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依靠改革實現政府職能轉變新常態

2021-01-09 人民網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 編著

人民出版社 出版

適應經濟新常態,需要在更高層次上實現政府職能轉變新常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明確指出:「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實質上要解決的是政府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重點是政府、市場、社會的關係,即哪些事該 由市場、社會、政府各自分擔,哪些事應該由三者共同承擔。 」在經濟新常態下,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政府職能轉變新常態,這對於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深入推進簡政放權

第一,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門會議上肯定了簡政放權一年來的成績,並特別強調,要繼續推進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尋租」空間,從體制機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風的漏洞。 2013年以來,新一屆政府先後取消和下放了 7批共 6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同時修訂了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改革商事制度,減少、整合財政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大力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清理並取消資質資格許可事項和評比達標表彰項目。這些措施對減輕企業負擔、激發企業和市場活力具有重要作用。今後要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突破利益藩籬,切實放權於市場和社會。

第二,不斷提高簡政放權的含金量。 2014年 7月 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要增大簡政放權的含金量,加緊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儘快放開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加快服務業有序開放,放開製造業準入限制。經過 10年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可以說容易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都改革完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深入推進簡政放權,關鍵就是要堅持問題導向,將這些束縛經濟社會發展、含金量高、突破價值大的權力取消和下放出去,真正實現「政 府的自我革命」,激發市場內在動力和活力。

第三,建立完善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各級政府在全面摸清正在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政府權力清單制度,真正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制定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負面清單以外的,各類市場主體皆可依法平等進入,做到「法無禁止皆可為」。

二、切實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管」和「放」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如何做好「放」「管」結合、「放」「管」並舉是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重大挑戰。「管」,就是事中事後監管,是當前改革面臨的一大短板,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監管理念不到位。很多政府部門「會批不會管」「對審批很迷戀,對監管很迷茫」,對事中事後監管既不熟悉也不熱衷,導致以批代管、以費代管和以罰代管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存在。二是監管體制不健全。一方面,多頭監管、權責不對應問題嚴重,監管職責既交叉又缺位;另一方面,監管能力不足,信息不對稱現象普遍存在。三是監管方式不科學。監管部門較多採用「靜態式」「運動式」的監管方式,平常監管不嚴,無心顧及問題隱患,問題暴露後才一擁而上。

政府職能轉變的新常態要求必須加強事中事後監管,這需要在四個方面上下功夫。第一,提升政府監管意識,落實監管責任。重點是改變重審輕管、有權無責的現象,做到權責對應,切實將監管責任落實到部門、落實到崗位、落實到人頭,從根本上破除「懶政」「怠政」思維,清除「監管認知盲區」。第二,完善制度建設,創新監管方式。

一方面是建立以風險管理為基礎的預防性制度體系,例如市場主體信用體系等,通過相關制度約束市場主體的行為,提高違法成本。另一方面是建立以隨機抽查為重點的日常監督檢查制度,公開監管執法信息,完善市場監管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填補監管縫隙,堵住監管漏洞。第三,鼓勵社會監督,強化行業自律。一方面鼓勵社會公眾,尤其是利益相關方參與社會監督,提升公眾的維權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另一方面,加強行業自律,依靠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強化事中事後監管。第四,加強監管研究,放管同步推進。國務院明確要求,在行政審批改革過程中,對取消下放的每一個項目都要同步研究、同步提出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的措施,並同步落實。對予以取消或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如果下一步事中事後監管措施不明確、不具體、操作性不強,應當暫緩取消下放,否則又會回到「一放就亂」的老路上,影響改革成效。

三、健全宏觀調控體系

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要求,需要按照內在經濟規律,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保持區間調換彈性,切實發揮政府在管宏觀、抓大事、議長遠、謀全局方面的作用,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第一,完善宏觀調控思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影響,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傳統宏觀調控思路更多強調的是速度和規模的指標,最關注 GDP、物價、貨幣供應、信貸投放、財政收支等數據。經濟新常態下,宏觀調控重點關注經濟發展質量、效益以及經濟之外的民生、生態等指標,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部分,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各項工作。

第二,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健全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的宏觀調控體系,推進宏觀調控目標制定和政策手段運用機制化,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產業、價格等政策手段協調配合,提高相機抉擇水平,增強宏觀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經濟新常態下,要探索區間調控和定向調控相結合的新的宏觀調控方式。定向調控是區間調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間調控的深化。實施定向調控,就是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精準發力、定向施策。綜合運用區間調控與定向調控,既調控經濟總量,又調控經濟結構,既強調結果的有效性,又注重調控過程的精準性,是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創新宏觀管理的實現形式。

四、創新行政管理方式

第一,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行政執法改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行政執法體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推進綜合執法,完善市縣兩級政府行政執法管理,嚴格實行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同時,要堅持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在行政執法領域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必須強化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意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改變行政執法隨意性強、規範性弱等問題,提高行政執法公信力。

