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鄧小平深圳特區行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表...

2020-12-06 東方網

原標題: 1984年鄧小平首次深圳特區行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表重要講話

  1984年1月24日,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首次親臨深圳特區視察,這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中,是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重要事件。此時,深圳經濟特區剛剛成立4個年頭,特區的建設熱火朝天,但國內關於「改革開放」的爭論、圍繞特區的非議同樣雲譎波詭。

  鄧小平來到深圳,在親眼目睹了深圳的發展變化後,欣然提筆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此後,「特區不能辦」的議論基本上沒有了。應當說,特區的發展不負眾望,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到了1987年6月左右,鄧小平肯定地說:特區是成功的,不但決定正確,而且辦得成功。也就是說,到十三大前夕,鄧小平完全肯定特區。

  可以引用國務院原副總理谷牧的總結:第一,特區是我們觀察研究當代世界經濟的前沿;第二,特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排頭兵」;第三,特區是通向國際市場的特殊渠道和發展對外經貿的新基地;第四,特區是改革的試驗場。第五,特區是我國現行經濟政策的集中展示。

  時隔26年,站在深圳三十而立的新起點上,再次重溫這一歷史事件,意義深遠。

  帶著問號南下視察

  鄧小平為什麼要在1984年春節前後到特區視察?應當說,最主要的問題是特區這個決策對不對?特區還要不要辦下去?

  自1979年在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支持下,開始創辦經濟特區以來,4年時間過去了,特區特別是深圳特區,按照自身的發展邏輯,取得了巨大的建設成績。到1983年,深圳已和外商籤訂了2500多個經濟合作協議,成交額達18億美元。與1978年相比,1983年深圳工農業總產值增長11倍,財政收入比辦特區前增長10倍多,外匯收入增長2倍,基本建設投資比建國後30年的總和增加20倍。但是,當時面臨的問題是,圍繞特區的是非和議論很多,特區本身也反映自身發展遇到很大的困難。

  首先,特區發展遇到了種種困難。當時,已77歲高齡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章蘊曾多次給鄧小平、胡耀邦寫信,反映她在廣東調研時看到的特區面臨的困難。1982年12月20日,章蘊在第二封給胡耀邦並鄧小平的信中說,當地幹部群眾希望我們在各方面工作中,要繼續清除「左」的影響,把手腳再放開一些,加速改革不合理的經濟體制,對行之有效的政策要保持穩定性,不要多變。信中呼籲,對制止濫發獎金不要搞「一刀切」,不要搞成「有限制的多勞多得」,以致挫傷了職工的積極性。

  鄧小平看了胡耀邦轉給他的這封信後,對廣東地區這種動態很關注,12月22日馬上作出批示:「可印發政治局、書記處各同志。」

  1982年12月31日,章蘊第三次給胡耀邦、鄧小平寫信,反映廣東在對外開放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效果很好,「但要循此繼進,則困難重重。仲夷、田夫、靈光等同志為此很傷腦筋。」問題主要是,一年多來特別是1982年以來,上繳任務一再加碼,「條條」限制日益增多,弄得廣東特殊、靈活餘地越來越小,步子越來越邁不開。

  1983年1月1日元旦這天,胡耀邦圈閱了這封信。鄧小平則更重視,他在1月3日作了批示,提出意見,表明態度:「這個情況應該引起重視,請國務院財經小組一議。」

  其次,黨內輿論也有對特區的非議。一些人把特區工作上的失誤看重了,性質上也定得不當,提高到新條件下階級鬥爭的問題。一些人用舊中國的租界問題影射特區。一些老幹部到特區走了一趟後回來痛哭流涕,認為顏色變了,回到了資本主義。人們思想上引起了混亂,從事特區工作的同志顧慮重重,有些工作事事觀望,推動緩慢。

  另外,在黨內高層,對特區發展的快慢、急緩也有不同考慮。有些老同志態度要謹慎一些。更多強調的是不斷總結經驗,步子穩一點,把事情辦好。

  所有這一切,都使鄧小平特別關心特區問題。1984年春節前夕,為實地看看牽掛已久的特區問題,鄧小平提議到廣東親自去看一看。「小平同志非常掛念深圳的發展,他要看深圳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特區的事情在他心裏面總是記掛著,究竟搞成搞不成,搞好搞壞。他的心情是很迫切地要來深圳看看的。」剛到深圳時,他也說,「辦經濟特區是我倡議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夠成功,我要來看一看。」

  那麼,他對特區如何看呢?

