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40年|鄭永年:在「世界地圖」上定位和認識深圳

2020-12-03 深圳發布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為系統總結經濟特區的成功經驗和發展啟示,不斷為新時代改革開放提供新的經驗借鑑和理論支持,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好、辦出水平,深圳特區報聯合深圳發布從6月15日起推出「經濟特區40年 先行示範再出發高端訪談」,敬請垂注。

「如果我們光看自己的發展,不知道東京人在做什麼,不知道紐約人在做什麼,不知道舊金山人在做什麼,我們就會迷失方向。」「深圳下一步的發展,必須從世界地圖上來定位。」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剛剛履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的知名學者鄭永年,接受了深圳特區報記者的專訪,就深圳的使命、發展方向、升級路徑等問題給出了獨到的見解。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鄭永年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

★ 深圳從一開始就是一座使命性的城市。40年前建立經濟特區,就是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規劃深圳的。所以我們不能光看深圳本身下一步怎麼走,更要看國家下一步怎麼走。同時,深圳過去的40年,也是全球化的40年。所以深圳的發展不僅僅是內部的發展,更是一個國際化的過程。

★ 同一制度下不同因素的互動只能產生物理反應,而不同制度下不同因素的互動就會產生化學反應,所謂的制度創新更有可能來自不同制度的互動。從制度融合與創新的角度來看,大灣區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區域大平臺,更是一個制度現代化的樣本。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之一,理應在推動制度創新上有更大作為,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路探路。

★ 學習不是描紅,不是拷貝,要根據我們自己的文明、文化、國情進行創新,比他們做得更好。尤其是深圳,要先行示範,更應如此。無論是企業家、政府、學界,都要有正確的自我認識,把自己的角色擺正,去找到自己的學習對象和創新路徑。

★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真正拿出中國製造,拿出更多的整裝產品,即使組裝也要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越是面臨「卡脖子」的問題,越要奮起直追發展大國重器。什麼叫大國重器?原創性的東西才是大國重器。

★ 粵港澳大灣區要升級,升級成一個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這既是灣區內部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對急劇變化的國際環境的回應。在這樣的平臺效應下,有利於深圳在全球範圍內配置優質創新資源,為建設先行示範區服務。

★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好像院士才是人才。其實不是這樣的,農民工裡面也有人才,深圳現在還需要大量的技術技能人才。我們的人才觀要改變。人才不能分高端低端,有用的人才都是人才,都是平等的人才。

★ 開放是什麼?開放是一種規則,開放是一種精神。當每一個開放的區域都有自己的規則,這些規則又不一樣的情況下,就會造成開放名義下的封閉,這就是我們現在一些地方在開放上面臨的情況。所以強調互聯互通、有效對接,就是要追求一個規則上的統一。只有在規則統一的情況下,才能真正走向開放。

★ 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世界級經濟平臺,深圳要增強核心引擎功能,也需要具國際影響力的學術交流平臺。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今後我們「走出去」可能會遇到困難,我們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但是不能關起門來自說自話,我們仍然要在開放狀態下講好「深圳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深圳是一座使命之城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深圳過去的發展成就,現在的一舉一動,未來的遠景規劃,全世界都在關注。

鄭永年認為,過去40年深圳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但重要的還是面向未來。「深圳從一開始就是一座使命性的城市。」40年前建立經濟特區,就是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規劃深圳的。所以我們不能光看深圳本身下一步怎麼走,更要看國家下一步怎麼走。同時,深圳過去的40年,也是全球化的40年。所以深圳的發展不僅僅是內部的發展,更是一個國際化的過程。

鄭永年指出,下一步發展,從國家層面,是非常明確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新時代「三步走」戰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深圳的發展就基於這樣一個大背景,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中先行一步。

