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六月
5年前,一場變故使小宗陽的母親牛雪成了植物人。在同齡孩子享受母愛的時候,年僅3歲的小宗陽只能趴在媽媽耳邊不停地呼喚媽媽歸來。
兩年後,牛雪醒了。然而,由於腦部受到重創,她幾乎喪失了一切記憶,智力倒退到一歲兒童水平。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不認得字,甚至連家人、桌椅板凳都認不全。
5歲的小宗陽開始教媽媽認字,學拼音,把著媽媽的手寫名字,督促媽媽做康復訓練。那個依賴媽媽認知世界的孩子竟成了媽媽的「老師」。
如今,小宗陽的媽媽認全了10以內的數字,還會背誦4首唐詩,可以算是接近幼兒園小班的水平了。小宗陽說,以後他會上初中、高中、大學,他要讓媽媽和他一樣年年都「升級」……
小宗陽
一場變故,媽媽成了植物人
2013年7月2日,河南颳大風。小宗陽的母親牛雪出門取貨時,不慎被一扇颳倒的大鐵門砸中了腦袋,當場昏迷不醒。經過醫生的全力搶救,牛雪的命是保住了,卻成了植物人,什麼時候能醒沒人知道。為了償還妻子的巨額醫療費,牛雪的丈夫在妻子病情穩定後,無奈外出打工,留下陳守昌老兩口照顧妻兒。
因為牛雪的病沒有更有效的治療方法,醫院提議陳守昌把兒媳帶回家休養。出院那天,醫生叮囑陳守昌要跟病人多交流,勤按摩,陪同在一旁的小宗陽悄悄把醫生的話記在了心裡。回家後,小宗陽整天圍在媽媽身邊打轉,像只百靈鳥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媽媽,醒醒。」「媽媽,我是宗陽,你快看看我啊。」「媽媽,我要去上學啦,你快起來吧。」……從短短的疊字到成段的句子,小宗陽會說的話越來越多,而牛雪仍昏睡不醒。
2014年9月,4歲的小宗陽上了幼兒園。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媽媽。有一天,宗陽特別反常,回家後沒去看媽媽,自己去了趟洗手間就一直躲在房間裡沒出來。奶奶覺出不對勁,跟進房間,卻看到小宗陽正躺在床上默默地流眼淚。「宗陽,你這是咋啦?」奶奶心疼地問。奶奶一問,小宗陽更傷心了,抽抽噎噎的大哭起來。原來,小宗陽今天肚子特別不舒服,但是為了不讓家人分神照顧自己,小宗陽誰都沒說,自己跑進廁所扒著馬桶吐,吐完衝乾淨馬桶,又默默回到房間躺下。小孫子的懂事,讓奶奶的心針扎似的疼:「你生病了,咋不說呢!病壞了可咋整咧?」小宗陽一下坐起來,抱住奶奶泣不成聲:「奶奶,我難受,想讓媽媽抱抱,人家的孩子生病了都有媽媽抱……」奶奶緊緊抱住孫子,祖孫倆哭成一團。不知哭了多久,小宗陽才抽噎著問奶奶:「奶奶,媽媽到底啥時候才能好?」奶奶輕拍著小宗陽的背,哄他說:「醫生說了,咱們多跟你媽媽說說話,媽媽就能醒了。」小宗陽乖巧地點點頭。
從那之後,小宗陽更加賣力地和媽媽交流。
角色互換,娃給媽媽當老師
2015年9月的一個深夜,一家人正準備休息,陳守昌照例在臨睡前看望牛雪。剛一進房間,他驚訝地發現,躺在床上的牛雪居然睜眼了!他驚喜地衝屋外大喊:「牛雪醒了!宗陽,你媽媽醒了!」宗陽從床上一骨碌爬起來,衝進媽媽的房間,興奮地又蹦又叫:「媽媽,媽媽,我是宗陽!」宗陽原以為媽媽會一下認出他,然後緊緊把他抱在懷裡。可是,床上的牛雪除了眼睛睜開了,其他的還和植物人時的狀態一樣,不會說話甚至也不會動。一家人手忙腳亂地把牛雪送進醫院。
