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在意他人想法,陷入「鏡中我效應」,父母該幫娃打破困局

2020-12-04 超人奶爸plus

文丨超人奶爸plus(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媽、寶爸們轉發分享)

在意他人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事情,大部分成年人都可能會存在過分在意他人的問題,孩子就更加不可避免。父母在生活中也很容易發現,在某個時期內孩子會特別在意他人的想法,這個時候的孩子擔心自己會犯錯引起他人的不滿,從而出現這種情況。

小鐵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小鐵從小就是家中一輩比較突出的孩子,各方面能力也還不錯,一直活在人們的誇讚當眾。小學時候的考試也一直是全班第一,直到有一個轉校生轉到了他們班級之後,事情就發生了改變。

小鐵從第一落到了第二民,小鐵的光環也漸漸地被轉校生搶了過去,小鐵心情就漸漸地低沉了下去,天天在家中寫作業,上課也極其認真,但是依舊沒有得到成績,小鐵和父母分享了這個煩惱,父母卻不當一回事讓小鐵更加苦惱。

孩子為什麼會在意他人的想法?

1、想引起父母的關注

會在意他人想法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自信,但是也都比較沒有安全感,喜歡通過外人的感知來了解自己的外在形象。

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是比較重要的人,關於父母的想法孩子更是比較在意的,但是當父母對孩子缺乏關注時,孩子就會把重心轉移出去,從而想做到更好來引起父母的關注。

2、勝負心

每個人都是有著一定的勝負欲望的,當孩子的勝負心被激發,就會習慣性地和別人進行比較。如何決出勝負主要是通過外人的評價,比如孩子覺得自己很漂亮,但是外人說另一個孩子更漂亮,她就會出現嫉妒心理,從而更加地打板自己。

3、不能接受環境的變化

也有的孩子是無法接受外界環境的變化,就比如天之驕子忽然失去了光環,本來備受關注的孩子漸漸地不受到關注,會引起孩子的不適。

這個時候的孩子就會變得十分的謹慎,生怕自己做錯事情而失去被關注度,這種情況也可以從明星身上看出來,很多明星在生活中畏手畏腳就是因為被太多人關注,從而在意他人的想法。

那麼,什麼是「鏡中我效應」?

在意他人想法的孩子這個時候一般很少有自主意識,他們會把別人的看法當成一個參照物,將別人的看法就當成是鏡子中的自己,認為自己的形象就如同他人所說一樣。

通俗一點說,就是在生活面前放了一面鏡子,孩子不通過鏡子去了解自己,反而通過別人的看法去了解自己。

「鏡中我效應」對孩子有什麼危害?

1、錯誤的認知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才是生活的原則。當孩子過分在意他人想法時就會形成錯誤的認知,把他人的看法當成自己生活中的全部。

漸漸地就會失去主見,成為人云亦云的人,也會漸漸形成討好他人的性格。

2、性格受影響

孩子的性格更多的是後天環境影響所致的,當孩子變得太過於在乎他人想法就會導致孩子內心敏感,性格也會漸漸被影響。

在生活中變得畏手畏腳,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甚至開始自我封閉。

3、會變得程序化

孩子由於害怕自己做錯事情,改變自己在他人心中的看法,做事情就會出現程序化,會按照他人的標準去完成任何事情。

父母該如何幫娃打破困局?

1、給予孩子自信

孩子的自信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建立的,孩子的想像力也是天馬行空的,當孩子提出父母不能理解的觀點的時候,父母也不能一下子就否認孩子的想法。

要多多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信,讓孩子能夠表達出來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看法,讓孩子充滿自信,才能不被他人的想法所幹擾。

2、幫孩子建立正確的三觀

建立正確的三觀也是父母需要去做的事情,幫孩子建立價值觀、人生觀、金錢觀是很重要的事情。當孩子形成錯誤的三觀時,父母要給予矯正,讓孩子走上正確的道理。

就像一棵樹,如果一開始成長的時候就被阻礙,那長大的樹也只能是歪脖子樹,不能成為參天大樹。

3、多多陪伴孩子

父母與孩子多溝通能夠解決很多問題,許多事情出現麻煩都是因為時間的堆積,當孩子無法發洩情緒時,父母也不及時幫助,孩子的情緒越來越多就會出現問題。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規劃時間去陪伴孩子,不要一心為了工作,要將工作與家庭合理劃分好,多用一些時間去和孩子溝通,引導孩子走向正常的道路。

育兒知識看奶爸,共創孩子幸福童年,我是@超人奶爸plus,專注育兒知識!