同時,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深圳下一步發展面臨的國際大背景。鄭永年表示,前40年,西方的技術我們應用就行了。現在,國際環境變化了,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不給我們技術了。特別是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更是被有意針對和打壓。「我們怎麼樣從應用轉到原創,這是個非常大的挑戰。但如果做不到這一步的話,那麼下面的路就很難走了。」

「成就越大,應當承擔的責任越大。人沒有壓力就不會進步,一個城市也一樣。」鄭永年談到,比起40年前要錢沒錢,要技術沒技術,白手起家,深圳下一步發展的條件,無論是物質條件還是思想條件,都要好得多得多。但現在面臨的挑戰也更大,深圳要有使命感、壓力感甚至危機感,這樣才有巨大的動力推著自己拼命往前衝。「如果我們能成功應對這些挑戰了,深圳往後的發展就了不得了。」

深圳要為國家做一個樣板

「雙區驅動」,是深圳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鄭永年強調,無論是粵港澳大灣區,還是深圳先行示範區,都是從我們國家的宏觀發展需要定位的,兩者是不可分開的。推進「雙區」建設,要有大局意識,要有思想解放。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不僅僅是為了自身的發展,更要為國家做一件大事,「為國家做一個樣板」。

「先行示範區建設,除了經濟發展,還有制度創新。因為改革開放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還是追求社會主義制度現代化的一個過程。」深圳所處的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顯著特點,制度、法規、規則、政策存在較大差異。鄭永年一直認為,同一制度下不同因素的互動只能產生物理反應,而不同制度下不同因素的互動就會產生化學反應,所謂的制度創新更有可能來自不同制度的互動。「從制度融合與創新的角度來看,大灣區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區域大平臺,更是一個制度現代化的樣本。」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之一,理應在推動制度創新上有更大作為,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路探路。

光明科學城中心區城市設計一等獎方案

深圳如何建設先行示範區?鄭永年尤為看重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是學習。要向其他國家發展得好的城市、世界級大都市學習。它們經歷了很長的歷史,雖然期間也遭遇過困難危機,但是都克服了,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要汲取別人的教訓。像美國的「鐵鏽帶」,為什麼曾經輝煌過,一下子就閃斷了呢?「既要學好的經驗,也要學他們的教訓。深圳要堅持底線思維,在避免城市衰敗的底線基礎之上,考慮城市整體升級的問題。」

第二是創新。學習不是描紅,不是拷貝,要根據我們自己的文明、文化、國情進行創新,比他們做得更好。尤其是深圳,要先行示範,更應如此。

誰去學習和創新?鄭永年認為,有些東西要企業家去學習和創新,有些東西要政府去學習和創新,有些東西要學者去學習和創新。無論是企業家、政府、學界,都要有正確的自我認識,把自己的角色擺正,去找到自己的學習對象和創新路徑。

越是面臨「卡脖子」越要注重原創

在鄭永年看來,中國是個應用大國,還不算一個創新大國。即使深圳是目前中國最為發達的創新型城市,但很多創新還是停留在應用層面。正因如此,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對中國影響很大。

「任何一個國家,早期的發展肯定先是應用,這是技術擴散的規律。」他說,近代以來西方先發展起來,技術向其他國家和地區外溢擴散。美國、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早期都是應用別人的技術發展自己。但是後面必須從應用轉到原創,否則就會面臨各種「卡脖子」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珠三角逐漸成為世界工廠。那時很多人有個錯誤觀念,認為世界市場是存在的,我們採購就行了。甚至有人說,我們糧食都不用種,世界上糧食那麼多,我們採購就行了。「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世界市場只是在國際關係比較穩定的情況下才是存在的。地緣政治一變動,國際環境一變化,世界市場就不存在了。我們今天就面臨這個問題,人家有貨不賣給我們,那有什麼辦法呢?所以我們有好些地方思想確實要解放,但這個思想必須是正確的思想。」

