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包括產前基因檢測在內的所有醫療技術如未經技術準入則被叫停,佔領國內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市場龍頭的深圳華大基因因此遭遇發展瓶頸。
而6月4日剛公布的一則消息讓華大基因看到了自主創新的曙光。
在當日召開的深圳市政府常務會議上,深圳市市長許勤宣布,深圳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已經獲得國務院批覆,示範區面積為397平方公裡,相當於近34.5個深圳高新區,涵蓋了深圳市10個行政區和新區的產業用地,超過了原特區面積。
這是黨的十八大後國務院批准建設的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也是我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目前,國內生物經濟政策的設計是滯後的,更加需要創新的環境。」華大基因戰略規劃處主任朱巖梅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生物經濟的爆發就在眼前,但是頂層設計和相關政策沒有跟上,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批覆將是一個契機。中國在生物科技領域趕超發達國家的機遇就在眼前,窗口期不會太久,抓住了就能邁上一步,反之就錯失機遇。
而接受本報採訪的幾位專家也認為, 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批覆,使得深圳的科技創新有望獲得特殊政策安排。這將對深圳的創新生態環境、產業鏈條和產業生態以及深港科技創新融合方面有重大推動。
高新技術企業期待政策先行先試
高新技術產業在深圳成為一張閃亮的名片,目前全市有新型研究機構115家。
2013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4萬億元,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33%,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
在超材料領域,有深圳光啟研究院,在基因測序以及基因產業化領域有華大基因,騰訊、華為等高新技術企業更是行業領先的龍頭企業。去年,深圳在還對生命健康、航空航天以及海洋產業等進行了戰略布局。
儘管取得一定成績,但政策創新總落後於技術創新,也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瓶頸,這在生命健康產業上表現尤甚。
華大基因就曾遭遇政策瓶頸,華大基因總裁汪建曾對本報記者表示,今天的基因科學、幹細胞都走到這一步,我們是不是也在要求、也在呼籲政策法規要跟上呢?而不是拿過去從來沒有見過的新鮮事物,用10年、15年前的政策法規去套、去憋死它。
華大基因是一家致力於為醫療、農業和環境應用等領域提供完整的測序和生物信息服務的集團,旗下包括民營非營利性的研究院以及商業化運作的測序應用公司,2012年產值已達10億元。
2007年,華大基因研究院從北京來到深圳,工作人員從20幾個人拓展到目前的4000多人。在科技轉化為產業應用過程中,生物科技企業在一定程度上遇到我國政策法規滯後帶來的發展瓶頸。
此前,華大基因推出的產前無創基因檢測在9個省市獲得臨床資質,積累的樣本量達到10萬。但今年2月,此項基因檢測被國家相關部門叫停。
朱巖梅說,科學、技術、產業是聯動發展的,阻礙了就不能聯動發展,會形成惡性循環。雖然被叫停,但仍然有很多孕婦上門要求做無創基因產檢,華大的技術本來是領先的,但經過4個月的斷檔期,樣本量已經落後於國際其他同類企業。
深圳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胡祥也曾對本報表示,在醫藥領域,政策法規不應成為科技應用的障礙 。目前,臨床應用的技術大多是10年甚至是15年前的技術,但新的技術又面臨政策、法規的制約。
此次深圳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否能解決政策滯後的問題,還有待觀察。但朱巖梅對此持樂觀態度。朱巖梅說,希望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對生物經濟、生物產業所需要的政策上給予更多的先行先試的空間。
據已披露的信息,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將享受國務院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先行先試的各項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目前,中關村科技園區創新支持政策,包括中央級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試點、稅收優惠試點、股權激勵試點、科研經費分配管理改革試點、建設全國場外交易市場試點、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試點等六方面。
除了享受國務院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先行先試的各項政策及其配套措施之外,國務院還特別支持深圳結合自身特點,在科技金融改革創新、建設新型科研機構、深港經濟科技合作新機制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說,深圳正處於產業結構調整時期,過去30年承接全球第三輪產業轉移,大量製造業進入深圳,完成了加工、組裝、製造的發展過程,今後30年深圳一定會完成一個經濟增長動力的轉變,從製造向創造轉變的過程,才能實現人均GDP水平和要素價格進一步增加。自主創新試驗區的批覆,體現了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在未來深圳經濟增長中的主導作用。
曲建說,從一個城市系統性的角度來促進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這是我國面臨的新問題。所以此次拿出一個城市進行試點,對於探索一條城市自主創新之路起到一定作用。
在曲建看來,深圳是移民城市,最大特點是寬容失敗,人際關係簡單,在這樣的城市搞自主創新其成功可能性和創新成本要低一些。如果深圳能夠把自主創新的模式開發出發,那麼對其他城市有很好借鑑作用。
4年申請之路
經歷了4年的申請後,深圳成為繼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武漢東湖和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之後的又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早在2006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就出臺了一號文件,把自主創新從科技發展戰略、產業發展戰略提升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確立了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目標。
2010年,深圳提出申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期間經歷了多個部委的多次調研、匯報和討論研究工作。2012年10月,國家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率隊的科技部、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等12個國家部委組成的聯合調研組,就深圳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進行專題調研。
中科院深圳先進研究院、光啟研究院、騰訊等企業科研機構成為調研組考察的標的,這些企業也正是深圳創新的代表。
當時,深圳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定位於五個方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試驗區、開放創新合作先行區、和諧高效創新生態區、高端創新創業人才聚集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極,力爭到2020年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該次調研對深圳已取得自主創新成績給予了肯定,為獲批奠定了基礎。
梳理國內已經批覆的四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現,相關政策都為該區域創新發展提供了動力。2009年3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中關村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助力。2009年12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建設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目前,已形成了以光電子信息為主導,生物、新能源、環保、消費類電子等產業為支柱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而2011年批覆的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兩萬多家企業中,世界500強就有200多個,形成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文化創意、航空航天、先進裝備製造等主導產業。
曲建對本報分析,深圳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對於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也具有推動作用。香港在服務業創新領域具有先天優勢,深圳有大量的現代製造業作為創新服務平臺,如果能夠把香港的現代服務業和深圳的先進位造業有機結合,通過信息技術和金融資源的融合,可以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