相關焦點

  • 孩子容易被人影響?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每個人「鏡中我」的形成都需要經過三個階段:感受別人眼中的自己,思考別人對我們行為的判斷,基於他人反映評價我們的行為。(2)鏡中我效應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缺失:孩子就會變現的對鏡子裡的自己不感興趣,也就是說孩子不在乎你眼中的自己是什麼樣的,造成第一階段缺失是因為孩子認為你這個鏡子是無足輕重的,說明父母對孩子的溝通太少,沒有高質量的陪伴,最終導致孩子無法完整的獲取來自父母那裡的
  • 孩子總是表現不好?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其實這種沒有道德感的人,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可以常見到,而尚奶奶的評價則是運用了鏡中我效應,讓那個小夥子認為「我這樣做並不是沒有道德,只不過是太累了而已」。改變了對自己的認知,他的行為也會因為認知而進行改變。什麼是「鏡中我效應」?
  • 如何了解真實自己,不再受困他人評價?「鏡中我效應」教你一招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鏡中我效應」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 《更好的生活》:用「鏡中我效應」解讀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稱為:「鏡中我效應」。只有正確運用「鏡中我效應」,才能幫助孩子贏在真正的起跑線上,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那什麼是「鏡中我效應」?為什麼父母為孩子做榜樣,比說教更重要?本篇文章裡,我將結合影片內容,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進行詳細闡述;在第二部分,我透過「波波玩偶實險」解釋這種心理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在文章最後,我將結合現實生活談談如何正確運用「鏡中我效應」幫助孩子在未來的成長中,擁有更多可能性。01、「鏡中我效應」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父母為孩子做榜樣,比說教更重要?
  • 孩子樣樣不如人?家長巧用「鏡中我效應」,或能化腐朽為神奇
    但姥姥從來不會說表弟這不好那不行,一直支持表弟的想法(當然,都是正確的,偷雞摸狗肯定不行),誇獎他鼓勵他,慢慢的表弟真的成為姥姥口中的那個聰明孩子了,讓知道他以前事跡的人都驚訝不已。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可以用鏡中我效應來解讀。
  • 心理學:實用的「鏡中我效應」,戀愛對象什麼樣,其實由你決定
    我們想成為的「自己」,實際上,往往就是以他人的看法為標準,從而去改善進步,最終變成大家眼中的「那個我」。而這種由他人的意識,進而決定自我心理認識成長的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鏡中我效應」。「鏡中我效應」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研究提出,他認為人在社會中對自我的認識,並非社會心理學中要求的「重視自我,別在意他人看法」。實際上,就像需要通過鏡子才能看到我們所謂的「樣貌」一樣,我們在社會裡認識自我,需要通過「他人」這塊鏡子來進行識別。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其實像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身邊很常見,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貶低和打壓。孩子做得好了,父母打擊他們;孩子做得不好了,父母責罵他們。長期被父母貶低打壓,孩子的自我認知可能會出現偏差,進而變得不自信,就會導致"鏡中我效應"的出現。
  • 鏡中我效應——我們為什麼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
    鏡中我效應的含義是,就像我們只能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的長相,每個人的自我觀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首先我們會想像他人是如何認識自己的,其次我們會想像他人在這個認識之上是如何評價自己的,最後我們會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產生某種情緒情感,這種情緒情感將主導我們對自己的認知。
  • 孩子平常邏輯清晰,當眾說話卻總卡殼,多是「焦點效應」在作怪
    陷入焦點效應的人會不自覺的將自己當做世界中心,過分的看重他人對於自己的看法。舉例而言,小雅換了一個新髮型,當她上班走進辦公室的那一刻們就會在心裡萌生這樣的想法:"大家是不是都注意到我的新髮型了?大家會覺得好看嗎?"但其實,實際上並非有很多人關注到小雅,但是小雅莫名的覺得自己換了個新髮型就是一個焦點,就值得被關注。
  • 孩子因為矮而自卑?懂「瓦拉赫效應」的父母能讓孩子「揚長避短」
    直到孩子上了學,我才發現,孩子一開始因為自己長得矮而難過,已經慢慢演變成他的自卑。孩子心思單純,很容易因為外貌的特徵而陷入自卑。如果家長不能對孩子有一定的引導,那麼幼年時的自卑會一直跟著孩子,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以及未來的發展都是很不利的。在發現孩子自卑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有關"瓦拉赫效應"的知識。