現在面臨「卡脖子」問題,大家開始著急了。鄭永年直言,華為如果早10年開始思考晶片問題的話,就不會產生現在這樣的被動情況了,這個教訓夠深刻了。他強調,從現在開始,我們要真正拿出中國製造,拿出更多的整裝產品,即使組裝也要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越是面臨「卡脖子」的問題,越要奮起直追發展大國重器。「什麼叫大國重器?原創性的東西才是大國重器。」

當前,深圳正在大力投入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對此,鄭永年說,創新、創業、創意當然都很重要,但最關鍵的是創新。一個是技術創新,一個是體制創新,二者相互強化。

打造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

當前,國際環境變化了,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巨大衝擊,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一些現實的困難。為了積極應對挑戰,中央提出了「雙循環」。

鄭永年認為,對「雙循環」要有科學的理解:雙循環以內循環為主,是反映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內部消費對我們國家經濟增長的貢獻佔了很大比重,但這並不是說外循環不重要,像深圳這樣的經濟外向型城市,下一步發展還是要以外循環為主。

面向世界,我們還是要請進來、走出去。鄭永年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首先是海外華人的資本流入,然後是西方的資本流入,這對我們的發展很重要。現在我們發展起來了,勞動力成本提高了,土地成本提高了,對環保的要求也提高了,以前那些低附加值的、汙染嚴重的勞動密集型的資本,現在很少能找到空間了。「外資不僅僅是一個資本的概念,外資跟技術、人才是連在一起的,所以我們現在還是需要很多外資進來,需要吸引、留住優質資本、優質技術尤其是優質人才。」

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

如何做到?鄭永年舉例說,無論是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還是東京灣區,都是世界級經濟平臺。三大世界級灣區所在的國家,雖然也經歷了各種困難或危機,但優質的資本、技術、人才還是留在灣區裡面,由此實現可持續發展。鄭永年建議,粵港澳大灣區要升級,升級成一個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在大灣區內部,香港具有很強的金融服務能力,珠三角擁有較完備的經濟體系、龐大的高技術勞動力以及廣闊的市場,有基礎、有條件打造這樣一個平臺,從而使得全世界的優質資本、優質技術、優質人才都想來,來了以後不想走也走不掉。這既是灣區內部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對急劇變化的國際環境的回應。在這樣的平臺效應下,有利於深圳在全球範圍內配置優質創新資源,為建設先行示範區服務。

優質的資源最看重的,就是平臺是否廣闊、配套是否優質。在鄭永年看來,相較三大世界級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世界級經濟平臺,現在欠缺的是「軟體」方面。

要打造世界級經濟平臺,歸根結底要靠人才。鄭永年表示,為什麼新加坡那麼小的一個地方,能夠成為比較優質的世界級經濟平臺,就是因為能培育、吸引大量的人才。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好像院士才是人才。其實不是這樣的,農民工裡面也有人才,深圳現在還需要大量的技術技能人才。「我們的人才觀要改變。人才不能分高端低端,有用的人才都是人才,都是平等的人才。」他說。

人才需要很好的軟環境支持,比如好的中小學教育資源,優質的醫療衛生資源等,這些都是營商環境的軟實力。鄭永年認為,一個城市的國際化程度有多高,它的發展程度就有多高。就子女教育而言,從幼兒園到高中,國際化很重要。世界上的好大學多的是,哈佛、耶魯、牛津、劍橋都可以去考。但是本地有好的高中、初中和小學、國際化的學院,才是人才關注的重點。所以我們要注重人才的具體需求,並不是說給他們一個實驗室就夠了。

構建南方共同市場,有效對接國家戰略

「大灣區不能只顧自己發展,也要突出輻射作用,把其他地方帶動起來。」在鄭永年的設想中,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南方共同市場。

