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創新成長的文化基因

2021-01-09 正北方網

核心提示: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將於14日上午在廣東省深圳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將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橫空出世。深圳這個曾經的小漁村,在短短40年的時間裡奇蹟般地成長為一座創新之城,被描述為「史詩級巨變」。深圳為什麼能?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

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橫空出世。深圳這個曾經的小漁村,在短短40年的時間裡奇蹟般地成長為一座創新之城,被描述為「史詩級巨變」。深圳為什麼能?歷史機遇論、地域優勢論、政策支持論、舉國支援論等,眾說紛紜。從社會演進的視角,我們勾勒出深圳與創新高度契合的基因特質和文化特徵,並以此透視40年深圳創新成長的基礎邏輯。

憂患文化自帶匱乏基因,營造一個倒逼出來的城市

幾乎一貧如洗、一無所有的境況,讓這個新生特區的命運充滿了不確定性。原寶安縣是薄田、漁火的世界,33萬人口中農民佔92%。1978年城區面積僅3平方公裡,只有豬仔街、漁仔街兩條小巷和一條200米長的小街。1979年全縣GDP僅1.9676億元,一個農民月平均收入約21元,而同期香港工人月平均收入1000元港幣。當時流傳的民謠是:「寶安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蠔。十屋九空逃香港,家裡只剩老和小。」民謠背後是一組驚人的數字:1955-1979年,深圳共計56萬人(次)逃港,其中幹部183人。

外在短缺激發內在動力,匱乏基因衍生憂患文化。深圳始終有一種時不我待、不進則汰、「狼來了」的緊迫感。1980年代「姓資姓社」的顏色之爭,1990年代「文化沙漠」的底蘊之責、「特區不特」的政策之憂,2000年代「難以為繼」的資源之慮、「被誰拋棄」的瓶頸之惑、「產業外流」的轉型之困等等,一次次把深圳捲入輿論漩渦、置於聚光燈下。深圳也因此養成了看淡光環、時時反省、自我革命的警醒與自覺。正如英國《金融時報》所言,深圳是中國最具危機感的城市。正是匱乏基因和憂患文化,倒逼深圳走出了一條人才密集、知識密集的創新發展之路,五位一體、錯位平衡的協調發展之路,高附加值、低碳環保的綠色發展之路,融入世界、互利共贏的開放發展之路,以人民為本、共同富裕的共享發展之路,創造了劣勢逆襲、邊緣崛起的精彩樣本。

移民文化是外源基因,帶動一個重組出來的城市

「深圳不是你的故鄉,卻是你夢想的主場」。40年來,千萬心懷夢想、渴望奮鬥的人移居於此。截至2019年末,深圳人口約2400萬,較特區成立之初人口增長了約65.67倍,其中常住人口為1343.88萬,有超過4成的非常住人口在深圳工作、學習、生活。有什麼樣的人群,就有什麼樣的基因。移民是文化最活躍的載體,作為當代中國最完全、最徹底、規模最大的移民城市,突髮式、浪潮般、全方位的移民把各地區、各民族的源文化移植到深圳,在碰撞融合後孕育開花,形成了千帆競發的移民文化景觀,讓深圳成為「一片獻給可能性的土地」。輕裝上陣的新移民擺脫了舊思維的束縛,求新求變的個性鑄就了勇於創新的開拓精神,海納百川的胸懷營造了深圳兼收並蓄的社會氛圍。正如著名跨文化研究學者霍夫斯泰德研究發現的那樣,類似深圳這樣「不確定性規避意識」極低的文化群體,往往具有強大的繁衍和重組能力。外源基因的代代重組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深圳成為一個極富創造力的新興城市。

多元文化塑造包容基因,催生一個「變異」出來的城市

「什麼都有,但什麼都已經不是原來的味道」,這是對深圳包容基因的最好描述、最生動表達。2006年,深圳出臺國內首部改革創新法《深圳經濟特區改革創新促進條例》,以立法形式規定創新失敗可予免責,向全社會宣示了深圳「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決心、恆心。深圳之「容」在於「容人」,「來了就是深圳人」,不論身份、財富、地位,每個人都能在深圳擁有一席之地,在這裡追夢、圓夢,實現人生理想、個人價值、社會追求;深圳之「容」在於「容錯」,「寬容失敗」「向失敗取經」「向失敗致敬」,營造了以失敗為財富的良好社會氛圍;深圳之「容」在於「容異」,鼓勵「別具匠心」,不欣賞「沉默是金」,摒棄「槍打出頭鳥」陋習,讓獨具特色、富有創新力的人群不會顯得格格不入。深圳人這種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包容豁達、灑脫不羈的個性,不僅為創新提供了低成本的「溼地生態」系統,更養成了創新發展必備的「遺傳變異」能力。

