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山東桓臺某村農民張建友來到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向紅十字會捐獻了植物人兒子的遺體。
張建友的兒子張洪群因車禍成了植物人,一躺就是5年。
今年3月,張洪群因患尿道炎等併發症出現尿血,此後吃飯也更加艱難。父親張建友和母親劉玉娥開始考慮兒子的後事。一開始,他們想燒了,骨灰撒進田野,免得睹物思人,心裡受不了。後來,媒體報導器官捐獻的事情,一下子觸動了張建友。他想,如果將全身器官捐出來,就可以救助很多需要延續生命的人,某種意義上來說,相當於延長了兒子的生命。此外,軀體也可以捐給醫學機構,「讓學醫的人研究一下,為什麼腦部受傷後救不了。」
這期間,桓臺一些熱心人士登門探視張洪群,走時給劉玉娥塞了不少錢。「正是因為社會上有這份愛心,我們夫妻倆才產生了回報社會的想法。」張建友強調說。
11月25日,多日無法進食的張洪群死亡後,器官在濟南千佛山醫院被摘下,用於挽救其他人的生命。軀體捐給某大學醫學院,用於衛生教學科研。
□背後故事
每天與兒子說話卻從未獲得回應
11月24日中午,吃了半截飯的張建友夫婦,扔下碗筷給植物人兒子張洪群按摩,餵飯。
5年來,這已是夫妻倆每天的「規定動作」。按摩時,每人抓住一條胳膊,捏一遍之後再活動腿,抱著小腿部位一遍遍練習屈膝。
按摩了一會兒,兒子喉嚨中發出「咕嚕嚕」的聲音,夫妻倆趕緊餵飯。在家裡幫忙的一位親屬,將一缽熬好的流食遞給劉玉娥。劉玉娥用右手舀起流食餵兒子,餵前習慣地在左手拇指肚上試溫,左手指摁住兒子下顎,露出一條縫來迅速灌下。每灌下一口,趕緊給他合住嘴巴。有的時候,食物流到了喉嚨眼,一陣猛烈咳嗽後又噴了出來。
「咽、咽、咽啊……」劉玉娥一面餵,一面與兒子說話。5年來,從未獲得兒子回應。
因為張建友打零工,劉玉娥獨自搬不動身高一米八、體重140多斤的兒子。稍一疏忽,兒子背部、臀部得了褥瘡,開始成片潰爛。為此,每天除了按摩、餵飯,夫妻倆還要碾碎藥片,將藥麵兒一點點敷到傷口上,用布包好。
今年,張洪群還患了幾次感冒。缺氧時,臉憋得發紫。這時,夫妻倆就會趕緊拿出注射器,用針頭部位的塑料軟管往外吸痰,或者用藥棉、鑷子一點點地往外摳。
在照顧植物人兒子5年之後,夫妻倆久病成醫。不僅熟悉護理工作,就是醫生開處方時配啥藥,也可以商量幾句。
照顧兒子這5年,很多人向他們熱情地伸出援手。
當年兒子出事,曾經轉院到聖潔醫院,住院24天,得到關照。出院後第一年,院方免費提供觀察治療,指導用藥。尤其是院長耿佃盛費了不少心。村醫王瑞芹5年中經常登門照顧,不管颳風下雨、白天黑夜。即便嫁到了鄰村,也沒把張洪群撂下。
但就是這麼好的醫生,面對植物人也心情複雜。張建友說,5年前出事後,耿院長就提醒他:你撒手吧,以後也是個累贅。張建友很感謝醫生好心的提醒,他說,自己「沒想過這麼多」。
住院還是回家都是煎熬
面對植物人,醫院家屬進退兩難
▲劉玉娥給兒子餵了5年的飯,一頓也沒落下過。
不僅僅是張建友夫婦,許多植物人家屬都曾面臨著繼續留院治療,還是回家「聽天由命」的兩難選擇。記者從省城部分大醫院獲悉,不少醫院裡都躺著長年昏迷而恢復希望渺茫的植物人。住院,恢復希望渺茫,且醫院床位緊張,家屬沒錢沒力照顧;回家,治療護理條件差,生死難料。醫院和家屬因此陷入進退兩難之境。
超倆月未醒來 恢復希望渺茫
「我們科有位患者,五年了,沒有恢復意識。」齊魯醫院康復科主任嶽壽偉說,該科每年都會有二三十例植物人來進行康復治療。
