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40年來,深圳金融業經歷滄桑巨變,實現歷史性跨越。為更全面地回顧和總結深圳改革與發展的經驗,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推出《對話》欄目,與在深圳金融業發展史上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對話,為改革開放再出發提供深刻啟迪和精神動力。
本期《對話》,採訪了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理事長、時任深圳市副市長張鴻義,了解深圳改革開放初期金融政策的發展、引進外資銀行的影響、國有銀行改革的起步、股份制改革探索和創建證券市場等內容,呈現深圳金融改革開放初期的重要歷史節點以及突破性實踐。
//張鴻義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理事長、深圳市原副市長
一、特區建立初期的金融改革問:特區建立之初,為什麼當時搞好金融改革開放是特別迫切的任務?張鴻義:1980年,我國僅有負責人民幣業務的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外匯業務的中國銀行以及負責進出口保險業務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三家金融機構,很難滿足當時改革開放新形勢的發展需要。同時,1980年前的深圳一窮二白,國家首選創辦經濟特區,一方面寄希望於早日改變深圳的舊貌;另一方面也期望深圳經濟特區能為國家探索出一條加快發展的新路徑。因此,實現「對內對外」雙開放、加快探索金融改革開放,成為了深圳市委、市政府首要的發展任務。
1981年6月,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廣東、福建兩省和經濟特區工作會議,研究討論了啟動經濟特區發展的若干政策相關問題。
其中,對金融改革開放明確了三條重要的政策:
1、貨幣流通方面,施行以人民幣流通為主、在指定地區可使用港幣的貨幣流通政策;同時,授權經濟特區和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發行經濟特區貨幣的可行性。
2、引進外資方面,同意經濟特區有選擇、有步驟地引進外資銀行,以此作為嘗試引進外資的重要路徑之一。
3、資金籌措方面,經濟特區建設發展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引進外資,同時依靠國家的信貸支持(包括中國人民銀行的人民幣信貸支持和中國銀行的外匯信貸支持),以及使用出讓土地獲得的收入。
在此政策背景下,1981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和深圳經濟特區政府經過反覆研究和討論,最終選定南洋商業銀行作為引進外資的第一個試點。
問:作為深圳引進外資的開端,南洋商業銀行為深圳特區建設發展帶來哪些影響?張鴻義:南洋商業銀行為深圳經濟特區的建設發展帶來的影響有:
1、引進了資金、客戶以及信息。南洋商業銀行經營貨幣業務必然引入境外資金,同時帶入了一批海外客戶以及各種海外信息。
2、引入了當時國內銀行所不具備的經營管理理念、市場競爭理念、金融服務理念以及產品設計理念等諸多新的理念,對彼時國內銀行的傳統經營模式產生了一定衝擊,發揮了「鯰魚效應」,激起了我國金融市場競爭的浪花。
3、對我國金融改革開放帶來積極影響和促進。一方面,南洋商業銀行的業務在一定程度上觸動並促使當時嚴格的外匯管理體制逐步地作出調整,進而適應引入外商投資、外資銀行後的新形勢、新環境需要;另一方面,引進南洋商業銀行而產生的業務碰撞為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進一步完善制定金融改革開放的相關政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4、南洋商業銀行的引進,推動了國有專業銀行改革發展起步的步伐。
問:改革開放初期深圳國有銀行改革試點是如何起步的?張鴻義:1984年春,鄧小平同志首次南巡,提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試辦經濟特區是正確的。」當年五月,中央決定擴大開放至十四個沿海城市,同月國務院71號文關於改革深圳市銀行體制問題的批覆下發,深圳開始了全面金融體制改革的試點。
1、批准成立人民銀行深圳經濟特區分行,專門行使省一級中央銀行本外幣管理職能,並給予其地區金融宏觀調控、相對獨立的外匯管理權、金融證券市場試驗權等七大特別授權。
2、剝離外匯管理職能後,中國銀行深圳分行專注外匯業務經營,總行對其視同海外行管理。
3、批准設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深圳分行,各自獨立運作,形成以央行為中心,專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新金融體系。
國有專業銀行的改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自1985年起,探索國有專業銀行外匯業務和人民幣業務混合經營,破除了「畫地為牢,各自耕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的原有模式,開啟了國有專業銀行同時經營人民幣、外匯業務的新局面。
2、變革銀行業的傳統人工服務模式,啟動電腦系統辦公和服務模式探索。開發了面向客戶的電腦系統,不僅能夠實現通存通兌,還能實現代發工資、代繳費、清算等業務,大大提高了銀行業的服務效率與服務質量。
3、促進形成了銀行同業間既合作又競爭的市場環境。在銀行同業合作方面,八十年代中與外資銀行共同設立南方國際租賃公司、中國(深圳)國際財務公司、深圳工業發展基金等金融機構,有力地支持了經濟特區各行各業的發展。
二、國企股份制改革探索問:深圳在何種背景下探索國企股份制改革?期間克服了哪些困難?張鴻義:1984年10月,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吹響了城市改革的進軍號。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區,深圳在外引內聯、民營和個體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如何「做優做強市屬國營企業」,成為了市委、市政府必須優先解決的政治和經濟課題。