  應該說,在沒有到特區之前和到特區之後是稍有區別的。沒有到特區之前,他是大方向肯定,但心中不踏實,沒有底。比如,在沒去特區之前,1983年6月18日上午,他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會見世界華裔科學家時說:「三中全會提出,有一部分地區,有些人,早點富裕起來是好事。我們在廣東、福建辦了特區,看來這個路子走對了,當然問題還有。總的路子走對了。這兩個省有兩省的條件,都在海外有不少人,如他們能回來投資,就能很快發展起來。」

  但當他到特區親自看了以後,他心裡踏實了,形成了明確的看法。

  聽聽,看看,走走 ……

  在視察深圳過程中,可以看得出,鄧小平說的話很少,主動發表意見也很少,主要是看,是提問,是感受,是理解。聽完匯報後,他說:「這個地方正在發展中,你們講的問題我都裝在腦袋裡,我暫不發表意見,因為問題太複雜了,對有些問題要研究研究。」

  從小平視察深圳的過程中,可以歸納出這麼幾點:

  他被深圳建設的熱情深深感染。比如:1月24日下午4時40分,鄧小平一行人登上羅湖商業區22層高的國際商業大廈的天台,俯瞰建設中的羅湖新城區。60多幢18層以上的高樓大部分正在建設中,到處是吊機伸出的長長巨臂,一片繁忙的工地。此時,已近黃昏,寒風襲人,80歲高齡的鄧小平毫不在意。隨行人員曾幾次要為他披上大衣,都被他拒絕了。眼前火熱的建設情景,感染著鄧小平,他的心裡該有多熱!看完後,鄧小平說:「我都看清楚了。」他後來在北京就說:「這次我到深圳一看,給我的印象是一片興旺發達。」

  他對深圳速度留下深刻印象。比如:1月24日,一行人參觀深圳市容。途中,時任深圳市委書記、市長的梁湘告訴鄧小平,現在深圳三五天可以蓋一層樓房。小平問:「都是國內的工程技術人員嗎?」梁湘答:「基本上都是,還有江蘇來的。」

  小平在隨後到上海談話時指出:我們的建築施工速度慢得很,像蝸牛爬。深圳蛇口因為採取責任制,建築速度快,幾天一層樓。建築隊伍還是那些人,只是辦法改了一下。我們的一些制度要改,吃大鍋飯不行。

  他的心和年輕人在一起,特別關心和關注年輕人幹事業。比如:他在聽取蛇口匯報時,當工業區董事長、總指揮袁庚把由群眾選舉產生、當時36歲的工業區黨委副書記喬勝利介紹給小平時,鄧小平高興地把喬勝利拉到身旁坐下,問他什麼學校畢業,掌握什麼專業知識。小平說:「要鼓勵年輕人挑起重擔,多幹工作。」1月29日,他在珠海特區視察時也鼓勵說:「年輕人管理工廠好!年輕人辦事好!」他在上海談到上海的人才情況時也說:現代化和幹部年輕化相關,沒有年輕人不行。

  他特別關心人才培養的問題。當聽到經濟特區缺乏專業人才時,小平指出:「深圳要辦一所大學。這個大學要由華僑和外國實業家來辦,完全用西方大學的方式來培養人才。教員請外國學者來當,請外籍華人來當校長。」

  深圳題詞是這樣產生的

  1984年1月29日,在珠海視察期間,鄧小平興致勃勃地揮筆題下令珠海人民永遠難忘的7個大字:「珠海經濟特區好。」鄧小平在珠海為珠海經濟特區題詞的消息很快傳到深圳,深圳人感到一種失落,深圳領導人心理上承受著一種壓力:深圳是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中的頭號特區,特區的許多大膽嘗試是由深圳開始的。當時對特區的種種非議以及爭論的焦點也多集中於深圳。小平給珠海特區題詞,而沒有給深圳經濟特區題詞,是不是有什麼想法呢?可是從一路視察的情況來看,小平對深圳的發展是滿意的,心情是高興的,只是沒有明確說出來而已。

  29日,小平剛給珠海特區題完詞,深圳市就決定委派接待處處長張榮去完成一個重大任務:請小平同志為深圳經濟特區題詞。30日一大早,張榮就趕到了廣州。他通過有關方面將深圳人的請求向鄧小平匯報了。

  小平說,回北京再題吧。第二天是陰曆的臘月二十九,深圳人還在焦急地盼望著。2月1日,已是大年三十,人人都準備過年了。鄧小平的女兒鄧楠看到遲遲不肯回去過年的張榮,想了想說:「那就這樣吧,將他一軍,我們把紙、筆都準備好了,他一回來,我就同他說。」