醫生檢查後告訴陳守昌,雖然牛雪人醒了,但是嚴重的腦部創傷不僅讓她記憶幾乎全部喪失,智力也倒退到只有1歲孩子的水平。要想改善病人的狀況,除了要做身體康復訓練,還要進行長時間的語言和智力鍛鍊刺激智力發育。
幾個月的住院治療以後,陳守昌把牛雪接回了家。
每天,陳守昌扶著牛雪,牛雪推著輪椅,在客廳來回走圈。小宗陽看著顫顫巍巍的媽媽,忍不住問爺爺:「爺爺,媽媽怎麼還不會走路啊?」陳守昌一邊吃力地扶著牛雪,一邊對孫子說:「你小時候就跟媽媽現在一樣,不會走路也不會說話,要媽媽一點點教你。現在媽媽生病了,變成你小時候的樣子,你要想讓媽媽快點學會本領,你就要多教教你媽媽。」陳守昌說得認真,可他並不真的指望宗陽幫忙。可小宗陽卻把這事當真了,他昂著小腦袋,一副大包大攬的架勢,說:「好!以後我媽媽是學生,我給媽媽當老師!」
給媽媽當老師,小宗陽可不是隨便說說。每天放學,小宗陽都會把在幼兒園學到的繪本故事講給媽媽聽。小宗陽說得繪聲繪色,牛雪不知是真的聽懂了,還是兒子手舞足蹈的樣子有趣,總是呵呵呵地笑。小宗陽最喜歡給媽媽講《小雞卡梅拉》,這本書裡說的是,小雞卡梅拉和她的兒女們一起歷險,在困難面前,卡梅拉家族堅持不放棄的故事。小宗陽覺得這個故事太適合媽媽了,每次說完,都像小大人一樣對媽媽說:「媽媽,小雞們都能堅持不放棄,媽媽也要向小雞們學習。」「嗚嗚嗚。」牛雪含糊不清地說著什麼,像在回應兒子。
除了繪本故事,只要有空,小宗陽就會在桌子上支起爺爺撿來的小黑板,用粉筆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寫上拼音。拼音不多,可3個字母足夠媽媽學上兩個多星期。小宗陽不厭其煩地重複:「有一點像了,媽媽你再說一遍,啊~」小宗陽鼓勵媽媽說……一下午的時間,牛雪在嗯、哈、喝上打轉。小宗陽想盡了各種辦法,有時急得蹲在地上直撓頭。可著急過後,小宗陽還是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重複教著媽媽。
寫字背詩,最執著的小老師
2017年9月,小宗陽成為小學生,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小傢伙又萌生起教媽媽寫字的念頭。媽媽的名字「牛雪」是小宗陽第一個要教的。可是他沒想到,光一個姓氏,媽媽就學了大半年。
宗陽讓爺爺把媽媽推到桌子旁坐好,自己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牛」,然後將紙筆遞給媽媽說:「媽媽,你照著黑板上的字,在紙上寫一遍。」牛雪明白兒子的意思,可手術之後,她的身子一直處於半癱瘓狀態,右手一點力氣都沒有。小宗陽把筆遞給媽媽,媽媽沒接住,筆啪的一下掉落在地。小宗陽撿起筆,掰開媽媽的手,細心地把筆放在手指之間,又做了一個握筆的姿勢說:「媽媽,這樣握筆。」牛雪學著兒子的樣子,可手裡的筆似乎格外好動。小宗陽一次次把筆從媽媽僵硬的手指中抽出來,又一次次地把筆放回它該在的位置,然後緊緊握住媽媽的手,希望媽媽能記住此刻握筆的感覺。握筆訓練進行了一個星期,媽媽終於學會了。
