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堅持正面管教,孩子越調皮,原來我們都誤會了這個育兒方法

2020-12-04 小皮育兒經

皮爸這幾年來跟著我耳濡目染也是越來越向正面管教的方式靠攏,遇到孩子哭也不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吼一聲把孩子鎮住了再說,而是首先會「共情」的問一句「發生什麼事情了,為什麼要哭啊?」

但是小皮卻不是個按套路出牌的孩子,她會有時候告訴我們為什麼哭,有時候怎麼問都不說,還有時候我還沒開口她就先叭叭叭的說了。

昨天的時候,女兒正在玩積木,那叫一個全神貫注,結果因為一個小失誤,積木王國牽一髮而動全身,全軍覆沒了,這對全身心投入的女兒是一個致命打擊,愣了一會她就開始播放她的小喇叭了。

皮爸一個鯉魚打挺就衝了過去,一看女兒毫髮無損,是積木倒了這一件小事,以為女兒哭一會就差不多了,於是就先「共情」了一下:積木倒了啊,很難過是不是?

結果女兒這一發就不可收拾了,啊啊啊哭了將近10分鐘,都哭到打嗝了。

皮爸懵了,事後向我發出靈魂拷問:我都共情了,為什麼她還哭哭哭個不停,你這正面管教有沒有用啊,還不如打一頓來的快,我耳朵都快被吵聾了。

一說到育兒,最近幾年「正面管教」絕對是最火的一個名詞,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主動去學習了正面管教,有人覺得有用,但也有一部分人就像皮爸那樣,覺得這麼囉囉嗦嗦效果還不如打一頓來的快。

後來的時候我也問皮爸了,為什麼你覺得正面管教沒有用?當他洋洋灑灑的跟我抱怨了一大堆之後我才發現。

正面管教對這類家長而言,真的沒用

一、正面管教——竟然是教家長?!

正面管教基於的理論依據是卡爾·羅傑斯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論,他們認為:孩子是不會有問題的,如果孩子有問題,一定是他的土壤(家庭)和陽光雨露(環境)出現了問題。

於是很多原本是想學習如何管孩子的家長發現自己貌似入錯坑了,這正面管教哪裡是怎麼管孩子啊,明明教的是大人。

而有幾個大人會認為自己有問題,他們覺得自己辛辛苦苦賺錢供孩子吃供孩子喝已經是孩子天大的恩賜,自己怎麼可能有錯。

於是得出結論:正面管教不管孩子反而教家長,騙人!

二、正面「管」教——管不了孩子

在正面管教的理念裡,有一個很重要也很關鍵的詞叫做「共情」,共情能力,也稱為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深入他人的感受,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也就是說當我們對孩子「共情」時,我們對孩子是不應該有要求的,去感受他的感受就完事了。

可是對於有些家長卻並不這樣認為,覺得我已經去「共情」孩子了,孩子也該給點面子給我想要的反應,比如孩子哭了,我對孩子「共情」了:「積木倒了很傷心吧?」孩子也應該哭一會就差不多了,怎麼能一直哭一直哭呢?

如果我「共情」孩子了他還哭,那我的「共情」還有什麼用,我還不如冷眼旁觀,或者吼一聲打孩子一頓,還能發洩一下自己的情緒,反正孩子也一樣是哭,還廢那「共情」的勁幹嘛。

於是得出結論:正面管教不如打一頓有用,無效!

三、正面管教——見效慢

多數家長對於正面管教的理解都停留在字面上,更嚴格的說應該是停留在「管」上面,覺得既然用了正面管教方法,孩子應該是很聽話才對。

比如孩子哭了,我不罵反而安慰他幾句他也應該意思一下差不多了就不哭了才對;比如孩子不想收拾玩具,我不吼他而是跟他講道理,他應該能馬上領悟我的意思把玩具整整齊齊收拾好才對;比如孩子想忙的脫不開手的父母要抱抱,把家長的窘境跟他闡明一下再寬慰一下應該也就能乖乖自己玩才對。可是事實呢?卻給家長們潑了好大一盆冷水,在正面管教下,孩子哭的更放肆了,烏拉烏拉沒個十分鐘停不下來,孩子見你不吼不罵了,玩具扔的更歡快了,對父母的依賴也更嚴重了,把不少家長都整蒙了,這就是正面管教?

於是得出結論:正面管教不如打一頓有效,差評!

