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相信「笨鳥先飛」嗎?習得性無助效應的謊言,這等於慢性自殺

2021-01-16 孕嬰幫

文/孕嬰幫,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一個人發現無論他如何努力,無論他幹什麼,都以失敗而告終時,他最終會放棄一切努力,並陷入絕望的心境中,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效應」。這是一種可怕的心理狀態,尤其是對孩子而言。

「習得性無助效應」是1967年,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種心理學效應。他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實驗初期,他把狗關進籠子裡,然後按響蜂音器。在蜂音器響起的一瞬間,對狗使用電擊。等到多次實驗後,塞利把門打開,同時按響蜂音器,狗狗竟然隨著響聲開始呻吟和顫抖,絕望地等待著電擊的到來,絲毫沒有想要逃出籠口的反應。對於狗狗的這种放棄抵抗的行為,這就是「習得性無助效應」。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反覆求知的過程,他們會遇到各種挑戰和挫折。但因為思想的不成熟,導致孩子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還不夠強大。因此,這種習得性無助效應在孩子們的身上就會表現得更為明顯。

當孩子因為反覆的失敗而喪失自信心的時候,就會陷入「我真的不行」的自厭心理。越是自卑就越是不行,越是不行越是自卑,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最終進入破罐子破摔的狀態,整個人都充滿了無助感。

賽利格曼把這種無助感的產生,進行了一個詳細的說明,還將此分為四個階段:

1. 在拼命努力,卻看不到成果的「不可控狀態」中一次次地失敗。

優秀的孩子很快就能掌握新知識點,而理解能力弱的孩子,可能付出五倍、甚至十倍的時間都無法理清思路。每一次的不及格,每一次的失望,都會讓孩子更加地崩潰。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學習產生害怕和逃避的心理。於是,就出現上課不認真聽講、睡覺、走神的情況,學習成績更是一落千丈。

2. 在無數失敗體驗的基礎上進行認知。

「笨鳥先飛」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老師和家長們也常常用這句話,來鼓勵不聰明的孩子。希望他們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彌補自身的不足。但實際上這句話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它在鼓勵孩子進步的同時,已經給孩子定了性:一個笨學生,一個失敗者。

孩子在經歷過「笨鳥怎麼飛都飛不高」的情況後,就會產生「我確實不行、我確實掌控不了自己的成功」的挫敗感,進而認同自己確實是只「笨鳥」。一旦孩子產生了這種認知,那麼離自暴自棄也就不遠了。

3. 「結果不可控」的認知和期待使人產生無助感。

有努力就會有期待,期待成功、期待勝利。但無數次的失敗,讓孩子對前進的道路越來越迷茫。他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堅持到底有什麼意義?反正都是失敗不是嗎?這種前途不可測、努力不知道有沒有結果的過程,對於大人來說都是一種煎熬,更何況是心理還沒有完全強大起來的孩子。期待一旦落空,這種無助感甚至會逼瘋一個孩子。

4. 表現出認知和情緒上的損害,嚴重影響後來的學習。

當孩子完全陷入「習得性無助效應」後,說明他們已經開始否定自己、厭棄自己,消極對待生活和學習。認知的錯位、情緒的損害最終導致的,就是放棄人生,混沌度日,害怕靠近人群。

無助感的形成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都是一個慢性自殺的過程。

他們從一開始學習的積極,到失敗時的恐慌,再到重新鼓起勇氣的小心翼翼,再到繼續失敗的絕望。這些孩子逐漸對自身產生懷疑,慢慢認識到自己的天生愚笨。從不甘到認命,對孩子來說過於殘忍。

所以說,幫助孩子打破習得性無助效應,是家長教育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具體方法,可以從「習得性無助」的形成原因來入手。關於習得性無助的形成,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長期成績不好的狀態積累。

長期的努力和失敗不斷循環,最終導致了習得性無助現象,同時產生的負面情緒,也是眾多心理問題的根源。

孩子們讀書的時候,曾經不斷地嘗試,企圖擺脫這種落後的狀態。但無論他們怎麼努力,還是經常失敗。再加上父母的責罵、老師的失望和同學們的嘲笑,他們在面對如此境地時,自然而然地會把所有的錯誤都歸結到自己身上,從而使整個人都變得壓抑起來。而要幫助孩子擺脫這一狀態,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另一條出路。

雖說讀書學習是每個孩子都必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通達明理,學會用知識來充盈自己。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擅長讀書,與其讓孩子在不擅長的領域消磨掉自信,不如讓他們尋找自己的優點,在喜歡的地方發光發熱。每個人的成材之路都是不同的,與其複製,不如自創。

