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萍,一個本應過著快樂生活的女孩,卻在花一般的年紀因為一場意外成了植物人。1年多以前,萍萍像往常一樣,騎著電瓶車從公司回家,不曾想,就在距離住所不到兩公裡處,萍萍與一輛行駛中的汽車發生碰撞,從電瓶車上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周邊的人看到馬上撥打了急救電話,萍萍被送到了醫院。
萍萍的父母在得知情況後火速趕到醫院,在搶救室外焦急地等待女兒的消息。經過兩次開顱和數天的搶救,萍萍的狀況算是平穩了一些。大夫告訴萍萍的父母,現在有一個好消息,萍萍暫時平穩,命保下來了;還有一個壞消息,由於萍萍頭部摔傷比較厲害,可能永遠也醒不過來了。女兒可能永遠變成「植物人」的消息,對萍萍的父母來說猶如晴天霹靂。
由於受傷較重,顱內壓力過高,在急性期,萍萍經歷了雙側開顱手術、後期雙側修補和兩次分流,一共6次手術。
一天天過去了,萍萍眼睛睜開了,但還是沒有意識,不認識父母,也不會活動和說話。因為呼吸不暢,萍萍被切開了喉管;無法吃飯,萍萍被插上了胃管;不能排尿,萍萍還得插著導尿管。父母看到原本如花似玉的姑娘成了「死不了、救不活」的植物人,終日以淚洗面,感覺天就塌下來了。
受傷後的1年裡,萍萍一直臥床,偶爾清醒,更多的時候是昏迷,也不能經口進食,這種情況在醫學上被稱為「最小意識狀態」。,
父母每天為她做按摩,從網上學習康復知識,又請來中醫做針灸,給萍萍服中藥,種種方法都嘗試了,可萍萍依然沒有完全恢復意識。哥哥遠在軍營,不便回家,但一有空就在網上尋找促醒的方法。即使幾乎看不到曙光,但是家人都沒有放棄萍萍。
今年年初,哥哥告訴父母,北京有專門做昏迷促醒的專家,父母猶如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幾經周折在朋友的幫助下預約到了董月青主任昏迷促醒康復中心的門診。董主任詳細了解了萍萍的情況,結合各項檢查和影像片子,查看患者視頻,最終表示,孩子經促醒治療還是有清醒希望的。萍萍父母說,這是第一次,大夫告訴他們萍萍還有希望。一家人頓時充滿了期待。
半月後萍萍轉院到北京,但是孩子的腦袋經過了6次手術,已經千瘡百孔,家人實在不想再手術了。董月青主任親自向家屬耐心講解了治療的原理,並不是要在腦子裡做手術,而且很微創,不會傷到腦子和神經。經過一系列評估,董主任為萍萍明確了治療方案,將應用電刺激治療促醒病人。手術歷經2個多小時,順利將電極植入到椎管內。手術的成功讓家人們鬆了一口氣,但是對於手術的效果,萍萍的父母心裡還是七上八下。
術後,萍萍各項指標平穩,董月青主任親自指導家屬記錄患者的出入量,告訴他們各種手術後的護理知識。經過一周的恢復,萍萍「開機」了!前期施加的電刺激比較小,讓患者逐漸適應刺激感受,過一段時間後再次調控,加大刺激,並結合患者的反應情況,給出適合的刺激參數。
通過3個多月的電刺激治療,加上家人的細心照料,功夫不負有心人,昏迷一年多的萍萍終於張口叫了一聲:「媽媽!」當萍萍的父母聽到這一聲意外的呼喚,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一聲「媽媽」,讓他們頓時覺得一年多來所有為萍萍付出的心血都沒有白流,也讓他們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在以後的日子裡,董月青主任一直與家屬保持著微信聯繫,並結合萍萍情況調整刺激參數。萍萍也十分爭氣,一直在進步,從臥床到逐漸能夠坐起來,到艱難地站起來,再到現在生活能夠自理,甚至幫助家裡簡單做一些家務。這些恢復的成果都是萍萍的父母萬萬沒料想到的,爸爸在和女兒划拳的遊戲中還輸給了女兒,更是享受到了貼身小棉襖給自己做的按摩,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
整個治療過程,萍萍的父母不離不棄;而董月青主任領導下的昏迷促醒中心秉持著「促醒一名病人,挽救一個家庭」的宗旨,在醫學上勤加修煉,勇攀科學的高峰,用專業的診斷、評估和治療,為包括萍萍在內的「植物人」患者帶來再次清醒的希望。
董月青教授,全國知名顱腦損傷、昏迷促醒康復專家。2010年在國內率先成立昏迷促醒-康復中心,主要對顱腦創傷、腦出血、腦梗塞和缺血缺氧性腦病導致的植物狀態和最小意識狀態患者進行促醒和康復治療。在國內最早開展高頸段脊髓電刺激(SCS)和中央丘腦電刺激(CT-DBS)促醒研究,2017年在國內開展首例迷走神經刺激(VNS)昏迷促醒治療。2016年在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神經外科學分會下成立「意識障礙學組」,擔任首任委員會的負責人,腦功能研究與轉化學會委員,積極在全國推廣意識障礙的昏迷促醒事業,每年舉辦一次全國性的意識障礙學習班。參與中-瑞國際顱腦創傷合作、國家自然基金、天津市和武警部隊重點課題10餘項。被天津大學人工智慧學院聘請為客座教授,擔任武警醫學,中國生理學雜誌的審稿專家。
(文中萍萍為化名。)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