四、正面管教——能憋死自己

正面管教的基本理念有這樣一句話:在家庭是既不懲罰又不驕縱,和善而堅定並行的教育,於是有人抓住了「不懲罰」這個關鍵詞。

對於眾多90後,尤其是80後70後一輩的來說,幾乎都是在棍棒下成長的,要突然改變這個觀念無疑是在與本能做鬥爭。

於是很多家長為了「正面管教」而去「正面管教」,前一秒看到熊孩子的所作所為還怒火中燒,後一秒一想到正面管教立馬以變換霓虹燈的速度擠出和善的臉龐跟孩子說教,結果還發現孩子絲毫不賞臉,於是自己首先崩潰了。

儘管有家長不認同正面管教的理念,但卻不妨礙正面管教在我國從名不經傳的地位到如今成為育兒「黃金準則」。

尤其在女兒身上,我也感受到了正面管教給她帶來的與傳統棍棒教育下不一樣的變化。

如何進行正面管教

一、自我成長和改變

很多人覺得「正面管教」就是正面管教孩子,其實更準確的來說,應該是正面管教好了自己,然後與孩子合作,引領孩子,而正面管教自己的過程,

首先就是察覺

一要察覺自己的情緒,比如遇見孩子很欠揍的一面,

要及時察覺到自己毛髮是不是翹起來了,看看自己的拳頭是不是揚起來,看看自己的咆哮是不是已經到嗓子眼了,而不是海扁了孩子一頓回頭說:我控制不住我自己,我都不記得我是怎麼下的手。

那這孩子可太冤了,父母控制不住自己還要求孩子能控制住自己「搗亂」的行為,古人說「上梁不正下梁歪」,這樣的父母哪來的勇氣覺得自己能教好孩子?

二是察覺孩子的信念和需求,比如看到孩子的,想想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之前看過一個故事,可以說對我的言行產生了極大的感觸,說的是一個媽媽回家看到小寶在房間哭,大寶在客廳地上玩奶粉,如果沒了解,很多人都會如同這位媽媽一樣覺得肯定是「大寶打了小寶,然後自己跑客廳去玩奶粉」。可是後來經過了解,才發現是大寶看小寶哭了,安慰後以為是他餓了,就去客廳拿奶粉,結果奶粉太高不小心灑了,正在整理奶粉的時候媽媽回來了,結果這樣好心的大寶什麼都沒做錯就被二話不說的媽媽揍了。

其實孩子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是有他們的訴求的,哪怕是搗亂,那也是希望得到關注,而不是「壞」

然後是改變自己的做法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正面管教最難的就是改變自己的言行,畢竟很多都是從自己的長輩那裡「繼承」過來的,而且多數已經內化成本能,甚至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

但是如果想要進行正面管教,我們就必須學會自我糾錯,甚至懂得認錯,而看自我管教是否有用,就看自己是否有所改變。

從前你看到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就立馬劈頭蓋臉一頓罵,如今你儘管火大,但已經能夠忍住嘮叨聲哪怕聲音生硬至少能跟孩子探討之前的約定是什麼;從前你看到孩子搞破壞直接就罵孩子又蠢又笨,如今儘管你還是很生氣,但至少把從對孩子的人身攻擊轉變為表達自己的傷心:你把這個東西弄壞了媽媽很心疼;從前你看到孩子不吃飯就威脅+硬塞,如今儘管你還是很心疼,但已經能明白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肚子餓了就吃飯應該是本能。改變自己,從不攻擊孩子開始,如果真的忍不住還是對孩子下了手,至少要學會道歉,但一定要學會克制次數,畢竟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我們也是凡夫俗子,不可能不犯錯,而孩子多數也是會理解的。

二、親子關係的改善

當父母改變的時候,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沒變,依舊的調皮甚至更加放飛自我了。

其實這並不是錯覺,而是事實,但這事實卻是在向好的方向轉變。

當父母開始改變時,孩子作為一個有自己思維的人,不可能如機器般馬上調整自己的狀態。

在他開始看到父母改變時,他首先會疑惑:咦,我媽怎麼不罵我了,難道有詐,想套路我?然後他想到的就是戳穿父母的「假臉」,他可能會繼續使壞看你是否露出「真面目」;甚至變本加厲看你是真的變了還是只是想去套路他;如果家長因為孩子的這種行為就覺得正面管教不管用,繼而使用「棍棒吼罵」老辦法,那麼孩子只會聽話一會,下次依舊繼續反彈,就像這樣。

但是,如果家長真的下決心改變,並且真正做到了「和善而堅定」孩子的內心,那麼孩子的反應就會是這樣的。

而這就是親子關係改善的關鍵,他可能依舊有自己的想法,但總體上越來越靠譜,而且跟父母越來越親近。

三、孩子的成長

除了機械,沒有任何東西的改變是一時的,在改變的過程中,家長只有堅持關注長期目標,看到孩子「惡劣」行為背後的原因,堅持去改善,並去培養孩子正面的品質和技能,才能讓孩子的內心更有力量。

正面管教,說到底它不是用來管教他人的工具,而是改善我們親子關係、讓孩子更好成長的一種方式,我們都要明白,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每個父母需要做的,只是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讓孩子也成為更好的自己。

