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政府機構改革「第五波」 - 經濟參考網

2021-01-09 經濟參考網

  2003年3月11日《經濟參考報》頭版刊登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見證了第五次政府機構改革。

  當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改革方案特別提出了「決策、執行、監督」三權相協調的要求。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29個組成部門經過改革調整為28個,不再保留國家經貿委和外經貿部,其職能併入新組建的商務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時,設立國資委指導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設立銀監會加強金融監管。

  自1982年國務院機構改革開始,國務院已經歷六次較大的機構改革。國務院的工作部門已由100個精簡至2008年的27個。

  回顧國務院機構改革歷程,幾乎每一次改革都伴隨著政府職能的戰略轉變。1981年,國務院擁有100個工作部門,達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機構數量的最高峰,而臃腫的管理機構在當時已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1982年3月8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問題的決議。這次改革使得國務院的部門從100個減為61個,人員編制也從5.1萬人減為3萬人。

  1988年,面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問題,第二次機構改革再次啟動。1988年4月9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新一輪機構改革方案,著重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由直接管理為主轉變為間接管理為主,並強化宏觀管理職能,淡化微觀管理職能。通過改革,國務院部委減為41個,直屬機構減為19個,非常設機構減為44個。

  1993年3月22日,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方案實施後,國務院組成部門、直屬機構減少到59個,人員減少20%。

  1998年3月,為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更為深入和廣泛的第四次機構改革拉開帷幕。根據改革方案,國務院不再保留的有15個部委,新組建的有4個部委,更名的有3個部委;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減少到29個。

  最近一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也就是第六次機構改革,發生在2008年。此次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和理順部門職責關係,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合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職能,加強能源環境管理機構,整合完善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行業管理體制,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與整合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

