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心理引導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巧用戈培爾效應,父母該了解

2020-12-05 大寶疼小寶

文丨大寶疼小寶(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孩子的成績可以是牽動著父母們的心,因為成績不好的話,就意味著還可能沒辦法讀到好的學校,將來的發展也會受到阻礙。

為了能夠讓孩子提高成績,變得更加的優秀,父母們也是絞盡腦汁,各種辦法都使出來了。有用題海戰術的,讓孩子不斷地去做題目,最好能把考試可能會出到的題目都過一遍;還有一心多用法,讓孩子同一個時間做多件事情,通過這樣來節省更多的時間……

各種各樣的辦法,有些可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不過更多的都是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為什麼?想要提高孩子的成績,先是要從心理層面來幫助孩子,如果一個孩子本身是自卑的,再怎麼用題海戰術,他也未必能夠提高成績,因為他不相信自己。

那麼,在這裡就要給各位家長提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就是戈培爾效應,戈培爾效應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指的是謊言重複了100遍後便會成真。

小吳的數學成績一直是他的弱項,還有一年的時間,他就要迎來中考了,他的成績其實並不差,考重點中學不是太大的問題,唯獨數學這門學科生生地把他的綜合分數拖得很低。

老吳為此都愁得頭髮發白,小吳是家裡的獨苗,他們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難得小吳的成績還不錯,家裡人都希望他可以考到重點中學,這樣才有希望考到重點大學,但是怎麼幫孩子呢?干著急也不是個辦法,老吳就找到了自己的一個好朋友,這個朋友家的孩子前年才考的重點大學。

老吳想著他應該能幫自己,他的這個朋友就給了他一個建議,就是戈培爾效應,讓老吳每次只要都著孩子的數學試卷然後稱讚他有進步,可以具體的說一下哪裡有進步,比如字寫得好都行。

於是,老吳就照做了,每次小吳的數學試捲髮下來,他就誇孩子怎麼進步這麼快,一次兩次,孩子沒什麼反應,等到了四五次之後,孩子開始動搖了,覺得是真的有進步。就是這樣,孩子順利地考上了重點中學。

千萬不要小看戈培爾效應,這種心理暗示的威力是非常巨大的,但是這個效應如果用得不好,也是會有很大的負面作用

1、過度的誇讚暗示孩子,導致孩子變得自大

戈培爾效應是一種心理暗示,重複多次以後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這也意味著如果父母一直誇讚孩子的成績非常好,就有可能讓孩子逐漸變得自大,覺得自己的成績非常的好,不需要再去學習。

2、把戈培爾效應用在批評上,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

其實有很多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用到戈培爾效應,不過不是用在讚美孩子上,而是用在批評上,有些父母批評起孩子的時候,真的是不留餘地。

只要孩子一做錯事,就批評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日積月累,就算是聽話的孩子,到最後都會變成不聽話,因為父母一直在強調他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孩子到了最後也只好承認自己是不聽話的。

父母該如何巧用戈培爾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1、讚美的同時也要警醒孩子

戈培爾效應的這種重複的心理暗示威力是巨大的,父母想要讓孩子更加的優秀,在重複地表揚孩子時,記得也要適當地提醒一下孩子不要太自滿,不然孩子很容易陷入一種盲目自信的狀態之中。

比如孩子的語文學不好,父母在暗示孩子其實他的語文成績一點都不差,而且有一直進步,需要加油時,可以適當的說一句,記得不能叫驕傲喲、

2、運用戈培爾效應的同時,要引導孩子主動學習

戈培爾效應終歸是一種暗示心理,但是它不能具體的幫助孩子去解答題目,尋找解題的思路,它能幫助孩子的是心理層面。

這裡就需要父母引導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要主動問,可以問父母,也可以問老師,不能讓孩子有一種錯覺,就是他已經很優秀了,不需要再學習了。

戈培爾效應一旦用不好,就容易造成孩子養成固定型的思維,覺得自己很優秀然後就原地踏步。所以父母在用的同時,還有引導孩子主動學習,培養成長型的思維。

3、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想要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變得更加的優秀,父母就要注重家庭的氛圍。孩子在學習,父母就不要在一旁看電視了,如果真的累可以適當的睡一會覺。最好可以在一旁看看書,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孩子的成績是否可以不斷的提高,除了孩子本身要努力之外,父母也是有很大的責任,在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不如試試戈培爾效應,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幫助他敢於挑戰不可能。