  小平散步回來,看見桌上擺著紙、筆,連墨都研好了,便問:「啥子事?」鄧楠把張榮介紹給他:「這是深圳來的張榮同志。」鄧小平笑笑說:「認識,認識。還沒回去過年?」鄧楠說:「你沒給題詞,人家哪有心思過年!?」鄧小平聽後笑了笑說:「這麼嚴重,還要等著過年?」於是,在沙發上坐下來,問道:「你們說,寫什麼好呢?」張榮趕忙遞上幾個準備好的字條,有「深圳特區好」、「總結成績和經驗,把深圳經濟特區辦得更好」等。

  鄧小平拿起字條念了一下,隨手擱到一邊,然後拿起筆,在硯中蘸上墨,幾無思索就俯下身去,在紙上一字一字地題寫:

  「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鄧小平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值得說明的是,細心的鄧小平在落款時,沒有落在廣州下筆的時間,而是把時間稍稍提前了一點,落的是他離開深圳的日子。

  1984年春節,凌晨。當歡樂的第一聲爆竹呼嘯著在深圳的夜空中炸響時,全城立刻沉浸在一片喜慶和歡樂之中。許多人見面的第一句話,竟不是「拜年」、「恭喜」,而是興奮地說:「題了,他題了!」小平的這份厚禮,使深圳人的春節過得何等快樂,何等踏實!

  開放政策是放不是收

  視察深圳特區後,鄧小平得出了這樣幾個結論:

  特區的路子走對了。鄧小平一行離開深圳到中山,1月28日晚上,鄧小平在溫泉賓館會見了霍英東、馬萬祺等,他說:辦特區是我倡議的,不曉得成功不成功。看來路子走對了。他後來在北京講:「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

  開放政策是放而不是收。1984年2月14日,鄧小平在上海指出:「現在看,開放政策不是收的問題,而是開放得還不夠。你們要加快速度,條件可以放寬一些。」回到北京後,他在2月24日的談話中也說:「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提出具體措施,落實放而不是收的政策。繼續開放港口城市,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小平在北京提出:除現在的特區之外,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港口城市,如大連、青島。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央召開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決定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島,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1月25日至31日,國務院召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門)漳(州)泉(州)三角地區座談會。會議建議將這三個「三角」地區開闢為沿海經濟開放區。這一決策的實施,使我國的對外開放形成了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再到沿海經濟開放區的多層次、由外向內逐步推進的新格局。

  視察特區的三大深層次原因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鄧小平1984年視察特區,還有三個深層次原因:

  第一個深層次原因,是出於到20世紀末實現翻番目標的考慮。

  到2000年,工農業總產值實現翻兩番,是黨的十二大向全世界的承諾,鄧小平對此看得很重。他在1983年6月曾指出:翻番不能實現,搞得不好,有可能改變十二大的決議,那就嚴重了!這不但在國內是個政治問題,在國際上也是個大的政治問題。

  因此,1983年春他就翻兩番問題視察了江蘇、浙江、上海,視察的結果是這些地方沒問題。回到北京後,鄧小平提出各地都要有具體落實規劃,而且沿海要比內地多翻一些,這樣全國才能拉平。在這種情況下,他就自然想到了沿海的廣東。他在1983年3月說:現在的問題是要注意爭取時間,該上的要上。最近香港有個報導,說廣東的速度放慢了,是什麼原因?我們有些同志對開放政策仍是有顧慮的,也要加以注意。

  鄧小平提出,在當時資金短缺的情況下,速度要快,就要借外債,就要充分利用外資。而特區恰恰是利用外資的窗口。所以,鄧小平也是要親自調研廣東實現翻番的條件,看看特區利用外資能不能為加快發展提供資金、提供模式、提供經驗。

  第二個深層次原因,與解決香港問題的需要有關。

  從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中英關於解決香港問題的會談共舉行22次,最終形成了中英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和3個附件。鄧小平視察特區正是在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期間。

  鄧小平設計的解決香港問題的關鍵是「五十年不變」,即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他認為這樣規定可以使香港人放心,減少他們的疑慮;可以使人們更感到我們政策的連續性、可靠性,有利於我們和英國談判,有利於順利收回香港和保持香港的繁榮。

  問題是這個「五十年不變」,怎麼能讓香港人和英國人相信這一點?當時許多人都是持懷疑態度的。特區特別是深圳就在香港對面,當時深圳主要吸引的是香港的投資,深圳與香港熙熙攘攘的人員來往已經是「例行公事」。如果深圳的發展和繁榮受到影響,不能保證,那怎麼能說服人們相信香港五十年不變的政策?所以,鄧小平視察特區,與1984年的整體工作,特別是香港問題有很深密的思考上的聯繫。

