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許雯
育兒研究所
「育兒研究所」欄目,旨在圍繞家長們關心的熱點話題,通過專業而強大的記者採編團隊,連線專家、名師、學者……深刻剖析,解疑答惑,讓家長們不恐慌、不盲從,科學育兒,理性選擇。
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或者在我們的社群踴躍提問,期待與你們的交流~~
死亡意味著什麼?該如何面對死亡?
這兩個問題,對於成人來說尚且難以回答,何況年幼的孩子?最近,有家長遇到了這樣的難題。
李女士的母親在幾個月前離世,一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但6歲女兒的狀態更令一家人擔憂。李女士介紹,女兒小雨打小跟著外婆,老人家對孩子疼愛有加,孩子格外黏著外婆。老人逝世後,幾個月來,孩子精神狀態不太好,看著外婆的照片就會哭泣,「看孩子的狀態,我們也很擔心,也嘗試告訴她,外婆去了很遠的地方,但始終效果不好。」
該怎麼引導孩子認識和面對死亡這件事呢?
帶著李女士的疑問,近日,團長邀請到了成都市實驗小學北新校區校長(黨支部書記)任萍為家長們帶來專業的解答和建議。
中學高級教師,青羊區優秀黨員、青羊名師、金牛教育專家、金牛區社區教育先進個人。
任萍介紹,在育兒過程中,經常有父母吐槽,現在的孩子就像是一本「十萬個為什麼」,對凡事都充滿著好奇,但父母卻無法每次都給出孩子完美的答案。比如,家長提問家中老人去世,孩子一直處在傷心難過之中,自己無法給孩子解釋「死亡」的概念,更不知如何引導孩子走出悲傷。
她表示,關於生命和死亡的問題,不僅是孩子很懵懂,不少成年人有時都無法正確理解和處置情緒,因為很少有人去深刻地思考這些問題,而當孩子提出關於「死亡」的問題時,家長不知如何解答,更不知該如何去引導,實際上,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是多樣的。
「死亡一直是人們敏感的話題。當人們在很早以前無法解釋死亡原因時,往往為死亡蒙上了各種神秘的、陰暗的面紗。」任萍談到,即便是放在現在,兒童也會因為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常常將死亡和「幽靈」「殭屍」鬼神」等聯繫起來,不少父母在青少年時期的教育經歷中,對於系統的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都是空白,最多的也只是初高中時期「生理衛生」的常識普及,加之中國人含蓄害羞,所以當孩子問父母我是怎麼來的,經常聽見父母這樣逗孩子:「你是撿來的,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而當孩子問及爺爺為什麼會死時,父母就會哄孩子說爺爺「升天」了等。
另一方面,由於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對待生命和生活的態度也不同。有些家庭關係和諧,父母傳遞給孩子的是溫暖、親情以及對生命的熱愛;有些家庭紛爭不斷,惡語相加,給孩子造成了心理陰影,甚至讓孩子想到自殺,選擇死亡的方式解脫困境,視生命為兒戲,「面對孩子問到死亡及生命引發的困惑時,父母由於缺乏正確的溝通方式,也沒有正確的表達策略,所以無法溝通或敷衍了事,最終讓孩子依舊無法正確面對『死亡』這個話題,並學會敬畏生命。」
任萍介紹,業界的知名教育學者曾把我國死亡教育比喻成一株成長中的稚苗,在整個過程中始終處在「家長忌諱,學校尷尬」的場面。那麼如何在教育中引導兒童正確認識死亡,規劃有意義的人生;如何選擇正確的教育形式,帶領孩子通過死亡直面生命的意義……「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我們有一些思考,也嘗試了一些有效的做法,結合學校開設了繪本『xin』閱讀課程,與家長們做一個交流。」
01. 幫助兒童建立正確的死亡觀和安全感。
我們需要告訴孩子: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過程是有限的,每個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每個人的生命都非常珍貴,應該珍惜生命。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兒童會親身經歷如長輩和寵物等的死亡,會在文學、美術、音樂、影視等作品中接觸到關於死亡的描寫……這些都會給他們帶來恐懼和焦慮心理。所以,我們還需要以健康的心態和兒童坦率地討論死亡,幫助兒童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幫助兒童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和安全感,引導兒童更加堅強地面對生活。
推薦繪本《長大做個好爺爺》—— 爺爺說:「小小熊,生命就像一件珍貴的禮物,千萬不能浪費啊。」小小熊回答:「爺爺,我會努力的。我會盡力做到最好。」
02. 引導兒童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觀點
父母要引導兒童在生活中要學會感恩、學會包容、學會分享,將「小我」融入到「大家」「國家」中。在繪本閱讀中,學會尊重生命的尊嚴,懂得他人的疾苦,理解他人的感受;真情關愛、傳遞溫暖。
推薦繪本《彩虹色的花》——彩虹色的花被掩蓋在白茫茫的雪地下,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雖然彩虹色的花離開了現世,卻給大家留下了一片溫情。它溫暖了所有小動物!而那絢麗的彩虹就是彩虹色花的精神世界吧,照亮了世界,溫暖他人!」
最後,針對兒童群體,建議父母和兒童以下繪本,共學共讀、共情交流。
本期推薦繪本:《艾瑪奶奶》、《給爸爸的船》、《獾的禮物》、《長大做個好爺爺》、《彩虹色的花》《小寬,你要堅強》、《無論何時都能相見》。
【來源:成都商報教育報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