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稱中國的政府與企業關係面臨十大轉變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3月17日電 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魏傑認為,中國的政企關係面臨「十大轉變」。北京日報今天在其「理論周刊」中發表魏傑的觀點。

  魏傑指出,與以往中共的會議報告相比,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沒有把國有企業作為一個標題提出來,而是探討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這實際上是從更高的層次來考慮企業的問題,即重新界定政府和企業的關係。

  魏傑認為,與原來相比,未來政府與企業關係將出現如下新的轉變——

  第一,政府不再作為對企業進行資源配置的主體。

  資源配置的主體是市場,不是政府,即便有一些資源需要政府配置,政府也不能採取行政的方式,而要採取市場的方式。一般人認為有三種資源政府還要統一配置:土地、公共建設項目、政府消費。三者都要採取市場化的方式:土地不能批給,必須拍賣;公共建設項目不能審批,而要招標;政府消費必須走向政府採購。

  第二,政府不再是企業制度設計的主體。

  企業制度的設計主體應是企業本身,政府主要職責是搞好企業外部環境。「公司法」應修改,本該企業做的事,卻在由政府做,這必須改變。

  第三,政府不能再作為國有產權的代表存在。

  政府作為國有產權的代表存在,會導致有的企業有政府背景,有的企業沒有政府背景,這是一種不公平競爭。

  第四,政府對企業剩餘的收取要有服務意識。

  所謂剩餘的收取,就是收稅、收費。政府到底收多少稅和費,要由政府提供的服務決定。2001年好多企業反映稅率太高,但最終稅率依然居高不下,其理由是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很快,這引起全世界的譁然。因為任何國家稅率調整都不是根據國民生產總值變化,而是根據服務好不好來收。中共十六大報告對此作了清楚的界定。

  第五,政府對企業的擠出效應必須受到約束。

  政府和企業都在投資,在投資項目一定的條件下,政府投得多就把企業擠出去了,這就是擠出效應。一般來說,政府應提供公共產品,商務投資應交給企業來做,不收費的項目政府才可以幹,否則無法處理好政府與企業的關係。

  第六,政府最終是為企業服務的。

  政府是公共部門,是為企業服務的,如果這個關係界定不清楚,企業就難以快速發展,全面小康社會也很難實現。現在,好多政府部門都沒有轉變過來,它就是喜歡管企業,這是不行的。我們要接受政府是服務性組織的觀念,中共十六大報告反覆強調的一點就是:政府的職責是服務於企業。

  第七,政府對企業的管理應改為備案制度。

  政府應主要制定準入的條件,誰符合條件誰就進,而我們現在是審批制度,所以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要進一步嚴禁繁冗的審批制度,大量的政府審批項目要取消,推廣備案制度。

  第八,政府和企業都是建立在法律基礎上的兩大平等主體。

  政府是依法管理,企業是依法經營,都是以法律為基礎,沒有誰領導誰的問題,是構建在法律基礎上的兩大活動主體,這一條很重要。現在政府對企業的幹預還是太多,導致政府官員自己也很累,連休息日都沒有,但該幹的事沒有幹,而且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第九,不具有司法權力的政府行政機構,不能查封企業的財產。

  政府機構分兩種:一種具有司法權力,另一種則沒有。沒有司法權力的政府行政機構,不能隨便查封企業的財產。我的印象中,人大賦予此權的司法機構就是海關、警察等司法部門,工商稅務都沒有這方面的權力,這是原則問題。不能給政府行政部門過多的司法權,這非常重要。