協商文化塑造平等基因,成就一個「規則說了算」的城市

深圳不問出身、不問學歷、不問官階、不問貧富,是平等基因培育出來的城市。自1992年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6次會議賦予深圳特區立法權以來,深圳制定了200多項涉及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公共管理、社會文化、生態發展等各個領域的地方性法規,更使深圳成為一個不折不扣「規則說了算」的城市。這裡不信奉傳統等級觀念,更多「按規矩辦」的行事邏輯;這裡沒有一些老城市人情社會、「圈子」文化的羈絆,更多協商合作、公平交易的契約意識;這裡沒有錯綜複雜、縱橫交錯的利益鏈條,更多依法辦事的「親清」政商關係。主體間的平等對話、平等交易、平等協商,使自由得到深化、誠信得到踐行、公平得到保證,共建共治共享得以可能。在這裡,恪守公共秩序已是人們的普遍共識,遵守國際規則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高揚法治精神更是創新深圳的突出優勢,深圳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營商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競合文化塑造開放基因,打造一個享受競爭的城市

「深圳與世界沒有距離」。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試驗田」「急先鋒」,深圳是中國主動擁抱世界、主動融入世界,率先與國際接軌的前沿陣地。依託毗鄰港澳的地理區位、依靠市場經濟的制度框架,深圳人敢於競爭、善於合作,形成了獨特的競合文化。競合文化又鑄就了內部經濟與外部經濟雙向循環、內部發展與外部發展互相成就的良性狀態。深圳努力超越「零和博弈」,積極尋找各方利益的契合點,追求最大公約數,形成了差序發展、容融共生的競合思維,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更是躋身全球金融中心十強,成為吸引國際資本、人才技術和跨國公司的「強磁場」。深圳,一個鼓勵競爭、鼓勵創新的城市,在獨特競合文化的驅使下,自我加壓、主動提升,化被動為主動,成為開放式創新的發源地和競合中成長的受益者,不斷創造出發展的新奇蹟。

使命文化鑄造特區基因,塑造一個持續超越的城市

沒有終極追求,就沒有恆久力量。深圳每天都在變,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特區基因。1980年,中央創辦經濟特區的決策如同「點火機制」,賦予深圳獨特的「特區基因」。從改革開放的「窗口」「試驗田」,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排頭兵」「尖兵」,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深圳始終以強烈的歷史主體意識和捨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將時代賦予的使命鐫刻在自己的「精神旗幟」上,以「大我」成就「小我」。回望40年,深圳創造了千餘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全國第一:拍賣國有土地使用權「禁區」、放開市場的價格體制改革「雷區」、打破「鐵飯碗」的勞動工資制度改革「難區」與實行股份制的國有企業改革「盲區」,深圳都闖了;基建招投標是從沒搞過的,深圳建國貿大廈不僅招了投了,更以「三天一層樓」的紀錄成為「深圳速度」的象徵。

深圳以頑強意志挑戰了諸多「不可能」,實現了從一個「科技荒漠」向一座「創新之城」的華麗轉身,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貢獻了諸多「深圳智慧」「深圳實踐」。「只有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才能收穫別樣的風景。」正是先行一步的特區基因和追求卓越的使命文化,使深圳以「使命型城市」的持續超越,實現了世所罕見的創新發展,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和光明前景。

40年的滄海巨變充分證明,深圳的成功有外部因素,更在於內因驅動,是多重要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特別是基因與文化的協同演進,共同成就了深圳作為創新之城的「達爾文適合度」,最終實現了一個城市的「羽化成蝶」。「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深圳將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展現世界級創新之城的新作為。 


[責任編輯:賽音畢力格]