育兒問題寶媽教,家庭教育要了解,孩子身體倍兒棒,我是@大寶疼小寶,幫你解決育兒大小事。

相關焦點

  • 巧用「破窗理論」,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值得父母學習
    "破窗理論":高素質的父母,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優秀"破窗理論"也叫做"破窗效應",是心理學家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兩人聯合提出的一個犯罪心理學理論。他們是以之前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做過一個實驗為基礎,進而提出這個理論。
  • 從戈培爾效應來看,是該騙下孩子了
    ▼例子1:朋友在教育孩子這一條道路上一直都堅信戈培爾效應,朋友的孩子是典型的文科生,在理科方面的能力非常的差。每次看到孩子的成績都會覺得很頭疼,偏科實在嚴重。於是後來朋友就嘗試著採用戈培爾效應去引導孩子。每一次孩子的理科成績下來了之後,朋友就會誇獎他這次有進步。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2.孩子不具備掌控情緒的能力孩子身上的情緒表現是非常直接的,他們不具備掌控情緒的能力,這使得他們喜怒形於色。所以當負面情緒產生後,孩子們會本能地將其不佳掩藏地表現出來,孩子們沒有控制情緒的意識,也不了解控制情緒的方法和技巧。3.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有限,這使得他們內心的對於外界環境刺激的承受能力很有限。
  • 孩子還沒嘗試就放棄,「焦點效應」在作祟,父母該如何幫孩子擺脫
    這樣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責任心,父母交代的事情,一旦孩子覺得沒辦法勝任,有可能接了下來後,會做到一半就放棄掉。他們更多的就是在想著自己,如果自己覺得難受了,那麼他就會想辦法去逃脫。如何幫助孩子擺脫「焦點效應」1、引導孩子不要被情緒左右,回歸到事情本身想要讓孩子不要被情緒左右,就需要父母幫助孩子去認識情緒。
  • 「皮格馬利翁效應」很神奇用準了能讓人人變得越來越優秀
    有多少個優秀的孩子在家長、老師、同學的美好期待和熱情的祝福、鼓勵下,變得越來越優秀,越來越出色的啊。期間「皮格馬利翁效應」有意無意地在起效。老師積極的期望、引導及暗示,家長的熱切期待與大力支持等都給學生帶來積極因素的「皮格馬利翁效應」。這種來自於外來的力量,可以把一個普通的孩子變成為超群出眾的優秀人才。家長、老師,無意間的一舉一動,時刻在影響著孩子的意識與行為。就是說,「皮格馬利翁效應」每時每刻都和我們在一起,起它的「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的效應。
  • 了解「霍桑效應」,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可以培養優秀孩子嗎?
    家長學會霍桑效應,就可以用這種方式對孩子加以引導,從而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霍桑效應的好處和壞處都是怎樣的?好處:提高意志力。家長在運用霍桑教育去引導孩子學習時,同時還能增加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使其關係變得更加親密。在這種教育下的孩子,會覺得父母對自己很是關心,非常在乎自己一言一行。得到父母充分的關愛,內心就會對一件事情產生一定的好感,從而更加認真努力地去完成這件事情,同時培養了孩子堅持不懈的意志力。
  • 孩子對網路遊戲成癮?巧用「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有時候強制孩子不讓玩,孩子就越愛玩,經常用幫助家裡做家務的事情來換取玩遊戲的時間。相信對於這種情況,很多家長根本不陌生,孩子各種撒潑滾打要手機玩的手段已經讓父母見怪不怪了。可是為何很多孩子會出現"網癮"這一現象?這其實是父母的問題,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一件事情,孩子不願意的情況下,就會用對孩子來說有誘惑的事物來讓孩子聽父母的話,比如打遊戲。
  • 孩子喜歡吹牛?家長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他變得真正優秀
    文丨小哥(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我們的孩子喜歡吹牛,該怎麼辦?孩子喜歡把事實誇大或者憑空捏造式的東西講述給別人聽,在我們大人看來,這就是吹牛、騙人,是不好的行為、習慣。1、別制止孩子吹牛,「皮格馬利翁效應」你知道嗎?
  • 孩子總喜歡在牆上「作畫」?家長可以用「阿倫森效應」來引導
    在塗塗畫畫的過程中,寶寶不僅對自己所畫出的各種圖形感興趣,更會把這當成一場「遊戲」,不僅會十分專注,同時這也能夠鍛鍊寶寶動手能力,還可以提高寶寶的繪畫能力,還可以精細寶寶手部的動作,促進手、眼的協調發展。和語言一樣,塗鴉其實也在傳遞著寶寶的想法和情緒,是寶寶內心世界的真實表現,父母可藉此了解寶寶的內心世界。
  • 孩子做什麼都「隨便」?巧用「改宗效應」,讓孩子成為有主見的人
    孩子總說隨便不是好事,家長要警惕,讓孩子變得有主見。為什麼孩子做什麼事都愛說「隨便」?A、不敢表達有的父母讓孩子覺得害怕,因為頻繁用家長的權威嚇唬孩子,比如打罵,吼叫等。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變得喜歡隨便,因為他們根本不敢表達自己的意願,怕挨打。
  • 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父母要引導