正面管教的基本理念是在和平尊重的基礎上培養孩子自律、合作、負責任等社會和生活技能,既不懲罰又不驕縱,和善而堅定並行。——《正面管教》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多平臺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更專注教育——孕育、帶娃是當媽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

相關焦點

  • 牛頓第三定律分析:為什麼家長越「吼」孩子,孩子越容易反抗?
    其實,這句話已經從側面說明教育需要以愛為契機,才能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想法,並且對孩子實施更加深刻且全面的教育。如果說父母選擇用謾罵的方式去"脅迫"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和教育的方向,則會讓孩子無法感受到愛,教育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對此,有個育兒專家就用牛頓第三定律來分析:為什麼家長越"吼"孩子,孩子越容易反抗?
  • 父母越管教,孩子越叛逆?心理學家提醒:這裡出問題了!
    有朋友跟我抱怨,自家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不讓他做什麼就越做什麼,事事都跟自己對著幹,其實這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教育難題。父母總認為是孩子不好管,但自己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孩子總越管教越叛逆,總是跟你對著幹呢?其實有時候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自己的管教方式出了問題。
  • 孩子越管越叛逆?是中了「海格力斯效應」,「以柔克剛」是上策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肯定遇到過和親戚類似這樣的現象,孩子做得不好時,父母越管教孩子,孩子就變得越叛逆。孩子越管越叛逆,這是因為父母中了"海格力斯效應"。化解"海格力斯效應",父母不能"以硬碰硬",而是應該"以柔克剛"策略。
  • 悖論幹預:有些家長越「不管」,孩子成績越好?
    文 | 小心育兒說(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本文約2310字,閱讀全文約需4分鐘)在孩子的學習上有很多家長都過分的關心孩子,可是很多家長也同時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不管自己如何管教孩子,孩子的學習仍舊無法提升。沈小姐就發現了這一情況,在孩子成績下降的時候,他一直運用著辦法,想要讓孩子成績提升。
  • 孩子為什麼越大越「慫」?家長常犯的3個錯誤是根源,家長要重視
    我家孩子小時候,還喜歡玩弄家裡的電器,看到家裡的遙控器、空調、電視機甚至電飯煲,都喜歡伸手摸一摸。可是等孩子長大,反而不敢觸碰這些電器,甚至還會產生害怕的反應,我們都以為孩子是不是心理上有疾病,還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後來才知道,這些都是我們的日常教育所導致的。
  • 李玫瑾: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很聰明
    自從有了孩子後,父母都深刻地體會了帶孩子的辛苦。尤其是三四歲的小孩子,仿佛有無限的精力,每天從早玩到晚都不嫌累。孩子是開心了,可是家長卻苦不堪言,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最為鬧騰的時候,孩子對身邊的所有事物都會感到好奇。不管前方有沒有什麼危險,孩子都會義無反顧地衝上前。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如何避免「海格力斯效應」家長要懂以柔克剛
    當孩子犯錯後,面對爸媽嚴厲的指責,而且每天如此,孩子就會變得叛逆起來,不受管教。一、為什麼孩子越管越叛逆?1、孩子的天性愛自由,不受約束人的天性都是極其嚮往自由,追求自由的,自然孩子更是如此,孩子們的天性更是喜愛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感覺,隨著自己的意願去玩耍,去與人相處,不受父母和他人的管教。因此,當父母對於孩子的管教越嚴格時,孩子就會變得越叛逆。
  • 寶寶的大腦越開發越聰明,不妨試試這4種方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分析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著許多開發寶寶大腦的方法,家長們不妨試試這4種方法,隨時隨地都能帶著寶寶做大腦訓練,讓寶寶更加出色,贏在起跑線,寶寶的大腦越開發越聰明。一、通過日常的一些物品,讓孩子學習物品分類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肯定脫離不了一個「吃」字,家長就可以在食物這方面鍛鍊孩子。
  • 孩子不聽話都是慣出來的?人民日報:教你如何不打不罵管教孩子
    一位媽媽抱怨:女兒越來越不聽話了,說話的方式基本都是「如果我怎麼樣,她就怎麼怎麼樣。」比如,某天她不讓女兒吃冰激凌,女兒竟然說:「如果你不讓我吃零食,我周末就不去練琴。」這類的事情出現越來越頻繁;女兒要看電視,她便說:「你不讓我看電視,我就不讓你工作。」