相關焦點

  • 文化流動是深圳文化創新的重要原動力
    深圳特區報記者 胡蕾 攝 ■ 周建新 提要 深圳文化創新是一項「六力一體」的文化系統工程,其中,文化創意力、文化生產力、文化引領力注重深圳內在的文化內涵的打造,文化形象力、文化競爭力、文化吸引力注重深圳外在的文化形象的提升。這種內外結合、內外互動的城市文化發展格局,是深圳文化創新發展之路的最佳選擇。
  • 一座城市文化基因的生成與綻放——深圳讀書月20屆回眸和展望
    編者按:進入11月,深圳市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文化狂歡節」——深圳讀書月。在第二十屆深圳讀書月啟動之際,本報刊出藝衡撰寫的《一座城市文化基因的生成與綻放》,對20屆讀書月進行回眸和展望,探討閱讀與市民、城市、創新之間的關係,展示深圳在閱讀上高貴的堅持,展望「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的美好發展前景。
  • 深圳大學:與城市共生共榮共成長 特區高校「長子」的擔當
    當前,深圳開啟了「雙區」建設的新徵程,站在灣區「C位」的深圳大學,將繼續肩負起特區高等教育「長子」的使命,擁抱城市、服務大灣區,以大學之擔當驅動「雙區」之發展。今日,我們推送專題之一:《與城市共生共榮共成長 特區高校「長子」的擔當》。  今年初,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深圳大學研發的快速檢測試劑盒和「隱形手套」備受關注,為疫情診斷和醫療防護提供了巨大助力。
  • 深圳大學:從「改革之子」到「創新尖兵」
    自建校以來,深圳大學從無到有,成長為擁有1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8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的綜合型大學,6個學科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全球排名前1%。「深圳速度」不減當年。因改革開放而生,伴改革開放而興。一座城市與一所大學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改革創新的基因在這裡如何傳遞?
  • 解讀:深圳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的華麗轉身
    原標題: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的華麗轉身——文化創新發展的深圳模式   創新是一個國家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座城市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作為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經過40年的建設發展,深圳經濟崛起舉世矚目,科技創新廣受讚譽,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深圳速度」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
  • 深圳特區融潮商基因 立足大灣區擁抱創新
    深圳特區融潮商基因 立足大灣區擁抱創新金羊網  作者:王漫琪、陳澤雲  2020-11-17 自深圳蛇口打響「改革開放第一炮」以來,400
  • 深圳被叫停基因檢測現曙光
    今年2月,包括產前基因檢測在內的所有醫療技術如未經技術準入則被叫停,佔領國內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市場龍頭的深圳華大基因因此遭遇發展瓶頸。而6月4日剛公布的一則消息讓華大基因看到了自主創新的曙光。而接受本報採訪的幾位專家也認為, 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批覆,使得深圳的科技創新有望獲得特殊政策安排。這將對深圳的創新生態環境、產業鏈條和產業生態以及深港科技創新融合方面有重大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期待政策先行先試高新技術產業在深圳成為一張閃亮的名片,目前全市有新型研究機構115家。
  • 2019文化科技創新論壇在深圳舉行 國內外學者熱議「數字人文」
    2019文化科技創新論壇2日在深圳舉行,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兩岸三地的知名專家學者、業界人士兩百餘人齊聚論壇,圍繞「數字人文與文化創新」主題展開熱議。開幕式上同時舉行了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範基地揭牌儀式、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與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戰略合作協議籤署儀式、《文化科技藍皮書:文化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9
  • 2020工程生物創新大會即將在深圳光明科學城啟航
    而後,基因測序技術、DNA 重組技術以及基因編輯技術的建立,實現了人類 「讀基因」、「編基因」 和 「寫基因」 的夢想。生物學概念開始與工程學概念結合,合成生物學時代的到來,或將引領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合成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新興工程科學,近年來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被認為是引領生物科技產業第三次革命並將推動第五次工業革命的新學科。