省千佛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唐吉友介紹,所謂植物人,是指患者進入了一種「植物狀態」。通常這種患者處於不可逆的深昏迷狀態,喪失意識活動,但它不同於「腦死亡」,還可自主呼吸。但真正進入「植物狀態」的患者,超過兩個月後,恢復機會就比較渺茫。
「即使恢復了,也不可能立時就像生病之前一樣。」嶽壽偉說,即使是在2個月內恢復意識的患者,其認知能力也多少會受到一些影響。
嶽壽偉介紹,他們科植物人患者恢復的最長記錄是昏迷132天後醒過來的。「一些新聞報導說,昏迷數年還能醒過來,他可能並不是真正進入『植物狀態』的患者。」嶽壽偉說。
堅持康復治療 每月費用上萬
嶽壽偉介紹,對植物人,可據情況採取電流刺激、針灸或高壓氧等康復治療措施,長期康復治療費用較高。
在省千佛山醫院,濟南長清區患者趙先生的家屬告訴記者,僅營養神經的藥,每月就要好幾千,算上針灸等康復治療,每月上萬元。「就是只做必要的治療,一個月也好幾千。」
而這些康復措施能起多大作用,家屬心裡並不確定。唐吉友表示,這些措施在患者昏迷一定時間內有作用,但超過最佳治療期,對恢復意識的作用不大。然而,許多家屬還是懷著希望,繼續治療。趙先生的弟弟說,為堅持住院治療,能借的親朋已全借遍,住院僅倆月,全家已債臺高築。
床位緊張 醫院也不願收
嶽壽偉介紹,植物人患者一般需要鼻飼餵養,就是從鼻子裡插管進行餵食。如果餵食不當,就會引起肺部感染。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就很危險。
如果護理好,即使在家也能生存很長時間。「有這樣的病例,在家活了幾十年。」唐吉友說。
但現實中,許多患者還是希望在醫院護理,「回家肯定沒醫院條件好,萬一出了什麼事,也沒法治,只要有錢肯定在醫院啊。」趙先生的弟弟如是說。
但在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下,醫院卻非常為難。一位醫生坦言,現在醫院床位緊張,醫保又有限制,這種患者長期住院,對家人乃至社會來說都是一種資源浪費。但家屬若不同意出院,醫院也沒辦法。
當然,不少家屬還是在高昂的費用面前低下了頭,「狠心」將病人帶回家。「實在住不起,兩個多月,治療和康復花了十多萬。」趙先生家屬最終還是無奈地將其帶回了老家。
家屬放棄照顧 可能涉嫌犯罪
中華醫學會醫學倫理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齊魯醫院陳曉陽教授表示,目前在醫學倫理上該如何對待沒有甦醒希望的植物人,各界意見並不統一,「即使在美國意見也不統一。」據悉,部分專家認為,生命是神聖的,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對生命的挽救。
但也有專家認為,在醫學意義上已無甦醒機會的植物人,繼續治療不是延長其生命,而是延長其痛苦。
不過,我國目前沒有關於「安樂死」的相關法律規定。按現有法規,醫護人員不能放棄對患者的治療,任何人也不能參與「安樂死」。
家屬是否可以放棄對患者的照顧治療?山東舜啟律師事務所孟憲強律師表示,如果患者家庭確實沒錢維持患者住院治療,可以將其帶回家,「但如果患者家屬有明顯沒盡到義務的地方,也是違法的,有的可能會構成虐待罪、遺棄罪等。」
來源: 齊魯晚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