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男孩》: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怎麼辦?父母應提早處理

2020-12-06 孕媽咪育兒經

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平安、快樂地來到這個世界,但上帝有時是不公平的,他並不能給到每個孩子以平等的待遇。

在2018年上映的《奇蹟男孩》中,就講述了一位有先天性缺陷的孩子,生活艱難但不失溫馨的故事。

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奧吉,仿佛將自己包裹在箱子中,無法自拔

奧吉是一個患有天生面部缺陷的孩子,正因為如此,他從小在家學習,直到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他才有機會去學校。

但社會並沒有向他伸出友善的雙手,初入學校的他受到同學們的嘲笑和譏諷,甚至還會欺負他,這樣的行為讓奧吉越來越自卑,從而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陷阱。

為了避免同學們的欺負,奧吉出門時會戴上頭盔,拒絕和同學們交流,不想被他人視為一個「怪物」。

他的拒絕不僅面對同學,還有自己的父母,每當放學回到家時,他總是對父母的關心愛答不理,面對父母的詢問,會暴躁地關上房門,拒絕溝通。

當他發現被自己的朋友所嫌棄時,奧吉的內心越來越封閉,他開始關上自己的心房,無論是父母的愛,還是老師的幫助,他都拒之門外。

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奧吉,就像一個把自己包裹在封閉空間的孩子一樣,自己走不出來,別人也走不進去,對他來說,外面的世界太過殘酷,封閉自己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的表現有哪些,父母要警惕

1)學習方面

學習成績是很多父母所關心的重點,因此在孩子心中,成績的好壞也會對他們形成一定的壓力,如果經常性地考出差成績,就容易感到挫敗感,久而久之,就會陷入習得性無助。

此時孩子的主要表現形式為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情緒比較低落,遇到挫折很容易放棄,經常以「我不會」為推辭,來拒絕成長。

2)社會交往方面

孩子的社交是父母很關心的一個關節,這關係到孩子是否能儘快地適應社會,能否與人正常溝通。

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害怕拒絕,雖然 他們想與別人交往,但依舊不敢表達,擔心自己不會被別人所喜歡。如果遭到他人的拒絕,便會採取迴避的方式將自己封閉起來,並給予自己不正確的評價。

如何讓孩子避免掉入「習得性無助」的陷阱,這是每一個父母應該學習的,畢竟人生路途很長,未來還有很多挫折在等待著他們,如果不能勇於面對,那成長就是一道坎,很難跨過去。

如何幫孩子脫離「習得性無助」的苦海?父母應該知曉

1)幫助孩子認識到當前的狀態

父母要幫助孩子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待當前的問題,幫助孩子分析這種「習得性無助」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事件導致的,讓孩子形成一個正確的認知態度,正確歸因自己的失敗。

2)改變行為從而改變思維

父母要讓孩子認識到,改變「習得性無助」的行為,同時也是改變自己現有的思想,所有的事情都不會一蹴而就,都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需要不斷地試錯,不斷地糾正,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3)「慢」才能更「快」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不要著急讓孩子解決問題,而是要幫助他對問題進行拆解,將大問題化解為小問題,然後步步為營,最後達到目標,這樣孩子心中的成就感就會明顯提升,自信心也會隨之改善。