  • 2020深圳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圓滿閉幕
    日前,在深圳坪山舉行的2020深圳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圓滿閉幕。大會期間,吸引了國內外BT界大咖的目光,各項活動精彩紛呈、乾貨滿滿。  10場主題論壇同步召開,分別圍繞化學藥創新、高端製劑與改良型新藥、抗體藥物開發、細胞與基因治療、高端醫療器械、藥品註冊新法規、醫藥項目的BD、創新創業與投資等生物醫藥全產業鏈展開探討。業界專家學者們以真知灼見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未來發展提供方向性指引,為坪山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賦能。
  • 嗨學網創新基因植根於企業文化
    嗨學網創新基因植根於企業文化 來源:財訊網 • 2020-12-03 10:57:59 遠程教育自誕生以來,憑藉著跨時空和活絡學習辦法等共同優勢,目前已經成為大多在職人員進步本身學歷的主流挑選。
  • 見圳40 | Birol Dincli:深圳擁有創新性的飲食文化,是獨具特色的...
    該活動由科學技術部外國專家服務司指導,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深圳市外國專家局)、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主辦,深圳國際人才交流中心、深圳新聞網承辦,得到了深圳市國際交流合作基金會、招商蛇口的特別支持。Birol Dincli目前在深圳經營一家土耳其烤肉店,烤肉的香味與炭火的滋滋聲,最容易成為人們內心深處的味覺記憶,對美食有著痴迷追求的他,向深圳市民傳遞土耳其美食的特色文化,也實現著自己的人生理想。
  • 權威訪談|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書記產耀東:「深圳基因」+「創新...
    從2011年春天,廣東省委省政府在汕尾海豐劃定468.3平方公裡設立「深汕特別合作區」,到2018年12月16日揭牌正式成為深圳第「10+1」區。荒蕪之地華麗蛻變,產業新城已露芳容。深汕特別合作區如何搶抓「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傳承新時代深圳精神,復刻深圳基因,加速實現農民變市民、農村變城市、老區變特區?
  • 深圳設計的使命與未來——訪深圳創新創意設計發展辦公室主任 韓望喜
    設計來源於創意,而創意的源泉就是開放多元、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深圳創新創意設計發展辦公室,負責深圳的創意設計建設,這個機構正在用其巨大的熱忱、創新的願景和埋頭苦幹的作風,守護和打造「深圳設計」這張城市文化和產業名片,讓創意融入這座城市的靈魂,讓設計成為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
  • 深圳移動機器人「創新軍團」正在崛起
    城市的基因注入企業發展脈絡,兼具創新與活力的深圳移動機器人軍團在市場中競爭力十足。 文|彭晴 深圳,一座遍布夢想的城市。
  • 「度」量不惑深圳②:深圳銳度
    去年8月公布的《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畫出了深圳未來30年的發展路線圖:到2025年,深圳經濟實力、發展質量躋身全球城市前列,研發投入強度、產業創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 政協委員:建設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 每個深圳人都有份參與
    深圳以「文化創新2020實施方案」為總抓手,正在努力建設文化中心城市和國際創意先鋒城市,接下來應該怎麼做?12月16日的政協委員議事廳聚焦深圳建設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的路徑,深圳市政協主席戴北方;市政協副主席王璞出席了當天的委員議事廳。
  • 深圳大鵬新區:打造產業融合發展創新高地
    從兼具國家水平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公益性創新科研與產業基礎項目國家基因庫、致力於腫瘤免疫治療研發的深圳因諾免疫有限公司、到專注於智能飛行器的研發、設計、製造和銷售的深圳市高端無人機有限公司……在第二十一屆高交會現場,來自深圳市大鵬新區科技展團的15家涵蓋生命健康、生物科技、生物醫療、海洋生物、電子與信息、新材料等領域的創新企業和科研機構集中亮相
  • 深圳中行組織黨員參觀深圳國家基因庫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精神指引,以及中行「建設新時代全球一流銀行」戰略目標,深圳中行金融機構部組織黨團員到深圳國家基因庫參觀學習,旨在提高員工科學認知和創新意識,促進身心發展,助力健康中國。
  • 世界最大基因庫落戶深圳
    【深圳商報訊】(記者 塗競玉)經過5年建設,9月22日,總部位於深圳的中國國家基因庫正式開業。據悉,這是繼美國、日本和歐盟之後,全球第四個建成的國家級基因庫,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基因庫。 基因庫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開業儀式上,深圳國家基因庫與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德國癌症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華為、阿里大數據等國內外知名機構舉行了籤約儀式,將在種子數位化、兒童健康表觀基因組、萬種噬菌體基因組等方面展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