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窗口、試驗田到示範區——中國「第一」經濟特區深圳的角色之變

2021-01-08 新華社新媒體

深圳華強北。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新華社深圳9月22日電(記者車曉蕙、王豐)中國最先起步和最成功的經濟特區——深圳,今年迎來40歲生日。40年滄海桑田,當年那個為改革開放「打開一扇窗」的邊陲小鎮,已華麗轉身為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深圳探索的經驗迅速在全國複製。如今,作為中國第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又被賦予新的角色定位。從窗口、試驗田到示範區,始終走在前沿的深圳,擔負著中國改革開放當下的重要使命,而深圳角色的轉變也成為管窺中國未來樣式的「鏡子」。

深圳大沙河兩岸,高科技企業雲集,生態環境優美。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殺出一條血路」 窗口在深圳打開

深圳河兩岸各有一個羅芳村,一個屬於深圳,一個屬於香港。「香港那邊的村民幾乎都是改革開放前從深圳羅芳村『逃』過去的。」羅芳村的老人們講到。據不完全統計,從1950年到1969年間,深圳羅芳村有600多人逃港。

40多年前的香港已是燈火輝煌、高樓林立,新界一個農民的年收入達到13000港元;而與之一河之隔的深圳當時還叫寶安縣,一個農民一年的收入只有100多元……

「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1978年舉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並於第二年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建立出口特區,後改名為「經濟特區」。

改革開放的窗口就此在深圳打開。

1979年7月盛夏,深圳蛇口微波山下,蛇口工業區基礎工程破土動工。炸山填海的開山炮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炮」。

炸山過後的土石搬運,最開始仍舊實行「大鍋飯」式的平均工分,工人們積極性不高,工程進度緩慢;當年10月,工地推出定額超產獎勵制度,超過既定額度,多拉一車土,獎勵四分錢。

「四分錢獎金」打破了平均主義觀念,大大激發了工人的勞動熱情,提高了工作效率。「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始發於深圳的這句口號點燃了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火苗」。

取消糧票、工程招投標、用工合同制、房地產商品化……一個個市場化舉措在深圳率先推出。

沒有資金、沒有經驗、沒有人才,靠開放的政策和毗鄰港澳的優勢,深圳迅速成為中國「引進來」「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1979年,香港招商局和丹麥寶隆洋行合資組建中集公司,在荒涼的蛇口建起了中集的第一個車間,這是除港商之外,首次有歐洲投資者登陸深圳。

40多年過去,中集集團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貨櫃生產商。「我們的業務已經遍布世界各地,我們的成功跟特區的特性是一脈相承的,那就是面向世界,面向市場化。」中集集團董事長麥伯良說。

深圳市蛇口工業區辦公大廈旁掛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標語牌。資料照片

從「三來一補」到「創新之都」 試驗田裡開花結果

港商最先抓住了深圳開放的機遇。

1978年,34歲的鄭可明從香港跨過羅湖橋,在深圳文錦渡口岸附近的鐵皮房裡,建起了一家對外出口手袋廠。

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深圳憑藉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優勢,以「三來一補」的模式承接香港的製造業轉移,與之形成「前店後廠」關係。

港商帶來了豐富資金、技術以及管理經驗,在學習吸收的同時,深圳也大力改革,突破自身的體制束縛。

敲響土地使用權拍賣「第一槌」,發行新中國第一張股票,率先按市場原則形成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數據顯示,40年來,深圳創出約1000個「國內第一」。

沿著這條改革之路,深圳一路闖關,經濟結構也由勞動密集型的「三來一補」低端製造向技術密集型的高端創新邁進。

21世紀初,深圳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生產基地,電子信息產業佔工業總產值比例上升至60%,約佔全國電子信息產業產值的15%,發展勢頭迅猛。

與此同時,製造業迅速擴張帶來的問題,倒逼深圳走上「畝產更高」的創新驅動之路。深圳開始有針對性地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網際網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華為、騰訊、大疆、比亞迪等眾多科技創新企業在這裡誕生、發展,深圳已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

今天,深圳平均每平方公裡有8.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平均每天有71件發明專利獲得授權。

遠眺深圳。新華社記者 王豐 攝

「先行示範區」 打造面向未來的城市典範

2019年,中央賦予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新角色,戰略定位為: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

「這意味著深圳要打造『全球標杆城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造一個面向未來的城市典範,一個可供參考、複製的樣板。」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說。

40年的篳路藍縷,深圳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更使深圳成為「設計之都」 「科創之城」……然而,面對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之城的新使命,深圳還有教育、醫療、基礎創新等不少短板。