習得性無助是很多人會遇到的一個問題,這屬於自我認知偏差的一種,要想得到改善,必須認識到問題,然後才能解決問題,必要時可以藉助他人的幫助。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習得性無助效應的謊言,這等於慢性自殺
    當一個人發現無論他如何努力,無論他幹什麼,都以失敗而告終時,他最終會放棄一切努力,並陷入絕望的心境中,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效應」。這是一種可怕的心理狀態,尤其是對孩子而言。「習得性無助效應」是1967年,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種心理學效應。他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實驗初期,他把狗關進籠子裡,然後按響蜂音器。在蜂音器響起的一瞬間,對狗使用電擊。
  • 心理學解釋「為什麼運氣一直不好」:習得性無助是悲劇的源泉
    本文主要介紹「習得性無助」這一心理效應,讓你對生活的壞運氣有新的認識和思考。而本文最大的目的是讓所有人通過對習得性無助的學習,開啟習得性成功的模式,做夢想的實踐者和命運的主宰者。#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的產生機理當人或動物因為不可控事件而不斷遭受挫折,便會喪失生活的全部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惡性循環的心理狀態。
  • 中國人的習得性無助
  • 《地球上的星星》: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於2007年在印度上映的《地球上的星星》,主要講述了酷愛畫畫的九歲男孩伊桑,由於患有「讀寫障礙」,導致他的學習成績一塌糊塗,正因為學習成績差,所以父母覺得伊桑是一個調皮搗蛋不學無術的熊孩子,而老師則認為他是一個智商低下無可救藥的低能兒。
  • 《奇蹟男孩》:面對孩子的特別,「羅森塔爾效」是父母教育小幫手
    關於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不要給予他們期望這個問題,有的人是持支持觀點的,理由是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而有的人是持反對觀點的,理由是會給孩子太大壓力,不利於孩子成長。就我個人而言,我是支持的,前提是得正確的給予孩子期望。如果你不相信正確的給予孩子期望會給他們帶來多大的幫助,那麼你一定要去看看《奇蹟男孩》這部電影。
  • 情緒化批評會讓小孩「習得性悲觀」,正確方式要用「樂觀批評法」
    聽完她的吐槽其他媽媽也紛紛贊同,他們有時候對孩子的數落卻換來孩子更賭氣的話語。一被父母批評就賭氣,破罐子破摔,著實讓父母感到頭疼。但父母卻不知道,我們的情緒化批評反而會讓孩子"習得性悲觀",正確的方式其實是要用"樂觀批評法"。
  • 孩子無法面對自己的缺陷,《奇蹟男孩》的故事值得父母學習
    「你天生與眾不同,不必躲躲藏藏」,《奇蹟男孩》裡的這句臺詞深深的觸動了我。是的,我們天生與眾不同,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害怕這種與眾不同,因為這樣讓我們脫離了正常的生活,讓我們看起來一點也不酷。如果正確和善良只能選一個,請選擇善良《奇蹟男孩》大概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小男孩奧吉從出生開始就和其他的孩子與眾不同
  • 重溫《奇蹟男孩》:父母的成長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奇蹟男孩》 豆瓣評分8.6 家庭教育電影一個年僅10歲,經歷了27次手術的小男孩,因外表異於常人,每天戴著一個巨大的太空人頭盔,不願走出家門,自卑且孤獨。在家人的鼓勵和支持下,他終於在四年級的時候,勇敢踏進學校大門,並拿到學校授予的的亨利沃德畢奇爾勳章,還獲得了一大群好朋友。
  • 《奇蹟男孩》:這5點啟示,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欺負的原因,比如:個子矮、瘦弱、帶眼鏡、單親……身為這些孩子的父母,該怎——小婚家上周末,我去看了電影《奇蹟男孩》,開場幾分鐘就賺足了我的眼淚。01人對缺陷有本能反應《奇蹟男孩》的作者帕拉奇奧之所以寫這個故事,緣於一次女兒在冰激凌店偶遇一位特雷徹·柯林斯症候群孩子後,
  • 《奇蹟男孩》:豆瓣8.6分,看「抱持性父母」如何為孩子創造奇蹟
    這部電影講訴了一個面部有缺陷的男孩奧吉在父母、老師朋友的幫助下順利成長的故事。奧吉因為天生面部缺陷一開始由母親在家教育,直到五年級他才去普通學校。 這是個好事,但對奧吉來說是恐懼的,因為面部缺陷和自己的害怕以及出於自我保護的原因,他帶著太空頭盔去學校,然後卻受到周圍人異樣的目光以及同學的排斥、朋友的"背叛"。
  • 孫儷強烈推薦的《奇蹟男孩》:到底有什麼值得父母學習的?
