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愛玩百萬稿費活動投稿,作者 瓦克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尋夢環遊記》已經成為很多人心目中年度最佳的動畫電影。在尚且不了解墨西哥文化的觀眾看來,故事中那些有趣的設定都要歸功於皮克斯發揮出色的腦洞,實則不然——在製作電影之前,皮克斯的工作人員對墨西哥文化做了大量的功課,這一段夢幻奇趣的故事,實質是紮根於墨西哥文化的深厚土壤結出的豐碩果實。
事實上,早已有一些遊戲作品對墨西哥文化做過全面深度的展示,其中不乏《冥界狂想曲》《墨西哥英雄大混戰》這樣的口碑之作;更有為數眾多的遊戲會添加一些墨西哥元素作為增色的佐料,比如《超級馬裡奧》《小小大星球》就會經常引入一些墨西哥元素。
《荒野大鏢客:救贖》中有相當分量的劇情發生在墨西哥北部,一個荒蠻的法外之地
體感遊戲《木偶快槍手》的主角形象來源於墨西哥亡靈節的骷髏木偶
說到《超級馬裡奧》,不得不提到發生在最近的一樁和墨西哥元素相關的小風波。在一片褒揚聲中,來自育碧蒙特婁工作室員工Rebecca C-Palacios在推特上對《超級馬裡奧:奧德賽》提出了批評,原因是她認為馬裡奧的墨西哥人形象是一種刻板印象。
不料發言遭到了墨西哥網友的集體吐槽:「墨西哥人才不會這樣覺得,反而會因為被任天堂這樣的大公司關注而感到高興!」「用不著你替我們墨西哥人鳴不平,我是純正血統的墨西哥人,我就喜歡穿著sombrero(墨西哥大簷帽)和poncho(鬥篷)的馬裡奧!」
「唔,這遊戲如果少點刻板印象的話就好了。」
的確,豁達的墨西哥人並不像西方國家那樣講究所謂的「政治正確」,對此類批評自然不會領情。就像有人指出《尋夢環遊記》的劇情讓夢想屈從於家庭、回歸了「家庭本位」的保守價值觀,在普遍信奉「多子多福」的墨西哥人這裡,這樣的指責也非常的不好理解。
豪放、樂觀、不拘小節,在這背後,墨西哥的狂歡文化對塑造出這樣的國民性格起著重要的影響。
死者在棺,生者狂歡——墨西哥亡靈節
諾貝爾獎得主墨西哥作家帕斯說過:「死亡是墨西哥人最鍾愛的玩具之一,是墨西哥人永恆的愛。對於紐約、巴黎或是倫敦人來說,死亡是他們輕易不會提起的,因為這個詞會灼傷他們的嘴唇。然而墨西哥人卻常把死亡掛在嘴邊,他們調侃死亡、愛撫死亡、與死亡同寢、慶祝死亡。」
墨西哥人從古代印第安人哲學中繼承了對生命的看法,認為死亡才顯示出生命的最高意義,死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補充。墨西哥人認為人有「三死」:第一死是自然死亡,沒有了最後一口呼吸,第二死是軀體被安葬,第三死是再也沒有人記得你。在《尋夢環遊記》中,這種傳統觀念被很好地演繹了出來。
墨西哥人相信,在每年的亡靈節,亡靈都會回家,只有通過狂歡的方式善待亡靈,讓亡靈高高興興回家過個節,來年活著的人才會得到亡靈的庇佑無病無災,莊稼也會大豐收。因此,每年亡靈節,墨西哥人祭奠亡靈卻毫無悲色,他們化裝成各種鬼魂、骷髏的樣子,在鋪滿萬壽菊花瓣的路上彈奏樂器、載歌載舞、通宵達旦,墨西哥人的快樂天性表露無遺。
祭臺和墓地是亡靈節兩個最主要的慶祝地點。祭臺上不僅會放置故人的相片,還會放置他們生前喜歡的食物和飲料,已故的兒童則會擺上他們曾經鍾愛的玩具。墨西哥是個貧富差距很大的國家,但是不管多窮,別的節日可以不過,亡靈節是一定要傾囊操辦的。有的人家徒四壁,除了祭臺看不見別的家具,可奉上各種食物的大方態度一點不亞於有錢人家。
極盡裝扮的祭臺並非電影的藝術效果,而是墨西哥的真實傳統
小型祭臺也可以非常漂亮
墓地則擺滿了蠟燭、鮮花和糖骷髏(Sugar Skull,一種食物做成的骷髏裝飾),將墓地裝飾得絢麗多彩。午夜12點,當鐘聲敲響12下,人們燃放起鞭炮,迎接亡靈回家。
