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大到在圖書館一個書架都放不下關於它的書籍。
但概念雖複雜,卻還是有規律可循的,所謂規律,從十個常見的效應中可窺見一斑。
鯰魚效應 (Catfish Effect)
西班牙人愛吃沙丁魚,但沙丁魚離開海水後很容易死掉。為了延長沙丁魚活命期,當地漁民將幾條沙丁魚的天敵鯰魚放在運輸容器裡。為了躲避鯰魚的吞食,沙丁魚在有限的空間裡快速遊動,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經濟學上講的鯰魚效應。就好像在黃鱔盆裡放泥鰍一樣,利用泥鰍的活性使黃鱔運動而保持活命期。
啟示:在適度的緊張中才能更好地發揮能力;其餘的領導要充分利用好組織中的「鯰魚」,如果不好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則常常會起相反的作用。在幹部的設置上若能將這些人提拔到適當的領導崗位,就會產生鯰魚效應,使活動容易開展,使業務開展更為順利。
牛鞭效應 (Bullwhip Effect)
是指營銷過程中的需求變異放大現象。比如在供應鏈上,一種需求信息流從最終客戶端向原始供應商端傳遞時,無法有效地實現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級放大,導致了需求信息出現越來越大的波動。這種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圖形顯示上很像很一根甩起的趕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牛鞭效應。在牛鞭的根部(下遊,客戶端)的一端只要有一個輕微的抖動,傳遞到牛鞭的末梢端(上遊,供應商)就會出現很大的波動。
啟示:越往上遊,變化就越大,距終端客戶越遠,影響就越大。這種信息扭曲如果和企業製造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疊加在一起,將會導致巨大經濟損失。
鳥籠效應 (Birdcage Effect)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裡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裡。這就是鳥籠邏輯。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人們會問:「那麼,你要一個鳥籠幹什麼?」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
啟示: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採取慣性思維。所以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
棘輪效應(Ratchet Effect)
又稱「制輪作用」,是指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即易於向上調整,而難於向下調整。對於消費者來說,增加消費容易,減少消費則難。一向過著高生活水平的人,即使實際收入降低,多半不會馬上因此降低消費水準,而會繼續保持相當高的消費水準。即消費「指標」一旦上去了,便很難再降下來,就像棘輪一樣,只能前進,不能後退。
啟示:在計劃體制下,企業的年度生產指標根據上年的實際生產不斷調整,好的表現反而由此受到懲罰——今後的指標加碼。因此許多生產單位的領導用隱瞞生產能力來對付計劃當局。
破窗效應(Break Pane Law)
這是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建築物的一塊窗戶玻璃,而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和擴大。也就是說環境會對人們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誘導性的影響。
啟示: 在管理中,管理者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個別的、輕微的,但觸犯了公司核心價值的「小的過錯」,並堅持嚴格依法管理。「千裡之堤,潰於蟻穴」。不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就可能會帶來無法彌補的
馬太效應 (Matthew Effect)
《聖經》中「馬太福音」一章裡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美國著名哲學家羅帕特·默頓發現了同樣的現象,即榮譽越多的科學家,授予他的榮譽就越多;而對那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對其作出的成績往往不予承認。這種現象被命名為「馬太效應」——即任何個人、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啟示:要對員工一視同仁,要克服明星效應和名人效應。給一般人的同等成績給與肯定和表揚。這樣才能鼓勵新鮮血液的成長。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期待效應」、 「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指的是: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人們通常用這樣來形象地說明皮格馬利翁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
啟示:積極的期望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消極的期望則使人向壞的方向發展。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任用別人,就應該相信別人的能力,給別人傳達一種積極的期望。古人說「用人不疑」,也就是這個道理。
習得性無助效應 (Learned helplessness.)
習得性無助效應最早有奧弗米爾和西裡格曼發現,後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簡單地說,很多實驗表明,經過訓練,狗可以越過屏障或從事其他的行為來逃避實驗者加於它的電擊。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預期(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且不可控制的電擊(如電擊的中斷與否不依賴於狗的行為),當狗後來有機會逃離電擊時,他們也變得無力逃離。而且,狗還表現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喪和壓抑,主動性降低等等。
啟示:人如果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就成為了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悲哀。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把自己的眼光在開闊一點,看到事件背後的真正的決定因素,不要使我們自己陷入絕望。
層遞效應 (Layer Effect Delivery)
也叫「門檻效應」。 這一效應的基本內容就是由低要求開始,逐漸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小要求後,如果他人在此是基礎上再提出一個更高一點的要求,那麼,這個人為了認識上的統一,或為了給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就傾向於接受這個更高的要求。這樣依層次地逐步提高要求,可以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
啟示:層遞效應是一種頗為有效的心理引導技巧。在員工管理中,如運用得當,有助於達到預期的引導目的。
蘑菇效應(Mushrooms Effect)
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蘑菇效應」。
蘑菇效應很形象地詮釋了多數人的工作經歷:一個剛參加工作的人總是先做一些不起眼的事情,而且沒有能夠受到重視。當他默默無聞地工作一段時間後,如果工作出色就逐漸被人關注並得到重用;如果工作不出色就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人遺忘。
啟示:從某種觀念上講,這種 「 蘑菇經歷 」 不一定是什麼壞事,因為它是人才蛻殼羽化前的一種磨練,它可以消除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從而使人更加接近現實,能夠更加理性地思考和處理問題,對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