  第十,企業對政府有完整的法律訴訟權。

  如果政府干預出了問題,企業完全可以起訴政府,有完整的法律訴訟權。這是世貿組織對中國的必然要求。

  魏傑認為,以上轉變對中國企業的發展,會有非常大的促進力量。

相關焦點

  • 中國新十大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是指擁有自己的經濟學範式與原創的經濟學基礎理論的經濟學人。有沒有自己的經濟學範式與原創的經濟學基礎理論是衡量一個經濟學人是否經濟學家的唯一標準。一、林毅夫,提出新結構經濟學,推動了世界發展經濟學的進步。二、孫國峰,提出貸款創造存款理論,顛覆了傳統貨幣信用創造理論。
  • 經濟學家:中國政府債券可能是一種更安全...
    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表示,下一類可能面臨更大壓力的中國國有企業將是所謂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lgfv)。分析師發出警告稱,中國未來可能出現更多債券違約。研究公司TS Lombard的一名經濟學家表示,隨著最近中國出現大量債券違約,投資者應該考慮將資金投入「不太可能違約」的中國中央政府債券。上個月,中國發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國有企業違約事件——投資者通常認為這是一種安全的押注——震驚了信貸市場,令投資者感到不安。
  • 全國13家新聞單位及經濟學家聯合評出 2020年國內國際十大經濟新聞
    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記者趙東東 周武英 劉超)12月29日,由經濟參考報主辦,全國13家新聞單位及特邀經濟學家聯合評選出2020年國內十大經濟新聞和國際十大經濟新聞。這一評選活動旨在全方位多視角梳理盤點2020年發生的國內、國際經濟新聞熱點,力求掌握政策脈搏,洞悉經濟走向。
  • 8位首席經濟學家把脈中國經濟:過分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引發房地產...
    與會首席經濟學家認為,當前,受外部環境變化和國內需求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挑戰。面對經濟下行壓力,2019年的宏觀經濟政策應當更加積極,但過分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引發房地產泡沫。因此,積極的政策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能過於保守,保持弱刺激力度。
  • 英國面臨30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英經濟學家呼籲:向中國學習
    來源:金十數據據央視新聞4月16日最新消息,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發布報告稱,今年英國經濟可能會萎縮13%。據了解,英國方面預估,2020年第二季度英國經濟將萎縮35%,失業率將達到10%。對此,英國表示,英國經濟將會面臨很艱難的局面。這將會是300年來英國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 法國經濟面臨困境 謹防企業破產和裁員潮
    來源:海外網法國經濟部長布魯諾·勒梅爾(法新社)海外網1月8日電當地時間7日,法國經濟部長布魯諾·勒梅爾警告稱,2021年初法國經濟仍將面臨困境,今年破產企業或將超過2020年。據法國BFM電視臺報導,布魯諾·勒梅爾7日與智庫蒙田研究所舉行視頻會議時表示,2021年初法國經濟仍將面臨困難,最難的階段就在面前,「我們要經歷異常艱難的幾周乃至幾個月。」他警告稱,未來幾個月的經濟前景黯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2021年破產企業數量可能超過2020年,但政府將繼續全面支持陷入困境的行業,努力擴大對企業的援助,提高對貧困家庭的支助。
  • 任進: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與法治政府建設
    [摘 要] 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在此基礎上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並以法治方式推進。
  • 印度針對多款中國App發布禁令,印度經濟學家:可能引火燒身
    近日,新德裡突然禁用了包括TikTok(抖音海外版)、微信在內的59款中國應用程式,印度政府稱這些軟體可能會對其主權和隱私信息安全產生威脅。儘管印方稱該禁令只是一項臨時措施,但還是引起了不小的輿論震動。
  •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中國仍是世界增長引擎
    參考消息網2月4日報導 美國《赫芬頓郵報》網站2月1日刊登《別擔心,中國會保持增長》一文,作者為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經濟放緩不足為怪文章稱,中國經濟將要出現的崩盤再一次成為全球媒體的熱門觀點。
  • 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邏輯與過程邏輯
    (三)以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政府治理方式變革 正如前文所述,政府治理方式直觀地表現在政府與多元主體的關係上,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恰恰也就是調節政市、政社、政民關係的過程。 80年代中後期,政府職能轉變改革走上了快車道:1984年中央正式把「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作為改革和發展的目標,並明確提出要「實行政企職責分開,正確發揮政府機構管理經濟的職能」,這是官方文件中首次觸及「政府職能」這一概念;1986年中央「關於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正式將「政府職能轉變」作為獨立的概念表述出來;1987年,黨的十三大要求政府轉變管理企業的方式,提出「使政府對企業由直接管理為主轉變到間接管理為主