說到亡靈節,不能不提的是在墨西哥很流行的骷髏文化。史前墨西哥的一些部族,如阿茲特克人、瑪雅人、納瓦人都喜歡收集骷髏頭作為戰利品,並且在象徵死亡和重生的宗教儀式上展示這些頭顱。如今墨西哥人認為死亡是人生的另一個階段,所以他們對逝者和鬼魂沒有畏懼感,反而有親近感。這和中國人對骷髏的態度大相逕庭,中國人認為骷髏是晦氣之物,唯恐避之不及,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同樣的文化符號在不同文化語境下會產生不同的寓意。
在臉上畫出骷髏的樣子也被叫做「糖骷髏妝」
說亡靈節是墨西哥一張最具特色的名片也不為過,無怪乎《尋夢環遊記》《冥界狂想曲》《墨西哥英雄大混戰》都不約而同地將故事發生時間設在了亡靈節。
《冥界狂想曲》將一個死人世界的故事講述得充滿幽默諧趣,與亡靈節的狂歡氣質一致。遊戲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按照亡靈節上骷髏人偶來設計的,甚至在遊戲後期,還有亡靈節第一天「幼靈節」的兒童亡靈(Angelitos)角色登場。角色之間墨西哥口音的對話充滿了對死亡的揶揄和對骨頭的嘲諷,就好像墨西哥人在亡靈節上念誦的「骷髏詩」一樣。
墨西哥人將亡靈節日期定在11月1日和2日
在《冥界狂想曲》中,冥界的運作模式和活人世界似乎沒有什麼區別,一具具骷髏和一個個活人除了長得不一樣也沒有太大不同,每個骷髏都有自己的形象、性格和職業,都有自己的欲望和煩惱。也許這樣才能讓每一個死去的人無縫地融入新世界吧,可以說是很人性化的設計了。
《冥界狂想曲》誕生於3D遊戲剛剛起步的年代,用骷髏作為主要角色,避免了當時3D人物設計不夠逼真的尷尬;故事發生在亡靈紛紛回人間過節的亡靈節,避免了同屏人物過多的可能性;骷髏之間的愛情雖然帶點黑色幽默的味道,但也傳達出「愛上一個人不論皮囊,只看心靈」的味道。從這裡也能看出,一個好的遊戲製作是可以做到創意與技術的平衡的。
重製版的推出,讓新玩家們也有機會體會這款遊戲
《墨西哥英雄大混戰》更是徹頭徹尾的墨西哥風格,墨西哥摔角手穿梭在陰陽兩界,一路打打殺殺,最後救出公主。英雄救美的故事雖然俗套,披上了墨西哥風情的外衣以後卻立顯別致。
順帶一提,《墨西哥英雄大混戰》的英文原名《Guacamelee!》讓很多中國玩家不知所措,不知何意更不知怎麼念,其實這個詞是自造詞,是西班牙語Guacamole(一種起源於墨西哥、由牛油果為主料做成的蘸醬)和Melee(混戰)的合成詞。
陰陽切換是遊戲的核心玩法之一
面具即本尊——墨西哥自由式摔跤
墨西哥自由式摔角(Lucha Libre)是墨西哥國民第二喜愛的運動(第一名當然是足球),它不僅僅是一場極具觀賞性的搏擊比賽,更是一臺結合了戲劇、喜劇、體操、雜技的大雜燴表演。擂臺上下,足以窺見墨西哥人的性格、思想和其獨特的幽默感。
比賽一開鑼,戴著不同面具的摔角手走進繩圈圍起的擂臺,站在高高的角柱上向四面八方嘶吼。全場的觀眾也會在環境和酒精的雙重作用下,用最熱情和粗俗的語言吶喊回應。
各種奇葩姿勢經常出現在墨西哥摔角臺上
摔角手在場上的目的是贏得票房,而不是贏得對手。他們必須打出具有觀賞性和趣味性的比賽取悅觀眾,因此雙方表面上你死我活,實際上暗中配合,甚至連勝負都是劇本預先寫好的。有些摔角手走的是諧星路線,就像是會拳腳的喜劇演員,一對多的比賽中,常常會有一兩個「豬隊友」故意搞砸,將人多勢眾的有利局勢活生生逆轉成敗局,逗得大家前俯後仰。
即便這樣,摔角手仍然是一項高危職業,所有的表演都必須做到隱蔽又細膩,足以以假亂真,還要製造喜劇效果和足夠的噱頭,所以死傷的情況時有發生。
比起美式摔角,墨西哥摔角手(Luchador)在身形的魁梧程度上略遜一籌,因為他們並不那麼注重力量招式,更講究高速移動和精彩的高飛技。
從高處向對手飛身俯衝的華麗殺法
《街頭霸王》中的El Fuerte就是一個典型的墨西哥小個子摔角手
摔角運動滿足了民眾的英雄主義情結,受歡迎的摔跤手是墨西哥全民崇拜的英雄。《尋夢環遊記》中有個片段,歌神演唱會的保安在檢票時發現一位名人,特意卸下腦袋與他合影,他就是墨西哥最富盛名的摔角手桑託(El Santo,「聖人」之意)。
