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廣東!方寸之間見證改革開放

2020-11-25 騰訊網

一位老人曾在這裡畫了一個圈

開啟了中國40年的飛速發展

七大經濟特區

這裡獨佔其三

這裡是廣東

隨著時代的推移

越來越多的城市標誌

登上郵票的畫面

方寸之間

見證廣東的變遷

解放初期,華南郵政局發行海珠橋郵票:

當時郵政系統並未整合,華南可以獨自發行郵票(現在也有國家郵政局專門為某一個地方發行郵票)。郵票上的畫面,正式重修不久後的廣州海珠橋(KMT撤退時曾把海珠橋炸毀)。

1973年,中國郵政發行廣交會郵票:

這棟建築,建立於50年代中蘇蜜月期,是一座典型的蘇式建築。曾在70年代,這裡是廣交會的主會場。

當時,中國處於自我封閉期,雖然尼克森已經訪華,但是中國還是被資本主義世界封鎖,而蘇聯主宰的共產主義世界,也在1969年中蘇珍寶島戰役後,與中國關係降到冰點。

兩極同時封鎖中國,導致中國回歸閉關鎖國的狀態,而廣交會就像清末十三行一樣發揮作用。

現在的廣東貿易中心,已經變成了海印繽繽廣場:

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發行的郵票,有一張印有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廣州,是一個擁有光輝革命歷史的城市。

1895年,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反清武裝起義,正是在廣州發起。那次起義的旗幟——青天白日旗,成為了後來的國旗。

1911年,黃花崗起義,為辛亥革命拉響前奏。

1927年,共產黨同樣在廣州發動了起義,是共產黨早期三大起義之一(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秋收起義)。

廣州起義後,共產黨所有人深知,蘇式城市起義路線在中國難以實現,於是,才有了後來在農村發動的秋收起義,開始農村包圍城市道路。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共和蘇聯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創建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

1994年6月16日,中國郵政發行的紀念黃埔軍校建校70周年的郵票。

2014年6月16日,中國郵政發行《紀念黃埔軍校建校九十周年》紀念郵票。

但黃埔軍校其實從來都未叫過黃埔軍校,他的全名是陸軍軍官學校,只是因為位於黃埔島,所以被人稱為黃埔軍校。

1994年,中國郵票發行經濟特區郵票,改革開放伊始特區是叫出口特區,到了1980年,特區才改名經濟特區,郵票上,印著:深圳的孺子牛。

郵票一發行就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和好評。不僅展示了經濟特區的風貌,也展示了日薪月異的中國。

2000年發行深圳特區建設郵票,蛇口工業區,第二張是深圳灣。2000年後,深圳逐漸成為中國第四城,一時風光無限。

除此之外,中國郵政也發行了不少有關廣東風貌的郵票。

1995年發行的特種郵票鼎湖山。

1998年,發行嶺南四大名園郵票。嶺南四大名園,分別是:順德清暉園(中國十大名園之一)、佛山梁園、東莞可園 、番禺餘蔭山房。

2004 年發行韶關丹霞山郵票,此郵票應為丹霞山申遺時發行。

2006年,中國郵政發行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郵票,那會還沒改名叫進出口商品交易會,這是廣交會的第二套郵票。

2001年,中國郵政廣州舉辦九運會郵票。廣州在80年代舉辦六運會,新建天河體育中心,帶動了天河北的高速發展。在2001年舉辦九運會,新建廣東奧體中心,也是往後亞運會的會場。

作為著名的「僑鄉」——廣東也有相關郵票。暨南大學是我國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學府,素有「華僑最高學府」之稱,2016年舉行建校110周年校慶。江門開平被譽為「華僑之鄉」,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開平碉樓與村落,是融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華僑建築群代表。

▲ 2004年5月15日中國郵政發行《僑鄉新貌》特種郵票1套4枚,其中有兩枚與廣東有關,分別是暨南大學(上圖左)和開平僑鄉(上圖右)。

2010年,中國郵政發行廣州珠江風韻郵票,向全國展示郵票上的廣東發展。

作為「國家名片」,方寸之間,這些郵票不僅記載著廣東的變遷,也見證著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時代。