第二個原因,是長輩忽視下的消極怠工。

有一些孩子屬於激勵型性格,他們由於一些幼年的經歷變得非常不自信。因此在取得一些成績時,需要老師或者父母的鼓勵。但在父母看來,這種成績往往並不算什麼。於是孩子在尋求認同時,不但得不到表揚,還會被奚落和責罵。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喪失自尊,變得越來越消極。

所以家長們要認識到一個事實:孩子們並沒有經過社會的千錘百鍊,內心是單純的也是脆弱的,換言之,他們很容易被打擊到。有的家長會說這是挫折教育,適當的挫折教育有助於平衡孩子的心態。但是家長要清楚地明白,一旦過線,就可能給孩子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第三個原因,是不恰當的評價方式。

大多數孩子在剛接觸校園和學習時,都是充滿激情、積極向上的,因為他們天生就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願意去探索一切未知的東西。但是有的老師和家長,卻對孩子的小發現嗤之以鼻,認為這只是幼稚。如果孩子沒有及時完成任務,還會遭受到他們的批評和嘲笑,漸漸地孩子就會失去對於學習的嚮往,甚至是害怕去學校。

對於孩子的教育,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心。理解他們的世界,接納他們的奇思妙想,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是有價值的、被人在乎的,這會鼓勵他們去發現更多的新奇事物。

面對習得性無助效應,家長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適時的鼓勵,教會孩子更多的學習方法,讓孩子不再陷入陰影裡。也不是把失敗當成自己的枷鎖,而是更好地發展自己的創造力,去享受學習和生活。

