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尋夢環遊記》講述了一個名叫米格的小男孩為了追求音樂的夢想,進入亡靈世界之後遇到了落魄的亡靈樂手埃克拓,並開啟了一段奇妙冒險旅程的故事。
整部影片的靈感來源於墨西哥亡靈節。
電影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設定那就是人「死亡」並不是真正的終結,只有被人遺忘才是真正的終結。
這無疑是一部溫暖治癒的電影。
但在溫馨過後,不由得讓人深思,為什麼西班牙能拍出這樣深刻的關於「死亡」的電影?而在中國,卻還是對「死亡」三緘其口呢?
事實上「死亡」並不該成為一個忌諱的話題。
一、「死亡」是偉大的
當孩子問及自己的親人怎麼了的時候,有很多人會回答:他(她)去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再也回不來了。
在孩子面前,成年人往往會對「死亡」這個話題保持一致的緘默。他們覺得「死亡」是殘忍的,恐怖的,所以不願意讓孩子接受這樣的真相。
但是實際上,對於「死亡」本身的恐懼並不是孩子天生自帶的,往往都是從家長身上傳過去的。
隨著社會人文的進步,其實大家對於「死亡」的看法正在逐日的改變,已經不像以前那樣覺得那麼不吉利,滿口忌諱了。
甚至網上出現了很多言論,他們希望在自己死後自己的親人不要那麼悲傷,希望可以看到親人用非常歡快的方式同自己告別。
「死亡」是偉大的,因為「死亡」所以才讓活著的時候變得彌足珍貴。
往往與「死亡」距離最近的時候,人才會知道生命有多麼可貴,才更容易知道自己應該怎麼活。
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活,生命會變得越來越精彩。
二、人總要學會如何告別
世上的每一個人都必將經歷一場「死亡」。
「死亡」對於人來說是一件十分公平的事情。不論這個人是貧窮還是高貴,最終都會不可避免的死去。
沒有人會永恆的活著,像神話故事中那些不老不死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
有的人覺得一生太短,所以拼命地去追求永生。像古代的帝皇,有很多迷戀所謂的長生之道,但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有的人說以後的科技說不定能達到這一願望,但是永生真的這麼好嗎?
當擁有了無限的生命可以揮霍,還有人會去珍惜時間嗎?還願意這麼積極地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嗎?反正又不會死,今天和明天有什麼區別?
所以,既然「死亡」是必將到來的盛宴,讓孩子從小就學會怎麼告別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孩子第一次碰到「死亡」這件事情的時候,大多數家長都會編制一個非常美好的謊言來安慰孩子幼小的心靈。例如「睡著了」、「離開了」、「去很遠的地方了」。
家長自以為維護了孩子童真的世界,但實際上孩子對於「死亡」這個概念是非常模糊的。
睡著了會醒嗎?什麼時候會醒呢?離開了會回來嗎?什麼時候回來呢?去哪個很遠的地方了呢?去了之後什麼時候回來呢?
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會認為去世的親人總有一天會回來的,只不過不知道什麼時候而已。
不能正確教孩子如何清楚「死亡」這個概念其實是非常殘忍的事情。
也許家人現在會覺得維護了孩子的童真,但以後他會遇到更多的「死亡」。他身邊的人總有一天都會一一離他而去。
如果是不怎麼親近的人還好,如果是爸爸媽媽呢?
家長們也許會覺得那個時候孩子都長大了,懂事了,自然也就明白怎麼回事了。
可這種懂事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迷茫,痛苦之中醒悟的。
他需要經受多少次心靈上的打磨才能達到「懂事」的那個階段?
所以還不如一開始就讓孩子清楚「死亡」是怎麼回事,讓他去學會怎麼告別,才不至於在以後在迷茫痛苦中成長。
關於怎麼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這一點,《爸爸去哪兒》中的夏立克對於夏天的教育可以作為參考。
當夏天問及父親狗狗去哪裡的時候,夏立克並沒有迴避這個問題。而是直截了當地告訴夏天:「狗狗去世了,有一天爸爸也會離開。」
夏天對於這個回答顯然無法接受,顯得非常難過。
這個時候夏立克又安慰她:「人死了之後會去天堂,人們會回到最開心的年紀。」
夏天聽了之後沒有那麼難過了,慢慢地接受了狗狗「死亡」的事實。
在遇到「死亡」的時候,家長並不應該含糊其辭,而是要告訴孩子「死亡」到底是什麼。
並且告訴他難過是非常正常的反應,也不要過多的去幹涉他對於「死亡」的反應,讓他自己去完成一場告別儀式,才能讓他慢慢接受親人朋友的離開。
三、最終的「死亡」是被人遺忘
《尋夢環遊記》裡有一句話: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人的一生總共要經歷三次「死亡」:
第一次,當這個人被醫生宣布「死亡」,那是生理上的「死亡」;
第二次,當他所有的親朋好友在葬禮上同你告別,那是社會性「死亡」:
最後一次,就是當這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他,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死亡」。
【文章寄語】:
其實那些死去的人只是永遠不會再出現,但他卻永遠地活在了親人的心中。只要世界上還有一個人記得他,那麼對於那些人來說他就是活著的。
【題外話】:
你是否會給孩子進行「死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