第二,依靠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市場監管。激發企業和市場活力,必須加強市場監管,創造公平競爭和運轉有序的市場環境。 2014年 6月,國務院出臺了《關於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有關部門也在抓緊制定有關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制度措施。通過建立企業信息公開制度、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等方式,創新和完善行政管理方式,推動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監管有力的市場監管體系。

第三,積極開展政策措施第三方評估工作。為把政府職能轉變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新一屆政府針對重要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在監督的基礎上引入第三方評估,這是行政管理方式的重大創新。持續開展針對政策措施的制定前、實施過程和落實情況的第三方評估工作,對暢通政策渠道、完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五、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公共需求快速增長與公共服務供應不足之間的矛盾。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特別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措施,也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目標,應當從三個方面重點切入。

第一,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提高公共服務總體水平。政府應當完善社會保障、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的職能配置,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做到政府公共服務職責不「缺位」。同時,將政府公共服務職責法治化,明確政府公共服務的權責體系,消除政府怠於提供公共服務的隨意性。

第二,加大公共投資,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國際經驗表明,高速增長期結束並不意味著中速增長期會自然到來。在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的過程中,政府應當把握底線思維,穩定經濟增長,防止經濟出現斷崖式下滑而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公共領域投資是穩增長的有效手段,重點增加公共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投資,提高公共產品的總量與質量,使公共服務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

第三,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構建多元化、社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核心是將政府職能轉到為市場、為社會主體創造平等競爭環境和提供服務上來。對市場和社會能夠生產和提供的公共產品,要放開公共服務市場,允許和鼓勵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參與其中,利用市場和社會機制完善資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務數量和質量,形成市場和社會提供、政府購買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

六、優化政府組織機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要處理好大和小、收和放、政府和社會、管理和服務的關係。大部門制要穩步推進,但也不是所有職能部門都要大,有些部門是專項職能部門,有些部門是綜合部門。綜合部門需要的可以搞大部門制,但不是所有綜合部門都要搞大部門制,不是所有相關職能都要往一個筐裡裝,關鍵要看怎樣擺布符合實際、科學合理、更有效率。 」

優化行政權力結構與運行機制是政府職能轉變的保障。這就要求政府職能轉變必須同步推進政府組織機構優化,使其服務於政府職能轉變。優化政府組織機構設置應當按照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原則,科學配置行政職責,完善行政權力結構,規範行政權力運行機制,推動形成權責統一、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為形成科學、穩定、高效、廉潔的行政權力配置結構和運行機制奠定基礎。同時,從法治的高度規範政府組織機構設置,將優化進程規範化、制度化,避免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的隨意性,打破機構設置、人員配置「膨脹—精簡—膨脹」的惡性循環。

