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改革開放詞典:經濟篇

2021-01-11 中國日報網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或許,你是改革大潮的親歷者;或許,你是改革開放的同齡人;又或許,你出生長大在新世紀,是改革開放成就的享有者。無論你是誰,對於改革開放40年間發生在家庭內外的各種變化,一定都有切身的感受。

從即日起,我們將不定期推出「我的改革開放詞典」系列,用雙語熱詞為大家盤點這40年來社會各領域發生的變化。

 

這一期的主題是:經濟篇

改革開放40年,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讓我們從熱詞中感受中國經濟波瀾壯闊的40年發展歷程。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經濟組織(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它是我國現階段農村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basic economic system)。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率先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internal reform)的大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解放了我國農村的生產力(productivity),開創了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golden age)。

 

經濟特區 special economic zone

經濟特區是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為探索改革開放(reform and opening-up)之路而設置的一些實行特殊政策、進行特別管理的區域,被譽為中國改革的「試驗田」和對外開放的「窗口」。經濟特區的設置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深入。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喀什和霍爾果斯。此外,我國還設有國家級高新區(national high-tech zone)、保稅區(bonded area)、出口加工區(export processing zone)、保稅物流園區(bonded logistic park)、保稅港區(bonded port area)和綜合保稅區(comprehensive bonded area),幾乎囊括了經濟特區的所有主要模式。

 

下海 venture into business, jump into the business world

下海是比喻詞,指跳入商品經濟、市場競爭(market competition)的「大海」,自主掙扎和生存。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是指從傳統的政府機關(government organs)、國有企業(State-owned enterprises)、事業單位等跳出來,自由謀生。隨後就出現「經商」一詞,將個體戶(self-employed entrepreneur)、港資企業、外資企業(foreign enterprise)等都歸到這一範圍。在下海經商熱潮的帶動下,1984年成為中國現代企業和企業家誕生最為集中的一年,因此有人將1984年稱為中國的「公司元年」,下海、停薪留職(retain the job but suspend the salary)也成為當時的流行語。人們見面時常會用「你下海了嗎?」作為問候語。

 

「三農」問題 issues of agriculture, farmer and rural area

「三農」問題是指農村、農業、農民這三大問題,20世紀80年代後期由我國農村問題學者正式提出(formally raised by researchers on rural issues)。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5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No 1 central document),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2004年至2018年又連續15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以及「三農」問題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socialist modernization)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西部大開發 Western Development

2000年1月,國務院成立了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研究加快西部地區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戰略任務,部署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工作。國務院分別在2001年、2006年和2012年批覆通過了西部大開發「十五」、「十一五」以及「十二五」規劃。西部大開發的範圍包括:四川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雲南省、貴州省、重慶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西部大開發總體規劃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從2001年到2010年,重點是調整結構(adjust structure),搞好基礎設施(focus on infrastructure)、生態環境(environment)、科技教育(technology and education)等基礎建設,建立和完善市場體制,培育特色產業增長點,使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初步改善(improve investment environment),生態和環境惡化得到初步遏制,經濟運行步入良性循環,增長速度達到全國平均增長水平;從2011年到2030年,在前段基礎建設成就的基礎上,培育特色產業,實施經濟產業化、市場化、生態化和專業區域布局的全面升級(all-round upgrade),實現經濟增長的躍進;從2031年到2050年,在一部分率先發展地區增強實力,融入國內國際現代化經濟體系自我發展的基礎上,著力加快邊遠山區(remote mountainous areas)、落後農牧區(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開發,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產、生活水平,全面縮小差距。

 

入世 joining the WTO

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成為其第143個成員。2018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第17年,對於2001年「入世」,中國將其定位為「改革開放進入歷史新階段的標誌(a new stage in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指出,在貨物貿易領域,早在2010年,中國降稅承諾就已全部履行完畢(by 2010, China had fulfilled all of its tariff reduction commitments),關稅總水平降至9.8%。此後中國多次自主降低關稅;在服務貿易(trade in services)領域,截至2007年,中國開放承諾已全部履行完畢,100個服務業分部門已按承諾開放;在投資市場準入(market access)領域,雖然世貿組織並無要求,但過去5年中國兩次修改《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外商投資(foreign investment)限制性措施縮減了65%。