    繼《尋夢環遊記》後,另一部被贊「年度最暖心」更有望衝擊奧斯卡的電影《奇蹟男孩   孩子的內心世界就是那麼脆弱,受到了外界傷害以後,瀕臨崩潰,經常會有自我放棄的念頭,這個時候父母的勸慰和關愛尤其重要!   家人的力量,是無窮的,愛的力量,可以創造奇蹟。
  • 那些愛給孩子「潑冷水」的爸媽,是真的蠢!
    有一年,她跟隨父母坐船去旅行。在船上,她聽說船長有一隻天堂鳥,長得非常漂亮,她被別人嘴裡的描述迷住了,一定要看看天堂鳥的樣子。一位不知她不能走路的服務生,在她的強烈請求下,說要帶她去看。在那瞬間,她也忘記了自己的腿病,竟然忘我地慢慢走了起來,一步又一步地……她的腿病竟然奇蹟痊癒了。最近,我在超市剛好看到了一對母女,引起了我相似的思考。
  • 兩代受家暴婦女的生命史:習得性無助or社會支持系統失效?
    本文基於對兩代受家暴婦女的生命史的研究,嘗試質疑受暴婦女長期作為無助無能的純粹受害者,「習得性無助」讓她們無法擺脫虐待性關係的「受暴婦女綜合症」理論;而更傾向於認為,婦女受困於關係之中,更多時候是社會支持系統的失效造成的。本文原載於《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轉載,原題為《性別、代際與家庭暴力的倖存者:一項基於兩代受暴婦女的生命史研究》。
  • 豆瓣8.6《奇蹟男孩》|淺析培養孩子融入社會能力的核心三要素!
    豆瓣評分8.6分的《奇蹟男孩》,劇情簡單但是勵志、感人,最重要的它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教育意義,無論你是家長還是孩子,都能在這部影片中受到啟發。本文將從主人公成功是如何克服困難,培養自己的社交能力,建立自己社交圈子的角度來解析這部影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愛笑的孩子運氣不會差,如何培養「樂觀寶寶」?要善用ABC法則
    賽林格曼曾經在自己的一本著作當中指出,人類之所以會有悲觀的情緒,基因佔的部分其實非常小,而後天影響則是因為孩子患上了"習得性無助"。賽林格曼博士之所以會花了三十年的時間研究如何培養一個樂觀的孩子,主要是因為現如今青少年患上抑鬱症的概率非常高,全世界當中將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罹患抑鬱症。到了大學之前,有15%左右的人會經歷過一到兩次的抑鬱症狀。
  • 豆瓣8.6《奇蹟男孩》:「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教育的運用及意義
    現在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夠給孩子帶來最好的教育,因為始終相信著好的教育,能夠成就一個有出息優秀的孩子,成為每個人口中所讚嘆的好孩子。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許多父母可謂是不擇手段,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學習上,都給孩子定下了嚴格苛刻的規則,甚至有些家長給孩子報了許多補習班,但是事實上,想要成就一個優秀的孩子,單憑孩子自己的努力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作為家長的我們給孩子灌輸的教育是否正確科學。接下來介紹一部經典的教育電影名字叫《奇蹟男孩》,在豆瓣評分8.6分。
  • 《奇蹟男孩》呈現出了成長的煩惱以及父母親子的關係
    《奇蹟男孩》呈現出了成長的煩惱以及父母親子的關係,還讓包容這一品質在最後無限放大,最後在校園裡同學們對小男主的包容和理解也和《奇蹟男孩》中的奇蹟遙相呼應了,這也是影片的催淚點和值得讚賞的一點,即使心腸再硬的人也會被這溫暖的場景所感動!
  • 看完這個「奇蹟男孩」的解說 無數家長都哭了
    看到很多公眾號在看完奇蹟男孩「Wonder」 這個電影的時候發表的言論都太淺薄。眾多爸媽要求我來講解,那我今天就抽空來簡單說一說。喜歡聽的繼續往下看,不喜歡的取關。電影對每個主人公都進行了故事的闡釋,今天不妨也按照不同的主人公角度來說說我的觀感。
  • 豆瓣8.6高分電影《奇蹟男孩》|10歲男孩頭盔下的秘密
    @南娛北影《奇蹟男孩》2017年上映,故事圍繞帶有先天性面部殘疾的10歲小男孩奧吉,父母決定送他去學校讀書展開。奧吉在學校,經歷了同學的嘲笑和霸凌,最終被大家接納。《奇蹟男孩》的奇蹟催化劑是愛,是所有人的關愛和包容。01: 奧吉從出生就註定了他的與眾不同,姐姐維亞說他:「註定不會淹沒在人群中。」奧吉一直被父母保護在家裡,他一共做了27次大大小小的手術。奧吉喜歡探索太空和萬聖節的各種Cosplay。
  • 《奇蹟男孩》心理電影解讀
    前言我們無法知道奇蹟產生的確切時間,正如注水入瓶,一滴一滴注入,最後必有一滴會使它溢滿;同樣的,一連串的善意,總有最後那麼一次會使心靈滿溢,產生奇蹟。這是一個關於奇蹟的故事,與其說小主人公奧吉創造了奇蹟,不如說是周圍的善意創造了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