  • 警惕孩子學習無力背後的「孤島效應」,避免孩子越學越無力
    孤獨,這是一個天生沒有朋友的詞彙,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裡,我們都希望他可以結實很多的好朋友,再和他們彼此影響,間接成長。人際關係處理能力無形中成為了家長衡量孩子的一個標準,殊不知,我們只看到了熱鬧對孩子的影響,卻沒有看到孤獨的殺傷力。蔣方舟,一名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的青年作家。
  • 孩子越長越像爺爺,鑑定後寶爸樂了,家庭卻「破碎」了
    想要第一時間獲取「科學育兒知識和有趣的「萌娃」故事」,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哦~」,每天為大家帶來關於育兒的那些事!歡迎寶爸寶媽轉發分享。但是隨著孩子的出生,讓原本幸福的家庭更是增添了許多歡聲笑語。孩子軟蠕蠕,白白的,十分可愛。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原本稚嫩的五官慢慢長開了,但是看著孩子長得不像自己,而且在加上妻子懷孕時自己經常出差,始終讓曉波心裡有些「膈應」。
  • 《窗邊的小豆豆》:一段沁人心脾的溫暖故事,蘊含3條育兒啟示
    現在分享出來,希望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能給你一點啟發和幫助。01 善於傾聽,學會感受孩子的感受,ta會更願意「聽話」《正面管教》中有這樣一句話:一旦孩子覺得被理解,就會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小豆豆因為上課調皮,還經常影響同學屢教不改被退學了。媽媽沒有告訴她被退學的事情,因為即便和她說了,她恐怕也不會理解自己錯在哪裡。
  • 心理:孩子的離心力
    我換了一種對話方法,「你想現在穿還是過一會兒再穿?」「你想躺著還是坐著?」只要不涉及生命安全,他說怎樣就怎樣。這種問話方式,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叛逆就消失了。兜3歲半以前都是天使寶寶。帶去親戚家,想拿人家什麼東西一定會問我「這個可以拿嗎」,徵得同意後再玩,如果不能玩,我跟他說明原因,他會乖乖放下。
  • 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避免孩子陷入孤島效應,讓孩子越學越煩躁
    我們疫情在家,除了讓孩子合理學習、生活之外還要謹防孩子進入這種狀態,對於孩子是一種負面傷害。一、孤身依一人的環境給了孩子消極暗示孤島效應就是我們在封閉環境中,每天面對事情和人物都是重複,就是在這種自閉狀態,有一種與世隔絕並且被大眾所拋棄之感。
  • 害羞的孩子,父母越往外推,孩子越怯懦,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也許他只是「慢熱」這類都有著堅實的自我觀念,他們的內心通常都有一種寧靜,對於新認識的人,他們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才能親近起來,但是一旦感到與新認識的人待在一起比較自然自在,他就會表現出迷人的魅力,禾禾媽媽覺得相比「害羞」這個詞,「慢熱」這個詞,更適合形容這類孩子。
  • 右腦型寶寶的家長有福了,具備這三個特點,孩子越長越聰明
    我們可以用這張照片對孩子進行一番測試,如果孩子認為圖片中的黑影是順時針旋轉,說明他的右腦發達,如果孩子說黑影是逆時針旋轉,則說明他的左腦發達。這個結論是從1000名孩子的測試中得出的規律,有90%的孩子都是左腦發達。如果你的孩子是右腦型,那麼恭喜你有福了,因為右腦型的孩子有這三個特徵,越長大越聰明。
  • 孩子越有想像力,未來的人生,越有發光的可能
    是實際運行還是腦海中的實驗,對於尼古拉·特斯拉來說,都是一樣的效果。 莫裡斯主教、愛因斯坦、尼古拉·特斯拉的想像力,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美好。有了人類強大的想像力,這個社會變得越來越好,孩子有天生令人折服的想像力,如果說,改變人類進程離我們太遠,那麼,一個具有強大想像力的孩子,會有什麼優勢?
  • 智商越高的孩子越難帶!孩子若有這4個「煩人」表現,真該高興
    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聰明伶俐,乖巧聽話。但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孩子屈指可數,更多的是淘氣的孩子,這樣的情況讓大多數家長都感覺到頭疼不已。孩子小時候喜歡到處爬,把自己全身弄髒,這時候父母只能無奈地給他們處理。稍微大一點就有不少的孩子因為不聽話然後被學校請家長,再往大一點就會出現早戀的情況。
  • 「一旋好,二旋壞,三旋揭鍋蓋」,發旋越多寶寶越調皮,是真的嗎
    媽媽聽了微微一:「媽,你那都老思想了,孩子頭上發旋和性格能有啥關係,就是個生理特徵而已。」姥姥倒是堅持自己的想法,這說法一直流傳著,肯定是有點道理的,並且她覺得女孩子太淘氣不好,姥姥就想了個「奇招」。
  • 新生兒體重與智商有關,5~8斤為正常,越接近這個數字越聰明
    大夫語重心長地對她說:「控制胎兒體重不僅是分娩方式的問題,胎兒體重過輕或過重,對智力同樣有影響,你到底想不想讓孩子好?」一番話嚇得欣欣吐了吐舌頭,從此再也不敢說放縱一下的話,生怕因為自己的原因,讓寶寶智力出點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