相關焦點

  • 這組照片記錄警服變遷 見證改革開放
    > 拍攝前言 改革開放警服是人民警察和執法最明顯的標誌,隨著時代發展和改革開放,警服也歷經多次變遷。由德化縣公安局新媒體中心策劃拍攝的警服變遷組照,帶您回顧警服的變遷史,共同見證改革開放。
  • 見證濱城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
    從人民呼聲到旅大人民日報,再到大連日報,見證了大連這座光榮城市的光輝歷史。尤其是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42年,大連日報不斷地展示著改革開放的驚喜成就,也在不斷地鑄就自己的光輝歷程。    眼界決定境界,境界決定成就。42年的改革開放,大連與全國一樣,先後經歷過目標探索、初步框架、體制初步完善、改革深化四個階段。
  • 佳能(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小澤秀樹:親身見證改革開放40年 進博會...
    佳能(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小澤秀樹中國日報網上海11月7日電(記者 嚴玉潔)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於11月5日在上海開幕。「多年來,消費佔中國全年GDP的比重在40%至50%左右,而美日個人消費總額的這一佔比是70%。中國的個人消費領域還有增長空間。通過擴大內需,推動個人消費市場增長,可以實現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保證中國經濟發展繼續保持平穩態勢。這對外資企業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我們願意積極推動中國政府實現經濟結構轉型的目標。」親身見證改革開放40年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
  • 張鴻義:見證深圳打響經濟特區金融改革開放的「開山炮」
    本期《對話》,採訪了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理事長、時任深圳市副市長張鴻義,了解深圳改革開放初期金融政策的發展、引進外資銀行的影響、國有銀行改革的起步、股份制改革探索和創建證券市場等內容,呈現深圳金融改革開放初期的重要歷史節點以及突破性實踐。
  • 慶祝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世界郵票上的中國藝術名家陳錦祥全球首發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共產黨用改革開放的偉大宣示把中國帶入一個嶄新的時代。這是一次偉大的轉折,這是一次嘹亮的喚醒,古老的中國,推開了一扇眺望世界、變革求新的大門。
  • 集郵迷父親將女兒肖像印上郵票 方寸間見證父愛延綿
    集郵迷父親將女兒肖像印上郵票 方寸間見證父愛延綿 2019-06-他手中的這封信是6年前,女兒張哲源在父親節寫給他的一封信,張晟一直珍藏到現在。  今年51歲的張晟是浙江省海寧市郵政分公司的部門負責人。作為一名集郵34年的「老郵迷」,在今天快節奏的生活中,他仍然與女兒保留著用書信溝通的習慣。而書信一角的那枚郵票,則成了父女倆濃濃親情的見證。
  • 回首畢業三十載 建群互動友誼長 --見證了中國鐵路在改革開放中的...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同學提議聚會,促使我從箱底翻出了學院第四屆畢業生通訊錄、記分冊、同學信件、肖像素描手跡等老物件,勾起了從昔日校園學習生活中,與同學們每一天的刻苦學習與努力、每一次的成功與喜悅,到伴隨一路走來,所留下的美好回憶。
  • 從綠皮車到復興號 80後列車長見證改革開放下的鐵路變遷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進入高鐵時代的第十個年頭。有太多像趙小琴這樣的鐵路人見證著中國鐵路的發展。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歷史基因會薪火傳承。中國網 鄭亮攝
  • 開放大學試點轉型改革發展研究
    系統理論為目前的「5+1」開放大學(北京、上海、廣東、江蘇、雲南、國家)在政府層面得到的不同政策支持做出詮釋。例如:對於開放大學儘管教育部具有定位,但是在各地區的執行落實層面呈現出政策的差異性。廣東開放大學明確為省屬本科建制新型高等學校,給予了生均撥款的政策。上海開放大學定位為服務上海學習型城市和卓越全球城市發展,政府給予了「上海百萬在崗人員學力提升行動計劃」等多個項目扶持。
  • 五糧液:用經典致敬改革 廣州煥新出發
    過去40年內,廣東敢為人先、勇立潮頭,承載著中國人關於改革開放的集體記憶。誕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鼓型瓶」五糧液,見證了國家由弱變強,濃縮了幾代人關於建設與改革的瀝血之情,至今被行業視為經典,被消費者津津樂道。此次,五糧液走進廣州,發布經典五糧液新品,是用經典向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歷史敬禮,向偉大時代的每位建設者致敬。
  • 無人機「飛粵」之旅 帶你見證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改革發展
    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通過自主研發的多旋翼無人機自動駕駛技術,在國內率先實現「站到站」的自動高精度繞塔巡視,實現自動充電及航線自動規劃、自動巡視、自動分析缺陷等全過程智能化場景應用,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廣東電網從人巡邁向機巡的重大變革。
