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去世3年 媽媽不知咋給兒子解釋時間:2015-03-27 08:23:46來源:西安晚報作者:李卓洋編輯:顧檸語
劉道偉/繪
「孩子慢慢懂事了,他經常會問我爸爸去哪兒了,怎麼老不回來,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他。」家住大寨路恆大城小區的孟女士最近很發愁,5歲多的兒子突然問到自己為什麼沒有爸爸,這讓丈夫已經去世的她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34歲的孟女士大學畢業後考上公務員,經人介紹在八年前和丈夫陳平(化名)相識相戀,婚後兩年兒子克克出生,一家三口的生活也是幸福美滿。誰知好景不長,三年前,陳平因為車禍突然去世。「我整整一個月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感覺就像一場夢一樣。」回想起那時,孟女士覺得天都要塌了,因為害怕自己和孩子觸景生情,她把丈夫的相片和遺物都收了起來。
「當時克克才兩歲多,因為擔心給孩子留下陰影,所以每天在克克面前,我還是會強忍悲痛,儘量表現得堅強一些。」孟女士說,這樣三年過去了,自己也漸漸從悲傷中走了出來。想著克克還不知道什麼是去世,在這幾年裡,孟女士和家裡人都避免在克克面前提到他的爸爸,但孩子還是經常會無意識的問「爸爸去哪兒了?」
「你爸爸出差去了,你要是表現好的話,他就會回來看你的。」之前,孟女士都是用這句話來回答克克,想等到他能理解「死」這件事時再跟孩子解釋。現在克克已經快6歲了,前兩天,克克突然對著孟女士說了一句:「媽媽,什麼是死,爸爸是已經死了嗎?」聽到這句話,孟女士當時眼淚就下來了,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解釋,只好告訴克克「死就是去了另外一個世界,再也見不到了」。為了不讓克克再問下去,孟女士故意換了個話題,把話題暫時從「死」這個問題上引開了。
可是,自從克克聽了孟女士的解釋以後膽子變得很小,而且還經常哭著對孟女士說「害怕」,這讓孟女士特別擔心。「孩子的這種情緒會不會影響他的心理健康,我應該咋樣給他解釋?」 對於克克的反應,孟女士有些困惑,她希望記者幫她諮詢一下,怎麼樣解釋「死」讓孩子能更好理解和接受。
心理專家
給孩子一個相對準確
又不失溫和的答案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呂明說,對於五六歲的孩子,家長想解釋清楚生死問題確實不容易,孩子向父母詢問「我會不會死」「人為什麼會死」這些問題只是他們的一種好奇心,也包括了他們對未知的一種擔心,建議家長在給孩子解釋時,應該營造一個良好的溝通氛圍,並且給孩子一個相對準確但又不失溫和的答案。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說,在孩子的認知中物質是永遠存在的。家長如果用太專業的語言解釋,孩子理解不了,也有可能會讓他們胡思亂想。」呂明說,在生活中家長千萬不要用「死」來威脅孩子,或者讓孩子經常接觸關於災難和傷害等信息,要讓孩子知道死亡是一種自然現象,是生命的一種形式。如果孩子追問有關「死」的問題,家長應儘量避免使用恐怖、悲觀的語句和神情,最好用溫和的語調、簡單的詞語引導孩子,或者通過故事或者繪本給孩子解釋。
「例如《一片葉子落下來》這個繪本,它通過一棵大樹經歷四季,從春天生出新樹葉,到夏天給人們帶來陰涼,秋天樹葉變老直到慢慢被風吹落,就像生命結束。」呂明說,這樣的解釋更適合五六歲的孩子,不會讓他們產生對死亡的恐懼。
各年齡段孩子對死亡的認識
3歲以下:沒有明確的概念,以為會動的就是生,不動的就是死。
3歲~7歲:知道死亡的人或動物不能吃、不能說話,但以為死亡是可逆的,死去的人會活過來,不是永久的消失;不知道死亡會發生在自己和身邊人身上,若看到親人去世,會有分離焦慮,擔心沒有人照顧自己。
9~10歲:對死亡有比較全面的認識,知道人死不能復生。
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
從3歲起,小朋友就有對死亡的意識了,當他們問起死亡是怎麼一回事時,這是孩子成長中正常的好奇和對未知事物的擔心。
孩子為什麼會問
一般來說,孩子是不會無緣無故問關於死亡的問題的,特別是關於自己的死亡,比如「我會不會死?」在9歲以下的孩子中很少見。
要回答孩子關於死亡的問題,就要先弄清楚,他為什麼會問這樣的問題。
不要騙他(她)
有不少家長會擔心,跟孩子說得太明白,會讓他感到害怕,於是常常對孩子說,「他去了天堂」,心理醫生說,向孩子解釋時,沒有必要把人死後要去的地方說得太美好,重要的是告訴孩子死亡是人生一種不可逆轉的狀態,最好不要說「他要離開一段時間」這樣誤導孩子的話。
注意平時的用詞
家長平時的情緒和言語,也會影響孩子對死亡的看法。醫生建議,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對死亡的悲觀,更不要隨便說死。這些煩心的事可以找朋友或家裡人說,而對著孩子,就要儘量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