    儘管如此,這個人接下來的一舉一動,都會變得小心翼翼,生怕再出現尷尬的情況。而當孩子出現「焦點效應」以後,會覺得自己一直被周圍人觀察, 別人的注意力一直都在自己身上。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感受到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會對在公眾場合表現自己感到膽怯。慢慢地就變得不敢進行社交活動,或者進行社交時瞻前顧後,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 孩子突然變得叛逆,家長警惕「海格力斯效應」,巧用3招輕鬆化解
    父母向她說到,要不是為了你的將來,誰願意死乞白賴的追著你寫作業,你怎麼就不識好人心呢?甜甜說:我就不識好人心,你們以後不用管我。這下可真是把甜甜的父母氣得半死。像這樣孩子突然變得叛逆的情況,多半是「海格力斯效應」在作祟。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其實孩子太過自我有原因,了解「投射效應」,解決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減少自負。朋友小喬家有個7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的身材都比較好,個子高挑,所以孩子的身高在一眾朋友當中,非常出挑。以前在老家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信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鬧彆扭。比如玩具怎麼分,遊戲誰主導,誰扮演哪個角色等,那個時候小喬覺得,是不是孩子不習慣和這些孩子來往,才會變得不受歡迎呢?
  • 孩子「說不得」,多半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父母有必要了解
    為了使心靈不再受到創傷,孩子就不太希望父母來批評自己,所以他們才會變得非常亢奮,甚至是想要跟父母吵架。2、性格原因還有一部分孩子是因為性格原因,性格的使然使得他們不願意被父母批評。他們覺得被人批評自己會特別不自在,又或者是他們覺得被批評是極為丟臉的事情。
  • 《地球上的星星》: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在一次逃學之後,父母忍無可忍把他送到了寄宿學校,失去家人庇護的伊桑,面對老師與同學的冷嘲熱諷開始變得越來越自閉,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包括曾經最喜歡的畫畫。直到新的美術老師尼克的到來,才將伊桑從黑暗中牽引出來,他發現了伊桑的「與眾不同」,在尼克的幫助下,不僅讓伊桑的父母明白了在教育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孩子心理層面真正的需求,更讓伊桑重拾對生活的信心的故事。
  • 孩子習慣性依賴家長?巧用「青蛙效應」,讓孩子學會自我獨立
    1、父母插手過多《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中就有強調過一件事情,作為父母不要去搶奪孩子的一切。孩子習慣性地依賴父母,往往不是孩子的錯,而是父母的插手過多,控制了孩子的一切。,他們可能對孩子做的許多事情都會不滿意,因為覺得孩子還小,做不好,最後都是自己親手來做。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將整個愛心獻給孩子,將美好德行傳給孩子。以真正其心,以善誠其意,以美修以行。文章類型|育兒心經文章字數|1221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優秀,但我們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父母期望的那樣。
  • 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地說說,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不敢勇敢嘗試?作為家長,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呢?01、孩子為什麼總是膽小不敢嘗試?背後蘊藏的心理原因分析1、直升機父母的過度保護,孩子易產生依賴心理「直升機父母」主要指的是父母就像一架直升機一樣,一天24小時盤旋在孩子的頭上,嚴格的管控孩子的各種行為。
  • 用「霍桑效應」引導孩子,孩子愛學習主動性又強,媽媽快來學一招
    雖然父母其實對於認真學習的孩子十分滿意,但是在孩子面前從未流露出這種情緒。久而久之,慢慢長大的曉偉對學習再也沒有興趣,因為學習對他來說代表的就是父母的責罵。慌了神的父母意識到自己平時教育孩子上的缺失,但是想要改變曉偉的想法卻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 掌握暗示效應,塑造「好」孩子,父母要怎樣做?快試試這四種
    就在我無計可施時,了解到了暗示效應,具體操作就是用含蓄、抽象誘導的方式來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誘導其按照父母的意願去接受一些意見,在行動及思想上做出改變。了解到這些時,我開始從我兒子身上著手實施。我想,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一個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父母喜歡靠誇獎別人家的孩子來激勵自己的孩子變得優秀,然而往往事與願違。對於孩子而言,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勵,當父母學會應用語言暗示後,孩子不僅會變得快樂,也會逐漸按照父母期望的那樣去做,這可遠比父母的斥責、要求更有用地多,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