  • 臺灣同胞參與改革開放 推進祖國統一
    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我很榮幸參與、見證改革開放進程。我們青年一代臺商將接續老一代臺商奮鬥打拼,深入參與大陸改革開放,做兩岸交流合作、融合發展的生力軍。  「40年改革開放,兩岸各領域交流更加緊密,兩岸同胞不斷增進了解,希望加速兩岸融合發展。」吳文智說。
  • 「僑」這四十年:改革開放刷新的中國印象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四十年來,廣大海外僑胞是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來華投資的先行者和主力軍,是中國面向全球、擴大開放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可以說,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的偉大成就中,華僑華人功不可沒。  「『僑』這四十年」主題徵文活動啟動後,海內外投稿紛至沓來。即日起,一篇篇佳作將陸續刊出,展現華僑華人與中國同行的四十年。
  • 【全員講黨課 黨旗耀邊疆】見證改革巨變 繼續砥礪前行
    【全員講黨課 黨旗耀邊疆】見證改革巨變 繼續砥礪前行 2020-11-20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改革開放40年徵文1000字 2018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心得體會
    其實縱觀歷史,在建國初期頗有成效的計劃經濟在改革開放時被證明是錯誤的,而在改革開放時取得巨大成就的生產承包責任制在現在,又被證明是錯誤的,所以或許,改革開放之於我們最大的啟示,並非是去堅持什麼,甚至包括堅持改革開放本身,而是去懷疑。梁啓超有云:變則通,通則久。  觀世間萬物,唯進步值得信仰。想起了在1979年得那場大辯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改革開放40年:成就與經驗
    對於中國而言,今年是一個十分值得紀念的年份,因為整整40年前,鄧小平領導啟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4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回首這段難忘的改革發展歷程的時候,必須對這一時期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以及最基本的經驗進行總結,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思考與啟迪。
  • 改革開放傑出貢獻人員先進事跡:柳傳志
    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柳傳志——把技術成果變成生產力(改革先鋒風採)「改革開放讓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真正發揮出來!」回顧30多年的高科技產業化之路,74歲的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柳傳志(見圖,資料照片)很是感慨:「改革開放40年,我見證了中國的IT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見證了中國從相對貧窮、封閉變成今天這樣開放、富強,感到非常自豪!」上世紀80年代初,柳傳志所在的中科院計算所的主要任務是悶頭做計算機樣機,做完一個擱在那兒,再做第二個,為的是「跟上世界先進水平」。
  • 《歌聲激蕩40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金曲盛典》相約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後,中國流行音樂的經典曲目、百人共唱,為「世界和平年」發聲的《讓世界充滿愛》、電影《海外赤子》主題歌《我愛你,中國》、首屆「東方風雲榜」十大金曲之首《小芳》……歌聲記錄下時代前行的每一個腳步。在改革開放的每一個重要時刻。隨著熟悉的旋律響起,40載歷史長卷也伴隨著旋律在觀眾面前緩緩鋪成開來。
  • 改革開放與中國的變遷
    新中國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及特點,為改革開放與中國的變遷提供了具有縱深的歷史背景。關於改革開放史的分期問題,學界還有不同看法,需要進一步討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指導思想、政治環境、經濟體制、外交政策、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等方面發生了重大轉變。改革開放推進的進程就是直面問題、尋求解決辦法、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積澱了許多改革開放順利推進的經驗。
  • 本報推出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特刊
    本報訊(記者方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中華民族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