  • 首席經濟學家前瞻2021:中國經濟將持續復甦
    與此同時,經濟學家們提醒,需要警惕中國經濟復甦過程中的債務可持續化問題,以及全球大放水下捲土重來的通脹和資產泡沫衝擊等。  需求拉動經濟持續復甦  在經濟學家們看來,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黑天鵝」,中國應對得當,經濟在全球率先復甦,並將有望持續復甦。
  •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經濟學家錢穎一:類比企業,現代大學應如何...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經濟學家錢穎一:類比企業,現代大學應如何治理?】經濟學家錢穎一:類比企業,現代大學應如何治理?錢穎一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教育與大學的關係有如經濟與企業的關係,大學治理可以類比於公司治理,分為外部治理和內部治理。其中,內部治理涉及兩類問題:學術問題和行政問題,兩者相互關聯,但最終還是資源配置問題。他認為,大學內部治理應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在學術問題上必須教師治學;第二,行政問題應該職業化管理,並以中國、歐洲和美國的大學作為實例,進行了說明。
  • 法報稱美對「中國攻勢」陷入防禦
    參考消息網9月30日報導 法國《費加羅報》9月28日刊登題為《中國經濟在減速,美國則處於衰退當中》一文。作者為法國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尼古拉·巴韋雷。文章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國的國事訪問,深化了中美這兩個將決定21世紀世界走向的大國間的對話。但是這種面對面交流呈現出了一種不對稱的狀態。
  • 韋森:經濟學家應成為政府職能無限擴張的反對者
    天則經濟研究所等國內十餘家學術機構將召開「科斯與中國」學術研討會,為科斯教授祝壽。搜狐財經作為本論壇的獨家網絡合作夥伴,將全程直播本次研討會。以下是搜狐財經的現場報導:韋森:我發言的題目是經濟學家與政府,首先祝賀我們當代經濟學中的百歲老人科斯先生的百歲華誕。
  • 管清友:未來十年對中國非常關鍵,我們面臨科技突圍的驚險一躍
    目前中國外部環境的變化,可以從經濟維度和政治維度兩個層面來看。■ 經濟維度:全球經濟的長期失衡十幾年前,經濟學家們已經在討論全球經濟失衡可能給大國關係帶來的變化。我個人認為未來十年對中國而言非常關鍵,中國面臨著驚險的一躍,但是我們的基本盤還是比較紮實的。對於普通人而言,未來考慮家庭財務安排、個人投資,包括對國內經濟狀況的思考,都要充分考慮外部環境。
  • 王浦劬:論轉變政府職能的若干理論問題
    而政府治理的現代化,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多主體共同治理,形成「一元主導、多方參與、協同治理、交互作用」的基本格局和體系結構,並且提升相關主體的治理能力。[17]第三,政府治理現代化取向要求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的結構性共治,這一取向在政府職能轉變的實施抓手層面上,特定地體現為把政府原有的特定職權轉化或者說還原為公民有序參與治理的權利,並且實現政府治理權力與公民參與權利兩者的有機有效結合,由此,政府職能轉變在國家治理和政府治理現代化層面上獲得權力與權利結構性構建和結合的協同共治意義。
  • 林毅夫、楊小凱、張五常……誰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中國經濟學家?
    2010年之前獲此榮譽,然而期待落空,他才改口稱,可能需要一到兩代人的時間,「那就是我的學生,或者是我的學生的學生的事了」。而中國政府扶貧投入之巨,在西方絕無可能。這也是新結構經濟學式的扶貧理論無法進入諾獎評委會視野的原因。
  • 美媒:十大經濟學家預測百年後世界 有借鑑價值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國《商業周刊》3月11日消息稱,倫敦經濟學院的伊格納西奧·帕拉西奧斯—韋爾塔(Ignacio Palacios-Huerta)在其編輯的新書《100年之後:領頭經濟學家預測未來》中邀請了十位經濟學家撰文,預測百年之後的世界將是如何。報導認為,這些預測非常有價值甚至是必要的,以下是這十大經濟學家的預測。
  • 經濟學家研討新時代中國轉型發展路徑: 推動質量、效率、動力三大...
    經濟發展由高速轉向高質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新時代的發展要求要以經濟轉型升級為重點,推動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逐步走上高質量、可持續的新路子。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 第一節 依靠改革實現政府職能轉變新常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明確指出:「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實質上要解決的是政府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重點是政府、市場、社會的關係,即哪些事該 由市場、社會、政府各自分擔,哪些事應該由三者共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