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黨的文獻》2010年第5期,原題為《鄧小平在「大躍進」前後》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是我們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一次不成功的嘗試。對於「大躍進」,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曾有過兩次重要的講話。一次是1980年2月29日,鄧小平在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講話時說:「不要造成一個印象,好像別人都完全正確,唯獨一個人不正確。這個話我有資格講,因為我就犯過錯誤。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我們是積極分子,反右派擴大化我就有責任,我是總書記呀。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我們頭腦也熱,在座的老同志恐怕頭腦熱的也不少。這些問題不是一個人的問題。我們應該承認,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頁。)一次是1980年4月1日,鄧小平在同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又說:「『大躍進』,毛澤東同志頭腦發熱,我們不發熱?劉少奇同志、周恩來同志和我都沒有反對,陳雲同志沒有說話。在這些問題上要公正,不要造成一種印象,別的人都正確,只有一個人犯錯誤。這不符合事實。中央犯錯誤,不是一個人負責,是集體負責。」(《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96頁。)
以上兩段話,是鄧小平在事隔20多年之後對「大躍進」的總結和反思。那麼在「大躍進」前後,作為在一線工作的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是如何看待「大躍進」和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呢?最近出版的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撰的《鄧小平年譜(1904—1974)》(以下簡稱《年譜》——作者注),披露了很多鄧小平在「大躍進」期間的活動線索。本文試圖以此為依據,理清鄧小平對「大躍進」的理解和認識的大致脈絡。
一、逐步領會毛澤東的「大躍進」思想
「大躍進」是由毛澤東親自領導和發動,從反對「反冒進」開始的。從《年譜》披露的內容來看,鄧小平對「大躍進」顯然經歷了一個複雜的漸進的認識過程。
早在1957年9月2日至10月9日召開的中共八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就發表講話批評1956年的「反冒進」掃掉了多快好省和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來了一個右傾。進入1958年,毛澤東進一步批評「反冒進」,並上升到領導方法、建設方針的高度。1958年1月3日和4日,毛澤東在杭州會議上發表講話,主要談領導經濟建設的工作方法問題。在隨後召開的南寧會議上,毛澤東認為「反冒進」是洩了六億人民的勁,是方針性錯誤。2月13日,鄧小平在四川省、地、縣、社四級幹部會上,談到了他對社會主義建設速度問題的理解。他指出:在建設社會主義問題上,有兩種方法的鬥爭。一種是搞得快一些,一種是搞得慢一些。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方法,就是根據客觀可能的條件,加快建設。搞建設也要有革命家的態度,要積極創造條件搞快點。只要是可能的,只要不是主觀主義的就應該快。這是我們的正確態度。(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5頁。)
在1958年3月9日至26日召開的成都會議上,毛澤東多次講話批評「反冒進」,甚至上升到路線錯誤的高度,說冒進是「馬克思主義的」,「反冒進」是「非馬克思主義的」。鄧小平在25日的會議上發言說:反冒進是不好的,挫傷了群眾和幹部的積極性。我對於這場鬥爭,在一個短期之內是有過模糊認識的,沒有意識到黨內有什麼兩條路線的不同,在某些問題上和一些同志有共同的看法,也曾設想過基本建設和某些事情是不是慢一點好,是不是謹慎一點好。(參見《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下),第1421頁。)從《年譜》披露的內容看,這是鄧小平第一次對「反冒進」問題明確表態。從鄧小平的這一表態中,可以看出,鄧小平對毛澤東關於經濟建設的領導方法問題的認識是有一個過程的。
1958年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大躍進」運動從此在全國範圍內從各方面開展起來,主要標誌是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8月17日至30日召開的北戴河會議通過《關於一九五九年計劃和第二個五年計劃問題的決定》和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等文件。會後,全國很快形成了大煉鋼鐵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