相關焦點

  • 王浦劬:論轉變政府職能的若干理論問題
    1988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即確認政府「機構改革主要著眼於轉變職能。」[1]此後,轉變政府職能,一直被確認為改革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的核心命題和第一要務。
  • 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論邏輯與過程邏輯
    [1]作為總覽全局的發展目標,如何切實有效地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成為推進各項體制機制改革的立足點與歸宿;而兼顧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政府職能轉變,無疑是關鍵所在。 第一階段的改革,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項內容:其一,明確「政府職能」從「國家職能」中脫離出來成為考察一系列相關問題的理論前提。這一時期進行的機構改革,也無疑是以強化經濟管理能力為目的的。這項內容著力於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強化政府在經濟管理方面的能力。其三,對於企業的管理方式,要改變單一的行政管理模式,過渡到行政、經濟、法律多手段並用,從以直接管理為主轉變到以間接管理為主。
  • 任進: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與法治政府建設
    為此,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一、進一步簡政放權 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的基礎。
  • 專家:落實好《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五大建議
    與會人員緊緊圍繞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和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歷史背景、主要內容、重要舉措和重大意義,開展了深入研討,並就如何落實好《方案》,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制定一個好《方案》不容易,貫徹落實好《方案》更不容易。
  • 石亞軍:當前推進政府職能根本轉變亟需解決的若干深層問題
    顯然,新一輪取消下放的審批事項,並不完全是在以往徹底取消下放後新產生的審批事項,許多審批事項恰恰被隱藏在以往改革成果的總結中。以往改革的必要性繼續成為新一輪改革的必要性,這種不理想情形表明,在以往的審改中,有的政府或者部門的確走的是內涵式改革道路,而有的政府或者部門卻走了外延式改革道路。
  • 推進政府職能精細化管理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途徑
    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暉在市政府召開全體(擴大)會議說: 把精細化管理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方法來推行,把實現今年目標作為爭取主動的重要環節來落實。那麼,怎麼把精細化管理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方法來推行呢,筆者認為,要把握以下幾點:一、政府管理需要精細化  精細化管理思想,源於企業管理,最早由美國人泰勒提出。這位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的學者從事過學徒、雜工、技工、技師、維修工長、總工程師。1911年,泰勒發表《科學管理原理》一書,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本涉及精細化管理的著作。
  • 唐良智在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第一次全體...
    重慶日報訊 (記者 羅靜雯)5月12日,市政府召開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出席會議並講話。他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府職能深刻轉變,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動力。
  • 5月8日 國內理論動態:政府職能轉變的四大重點
    【國務院機構改革】按照中央統一部署,本輪國務院機構改革關於政府職能轉變明確了四大重點。即在推進職能轉移、職能下放、職能整合之外,還要求推進「職能加強」。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韓保江:  現在有很多人在談論政府職能下放或是轉移,這的確是問題的一方面。但在另一方面,一些本該加強的職能也應得到加強。
  • 國家教育治理職能重心的轉變
    不同時期英國國家教育治理職能重心的轉變,以及英國國家與地方在教育治理體系中關係的變化,表明英國中央教育行政的職能已經從管控型政府,到「夥伴關係」的政府,再到服務型政府職能部門的轉變。英國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重新放權於地方教育當局,加強與鞏固中央與地方在教育治理體系上的服務型政府職能建設,對我國深入推進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具有借鑑價值。
  • 用良法規範政府職能
    開欄的話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180多項對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舉措。這些舉措中有哪些亮點?如何推進這些舉措落實?本報從今天起推出《專家信箱·我看依法治國新舉措》欄目,對讀者提出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解答,敬請關注。
  •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 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 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 原標題: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
  • 機構改革的歷程及其內在邏輯
    我國機構改革經歷了三個階段或三種形態,以改革開放作為分割點,之前機構以「權力收放」為導向,呈現「精簡—膨脹」怪圈;1988年明確機構改革主要著眼於轉變政府職能,並逐步跳出「循環怪圈」;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徵程,肩負新使命新任務,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必然,機構與行政體制改革進入新階段。
  • 專家: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用良法規範政府職能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對規範和轉變政府職能提出了兩項要求:一是政府職能法定化,即「完善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二是制定並遵循良法,即「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
  • 2003年:政府機構改革「第五波」 - 經濟參考網
    改革方案特別提出了「決策、執行、監督」三權相協調的要求。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29個組成部門經過改革調整為28個,不再保留國家經貿委和外經貿部,其職能併入新組建的商務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時,設立國資委指導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設立銀監會加強金融監管。  自1982年國務院機構改革開始,國務院已經歷六次較大的機構改革。
  • ...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第二集《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解說詞
    【同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楊偉民   社會各界,市場,各級地方政府,甚至包括在部門當中,都有一些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在2013年的時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在部署第二年經濟工作當中,就用了「新常態」這樣一個提法。  【解說詞】  「新常態」,在2013年的現代漢語詞典裡,還找不到這個詞。
  • 海墾大膽探索辦社會職能改革 創造典型
    海南日報海口10月9日訊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倪德馨)在近日揭曉的全國農墾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工作2018年度年中考核評估結果中,海南農墾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工作第三次位居全國各墾區之首。農業農村部高度評價海南農墾,稱「海南農墾改革為全國樹立了一個標杆」,特別是在辦社會職能改革上大膽探索,創造了改革的典型。
  • 綜合執法改革職能優化有哪些內容?「綜合」執法改革的核心目標是...
    根據以上規範依據的描述,相對集中行使處罰權,是根據《行政處罰法》第16條的規定對執法工作體制進行的改革,其核心是將不同行政部門行使的法定行政處罰權,經批准後調整由一個部門來集中行使。而綜合執法,是以相對集中行使處罰權為制度基礎,以清理整頓行政執法隊伍為手段,涉及政府職能轉變、機構調整、人員精簡等方面的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和創新。
  • 關於「新常態」,明白這4點就夠了
    「新常態」這一表述,精準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階段轉變的重要特徵。  二、引領新常態的行動指南: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不僅找準了改革發展穩定,以及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之間的平衡點,而且是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引領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方向發展的「組合拳」,回應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本質要求;新發展理念直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具有強烈的問題導向,為我們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
  • 當下中國股市的坐標:新常態將成為A股新邏輯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這,也是股市的邏輯。  「新常態」語境下,微觀層面「以增速換質量」的效果已經顯現,並且成為近期A股牛市的一大推動力。
  • 中央經濟工作會明確要求實現經濟發展的「兩個轉變」
    16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許多重要的新信息。   繼續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會議認為,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繼續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立足全局,突出重點,扎紮實實開好局。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兩個轉變,即從高速增長轉為平穩增長,從規模擴張式發展轉為質量效益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