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媽媽最近總是一副心事重重、魂不守舍的樣子,還四處打聽道士的消息,想要請人家幫忙捉鬼,看看是不是孩子被什麼不乾淨的東西附身了。
路遙媽媽說,一周前路遙的婆婆去世了,自那之後路遙就變了,整天說什麼看到奶奶回來了,聽的她心裡直發毛,難不成小孩子真的有天生通靈的能力?能看到這些?媽媽越想越擔心,只想早點找到道士來幫忙。
關於小孩子通靈的能力,民間一直都有這樣的傳說,有人說小孩子靈魂乾淨,所以能看到我們大人看不到的東西,那這些說法如果用科學的角度來看,又會是怎樣呢?
孩子對圖像認知優勢根據調查顯示,3~8個月的寶寶在圖像認知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
這也意味著,這個階段的寶寶很容易會因為自己的優勢,然後產生「誤會」,再加上他們此時的言語表達能力比較弱,只能說出一些比較簡單的話,這在我們大人耳裡聽起來就顯得玄乎了。
這樣的能力,一般會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而消退,所以父母大可不必過於操心。如果還是擔心的話,不妨試一下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或許是親人去世後的氛圍,太過於濃重,以至於寶寶的注意力不得不放在這上面,想得越多,就越容易產生「誤會」,所以父母們可以營造更加輕鬆愉快的氛圍,或者是多讓寶寶幹些別的事情,例如看看繪本、看看動畫片,這樣就不容易「胡言亂語」了。
兒童時期的泛靈理論兒童心靈學家皮亞傑認為,幼兒時期,特別是3-4歲普遍存在泛靈心理。
簡單來說,泛靈心理會讓孩子們,把所有的物體都當作是有生命的,所以我們也會看到他們對著玩偶講話,對著牆壁講話。大寶小的時候就是個「小話嘮」,每次玩他的小汽車的時候,他會噼裡啪啦說一大堆,剛開始還以為他在跟我講話,後來才發現,他在和玩具對話。了解泛靈心理之後,我也沒有去阻攔大寶的這一行為,相反地,有時候還會湊近他,想聽聽他說了些什麼。
我也見過不少家長把泛靈心理當成「通靈」,其實他們只是把物品視為生命體罷了,當然也存在因為思念,所以才把某一件物品當作逝去的親人,並不需要太過於操心,就讓他們通過對話來抒發情感吧。
孩子豐富的想像力小孩子想像力豐富,是眾所周知的。他們的腦袋瓜子裡,總會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而且你會發現,他們很喜歡玩「過家家」、「cosplay」這類遊戲,也很容易代入進去。
面對親人逝去帶來的沉痛打擊,他們也會移情於景、移情於物。通過自己想像出來的場景,或者是想像出來的親人出現的模樣,來宣洩自己的情感,他們的潛意識裡或許還沒能接受親人離世的消息。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好死亡教育,幫助他們早日理解接受死亡,面對現實。
如何讓孩子正確理解「死亡」
中國人一向是很避諱直接談論死亡的,我們的死亡教育一直都處於匱乏的狀態。其實早些讓孩子了解死亡,並不是件壞事。
電影《尋夢環遊記》說:「如果在那邊的世界沒人記得你了,這邊的你就會消失,這叫,最後的死亡。」
在彭慧還沒出生的時候,她的爺爺就去世了,每年父親都會帶著她去祭拜。有次回家後彭慧就問爸爸,為什麼爺爺去世了,那我們還能見到他嗎?爸爸以後也會走嗎?
爸爸都耐心地回答了彭慧,並告訴她,爺爺雖然不在了,可是爺爺一直陪著我們,以後你長大了,爸爸也會跟爺爺一樣。你只要記住,不管你能不能看得到爸爸,爸爸其實一直都陪著你的。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遺忘。儘管我們親近的人已經離去,我們無法再看到他們,聽到他們,觸摸他們,但他們的記憶仍然存在我們腦海之中,只要心還記得,他們就一直陪在我們身旁。
枕邊育兒寄語:
民間的傳聞總是帶有奇幻的、靈異的色彩,但在育兒上,我們還是應該站在科學的角度去看待、去教育。如果總是聽信一些不靠譜的謠言,也很容易讓自己處於擔憂、惶恐之中,這樣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科學意識。你們有沒有給孩子進行過死亡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