在墨西哥摔角中,面具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它賦予摔角手能力和性格,象徵著力量和榮譽。在《墨西哥英雄大混戰》中,主角從面具守護者那裡得到了藍色的面具,被賦予了超級力量。一位職業摔角手只有在退休的時候才能摘下面具示人,如果在比賽中被對手扯下面具,那簡直是職業生涯中的奇恥大辱。
好像有奇怪的東西混進來了……
「摔王」桑託在他的一生中從未被扯下過面具,在競技場外都戴著面具,所以很少有人看到過他的真實樣貌。甚至於在1984年自己的葬禮中,他仍然戴著銀色面具,這就更能解釋為什麼在電影中的亡靈世界,他也仍然佩戴著銀色面具。
在許多格鬥遊戲中,常常可以看到戴著面具的人物,他們中十有八九都是墨西哥摔角手。如《死或生》裡的蝴蝶(La Mariposa)、《鐵拳》裡的豹王(King)、《VR戰士》裡的布雷茲(El blaze)等等。
格鬥遊戲中的蒙面格鬥家,大部分身體裡都流著墨西哥人的血液
墨西哥之聲——瑪利亞奇
墨西哥人不怕死亡——死亡是快樂的;能管住墨西哥人的只有音樂和酒。
幾乎沒有墨西哥人不愛音樂(所以《尋夢環遊記》中特意設計了全墨西哥唯一討厭音樂的家族)。在墨西哥任何城市的任何角落,都能聽到一種和傳統服飾、寬簷帽同時出現的音樂,這種音樂濃烈、流暢、奔放,正如墨西哥人的性格一般,總是活潑、熱情和開朗。
你可以在餐廳或酒吧裡看到這種表演, 甚至也可以在公園裡出一點錢請他們表演。樂手們時常在劇院和體育館演出, 也會在任何形式的聚會中幫忙炒熱氣氛。
這種音樂叫做「瑪利亞奇」(Mariachi),是最早和最正宗的墨西哥音樂藝術流派。得益於墨西哥多元文化和豐富歷史的沉澱,瑪利亞奇最終成型為我們現在聽到的這種統一而又多元化的、充滿濃鬱墨西哥風情的街頭音樂。
製作團隊特地請了50多位墨西哥音樂家演奏各種特色音樂,其中就包括「瑪利亞奇」。
對於墨西哥人而言, 瑪利亞奇陪伴著他們度過許多人生重要的時刻: 無論婚禮、生日,無論洗禮、葬禮,也無論在戀愛時期還是在家庭聚會中,瑪利亞奇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是一種象徵性的聲音, 通常都會唱進聽者的心坎裡。
瑪利亞奇樂隊通常由小提琴手、小號手、墨西哥吉他手、吉他隆(Guitarrón,最大的吉他類樂器)手和比尤埃拉琴(Vihuela,一種源於西班牙的彈撥樂器,形似小型的吉他)手組成,人數可多可少,豐儉隨意。表演者身著精緻的墨西哥傳統馬術服飾,頭戴極具特色的墨西哥大簷帽,遊走於墨西哥的街頭,在廣場或是街頭巷尾即興演奏。
瑪利亞奇在西語中是「流浪者之歌」的意思,如名字所述的那樣,這種音樂在剛被流傳的頭幾年, 總和那些較低收入的貧民聯繫在一起。然而20世紀初期,這種音樂開始獲得高級階層人民的認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成為國粹。在墨西哥人眼中,若沒有瑪利亞奇,任何慶典都是不完整的。
左一為典型的流浪音樂樂手裝扮,這個場景的發生地就叫「流浪者廣場」
2015年,有一支瑪利亞奇樂隊MES(全名Mariachi Entertainment System)著實在美國等國家火了一把,他們用傳統的瑪利亞奇編制、演繹了許多電子遊戲中的經典配樂,如《塞爾達傳說》、《洛克人》、《惡魔城》、《忍者神龜》等等,無論旋律是歡樂是悲傷,永遠有高昂澎湃的情緒,帶來非常新鮮的聽覺體驗。
不僅僅是上面提到的作品,在手機上和電腦上,墨西哥題材的遊戲更是數不勝數,遊戲早已成為展現墨西哥活力和文化的窗口。在未來,遊戲將成為多元文化最有效的傳播載體,遊戲所呈現的多元化藝術價值也越發客觀,是各國藝術在一個平臺上互證魅力的機遇,不同國家、地域、思想的不同見解,也都將在遊戲裡碰撞並得到統一。
招募野生寫手!尋找遊戲達人!快來參加愛玩百萬稿費活動吧
遊戲專欄投稿信箱:otaku@vip.163.com
歡迎關注愛玩APP【精選】板塊,更多精彩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