我是幫媽,一名高級育嬰師,私信「育兒」,幫您解答帶娃路上的困擾~

(配圖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解釋「為什麼運氣一直不好」:習得性無助是悲劇的源泉
    本文主要介紹「習得性無助」這一心理效應,讓你對生活的壞運氣有新的認識和思考。而本文最大的目的是讓所有人通過對習得性無助的學習,開啟習得性成功的模式,做夢想的實踐者和命運的主宰者。#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的產生機理當人或動物因為不可控事件而不斷遭受挫折,便會喪失生活的全部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惡性循環的心理狀態。
  • 中國人的習得性無助
  • 《奇蹟男孩》: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怎麼辦?父母應提早處理
    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奧吉,就像一個把自己包裹在封閉空間的孩子一樣,自己走不出來,別人也走不進去,對他來說,外面的世界太過殘酷,封閉自己可能是最好的選擇。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的表現有哪些,父母要警惕1)學習方面學習成績是很多父母所關心的重點,因此在孩子心中,成績的好壞也會對他們形成一定的壓力,如果經常性地考出差成績,就容易感到挫敗感,久而久之,就會陷入習得性無助
  • 喝自釀葡萄酒等於慢性自殺?專家:確實存食品安全隱患
    喝自釀葡萄酒等於慢性自殺?漫畫/何朝霞  記者 詹春華  指導專家 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監測科副主任技師 劉曉革  讀者諮詢  微博「喝自釀葡萄酒等於慢性自殺
  • 自殺與經常性腦損傷存在關聯嗎?_自殺_CTE_慢性創傷性腦傷_創傷性...
    Wortzel提到,某些神經病理學家將這些自殺行為歸因於慢性創傷性腦傷(CTE)是沒有實體證據的。支持者卻認為,這是由一次或多次外傷性腦損傷或長期重複性的輕微腦部撞擊引起的神經精神病學表現。然而支持這種觀點的文獻卻表現出病理學和組織形態學的總模式不一致性。
  • 懂心理學的人,更懂世界 |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每一個都...
    人們會問:「那你這鳥籠幹嘛用?」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在生活中,這樣無意識被操控的情況,正是鳥籠效應的體現。人們常常為了湊單買的衣服或物品,卻需要再花金錢和精力,為了搭配而大費周折。
  • 兩代受家暴婦女的生命史:習得性無助or社會支持系統失效?
    本文基於對兩代受家暴婦女的生命史的研究,嘗試質疑受暴婦女長期作為無助無能的純粹受害者,「習得性無助」讓她們無法擺脫虐待性關係的「受暴婦女綜合症」理論;而更傾向於認為,婦女受困於關係之中,更多時候是社會支持系統的失效造成的。本文原載於《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轉載,原題為《性別、代際與家庭暴力的倖存者:一項基於兩代受暴婦女的生命史研究》。
  • 穿透悲觀念頭的丁達爾效應
    首先我們回顧下丁達爾效應:當一束光線透過膠體,從入射光方向可以觀察到膠體裡出現的一條光亮的"通路",也叫或者丁澤爾現象、丁澤爾效應、廷得耳效應。今天的標題和悲觀念頭會有什麼聯繫呢?這時候的我們,是相信壞事都是因為自己的錯,而且常常掛在嘴邊就,使得自己陷入了比較悲觀的情緒當中自責,而使得事情本身沒有得到解決。可是,誰又沒有過這樣的時候呢?難道說,自己做錯事後,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還不能表露下此時的情緒嗎?
  • 說謊改變大腦,小心謊言的「滑坡效應」!
    2.謊言的「滑坡效應」及其研究 即便謊言的「滑坡效應」早已存在,倫敦大學學院的學者們仍然試圖通過實驗來進一步探索這一現象,並研究頻繁地說謊如何改變大腦。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了58名年齡在18到65歲之間的健康人員作為被試。
  • 經典心理學實驗匯總:習得性失助
    經典心理學實驗匯總:習得性失助 2020-03-03 發布   情緒的產生在生理-認知側面或先天-後天側面,都是十分複雜的。
  • 職場慢性自殺: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間你就甘於了平庸
    每個醒來的半夜都淚流滿面……」這就是自己在職場上的慢性自殺,抹殺了自己的理想和前途。曾經看過很多有著大志向的朋友,卻在時間的衝洗下消極著面對自己的未來。到現在記得有一個朋友說過的話:「都這樣了,那就待著別要動好了!」對於現實,他舉手投降。「有個工作,還管夢想如何。」
  • 心理 | 讓人知之恨晚的七大心理學效應!
    煤氣燈效應煤氣燈效應這個效應的名稱來源於1944年美國的一部驚悚片《煤氣燈下》,這個電影講述了女主角因為繼承了大筆遺產而引來渣男蓄意進行心理迫害欲奪財產的經歷。心理學家根據這部電影,將「煤氣燈效應」定義為:「慢性心理中毒的狀態下認知被摧毀的過程」。其實自卑也源於這種心理效應。
  • BMX傳奇戴夫 米拉自殺原因可能為慢性創傷性腦病
    對於BMX傳奇車手戴夫·米拉的自殺,引起了美國眾多車迷的關注。有專家指出,戴夫·米拉生前可能受到了腦部運動損傷(CTE)困擾。 什麼是慢性創傷性腦病?它的英文全稱為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簡稱為「CTE」。
  • 情緒化批評會讓小孩「習得性悲觀」,正確方式要用「樂觀批評法」
    |情緒化批評會讓孩子習得性悲觀上述情況其實和心理學上的"習得性無助"很像,這是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賽裡格曼經過動物實驗後提出的概念。實驗中有一隻狗總是會遭到奠基,控制電源的按鈕是無效的,他們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停止被電擊。
  • 旅鼠會跳海自殺?這是個奧斯卡級別的謊言
    迪士尼工作室在1955年將旅鼠在挪威跳海自殺的場面做成了卡通,放入了史高治叔叔的冒險系列漫畫中。史高治叔叔是誰?他是唐老鴨的舅舅,世界上最富有的鴨子Uncle Scrooge,又叫麥老鴨、史高治•老鴨、或守財奴麥克。就這樣,「旅鼠自殺」以藝術的形象走進了大眾視野,開始被包裝為誤導多數人的文化產品。
  • 煤氣燈效應pk投射性認同,相似又不同的兩個人格深淵
    但凡自我不太堅定的人,遇到了這麼一個人,煤氣燈效應效果顯著,甚至逃無可逃。煤氣燈的背後我們為什麼要去輕信這樣的一個人,單純只是因為他最開始的愛嗎?不全是。在還沒遇到愛情之前。我們總是期許著愛情可以拯救自己,可以把我們從水深火熱的現實中拯救出來。
  • 企業管理十大常見效應
    這就是經濟學上講的鯰魚效應。就好像在黃鱔盆裡放泥鰍一樣,利用泥鰍的活性使黃鱔運動而保持活命期。啟示:在適度的緊張中才能更好地發揮能力;其餘的領導要充分利用好組織中的「鯰魚」,如果不好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則常常會起相反的作用。在幹部的設置上若能將這些人提拔到適當的領導崗位,就會產生鯰魚效應,使活動容易開展,使業務開展更為順利。
  • 足彩的五大心理效應你中了哪個
    網絡上一直流傳著所謂人類難以避免的十大心理效應,也不知是誰歸納出來的,不過但凡看到十大系列總覺得很牛逼的樣子,上大學那會兒我也學過一些心理學,現在看到這十大心理效應,還是有幾個熟悉的面孔的。
  • 10個超經典的心理學效應,揭示人性秘密,教你做洞察人心的聰明人
    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後,再次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蹟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