鄭永年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內循環與外循環的一個連接點。把這篇文章做好了,對整個經濟發展能發揮很大的作用。當前,國家正在大力推動海南自貿港建設,可以考慮「港灣聯動」,形成一個南方共同市場,覆蓋完整的產業鏈,既有附加值高端部分也有中低端部分的產業生態,既有市場空間也有足夠人口,聯動起來加速國內大循環,面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打通國際大循環,從而具有極大抗風險能力。甚至還可以考慮向北延伸到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海南自貿港三大國家戰略的有效對接,以更大市場空間的聯動讓國內大循環更有效率。

「開放是什麼?開放是一種規則,開放是一種精神。」 鄭永年強調,有效的對接,有效的聯動,非常重要。而當每一個開放的區域都有自己的規則,這些規則又不一樣的情況下,就會造成開放名義下的封閉,這就是我們現在一些地方在開放上面臨的情況。「所以強調互聯互通、有效對接,就是要追求一個規則上的統一。只有在規則統一的情況下,才能真正走向開放。」鄭永年建議,不僅僅是廣東省內,國家好多開放的試點、開放的區域,都要打通互動起來,不要地方主義的開放,才能形成更深層次、更大規模的開放。

鄭永年特別指出,物理意義上互聯互通沒有問題,關鍵是規則制度層面的開放。就粵港澳大灣區而言,要打造一個「內部的歐盟版」。「為什麼歐盟比較有效,因為它的規則是統一的。人家歐盟二十幾個國家能互聯互通,我們一國裡面的三個地方為什麼不能互聯互通?還是有很多可以攻克可以做的。」

講好「深圳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矢志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其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當好「兩個重要窗口」,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鄭永年說,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最直接產品,一個面向世界的最重要窗口。「我認為講好了『深圳故事』,差不多也能講好一個『中國故事』,至少是其中最好的一個『中國故事』。

剛剛正式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鄭永年擔任首任院長。他提到,之所以叫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就是要把中國、把深圳放到整個世界背景下,放到世界地圖上來定位、認識,這樣才能既看得到我們的優勢,也能看得到我們的劣勢。在他看來,發展肯定要有參照點:一個是時間的概念,要看我們自己的過去;一個是空間的概念,要看我們的競爭對手。「我們高研院希望為深圳做一些定位,幫助深圳在世界上找準定位。當然,我們高研院不僅僅是為深圳服務,為廣東服務,還要為國家服務,一定要有國家情懷,一定要有世界眼光,為區域及國家的戰略發展提供及時的、富有遠見的政策分析,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世界級經濟平臺,深圳要增強核心引擎功能,也需要具國際影響力的學術交流平臺。鄭永年坦言,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今後我們「走出去」可能會遇到困難,我們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但是不能關起門來自說自話,我們仍然要在開放狀態下講好「深圳故事」,講好「中國故事」。「這個世界是多元的,任何國家內的利益也是多元的,這是個基本事實。我們根據大趨勢打造的,不僅僅是經濟平臺,還有學術交流平臺、政策交流平臺。在這方面,我們高研院希望能為深圳、為中國作出一點貢獻。」他說。