1986年10月1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出臺《深圳經濟特區國營企業股份化試點暫行規定》。初期,試點工作推動有一定困難,為此市政府採取了以下措施:一方面做好宣傳引導工作;另一方面加強組織落實工作。
1、1986年底邀請國家體改委工作組來深調研與考察,積極爭取國家的支持,為深圳國企股份制改革把脈助威。
2、1987年7月,市政府正式下文成立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專責推動政企分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以及清產核資、分級管理等相關工作,努力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3、與市體改辦等部門配合,逐步推動了八個股份制企業的試點。股份制改革是深化國營企業制度改革的重要探索,我市國營企業股份制改革試點深化,加強了深圳發展的內在動力,增強了帶動混合所有制企業發展能力,引導了社會資金合理投向,擴大了股東積累,增加了政府稅收,同時也為國家推動企業改革和金融改革提供了經驗與教訓。
問:1987年,市政府為何出臺允許科技人員知識入股的相關政策?張鴻義:深圳經濟特區在外引內聯的過程中,要想做大做強,除了要引進海外資本、勞動力以及人才,更要引進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模式。
為了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科研與生產直接結合,繁榮特區經濟,深圳市於1987年2月4日頒布了《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暫行規定》。這份文件當時在我國史無前例,文件內容重點致力於鼓勵科技人員可以現金、實物及個人所擁有的專利、專有技術、商標權等產權投資入股,並分取應得的股息和紅利。
自此以後,科技人員的智慧財產權價值得到了真正的認可和保護,該項政策文件激發了經濟特區科技人員發明創造的積極性,同時也吸引了一批外地的科技人員奔赴深圳搞科研、搞創業。
三、資本市場的創建問:您覺得深交所能成功設立有哪些重要因素?張鴻義:創建中國證券市場的試點是我國邁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場攻堅戰,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挑戰頗多。深圳和上海能夠試驗成功十分不容易。深圳作為一個新興城市,之所以能探索成功,得益於:
1、深圳擁有國家政策定位、授權的重要優勢。國家將深圳定位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場,對深圳金融改革和開放試驗給予了一定的授權。正因如此,深圳各界才有能力和勇氣克服重重困難,把改革試驗做好、做透,這是第一位的重要優勢。
2、深圳擁有毗鄰香港、背靠廣東的區位優勢。無論在整體的金融改革開放方面,還是在資本市場的建設方面,香港為深圳提供了諸多無私的支持和幫助,廣東是我們的有力後盾。迄今為止,深港兩地在各自金融市場發展的過程中,仍然保持著很好的互動合作關係。
3、深圳獲得了中央領導、廣東省領導以及中央各部門的關心和支持。深圳金融改革開放在困難的時侯,黨中央、國務院及相關部門均及時提供了有利支持,助力深圳能夠把握正確的方向,促使改革開放試驗可以落地生根。
4、深圳市委、市政府堅持改革開放創新不動搖。再好的政策也需要一個好的領導班子去創造性的貫徹執行。深圳金融業的欣欣向榮,離不開深圳歷屆領導班子的不懈努力,離不開深圳市委、市政府對改革開放創新的持之以恆。
5、深圳擁有一批懂業務、善研究、勇於承擔、敢闖敢試的的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大家能夠優勢互補,通力協作。
四、深港合作問:您曾在香港工作過一段時間,您如何看待深港之間的交流合作關係?張鴻義:1982年至1995年期間,我主要在中國銀行深圳分行、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自1995年起至退休,我一直在香港和澳門工作。既從深圳看香港、又從香港看深圳,從這兩個視角結合看,我認為這種毗鄰關係是加速深港兩地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開放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國內的青春和活力,而且進一步促進和鞏固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地位。更值得一提的是,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背景下,深港交流合作關係更進一步升華。
香港對深圳經濟特區的建設和發展給予了諸多幫助,深圳的發展推動了香港經濟再上一層樓。香港和深圳應該是亦師亦友亦夥伴。例如,招商局集團打響了蛇口工業區建設的「第一槍」、發起建立招商銀行、平安保險;中銀集團的信貸支持、南洋商業銀行率先進入經濟特區和助力開發優先服務客戶電腦系統;香港中旅成功開發華僑城。在深圳創建證券市場中,香港新鴻基證券公司以及香港證監會、港交所的大力支持等令人難以忘懷。
我認為深圳經濟特區的起步與發展離不開香港的支持與幫助,香港回歸後雙方合作更密切,今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成功更離不開深圳、香港密切合作。
問:您對促進與加強深港合作有哪些建議?張鴻義:香港和深圳各自擁有獨特的政策優勢和市場優勢,今後深港合作需要進一步深化、加強與提高,切不能弱化。首先進一步加強深港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與合作,仍然是深圳金融未來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
其次特別提出兩條建議:
1、以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為抓手,充分調動深圳、香港兩座城市深度合作的積極性,全面推進深港合作;
2、充分發揮香港的基礎研究優勢、深圳的科技轉化優勢,重點建設發展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為深化深港合作書寫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