學會握筆,小宗陽開始教媽媽寫字。他坐在媽媽身邊,和媽媽一樣拿著筆,在紙上輕輕地畫出一條流暢的弧線,「媽媽,這叫撇。」牛雪拿筆在紙上大刀闊斧地一畫,一條長長的曲線,從紙的這頭突破到另一頭。「媽媽,寫得短一點,你的太長了。」小宗陽在媽媽的紙上畫了一個示範。牛雪看了看兒子畫的線,又畫了一遍,這次畫的雖然不那麼長了,可牛雪掌握不好力氣,薄薄的紙張被她一下劃出了一道大口子。小宗陽幫媽媽重新換上一張紙,拍了拍媽媽的手,告訴她要輕輕地寫。寫字訓練,後來發展得更像是一場遊戲。小宗陽在一旁不厭其煩地重複要領,媽媽卻興奮得像個孩子,揮舞著筆胡亂塗鴉。連續一個多月,牛字的一撇,媽媽寫得沒一點長進。小宗陽捧著媽媽亂七八糟的練習紙,小眉毛擰成一條蚯蚓。一旁的陳守昌把母子倆的舉動全看在眼裡,他的心裡也在打鼓,別說是孩子了,即便是大人,教了那麼久沒一點起色也該煩了,宗陽這孩子怕是不想教了。陳守昌想給孫子打打氣,可沒等他開口,小宗陽又去找媽媽寫字了。
教學的時候,小宗陽會變成極有耐心的老師,而媽媽卻會像不懂事的孩子耍脾氣。有一天,宗陽教媽媽認大、小、上3個字,因為已經學了很久,媽媽很快都答出來了。小宗陽很滿意,給了媽媽十分鐘休息時間。十分鐘之後,小宗陽決定再抽查一次,他舉起小樹枝指著黑板上的字,問媽媽:「這個字念什麼?」媽媽嗚嗚嗚半天,也答不出來。小宗陽沒辦法,只好再從頭教一遍。教了沒一會兒,媽媽卻不耐煩了,低著頭,不看黑板也不看小宗陽。「媽媽,再學一會兒,再學一會兒我們就休息。」宗陽哄媽媽說。可媽媽還是低著頭,一聲不吭。小宗陽沒辦法,只好順著媽媽:「好吧,休息休息吧,今天先下課,明天再學。」聽到兒子這麼說,媽媽又呵呵呵地笑起來。第二天,大小上3個字又出現在了小宗陽的黑板上。
2018年7月的一天,小宗陽做完作業去拿黑板時,牛雪突然對著黑板說了兩個字:「黑板。」小宗陽驚訝地轉過身,大聲問媽媽:「媽媽,你說什麼?再說一遍。」牛雪顫顫巍巍的嘴唇又吐出了「黑板」兩個字。這次,小宗陽確信自己沒有聽錯,媽媽說的是黑板。「爺爺,奶奶,你們快來!我媽媽不用教自己能認識東西啦!」小宗陽開心得直蹦,對著爺爺奶奶大喊。
陳守昌和老伴兒急忙跑過來,火急火燎地問:「你媽媽認識啥啦?」小宗陽又蹦又跳地指著黑板,說:「黑板!媽媽認識黑板了!」牛雪又重複了說一遍「黑板」。牛雪說得很輕,但在場的三個人聽得真切,確實是黑板。「這個我沒教過媽媽,媽媽就會了!」宗陽小小的臉龐興奮得通紅。陳守昌也高興地一邊不住的給孫子豎大拇指點讚,一邊拿過靠著牆的黑板,似乎想要看出什麼奧妙。
陳守昌仔細端詳黑板,心裡明白了,應該是小宗陽經常用黑板教媽媽寫字,有時會不自覺地念叨「黑板」兩個字,喚起了牛雪沉寂的一點記憶,令她「無師自通」。這是一個了不得的奇蹟,說明宗陽日積月累的「教學」會有助於媽媽恢復記憶。陳守昌撫著孫子的頭頂,無限感慨地說:「你沒教媽媽,媽媽也是因為你學會的。」小宗陽受到鼓勵,歡天喜地地說:「從明天開始我要教媽媽認識桌子、板凳,還有好多好多……」
在小宗陽的日記裡,媽媽兩個字出現的最為頻繁。「我是媽媽的兒子,我愛媽媽!我的夢想是媽媽快點兒好起來。」「我想快點長大,我(有)力氣就能照顧媽媽,奶奶也不用這麼辛苦了。我的媽媽,你快點好起來吧,能送我上學就好了。」「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了當個醫生,把媽媽和奶奶的病治好,那樣我就好幸福。」……
媽媽究竟什麼時候能夠好起來,什麼時候能送宗陽上學,什麼時候能坐在宗陽的教室裡為他開家長會,這一切都是未知。可小宗陽暗暗下定決心,他要一直教下去,決不放棄,要讓媽媽和他一起成長……
祝福小宗陽和他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