 

南水北調工程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南水北調與青藏鐵路、西氣東輸(West-to-East natural gas transmission)、西電東送(West-to-East power transmission)並稱為我國本世紀初「四大工程」。從1952年毛澤東提出南水北調的偉大構想,到2002年12月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時間整整跨越了半個世紀。南水北調工程主要解決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短缺(water shortage)問題。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從長江調水,總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調水工程(the largest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in the world)。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一期)已經完工並向北方地區調水(transfer water)。西線工程目前尚處於規劃階段,沒有開工建設。

 

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 economic stimulus package

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global financial crisis)全面爆發後,中國經濟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現負增長,大批農民工(migrant workers)返鄉,經濟面臨硬著陸(hard landing)的風險。為了應對這種危局,中國政府於2008年11月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expand domestic demand)、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之後,政府不斷完善和充實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系統完整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有效遏止了經濟增長明顯下滑態勢,在全球率先實現了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中國實行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分為四個方面:一是大規模增加政府投資,包括結構性的減稅(structural tax cut);二是大範圍實施產業調整(industrial restructuring)和振興規劃;三是大力推進自主創新(independent innovation),加強科技支撐;四是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improve social security)水平。

 

自由貿易試驗區 free trade pilot zone

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指在貿易和投資(trade and investment)等方面比世貿組織有關規定更加優惠的貿易安排,在主權國家或地區的關境以外,劃出特定的區域,準許外國商品豁免關稅(duty exemption)自由進出。2018年10月16日,隨著海南自貿試驗區獲批設立,我國目前已有12個自貿試驗區。十九大報告提出,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establishment of free trade port)。自由貿易港是世界上開放程度最高的一種經濟區形式(the world's most open form of economic zone),目前全亞洲只有兩個自由貿易港:中國香港和新加坡。2018年4月,中央宣布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free trade por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

 

新常態 new normal

2014年,中國經濟步入新的運行軌道——「新常態」。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及新常態;同年11月,習近平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首次系統闡述了新常態。習近平說:「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他認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the economy has shifted gear from the previous high speed to a medium-to-high speed growth),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the economic structure is constantly improved and upgraded),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the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driven by innovation instead of input and investment)。

 

滬港通 Shanghai-Hong Kong Stock Connect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啟動,兩地證券市場實現聯通,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和開放進程邁入新時代。自開通以來,滬港通已平穩運行近四年,交易、登記結算、換匯和公司行為等各項業務處理正常。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30日滬港通交易總金額達7.8萬億元人民幣。在滬港通「通車」近兩年後,深港通業務於2016年12月5日正式上線。2017年5月16日,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的「債券通(Bond Connect)」獲批,將與已經開通的「滬港通」和「深港通」股票互聯互通交易平臺並行,彰顯了我國將資本市場全球化的決心。有望今年年內開通的滬倫通(Shanghai-London Stock Connect)是滬港通與深港通的升級版,它在兩地股票可直接雙向交易的基礎上,將首次推出存託憑證(Depository Receipts, DR),這是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又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新型城鎮化 new urbanization;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城鎮化是指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這個過程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城鎮數目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城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進程中,第一產業(primary industry)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第三產業(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比重逐步上升,同時伴隨著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流動這一結構性變動。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infrastructure integ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促進經濟社會發展(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實現共同富裕(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2014年3月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正式發布。2014年12月,國家發改委等11個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的通知》。按照方案明確的時間表,2014年底前開始試點,並根據情況不斷完善方案,到2017年各試點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果,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duplicatable practices);2018至2020年,逐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試點地區的成功經驗(promote the successful practices around the country)。


人民幣「入籃」 RMB inclusion in the SDR; Renminbi joins SDR

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宣布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 SDR)貨幣籃子。新的貨幣籃子於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幣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英鎊之後第五種加入SDR的貨幣。IMF總裁拉加德女士表示,執董會關於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include the RMB in the SDR currency basket)的決定是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裡程碑(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into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它是對中國過去多年來在改革其貨幣和金融體系方面取得的成就的認可(recognition of China's achievements in reform of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ystems)。