加強原始創新,深圳開啟創新驅動再出發。

2019年11月,圖靈獎得主大衛·帕特森教授領銜的RISC-V國際開源實驗室在深圳揭牌。至此,深圳累計建成諾獎/圖靈獎實驗室11家。數據顯示,深圳目前已累計建成基礎研究機構12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6家,各類創新載體總量突破2260家。

加大財政投入,新辦學校和醫院,向全球教育和醫療人才拋出橄欖枝。

深圳計劃到2022年新改擴建146所公辦學校,增加學位21萬個,公辦學位增幅達25%;同時還將重點建設「高中城」,新改擴建30所公辦普通高中,新增學位6萬個,增幅超過60%。

進入新時代,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面對人多地少、環境承載力難以為繼等矛盾,深圳努力走出一條高附加值、綠色、低能耗的創新發展之路:全面治理黑臭水體汙染、建成各類公園超1000個,成為「千園之城」,居民出門見綠;率先實現公交車100%純電動化,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居全球城市前列……

「建設先行示範區,不是做某一領域、某一方面的『單項冠軍』,而是要做全方位、各領域的『全能冠軍』。深圳不僅要先行探索,還要示範引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說。

相關焦點

  •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9周年紀念日 深圳特區成立時間是哪一年?
    8月26日,今天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9周年紀念日,此前發布了《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隨後,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該《意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是黨中央立足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局對深圳經濟特區的最新戰略定位。
  • 深圳創新成長的文化基因
    1980年代「姓資姓社」的顏色之爭,1990年代「文化沙漠」的底蘊之責、「特區不特」的政策之憂,2000年代「難以為繼」的資源之慮、「被誰拋棄」的瓶頸之惑、「產業外流」的轉型之困等等,一次次把深圳捲入輿論漩渦、置於聚光燈下。深圳也因此養成了看淡光環、時時反省、自我革命的警醒與自覺。正如英國《金融時報》所言,深圳是中國最具危機感的城市。
  • 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入選「深圳經濟特區40年40人」
    記者今天獲悉,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為表彰先進、鼓舞鬥志,進一步激發乾事創業熱情,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深圳市委和市政府發布關於表彰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的決定,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董事長馬明哲等40名優秀代表入選。
  • 深圳機場發展之變折射「城市之光」
    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獲批建立。彼時的特區,還是一個漁火薄田、人煙稀少的邊陲小鎮。開航之初的機場,只有一條客不滿座的深圳—北京航線。40年光陰似箭,滄海桑田。如今的深圳,已發展成為一座國際化創新型大都市,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重大歷史使命。作為特區對外交往的門戶,通航29年來,深圳機場與特區比翼齊飛,從一片灘涂到如今的國際化空港,客貨業務高速增長,躋身全球最繁忙機場行列,國際航線通達全球60座城市,旅客服務和智慧機場建設樹立標杆。
  • 40年來 深圳經濟特區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史上的...
    中共深圳市委副書記、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長陳如桂中共深圳市委副書記、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長陳如桂表示,深圳經濟特區是習仲勳同志主政廣東期間向中央提出建議、鄧小平同志親自決定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4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深圳經濟特區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奇蹟。深圳從一個邊陲農業縣發展成為現在一座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創新中心之一,也是國際樞紐城市。我們有組數據,讓大家感受一下深圳的滄海巨變。40年前,深圳人口不到3萬人,發展到今天成為國際化的大城市,現在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人。
  • 從無紙化辦案「試驗田」到智慧審判「示範區」
    作為全國率先實行全流程無紙化辦案的基層法院之一,通過兩年的探索實踐,深圳市鹽田區人民法院讓全流程無紙化辦案試點經驗在深圳特區這片「試驗田」裡結出累累碩果,成為名副其實的智慧審判「示範區」。兩年多以來,該院已先後通過無紙化辦案方式辦結各類行政、民商事案件近5萬件。
  • 新書發布 | 「慶祝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理論座談會
    全書由緒論和九章共十個部分組成,從工業化的視角來解讀中國經濟特區持續高增長之謎,結合開放型經濟下中國經濟特區的工業化實踐,提出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工業化深化理論,構建依託生產要素、國際國內市場、產業和創新體系、以及特區創新文化等四個因素耦合作用的經濟特區競爭優勢「鑽石模型」;同時以此為主線,從對外貿易、產業升級、科技創新、金融支撐、城市群建設、海洋空間拓展等角度,對經濟特區工業化深化的階段特徵、動力機制和發展路徑進行全方位的闡述
  • 張鴻義:見證深圳打響經濟特區金融改革開放的「開山炮」
    //張鴻義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理事長、深圳市原副市長一、特區建立初期的金融改革問:特區建立之初,為什麼當時搞好金融改革開放是特別迫切的任務?張鴻義:1980年,我國僅有負責人民幣業務的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外匯業務的中國銀行以及負責進出口保險業務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三家金融機構,很難滿足當時改革開放新形勢的發展需要。同時,1980年前的深圳一窮二白,國家首選創辦經濟特區,一方面寄希望於早日改變深圳的舊貌;另一方面也期望深圳經濟特區能為國家探索出一條加快發展的新路徑。