  第三個深層次原因,則與鄧小平的一個大構想相聯繫,這就是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984年6月,鄧小平解釋說:我們是以社會主義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很大,吸收幾百億上千億外資,衝擊不了這個基礎。吸收外國資金肯定可以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補充,今天看來可以說是不可缺少的補充。如果說構想,這就是我們的構想。總的來說,這條道路叫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

  1984年12月,他在同柴契爾夫人談話時指出: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是符合中國的切身利益的。中國的主體、十億人口的地區堅定不移地實行社會主義。在這個前提下,可以容許在自己身邊,在小地區和小範圍內(香港)實行資本主義。我們相信,在小範圍內容許資本主義存在,更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我們對外開放二十來個城市,這也是在社會主義經濟是主體這個前提下進行的,不會改變它們的社會主義性質。相反地,對外開放有利於壯大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

  可見,鄧小平視察特區,也就是要看看這個小範圍和小地區的吸收資本主義的資金和管理模式,到底會是什麼情況?他要在實踐中檢驗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構想。(文/蔣永清 作者為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鄧小平深圳紀實作者:解放思想還有很多空間
    說到改革開放,不能不提起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的談話。提起這個談話,又很容易讓人想起最早披露鄧小平視察南方談話內容的一篇文章:《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這篇當時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的文章作者,就是陳錫添。   陳錫添,廣東江門人。1992年1月,鄧小平到深圳等地視察,陳錫添被指定為深圳惟一隨同的文字記者。
  • 張宇:重溫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
    原標題: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同志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這一新的徵程中,曾不斷提出和反覆思考的基本理論問題。
  • 經濟學人評鄧小平:偉大的穩定者
    為此,中國共產黨必須感謝一位小個子:鄧小平。他是1978年到1992年期間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傳記作家傅高義認為,鄧小平不但是現代化中國的締造者,亦是世界現代史上最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在國內,鄧小平建立了自由貿易區,吸引外資。這是令人振奮的重大轉折,是鄧小平務實的典型表現,因為在那個時候根本沒錢可花。鄧小平如是說:「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鄧小平著作、講話選集。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人民出版社出版。至1993年 ,已出版3卷。《鄧小平文選 (一九三八-一九六五)》,1989年8月20日在全國公開發行。《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1983年7月1日在全國公開發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993年11月2日在全國公開發行。前2卷再版時,分別改稱為《鄧小平文選》第一卷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
  • 世界公民鄧小平
    2004年8月,鄧小平百年誕辰到來之際,人們不禁又想起他的一句名言:「我榮幸地以中華民族一員的資格,而成為世界公民。」的確,這位偉人的影響遠遠超越了中國國界,達及五大洲。世界各地的政治要人、知名人士以及華僑華人紛紛發表談話,撫今追昔,緬懷這位曾在國際舞臺上叱吒風雲的中國人。
  • 鄧小平:為外交在飛機上過春節,為改革開放兩度在深圳過年
    節目結束之後,作為國賓的鄧小平夫婦要上臺接見演員。按照常規,他們只要跟演員們握個手就行了。沒想到,鄧小平不但熱情地抱起了那些美國小學生,還挨個地親了孩子們的小臉蛋。這個畫面播出之後,頓時引起了轟動。在很多美國人的印象中,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都是高高在上的神秘人物,而鄧小平的舉動,完全改變了他們的看法。
  • 鄧小平:反右派擴大化我就有責任
    對於「大躍進」,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曾有過兩次重要的講話。一次是1980年2月29日,鄧小平在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講話時說:「不要造成一個印象,好像別人都完全正確,唯獨一個人不正確。這個話我有資格講,因為我就犯過錯誤。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我們是積極分子,反右派擴大化我就有責任,我是總書記呀。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我們頭腦也熱,在座的老同志恐怕頭腦熱的也不少。這些問題不是一個人的問題。
  • 貼身翻譯談鄧小平:從未見過這麼精彩的人
    演講中,他從鄧小平「犀利、堅定、深邃、意志如鋼」的眼神談起,回顧了鄧小平會見金日成、穆加貝、羅林斯等外國領導人的經歷。他寫完長徵之後,還想寫一本講中國改革開放的,他想寫鄧小平。當時中央軍委的楊尚昆支持他的寫作,他想見的領導人幾乎都見到了,包括胡耀邦和趙紫陽,但就是沒見到鄧小平,所以索爾茲伯裡見到人就問鄧小平。他見到萬裡副總理也問鄧小平,萬裡先講了鄧小平1974年讓他抓鐵路,當時造反派在徐州打派仗,鐵路無法正常運行,鄧小平下令說你去把鬧事都抓起來,一天抓一個,一年抓365個,必須確保京滬線通車。
  • 論學習和掌握鄧小平經濟理論