 

雄安新區 Xiongan New Area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這是黨中央繼京津冀協同發展(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戰略之後,提出的又一重大的歷史性戰略。2018年4月21日,《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對外發布,《綱要》在「發展定位」部分指出,雄安新區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non-capital function)疏解集中承載地,要建設成為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world-class city cluster)的重要一極、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引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實際上,雄安新區已經是中國第19個國家級新區(state-level new area)。從1992年10月上海浦東新區成立,到2017年4月雄安新區橫空出世,國家級新區25年的發展,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增添了動力,成為了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important engin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雙創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Summer Davos Forum)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當時他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裡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此後,他在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各種場合中頻頻闡釋這一關鍵詞。每到一地考察,他幾乎都要與當地年輕的「創客」(makers)會面,希望激發民族的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和創新基因。


(編輯:劉明 馬文英)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版權說明:凡註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XXX(署名)」的原創作品,除與中國日報網籤署英語點津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不得非法盜鏈、轉載和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561聯繫;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英語點津)」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繫,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本網所發布的歌曲、電影片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與研究,如果侵權,請提供版權證明,以便儘快刪除。

相關焦點

  •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的經濟理論創新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的經濟理論創新 2019年09月18日 09:13 來源:《學術月刊》2019年第3期 作者:黃少安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的經濟理論創新,是指對既有經濟學理論產生重大衝擊
  • 改革開放40年徵文1000字 2018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心得體會
    篇四  一般來說,改革開放是指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以開放為主題的國策。從1978年至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由一個尚有2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與世隔絕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經濟繁榮,有著活躍市場的強大經濟體,並減少了當時世界近1/5的貧困人口。人民生活也伴隨著改革日新月異,物質精神生活不斷豐富,據官方數據表明,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到**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225美元上升到**00美元。2009年,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2萬億美元,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
  • 改革開放40年與我的「考試人生」
    改革開放40年——1978:讓現實告訴未來在我的人生中,有三段關乎「學歷」的考試影響了我整個人生。它們穿越「文革」和改革開放年代,無不映射著時代的光暈和色彩。隨之而來的,有失落也有幸運,而我都經歷過。從影響人生程度看,其中三段關乎「學歷」的考試尤為緊要。它們穿越「文革」和改革開放年代,背後的故事浮現著獨特甚至「另類」,卻又無不映射著時代的光暈和色彩。「文革」中我成了一名工農兵大學生1965年我十二歲,趕上「文革」前最後一次「小升初」統一考試。與當時國際形勢有關,作文考題是「給胡志明伯伯的一封信」。
  • 章振邦:「新編英語語法」是改革開放的產物
    自改革開放以來,章振邦先生和張月祥老師等上外英語系老前輩們有感於我國此前採取的英國傳統語法體系缺陷愈發明顯這一問題,本著「尊重傳統、努力創新、兼收並蓄、與時俱進」的精神,積極投身於面向我國讀者的英語教學語法體系的改革工作。
  • 新一輪改革開放 年輕人一馬當先
    37歲的廖自涵在香港、紐約和新加坡都有代表作,他在事業黃金期更換賽道,看中的是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有可能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試驗田。這裡承擔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自貿區兩項改革開放任務,在全國絕無僅有。廖自涵和他的團隊要在政策、制度的設計上大膽謀篇布局,助力區域的高水平改革開放。
  • 艱苦奮鬥再創業 改革開放再出發
    艱苦奮鬥再創業 改革開放再出發 ——四十位代表委員熱議改革開放四十年 【經濟篇】 關於改革開放
  • 改革開放與中國的變遷
