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焦守廣
濤濤安靜地躺在病床上,眼睛睜著,身體一動不動。如果不是氣管被切開,身體上插著鼻飼管和導尿管,人們很難將這個清秀的大男孩與「植物人」聯繫到一起。在我國,據不完全統計,像濤濤這樣的意識障礙患者每年增加7-10萬,總數達30-50萬。
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朝陽中西醫結合急診搶救中心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董月青介紹,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腦科學和神經調控技術的應用,為準確評估和治療「植物人」提供了可能。
「走著走著花就開了」
濤濤,一個活潑開朗的山東大男孩,2年前因為意外卡到頸部,導致心跳呼吸驟停,隨後經過搶救後住進了ICU。後期經過高壓氧治療後,濤濤有了一些變化,但仍沒有恢復意識。
看著原本聰明伶俐的兒子,現在卻成了植物人,濤濤媽媽悲痛萬分。濤濤的姐姐一直在網上查閱各種關於昏迷促醒的治療方法和相關領域的專家,最終找到了董月青主任。
經過充分評估,董月青決定給孩子實施「高頸段脊髓電刺激」昏迷促醒術。手術非常順利,術後董醫生還針對濤濤的情況使用特定的頻率、脈寬、電流參數為其進行刺激治療。
家屬從最初的焦慮到出現點滴變化時的喜悅,再到見證濤濤能夠獨立行走,董月青說,從整個康復歷程來看,家屬要抱定不離不棄的決心。就像剛從昏迷促醒中心出院的一位2歲寶寶媽媽說的那樣:「走著走著花就開了,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董月青介紹,意識障礙主要是指由於受了外傷、腦出血或者大腦缺氧、小孩腦炎等而出現的意識不清。最常見的狀態有三種:昏迷、植物狀態(即俗稱的「植物人」)和最小意識狀態。「只有植物狀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植物人,這類病人在治療上確實存在困難,很難恢復;而最小意識狀態的病人,通過積極治療部分是可以清醒的。我們時常會將兩種狀態混淆,將它們錯誤地統稱為『植物人』。」
電極片植入頸部,刺激大腦修復
董月青表示,意識障礙治療非常具有挑戰性,國內國際一直在嘗試各種方法,包括藥物、電刺激,還有手術神經調控,比如脊髓電刺激(SCS)。SCS的原理就是把一個電極片植入到患者頸部,在鎖骨下面埋一個刺激發生器,發出電流形成電場刺激。一方面通過刺激腦幹網絡結構來使大腦興奮,另一方面改變大腦神經傳導遞質,最終讓患者清醒。
除了脊髓電刺激,目前應用於昏迷促醒的神經調控技術還包括腦深部刺激器(DBS)、迷走神經刺激器(VNS)和巴氯氛泵。董月青表示,這幾種技術有不同的適用症,例如,很多腦外傷的病人,大腦中刺激丘腦的核團損傷了,就做不了DBS,只能做SCS。
值得一提的是,業內把SCS稱為「綠色昏迷促醒方法」,在不損傷神經的前提下,慢慢調理神經功能,通過長時間刺激積累,讓病人恢復意識。董月清主任建議,「腦外傷的患者,在3-6個月之間接受評估和促醒為最佳。這類患者經過針灸和高壓氧等傳統治療,在3個月後可能會慢慢恢復一些意識,如果依然沒有明顯的進展,評估適合就可以進行神經調控治療。缺血缺氧性腦損傷是最嚴重的腦損傷,建議更早關注,治療窗口期在1-3個月內。」
董月青主任認為,昏迷促醒治療在以前的確叫人望而卻步,只能應用一些常規保守的治療,而今隨著腦科學和神經調控技術的發展,即使腦損傷嚴重的患者經正確的幹預治療也能產生意識上的變化。即使希望渺茫,大腦的可塑性和修復能力依然存在;同時也要認識到目前治療的局限性,對意識產生機制認識的不足,限制了更有效的治療的實施,因此目前促醒率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