資料來源:深圳特區報、圳論、深圳發布

作者:姚龍華、焦子宇、金文蓉、王森

圖片:深圳特區報、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註明以上內容

發布廳推薦

發布廳邀請您關注「i深圳」

「i深圳」app二維碼

相關焦點

  • 特區40年鄭永年:在「世界地圖」上定位和認識粵港澳大灣區深圳
    原標題:特區40年鄭永年:在「世界地圖」上定位和認識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大家好,可愛的我又出現了。我是你們的生活百事通大灣網dww11.com粵港澳大灣區招聘交友,美食生活小管家,吃喝玩樂資訊、大灣區旅遊。
  • 深航首推中秋禮盒 致敬深圳特區40周年
    民航資源網2020年9月7日消息: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為致敬深圳40周年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深航特別推出深航中秋禮盒。該禮盒將深圳特區40年的發展變化歷程融入包裝設計,以每十年作為一個分界線,以深圳標誌性建築為代表,同時突出深航元素,記錄深圳變化。
  • 鄭永年:佛山擁有很大的優勢和基礎去產生更多原始創新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鄭永年:佛山擁有很大的優勢 和基礎去產生更多原始創新作為中國製造的縮影,經過70多年尤其是近40年的發展,佛山的工業體系不斷健全,是我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也是全國唯一的製造業轉型升級示範城市,當前正著力建設中國製造業一線城市、力爭打造智能裝備及機器人、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等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
  • 深圳特區40周年 金融科技企業順勢而為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40年時間,深圳從曾經的邊陲漁村演進成為亞洲第五大城市、完成了全球第十一位金融中心城市的華麗蛻變。在敢為人先的改革開放中,深圳書寫了一部充滿活力、改革創新的奮進史。
  • 「飛越廣東特區40年」主題航班來了,歡迎登機
    就像這樣↓↓↓「飛越廣東•特區40年」的主題航班8月20日,在上海虹橋飛往廣州的MU5301航班上,東東家進行了一場「飛越廣東•特區40年」主題航班活動……萬米高空上,東航為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獻上祝福。
  • 深圳特區40年 | 第一個城市新公園:仙湖植物園
    1982年,在時任深圳特區政府第一任園林管理科科長馮良才先生的引見下,時任市委書記的梁湘同志建議由當時全國唯一一所具有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專業發展方向的高等院校北京林業大學(原北京林學院)來深圳幫助政府建設城市公共綠地,在孫筱祥、楊賚麗先生的率領下,北林大派出了十多名主力教師和研究生首次來到了這片充滿活力的南國邊陲。
  • 東航舉辦「飛越廣東•特區40年」主題航班活動
    8月20日,中國東方航空在上海虹橋飛往廣州的MU5301航班上,進行了一場名為「飛越廣東?特區40年」的主題航班活動,在萬米高空為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獻上祝福。東航選用了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旗艦寬體客機空客A350-900,該飛機配置了東航全球首發的新一代世界頂級客艙服務系統。東航首架空客A350-900引進於2018年,當年正值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東航選用該機型執飛此次主題航班,以最先進機型、最好運營水平、最高服務標準,攜手廣大旅客共同致敬特區不平凡的40年發展歷程,與特區一起向改革新徵程「啟航出發」。
  • 深圳特區同款無人機大秀 空降韶關!點亮韶關夜
    我們這次帶來了一個令全韶關人振奮的好消息深圳特區同款無人機大秀不久前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那場衝上熱搜,被各大媒體紛紛轉載的大製作便是由高巨創新無人機編隊表演完成2020年8月26日深圳特區40歲生日當晚由南山區委宣傳部發起高巨遠度826架無人機再次升空
  • 深圳室內設計40年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來到地處華南,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與香港相連的這座現代化都市,從室內設計入手,探尋其中的秘密。深圳,1979年立市,1980年成為中國首個經濟特區。從整個20世紀的歷史來看,中國的現代城市建設與改革開放之後的沿海特區建設有著直接的關係,深圳作為改革開放之後首批四個特區之一,其建設速度和規模都是最大的。而且,它的建設不是對原有城市的改造,而是從無到有的創造。↑於強室內設計師事務所作品:水灣1979雲端會所,2017年因此可以說,中國的現代室內設計歷程實際上是從廣東開始的。
  • 深圳特區40年,春秋航空與深圳共奮進
    40年春風化雨,40年春華秋實,1980年設立的深圳經濟特區已經走過了整整40年的崢嶸歲月,一路騰飛的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縮影和窗口。40年來深圳已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奇蹟。
  • 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入選「深圳經濟特區40年40人」
    記者今天獲悉,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為表彰先進、鼓舞鬥志,進一步激發乾事創業熱情,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深圳市委和市政府發布關於表彰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創新創業人物和先進模範人物的決定,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董事長馬明哲等40名優秀代表入選。