  • 孩子還沒嘗試就放棄,「焦點效應」在作祟,父母該如何幫孩子擺脫
    和他說要大膽點,但小樂就是一副膽小的樣子,其實,孩子這是受到了焦點效應的影響。那麼焦點效應是什麼?焦點效應的意思是人們會習慣性地以自我為中心,在做出一些令自己尷尬的事情時,會下意識地去看周圍人的反應,會覺得自己成為了他人視覺的焦點,可往往是大家並沒有過多的關注你。所以焦點效應就是一種高估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關注度。焦點效應給孩子帶來了什麼傷害?
  • 用「鏡中我理論」解析馬伊琍育兒觀:像閨蜜一樣相處,是最好狀態
    歸根到底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所存在的矛盾態度所擁有的觀念太相反了,因此導致兩者之間在相處過程中有過多的不合之處,有過多的相反意見,從而產生了過多的矛盾以及激烈的爭吵。而激烈的爭吵和矛盾是會慢慢去消磨掉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最終演變成陌生人,甚至演變成仇人的關係。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其實孩子太過自我有原因,了解「投射效應」,解決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減少自負。朋友小喬家有個7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的身材都比較好,個子高挑,所以孩子的身高在一眾朋友當中,非常出挑。以前在老家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信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鬧彆扭。比如玩具怎麼分,遊戲誰主導,誰扮演哪個角色等,那個時候小喬覺得,是不是孩子不習慣和這些孩子來往,才會變得不受歡迎呢?
  • 感情中,想讓兩個人相處更加融洽,就要掌握「鏡中我效應」
    文|夢倩心理學中有個理論叫「鏡中我效應」,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 讓女人愛你的秘訣:「鏡中我效應」
    一、心理學上的「鏡中我效應」。 這個觀點,就是心理學上常用的「鏡中我效應」。簡單地理解為: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一個人會設想,別人是怎樣看自己?他人在認知的基礎上,會對自己進行怎樣的評價?在別人認識和評價的基礎上,我們會習慣進行自我調整。 比如,許多劇情裡,會有這樣的場景。
  • 馬伊琍育兒觀「鏡中我理論」:像閨蜜一樣相處,或是親子最好狀態
    每個明星父母都有自己的育兒觀,而馬伊琍的育兒觀念卻是比較新奇的,她的育兒理念是鏡中我理論,她在闡述自己和女兒的關係,就像閨蜜關係一樣。馬伊俐平時在生活中和兩個女兒的相處關係是像閨蜜一樣相處,她說沒有富養和窮養的觀念,而是根據孩子的需要和想法對孩子進行教育,她和兩個女兒之間是什麼事情都會交流,都會商量。
  • 孩子「說不得」,多半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父母有必要了解
    面對這件問題時,劉女士真的很想用大道理教育一下孩子,可沒想到孩子卻擺出一副受不了的樣子,而且還說道:「你能不能別老說我?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你別管我行嗎?」劉女士其實也感覺到很無奈,為什麼孩子說不得?做錯了事,為什麼還要擺出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這難道就是孩子的本性嗎?生活當中這樣的案例有很多,很多父母也會表示好奇。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這些孩子「說不得」呢?其實原因也是比較簡單的。
  • 孩子自尊心太強?了解「聚光燈效應」,幫孩子走出「說不得」怪圈
    我侄女就是這樣,她手指長得細長,幼兒園老師建議我表哥給她報個電子琴班,家人也都很支持,畢竟孩子有這先天條件,於是就給她買了電子琴,誰知道第一次上課就被老師打電話,讓把孩子領走,原因是太能哭了。就因為老師講解五線譜之後向同學們提問,點到了她,結果她答錯了,老師說:「不對哦,不要緊,咱們待會兒再複習一遍。」結果她就開始哭,擾亂老師沒法給其他小朋友上鋼琴課。
  • 《奇蹟男孩》: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怎麼辦?父母應提早處理
    但社會並沒有向他伸出友善的雙手,初入學校的他受到同學們的嘲笑和譏諷,甚至還會欺負他,這樣的行為讓奧吉越來越自卑,從而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陷阱。為了避免同學們的欺負,奧吉出門時會戴上頭盔,拒絕和同學們交流,不想被他人視為一個「怪物」。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父母巧用「肥皂水效應」,孩子更容易接受
    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批評,也許問題並不是出現在孩子身上,而是父母的責任。因為批評也是有技巧的,如果父母不注意方法,只會讓孩子聽不得批評。相反,如果能夠嘗試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去和他們溝通,也許效果就會不同。父母應該學會運用肥皂水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