    新中國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及特點,為改革開放與中國的變遷提供了具有縱深的歷史背景。關於改革開放史的分期問題,學界還有不同看法,需要進一步討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指導思想、政治環境、經濟體制、外交政策、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等方面發生了重大轉變。改革開放推進的進程就是直面問題、尋求解決辦法、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積澱了許多改革開放順利推進的經驗。
  • 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的貢獻
    「今天,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主動順應時代潮流,對內啟動改革,對外實行開放,從而在改革與開放的互動中促進了自身的發展。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的成功經驗,符合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不僅對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指導意義,也是中國向世界各國提供的一個切實可行和行之有效的發展樣本和方案。
  • 深圳前海特在哪裡(改革開放新地標(前海篇))
    深圳前海特在哪裡(改革開放新地標(前海篇)) 時間:2013-02-01 來源:
  • 改革開放40年:成就與經驗
    1984年,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喊出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說是枚不勝舉。其中最重要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兩條主線上,一條主線是制度創新方面的成就,另一條主線則是經濟實力方面的成就。
  • 李克強:中國經濟要行穩致遠 動力首先來自改革開放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經濟之聲、中華之聲、華夏之聲現場直播,央廣網同步進行網絡直播。李克強在開幕式上發表演講時說,中國經濟要行穩致遠,不僅要平穩,更要有動力,起碼有三個方面的動力。動力首先來自改革開放。李克強表示,中國30多年快速發展的經驗證明,只要改革不斷推進,中國經濟就會持續前行。
  • 改革開放四十年大事記:改革開放到現在發生了哪些大事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  改革開放四十年大事記  編者按: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招。
  • 改革開放新地標(前海篇):深圳前海 特在哪裡
    核心閱讀 自「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獲國務院批覆以來,「前海」概念,連同周邊金融、地產,成為深圳深化改革開放的新地標 「當年讓我來當局長時,我都不知道它在哪。」1月26日,站在工地的棧橋上,滿頭銀髮卻精神抖擻的前海管理局局長鄭宏傑笑著對記者說。2010年前,前海正如當年的蛇口小漁村,寂寂無名;如今,她是改革開放新地標。 特在「時空」 處在「黃金走廊」軸心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15平方公裡的前海均是填海造地而成。
  • 紀念改革開放30年高端學術論壇暨《改革開放研究叢書》發布會
    這次比較遺憾的是,由於特殊的原因,經濟卷沒有在這次會議上展示給大家。《中國經濟轉型30年》的主編蔡昉教授表示歉意。因為中國改革開放是從經濟啟動的,會單獨開一個會,因為這本書集合了中國最有影響的9位學者,包括傅安康(音)、易綱、陳佳貴、林毅夫等學者。
  • 「僑」這四十年:改革開放刷新的中國印象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四十年來,廣大海外僑胞是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來華投資的先行者和主力軍,是中國面向全球、擴大開放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可以說,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的偉大成就中,華僑華人功不可沒。  「『僑』這四十年」主題徵文活動啟動後,海內外投稿紛至沓來。即日起,一篇篇佳作將陸續刊出,展現華僑華人與中國同行的四十年。
  • 堅持改革開放 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三論紮實做好2021年經濟...
    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堅持改革開放是搶抓新時代重大機遇的具體舉措。強化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調動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才能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細化「放管服」改革。
  • 臺灣同胞參與改革開放 推進祖國統一
    「臺商持續到大陸投資,從中找到了自身的發展空間,也為大陸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還回饋臺灣,對臺灣經濟成長和民眾生活予以滋養。」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表示,40年來,大陸通過改革開放實現經濟高速成長,是世界上少有的經驗。大陸各方面事業都取得同步發展,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鼓足了底氣。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投書媒體說,對大陸改革開放必須給予高度肯定。
  • 張鴻義:見證深圳打響經濟特區金融改革開放的「開山炮」
    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40年來,深圳金融業經歷滄桑巨變,實現歷史性跨越。
  • 「低空開放特區」加快推進空域體制改革
    二、低空開放特區破解空域改革障礙  創辦經濟特區,是黨中央為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現代化建設而做出的重大決策和重大步驟,四十年經濟發展實踐證明,經濟特區的設立,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試驗田和示範作用,成為區域經濟提升發展的重要戰略形式,是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成果結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實踐,創造了以「特區」的形式促進區域經快速發展的先例,開創了先河。
  • 改革開放四十年 | 浦東28年成長記
    浦東和浦西一江之隔,但在開發開放之前,浦東主要是大片的農田和極少數工業,經濟社會發展比較落後,和浦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開發開放浦東,是中國政府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關鍵時期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具體體現在「四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