  • 海航助力深圳對外開放 為特區擴展「朋友圈」
    中國航空新聞網訊:8月18日晚,海航集團旗下海南航空一架空客A330飛機,滿載口罩等防疫物資,從深圳起飛前往雪梨。這是4月份以來海航相繼開通的9條深圳出發的客改貨定期航線之一。深圳是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
  • 海航助力深圳對外開放,為特區擴展「朋友圈」
    這是4月份以來海航相繼開通的9條深圳出發的客改貨定期航線之一。深圳是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早在2009年7月,海航集團就與深圳市政府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舉辦海南航空深圳分公司掛牌儀式,致力於「紮根深圳」,通過航空客貨運輸、航空維修等業務發展,將自身的發展融入深圳建設發展戰略,助力深圳建設國際化大都市。
  • 行政法治深圳論壇(2020)在深圳舉行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包力 通訊員 黃晶晶 王松9月29日上午,在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迴法庭、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指導下,由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深圳市法學會、深圳市鹽田區人民法院共同主辦的 「行政法治深圳論壇(2020)」
  • 打造美麗中國「深圳樣本」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中央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意見》也要求深圳建設成為可持續發展先鋒,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
  • 奧雅納馬暉:期待「中國速度」躍升至「中國引領」
    奧雅納於1995年在深圳設立分公司,見證了深圳從「世界工廠」到「技術和服務中心」的產業升級之路,為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奧雅納董事、中國區城市與諮詢業務負責人馬暉。    改革開放中深圳發揮了三大作用    中國經濟時報: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圳經濟特區一直發揮著「試驗田」的作用,從城市規劃建設的角度,您認為,深圳經濟特區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怎樣的引領和示範作用?    馬暉:1995年奧雅納就在深圳設立了第一家中國內地辦公室。
  • 全省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
    李希指出,10月12日至14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廣東視察,親自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深情回顧40年來深圳經濟特區實現的歷史性跨越,深刻總結經濟特區建立以來取得的顯著成就和寶貴經驗,對新時代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和廣東改革發展提出明確要求、作出重大部署,為我們進一步辦好經濟特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指明了前進方向
  •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助力經濟特區高質量發展
    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獲批建立。彼時的特區,還是一個漁火薄田、人煙稀少的邊陲農業縣。敢為人先的特區人敢想敢幹:經濟特區要有自己的機場,張開懷抱歡迎八方來客。1991年10月12日,深圳機場正式通航,為經濟特區打開空中通道。
  • 新影像丨深圳,奇蹟開始的地方
    1979年8月,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區——深圳蛇口工業區正式破土動工。炸山填海的巨響,為深圳經濟特區奏響序曲,更如同春雷炸響神州,被後來人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第一炮」。 一年之後,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探路者和試驗田,「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從這裡喊出,並很快響徹全國。
  • 為何這個視頻刷屏深圳人的朋友圈?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在《深圳腳步》這部具有試驗性、先鋒性風格的城市宣傳大 片中,用小故事體現大情懷,用真情敘事彰顯城市理念,用無限的創意打開受眾的腦洞,用炫酷的場景激發未來的想像。這部宣傳片完美匹配深圳的氣質、深圳的理念、深圳的風格。思想的力量、內容的力量和專業的力量,成就了《深圳腳步》的現象級傳播。
  • 粵港澳大灣區:深圳產業結構「三個為主」 四大支柱產業分析(附圖表)
    粵港澳大灣區是指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惠州等九市組成的城市群,我國重要的灣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寫入十九大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
  • 深圳40年慶典!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總結十大深圳經驗,提出六點希望...
    以上十條,是經濟特區40年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對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寄望深圳  習近平表示,黨中央對深圳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寄予厚望。去年8月,黨中央出臺了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全面部署了有關工作。
  • 特區40年|鄭永年:在「世界地圖」上定位和認識深圳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為系統總結經濟特區的成功經驗和發展啟示,不斷為新時代改革開放提供新的經驗借鑑和理論支持,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好、辦出水平,深圳特區報聯合深圳發布從6月15日起推出「經濟特區40年 先行示範再出發高端訪談」,敬請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