  • 40年來 深圳經濟特區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史上的...
    4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深圳經濟特區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奇蹟。深圳從一個邊陲農業縣發展成為現在一座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創新中心之一,也是國際樞紐城市。我們有組數據,讓大家感受一下深圳的滄海巨變。40年前,深圳人口不到3萬人,發展到今天成為國際化的大城市,現在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人。
  • 深圳40年財經40人|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魏達志:深圳應進一步建設並...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深圳大學教授魏達志我1977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並擔任校長顧問蔡尚思教授學術助手,從事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1984年,我放棄了復旦大學教職,選擇南下深圳開拓創業。上世紀90年代,深圳開始規模生產電子原器件,引領國內電子產業的發展,並開始衝擊國際市場,於是崛起了華強北電子一條街。1997年,我被中共深圳市委確認為深圳市傑出專家,同年調入深圳大學。
  • 萬米高空祝福經濟特區 東航舉辦「飛越廣東特區40年」主題航班活動
    來源:讀特8月20日,中國東方航空在上海虹橋飛往廣州的MU5301航班上,進行了一場名為「飛越廣東•特區40年」的主題航班活動,在萬米高空為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獻上祝福。此次主題航班在機型選擇上寄予美好寓意。東航選用了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旗艦寬體客機空客350-900,該飛機配置了東航全球首發的新一代世界頂級客艙服務系統。東航首架空客350-900引進於2018年,當年正值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 深圳特區融潮商基因 立足大灣區擁抱創新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王漫琪 陳澤雲40年,深圳從邊陲小鎮到國際大都市,成為了改革開放的焦點;40年,一批批「拓荒牛」埋頭苦幹,勇立市場經濟潮頭,在新時代踏上特區的新徵程。自深圳蛇口打響「改革開放第一炮」以來,400多萬在深潮汕人和百萬潮商成為推動深圳發展的重要力量。
  • 深圳服裝設計40年
    來源:經濟日報↑深圳時裝周(攝影:劉伯良)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40年裡,有許多時裝品牌在這裡紮根、成長,走向國際。40年的深圳服裝史,是中國時尚的覺醒史,也是中國時尚從來料加工到文化自信的生動濃縮和鮮活表達。
  • 深圳大學:與城市共生共榮共成長 特區高校「長子」的擔當
    今年4月,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公布了2019年國際專利申請(PCT)排名,深圳大學以247件的數量蟬聯全球教育機構第三,僅次於加州大學系統和清華大學,超過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東京大學等世界名校。  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經濟特區創辦的城市大學,建校37年來,深圳大學緊隨特區,快速發展。
  •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9周年紀念日 深圳特區成立時間是哪一年?
    8月26日,今天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9周年紀念日,此前發布了《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隨後,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該《意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是黨中央立足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局對深圳經濟特區的最新戰略定位。
  • 1984年鄧小平深圳特區行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表...
    到了1987年6月左右,鄧小平肯定地說:特區是成功的,不但決定正確,而且辦得成功。也就是說,到十三大前夕,鄧小平完全肯定特區。   可以引用國務院原副總理谷牧的總結:第一,特區是我們觀察研究當代世界經濟的前沿;第二,特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排頭兵」;第三,特區是通向國際市場的特殊渠道和發展對外經貿的新基地;第四,特區是改革的試驗場。第五,特區是我國現行經濟政策的集中展示。
  • 特區40年|海航助力深圳對外開放,為特區擴展「朋友圈」
    這是4月份以來海航相繼開通的9條深圳出發的客改貨定期航線之一。從深圳飛世界,海航開通深圳航線近80條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的重大歷史機遇下,海航加快深圳航線業務拓展。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2月,海航還與深圳機場合作打造深圳機場頭等艙休息室,為旅客提供更全面、更舒適、更具特色的五星候機服務體驗。貴賓室佔地約330平米,可容納150名旅客,是對深圳地區地面服務環節的有力補充和升級。發展航空貨運,密切深圳與世界的經貿聯繫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致使我國國際航空貨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