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大鵬新區康復醫院
深圳新聞網7月7日訊(記者 歐淑清 通訊員 徐培光 許浩傑)「聽到我說話嗎?聽到眨一下眼睛、轉動一下頭。」隨著持續昏迷了三個多月的林女士的緩緩點頭,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大鵬新區康復醫院植物狀態促醒中心病房開科以來第一位促醒成功的患者出現。
今年4月,大鵬新區康復醫院植物狀態促醒中心病房開科,目前有44名病人。林女士是該促醒科首批36位病人之一。開科後,促醒科病人每月增加少則兩三名,多則五六名。
家屬:「只要有一絲希望,我們決不放棄!」
患者林女士,一直患有系統性紅斑狼瘡,並因此引發腎病症候群和腦病。今年春節期間,即2月19日,出現輕微昏迷,期間甦醒過一次後於今年2月23日再度陷入「深度睡眠」。
「只要還有一絲希望,我們絕對不放棄!」林女士的弟弟和弟媳婦為「睡眠狀態」的林女士各方求助。今年4月初,經市二醫院醫生引薦,大鵬新區康復醫院(南澳人民醫院)劉煊瑋醫師接觸到了林女士這個病例。
「患者不睜眼,不發聲,肢體不動;雙側瞳孔都已散大,對光反射消失」根據植物狀態評分表,她只有3分,,處於完全性植物狀態,加上基礎疾病太多,醫生認為她的甦醒機會只有5%。
「接收她一是盡最大努力看能不能促醒,二是希望能提高她的生活質量,讓她即使走也走得有尊嚴。」促醒科負責人劉烜瑋坦承。
大鵬新區康復醫院植物狀態促醒中心病房
醫院:每天來一點「刺激」,終等到回應
目前該院促醒中心有醫生4人、治療師20人和護士16人,其中科室主要負責人劉煊瑋醫生曾遠赴美國進修並研究總結出了《植物狀態促醒流程》。其餘醫護人員也是專門針對植物人治療、護理的需要,在原來的康復科特別選拔出來,並經過專門培訓才能上崗。
「每天,我們都會利用視頻、音樂等多種形式,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刺激,激活腦細胞,試圖喚醒患者。」據劉煊瑋介紹,對昏迷狀態的患者,每天都是要不斷的「刺激」。
這方面,該促醒中心有專門的認知促醒治療師,在視覺方面使用家屬照片和彩色燈光,聽覺方面會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和家人「愛的呼喚」,味覺方面會用酸、甜、苦、辣等刺激患者。「醫院靠近海邊,我們有時候還會推患者走出病房,吹吹海風,感受不一樣的溼度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醫院還經常會播放朗誦或者樂曲給患者,配合該院所特有的音樂治療師戴慧,將患者的經歷和他喜愛的東西寫進原創歌曲裡,唱給病人聽。
此外,所謂「三分診,七分護」,劉煊瑋說道,植物人的護理比治療更為重要,醫院有專門的肢體訓練理療師。因為患者長期臥床,容易肌肉萎縮和關節畸形。理療師必須每天幫他們活動關節,利用針灸或低中頻電療刺激患者肌肉。此外,還有經過專業訓練的護士,在預防併發症方面起重要作用。每天給患者使用排痰儀,預防患者肺部感染;要對患者進行膀胱訓練,讓他們能夠自主排尿,預防腎感染和尿路感染;每天給患者翻身拍背,防止患者長褥瘡…
「神經顱腦電刺激-音樂綜合康復療法」、特色康復護理療法、中醫傳統療法結合的多種行之有效的促醒手段,加上醫護團隊、家屬的配合,最終在6月中旬迎來了林女士的「回應」。日前見到久違的兒子時,留下了激動的淚水。儘管現在每天只有6次甦醒,每次6到7分鐘,但這對於她的家人來說已是如同新生般的喜悅。
劉煊瑋介紹,林女士現已能簡單地配合醫生指令性檢查,能通過眨眼、搖頭、點頭等動作執行醫生的指令,聽見某些音樂的旋律能通過眨眼、頭部動作及面部肌肉的運動打拍子,但由於患者重度昏迷時間久,目前多數時間仍呈睜眼昏迷狀態,生活仍不能自理,若繼續治療,相信會有更加可喜的進步。
特殊病房
希望建立國內植物人促醒的規範和標準
據劉煊瑋介紹,目前,在植物人促醒領域,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研究和設施都比較先進,而國內至今仍沒有權威的評估系統和規範的治療體系,可以說植物人促醒領域仍是學術界的一塊空白。
「我們要希望建立一套完備的評估體系及治療規範,讓其他醫院不再迷茫、有章可循,讓植物人有醫可治,且有治癒的希望。」市二醫院和新區康復醫院康復醫學帶頭人王玉龍表示,設立植物人促醒科主要是為了給植物狀態病人提供更規範化和標準化的治療,8月將有一場國際性康復論壇在大鵬新區舉行,他希望能夠牽頭建立國內植物人促醒的規範和標準,填補目前的空白。
目前,醫院正在進行多功能感官刺激室和新病房升級裝修。多功能感官刺激室將配備投影儀和VR設備,利用視聽刺激,使患者能夠投身於自己喜愛的場景。病房也根據植物人的特點「量身打造」。新升級的病房是封閉病房,由於病人長期用藥已產生重度耐藥,封閉式環境可以減少細菌感染機會,此外,病房裡還配備電動起立床,能定時自動起立,幫助患者翻身、站立等物理訓練;配備大小便自動處理器等以此節省人力。配備平板電腦,可以循環播放患者家屬的視頻、喜愛的音樂等刺激患者,還可以視頻連接家屬,彌補不能親自到場的「小遺憾」。
腦循環功能治療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