    相關連結: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

相關焦點

  • 機構改革的歷程及其內在邏輯
    一、「權力收放」為導向的機構改革與「精簡—膨脹」循環怪圈 為加強中央集權和統一領導指揮,1952年撤銷大行政區,1954年正式建立以「國務院」為中心的政府層級體系,同時,根據經濟管理的需要,初步建立了以政企不分、按行業或產品設置管理機構,並實行部門管理為特徵的中央高度集權的行政管理模式。1956年,國務院機構達82個,其中經濟管理部門為51個。
  • 環保大部制再上討論日程 「三不管」需迫切解決 - 經濟參考網
    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李慶瑞在會議總結時強調,環保行政管理體制的創新包括:界定環境管理的職能定位,加快政府的職能轉變,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務轉移出去,把該由政府管理的事務切實管好;積極推動環境保護的大部制,具體到省、市、縣級就是「大廳制」「大局制」,努力從機構設置、制度建設上解決職責交叉。
  • 為什麼要進行機構改革?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自改革開放至今,我省共進行了5次政府機構改革。本次機構改革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第一次。為什麼要改革?這次改革有何不同意義?改革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據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政府機構進行過的多次改革,都具有某種意義上的階段性和過渡性特點,改革後政事不分、職責關係不順、行政效率不高以及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等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2001年我國加入WTO,對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的要求越來越顯得迫切。
  • 美國修改GDP統計方法或將顛覆歷史 深度報導——經濟參考網
    新標準與國際接軌 將在世界範圍內推廣  事實上,美國此次修訂GDP統計方法不僅是自1929年以來的第14次調整,某種程度上也是與國際接軌,響應了國際通行的第五版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所提的最新建議。
  • 讓機構改革發生「化學反應」
    正因如此重要,機構改革不能只是物理上的重新拼裝,更要在人員融合、職能整合上有連鎖反應,產生「化學反應」。  「爆發」熱情去聚焦主責主業。不立不破、先立後破,推動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堅持中央和地方一盤棋,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相協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改革全過程。從上到下的機構改革,精兵簡政、撤組合併,打破原樣重新「組裝」,責職業務也發生變化。
  • 新廳局亮相、地市機構改革啟動!山東機構改革改了啥 | 關鍵詞看2018
    省發展和改革委加掛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辦公室牌子。省自然資源廳加掛省林業局牌子。省水利廳加掛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牌子。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機構改革工作據了解,10月底前完成了新組建部門領導班子配備、掛牌、人員轉隸工作。
  • 烏魯木齊甘泉堡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區) 機構改革方案 - 烏魯木齊...
    烏魯木齊甘泉堡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區) 機構改革方案 2019-10-29 17:35:22 來源:烏魯木齊人民政府 閱讀:
  • 本輪機構改革的主要特徵與方式
    與以往歷次機構改革相比,這次機構改革在操作層面的重要特徵是改變了以往搞機構精簡、搞機構整體合併的思路,不簡單追求「部門越大越好」,而是尋求機構職能優化,力圖實現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 3月19日,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第八輪機構改革由此全面拉開序幕。
  • 第一節 依靠改革實現政府職能轉變新常態
    2013年以來,新一屆政府先後取消和下放了 7批共 6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同時修訂了政府核准的投資項目目錄,改革商事制度,減少、整合財政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大力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清理並取消資質資格許可事項和評比達標表彰項目。這些措施對減輕企業負擔、激發企業和市場活力具有重要作用。今後要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突破利益藩籬,切實放權於市場和社會。 第二,不斷提高簡政放權的含金量。
  • 推動黨和國家機構在改革中發生「化學反應」
    原標題:推動黨和國家機構在改革中發生「化學反應」 2019年7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結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決策部署的一個重要舉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大動作,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次集中行動。
  • 「十三五」時期政府會計改革成果豐碩
    建立強力有效的組織保障機制記者從財政部了解到,政府會計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內容豐富,涉及領域眾多,政策性強,實施難度大,需要多方配合、協同推進。因此,在改革推進伊始,財政部在建立組織保障機制方面下足功夫。2015年,財政部成立政府會計準則委員會,旨在組織上形成強有力的協調機制,統籌協調政府會計改革,保證改革順利推進。
  • 中國大踏步構建服務型政府(發布與解讀)
    機構改革是一場自我革命。改革開放至今,國務院機構進行了8次改革,組成部門(部委)由52個降至26個(不含國務院辦公廳),政府效能不斷提升。相關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近40年的政府機構改革形成了一種基本邏輯和成功經驗,那就是始終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轉變政府職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為目標。
  • 長生生物在2003:那場改制是如何發生的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報 記者 王雅潔 遊叢瑞十五年前的2003年12月,當時正由國資控股的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長春高新)召開了一場具有特殊意味的董事會。在這次會議上,長春高新審議通過了擬轉讓該公司持有的控股子公司,也就是長生生物59.68%股權的議案。
  • 黃範章:改革「趑趄不前」病灶不在政府主導
    這種看法實際上是把「政府主導」與政企不分等問題混淆了。所謂經濟改革進程「趑趄不前」的病灶,不在於「政府主導」「政府主導」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中的一大推動力,也是東亞經濟「崛起」中一大特徵。所謂「政府主導」,是指政府主動創導體制改革、培育市場體系,與完善市場法制建設,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城市化)進程,並確保經濟得以較快、平穩、均衡地發展。所謂我國經濟改革進程「趑趄不前」,其病灶不在於「政府主導」,而在於「政企不分」和政府未「瘦身」,至於「市場主導」也不應是可取的選項。我國惟一的正確選擇,就是實行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實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跟市場經濟相結合」。
  • 2003年全國藏學研究論文資料要目索引(上)
    -23一切為了牧民增收—我區加快農牧區工作述評: 周明江《西藏日報》2003-1-24政府工作報告—2003年1月10日在西藏自治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列確《西藏日報》2003-1-29西藏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2003年1月14日在自治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土登才旺《西藏日報》2003-1-31西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03年1
  • 非洲疫情全球第五波?
    這幾天上的最厲害的是俄羅斯和巴西,差不多每天以上萬的新增引領著疫情第三波。而同時印度以每天好幾千的新增引領著即將爆發的第四波,同時呢非洲大陸也在默默地蓄勢待發有可能成為第五波,根據公開的數據非洲昨天新增的感染人數是3552例,總確診人數接近6萬人,作為一個人口超過12.8億然後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公裡的大洲來說這個數據不算什麼。
  • 國稅地稅機構合併改革需統籌協調處理好四大稅收關係
    視覺中國 資料2018年3月由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要求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雖然自上而下、按標準設置具有統一性和規範性的優點,但在現行體制下,先前由地方政府下達的地稅系統機構人員編制有行政編制、事業編制和非行政事業編制,情況較為複雜;運行經費則根據地方經濟發達程度、財政財力情況,差異也較大。國稅系統機構運行經費雖由國家稅務總局下達,但不足部分仍需由地方政府補充。
  • 我的改革開放詞典:經濟篇
    這一期的主題是:經濟篇 改革開放40年,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讓我們從熱詞中感受中國經濟波瀾壯闊的40年發展歷程。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是指從傳統的政府機關(government organs)、國有企業(State-owned enterprises)、事業單位等跳出來,自由謀生。隨後就出現「經商」一詞,將個體戶(self-employed entrepreneur)、港資企業、外資企業(foreign enterprise)等都歸到這一範圍。
  • 改革開放四十年大事記:改革開放到現在發生了哪些大事
    3月8日 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問題的決議》。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對國務院機構實行大範圍裁減、合併。  3月31日 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  8月17日 中美兩國政府就分步驟直到最終徹底解決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問題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通稱八一七公報)。
  • 2018網貸或迎機構改革重大機遇
    2018年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職責整合,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大調整消息,迅速刷遍了各大新聞媒體頭條,成為全國金融界的熱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