    鄧小平經濟理論反映了我國億萬人民擺脫貧窮落後狀態,實現經濟振興和國家現代化的迫切願望和要求,也指明了像我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社會主義大國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實現現代化的正確道路。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雖然已取得了偉大成就,但要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仍然任重而道遠。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既充滿無限希望,也面臨嚴峻挑戰。現在,改革進入攻關階段,發展處於關鍵時期。
  • 鄧小平關於青少年德育的論述
    鄧小平關於青少年德育的論述 趙麗霞  1954年4月8日,鄧小平指出:「要做一個好公民,就要從小養成守紀律的習慣,這就要經常做工作」,「培養自覺的紀律,也要有人去教育才行。誰去教育?
  • 鄧小平與共和國重大歷史事件(51)
    全會增選了中央領導機構的成員,實際上開始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從此,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江澤民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是從這次全會開始的。
  • 施燕華:回憶法拉奇採訪鄧小平
    義大利著名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對鄧小平的採訪,是我翻譯生涯中最重要、也最具挑戰性的任務。重要,是因為其特殊的國內外歷史背景;挑戰,是因為採訪全文要在世界各大報刊發表,等於是面對全世界的一場考試。  法拉奇其人  1980年8月20日上午,我在辦公樓走廊上遇到英文處的領導,他正要找我。
  • 鄧小平與共和國重大歷史事件(64)
    1964年12月,根據毛澤東的建議,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即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
  • 冷溶:鄧小平三個重大理論觀點的提出最具創新意義
    今年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我們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深切緬懷這位偉人。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發展的實踐證明,當年鄧小平同志指導我們黨作出改革開放的決策是英明的、正確的,鄧小平同志不愧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不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為什麼說鄧小平同志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重訪,鄧小平的上海足跡
    16歲的鄧小平,就在其中。那時他叫鄧希賢,就在幾天前,他從四川廣安來到上海。上船後,沿著黃浦江順流而下,在楊樹浦碼頭鄧小平乘坐法國輪船「盎特萊蓬」號,就此踏上留學異國、追尋救國之路的航程。那時候的鄧希賢恐怕還不知道,自己與上海這座城市,未來還有著數不清的人生交集。 而如今,望向穿行而過的黃浦江輪船,依稀可以想像94年前那艘漸行漸遠的船,在那艘船上,一個偉人偉大的夢想,正徐徐展開。
  • 「統戰史話(99)愛國統一戰線」學習研究鄧小平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
    背景導讀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愛國統一戰線(1992年—2002年10月)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重要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的召開,標誌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愛國統一戰線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指導,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國兩制」方針的貫徹實施,不斷研究新情況和新問題,充分調動各族各界人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了新的氣勢,開創了新的局面。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也是新時期統一戰線工作的奠基人。
  • 陳香梅追憶鄧小平
    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1980年底作為美國當選總統裡根的特使訪問北京,拜會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已年近八旬的陳香梅女士對當時的會見情景仍然記憶猶新。她說,鄧小平是她最尊敬的中國領導人之一,在她後來和鄧小平的幾次會面中,鄧小平的遠見卓識和對中國社會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更令她由衷地敬佩,同時鄧小平的幽默風趣也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關於鄧小平同志一些檔案文獻的回顧
    今年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鄧小平同志是一位偉人,在中國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在世界上有著重要影響。
  • 鄧小平:「文化大革命」是嚴重的、全局性的錯誤
    1980年3月至1981年6月,鄧小平親自主持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史稱第二個歷史決議),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實踐和理論,堅決頂住否定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錯誤思潮,為黨和國家發展確定了正確方向。確定第二個歷史決議的指導思想葉劍英在國慶30周年講話發表以後,黨內黨外、國內國外,反應都很好。
  • 鄧小平率先打破平均分配(圖)
    當天鄧小平視察了開灤煤礦,肯定了工資加獎金的分配模式。   「文化大革命」後期,「四人幫」把按勞分配、八級工資制、商品制度都說成是「產生資本主義的土壤和條件」,藉此來推行「大鍋飯」、平均主義,使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遭到極其嚴重的打擊,影響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   鄧小平在1975年8月18日《關於發展工業的幾點意見》中就批評當時勞動報酬制度中的平均主義傾向,說:「堅持按勞分配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