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華強北。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新華社深圳9月22日電(記者車曉蕙、王豐)中國最先起步和最成功的經濟特區——深圳,今年迎來40歲生日。40年滄海桑田,當年那個為改革開放「打開一扇窗」的邊陲小鎮,已華麗轉身為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深圳探索的經驗迅速在全國複製。如今,作為中國第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又被賦予新的角色定位。從窗口、試驗田到示範區,始終走在前沿的深圳,擔負著中國改革開放當下的重要使命,而深圳角色的轉變也成為管窺中國未來樣式的「鏡子」。
深圳大沙河兩岸,高科技企業雲集,生態環境優美。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殺出一條血路」 窗口在深圳打開
深圳河兩岸各有一個羅芳村,一個屬於深圳,一個屬於香港。「香港那邊的村民幾乎都是改革開放前從深圳羅芳村『逃』過去的。」羅芳村的老人們講到。據不完全統計,從1950年到1969年間,深圳羅芳村有600多人逃港。
40多年前的香港已是燈火輝煌、高樓林立,新界一個農民的年收入達到13000港元;而與之一河之隔的深圳當時還叫寶安縣,一個農民一年的收入只有100多元……
「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1978年舉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並於第二年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建立出口特區,後改名為「經濟特區」。
改革開放的窗口就此在深圳打開。
1979年7月盛夏,深圳蛇口微波山下,蛇口工業區基礎工程破土動工。炸山填海的開山炮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炮」。
炸山過後的土石搬運,最開始仍舊實行「大鍋飯」式的平均工分,工人們積極性不高,工程進度緩慢;當年10月,工地推出定額超產獎勵制度,超過既定額度,多拉一車土,獎勵四分錢。
「四分錢獎金」打破了平均主義觀念,大大激發了工人的勞動熱情,提高了工作效率。「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始發於深圳的這句口號點燃了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火苗」。
取消糧票、工程招投標、用工合同制、房地產商品化……一個個市場化舉措在深圳率先推出。
沒有資金、沒有經驗、沒有人才,靠開放的政策和毗鄰港澳的優勢,深圳迅速成為中國「引進來」「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1979年,香港招商局和丹麥寶隆洋行合資組建中集公司,在荒涼的蛇口建起了中集的第一個車間,這是除港商之外,首次有歐洲投資者登陸深圳。
40多年過去,中集集團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貨櫃生產商。「我們的業務已經遍布世界各地,我們的成功跟特區的特性是一脈相承的,那就是面向世界,面向市場化。」中集集團董事長麥伯良說。
深圳市蛇口工業區辦公大廈旁掛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標語牌。資料照片
從「三來一補」到「創新之都」 試驗田裡開花結果
港商最先抓住了深圳開放的機遇。
1978年,34歲的鄭可明從香港跨過羅湖橋,在深圳文錦渡口岸附近的鐵皮房裡,建起了一家對外出口手袋廠。
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深圳憑藉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優勢,以「三來一補」的模式承接香港的製造業轉移,與之形成「前店後廠」關係。
港商帶來了豐富資金、技術以及管理經驗,在學習吸收的同時,深圳也大力改革,突破自身的體制束縛。
敲響土地使用權拍賣「第一槌」,發行新中國第一張股票,率先按市場原則形成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數據顯示,40年來,深圳創出約1000個「國內第一」。
沿著這條改革之路,深圳一路闖關,經濟結構也由勞動密集型的「三來一補」低端製造向技術密集型的高端創新邁進。
21世紀初,深圳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生產基地,電子信息產業佔工業總產值比例上升至60%,約佔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產值的15%,發展勢頭迅猛。
與此同時,製造業迅速擴張帶來的問題,倒逼深圳走上「畝產更高」的創新驅動之路。深圳開始有針對性地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網際網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華為、騰訊、大疆、比亞迪等眾多科技創新企業在這裡誕生、發展,深圳已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
今天,深圳平均每平方公裡有8.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平均每天有71件發明專利獲得授權。
遠眺深圳。新華社記者 王豐 攝
「先行示範區」 打造面向未來的城市典範
2019年,中央賦予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新角色,戰略定位為: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
「這意味著深圳要打造『全球標杆城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造一個面向未來的城市典範,一個可供參考、複製的樣板。」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說。
40年的篳路藍縷,深圳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更使深圳成為「設計之都」 「科創之城」……然而,面對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之城的新使命,深圳還有教育、醫療、基礎創新等不少短板。
加強原始創新,深圳開啟創新驅動再出發。
2019年11月,圖靈獎得主大衛·帕特森教授領銜的RISC-V國際開源實驗室在深圳揭牌。至此,深圳累計建成諾獎/圖靈獎實驗室11家。數據顯示,深圳目前已累計建成基礎研究機構12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6家,各類創新載體總量突破2260家。
加大財政投入,新辦學校和醫院,向全球教育和醫療人才拋出橄欖枝。
深圳計劃到2022年新改擴建146所公辦學校,增加學位21萬個,公辦學位增幅達25%;同時還將重點建設「高中城」,新改擴建30所公辦普通高中,新增學位6萬個,增幅超過60%。
進入新時代,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面對人多地少、環境承載力難以為繼等矛盾,深圳努力走出一條高附加值、綠色、低能耗的創新發展之路:全面治理黑臭水體汙染、建成各類公園超1000個,成為「千園之城」,居民出門見綠;率先實現公交車100%純電動化,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居全球城市前列……
「建設先行示範區,不是做某一領域、某一方面的『單項冠軍』,而是要做全方位、各領域的『全能冠軍』。深圳不僅要先行探索,還要示範引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