紹在八年前和丈夫陳平(化名)相識相戀,婚後兩年兒子克克出生,一家三口的生活也是幸福美滿。誰知好景不長,三年前,陳平因為車禍突然去世。「我整整一個月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感覺就像一場夢一樣。」
  • 石家莊萌娃「預習」核酸檢測,面對挑戰這樣幫孩子最有效
    寶媽幫萌娃「預習」核檢獲網友稱讚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條視頻,石家莊七歲的小女孩波妞,即將要面臨核酸檢測。相信做過檢測人都知道,雖然檢測不疼不癢,但是可能會造成乾嘔,讓人不舒服,看看那些明星核檢的表情就知道了。對於小朋友來說,核酸檢測更是像打預防針一樣,充滿未知的恐懼。
  • 爸爸是孩子走向世界的燈塔,這7件事必須由爸爸來做,媽媽請走開
    有人說父愛如山,往往給孩子的愛偉岸且深沉,也有人說父愛如海,給孩子的愛洶湧且深遠。父愛不善於表達,卻總在默默付出,你回過頭,他就在那裡。父親是孩子塑造性格的榜樣,父親是孩子勇敢飛翔的翅膀,父親是孩子走向獨立的良師,父親亦是孩子黑夜中指路的燈塔。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有些事情在爸爸做後,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尋夢環遊記》觀後感:面對「死亡」教育,中國家長別再保持緘默
    一、「死亡」是偉大的 當孩子問及自己的親人怎麼了的時候,有很多人會回答:他(她)去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再也回不來了。 在孩子面前,成年人往往會對「死亡」這個話題保持一致的緘默。他們覺得「死亡」是殘忍的,恐怖的,所以不願意讓孩子接受這樣的真相。
  • 小魔仙演員孫僑潞去世,90後開始面對死亡,你準備好了嗎
    2021年1月2日下午孫僑潞的媽媽發文證實女兒去世的消息,「2021年1月1日,我的寶貝女兒、我那麼引以為傲的孩子,永遠離開了我」。可能是魔仙堡需要她了吧,所以她只能走了……那就讓她帶著魔法,在那邊快樂幸福地生活下去吧。
  • 【家長學堂】教孩子失敗,比逼孩子成功更重要!
    不得不承認,我們整個社會、學校、家庭,都充滿了「成功學」,教孩子如何衝到第一名,如何考上重點高中、大學,如何擠掉眾多競爭者,獲得好工作······可是那些優秀的、成功的畢竟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孩子的人生中,會經歷很多次的「失敗」。
  • 「媽媽,你會死嗎」?面對這種問題,家長可4步進行「死亡教育」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引言:隨著我國當今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育兒教育。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教育,感恩教育、親子教育等等……但是中國的死亡教育仍未受到重視。當談及死亡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變了臉色,迴避死亡教育。
  • 夢見伴侶出軌、去世的親人是什麼意思?| 5種夢境的心理暗示
    內心有點自卑,擔心自己不夠好,對方有天會愛上比自己更好的人。總把對方想得很壞,隨時可能會出軌,把Ta逼到那麼可憐;不想面對這樣的自己,覺得這樣的自己很差勁。因為黑心裡害怕,就一路狂奔,耳邊聽到有人在吵架,像是親人的吵架聲;我沒理會她們一直往前跑,但好像沒有盡頭似的,很久才看到有點光在我眼前。突然聽到我已經去世的外婆的聲音,她一直在對別人說話,但聽不清是在說什麼,我看不到她的人,一直喊她也沒理我。然後好像有一種磁一樣的東西把我吸走,於是我就醒了。
  • 3歲孩子:太爺爺到哪兒去了?不欺騙孩子,家長試試這樣聊生死
    ;對孩子更是躲閃其詞:「你長大就懂了」,「回老家去了」,「他已經走了,離開了」,等等含糊的說法,不止讓孩子沒法明白,沒法注意安全、警惕危險,更讓孩子對「生死」這件再普通不過的自然規律,產生的不是敬畏,而是害怕、恐懼、無法面對、陷入長久的痛苦之中。
  • 「媽媽,我害怕!」當孩子表現出膽怯,做父母的應該怎麼做?
    看到面前有些膽怯又有點不敢嘗試新鮮事物的女兒,媽媽說道;「誰都有第一次的經歷,你不會玩,媽媽陪著你玩,行不行呢?」女兒突然抬起頭,堅定的看著媽媽:「我覺得我玩不好,我真的不會玩。」媽媽一直在勸說著女兒,女兒突然號啕大哭起來,媽媽聽到女兒哭就不耐煩了,「不想玩就不玩了,以後都別玩!」
  • 你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會刻意逃避還是勇敢面對?
    故事不長,發生在24小時之內,卻讓兩個12歲的孩子人生徹底顛覆,無法挽回。或許我們可以讓孩子通過閱讀這樣的書知道,人生總有意外發生,但生活還要繼續…… 十二歲的男孩湯尼和喬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