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聞網 2020-12-03 17:01:30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周雪松)作為國際知名工程顧問及城市諮詢服務機構,奧雅納在中國發展超過40年,提供世界一流的設計、工程、規劃和諮詢服務。奧雅納於1995年在深圳設立分公司,見證了深圳從「世界工廠」到「技術和服務中心」的產業升級之路,為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奧雅納董事、中國區城市與諮詢業務負責人馬暉。
改革開放中深圳發揮了三大作用
中國經濟時報: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圳經濟特區一直發揮著「試驗田」的作用,從城市規劃建設的角度,您認為,深圳經濟特區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怎樣的引領和示範作用?
馬暉:1995年奧雅納就在深圳設立了第一家中國內地辦公室。我們不僅參與眾多地標項目,也參與了河流、環境保護,以及羅湖口岸的概念規劃等項目,這些項目都見證了深圳的發展成功。
改革開放過程中,深圳發揮了三個特別個性鮮明的作用:第一,學習。放下包袱、引進外來事物是深圳早年發展的成功之道。第二,對接。跟周邊城市的無縫對接是深圳的一大特點。第三,創造。深圳的基礎建設已達到相對優良水平,開始在很多項目上進行大膽嘗試,比如,高度上有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深度上有福田深超總地下空間,廣度上有前海深港合作區。
增加住房供給要放大格局考慮
中國經濟時報:深圳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最近也發布了,意味著深圳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有更多的自主權。城市規劃和建設應該怎麼做,能更好地惠及民生?
馬暉:深圳改革就是一個放權的過程,更多的自主權意味著更大的責任。深圳在硬體方面已經達到比較高的水平,城市規劃和建設方面應該從強化治理體系和制度方面入手。隨著整體治理水平的提高,數據分析的應用和績效機制的逐步完善,深圳可以繼續發揮海納百川的特性,通過制度改革使城市開發建設更加具有包容性和擇優而從。
中國經濟時報:住房是最大的民生問題,深圳在住房問題上花了很大力氣,包括大部分的新增土地用於保障房的建設。應如何緩解大城市住房緊張的問題?
馬暉:這涉及到的問題比較多,包括能夠提供市場上可承受的住房,也要能夠吸引更多的人來創業並在這裡居住,深圳在這些方面做了一些實踐。政府在政策配套、項目選址、參與方的利益訴求方面都做了一些考慮,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深圳一直在優化相關方案。
中國經濟時報:在加大住房供應方面,深圳潛力還大嗎?
馬暉:住房供應跟土地的供應相關,相對來說深圳的土地供應是比較短缺的。跳出深圳來看,我們可以看到深圳跟周邊城市的互動特別多。這樣,結合周邊城市的供給,深圳無論是住房的供給品種還是供給數量上,盤子都會更大一些。
提升人口承載力不一定是最終目標
中國經濟時報:深圳是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它的物理空間是有限的,也給規劃建設帶來了很大挑戰。此外,深圳的人口也是持續地大量流入,怎麼能夠提高城市的承載能力?人口越多,城市的宜居水平也越面臨挑戰,怎麼化解這個矛盾?
馬暉:深圳過去這四十年的發展,很重要的成功因素就是開放包容,深圳大量的人口,十有八九都是五湖四海匯聚過來的,各行各業的人才進來才能讓深圳有機會引領產業的發展。每個城市都有一個人口數量的最適合點,提升人口承載力不一定是深圳的最終目標。經濟的發展能夠帶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但城市競爭力包括經濟、研發、文化交流、居住、環境、交通等維度,深圳要更加重視「軟環境」建設,注重增強人文領域的吸引力。
最期待的跨越:從「中國速度」到「中國引領」
中國經濟時報:請簡要總結深圳城市規劃建設方面的歷史經驗,展望中國「十四五」您有什麼期待?
馬暉:這些認知可以歸納為以下二十個字。第一,「中國速度」。中國的建設速度遠超其他國家。第二,「中國廣度」。外資在中國建設的參與度非常廣泛,我們也開始涉足區域甚至城市級別的整體規劃。第三,「中國質量」。現在中國已經發出更重視中國質量的口號,比如,不搞大開發,要做大保護,這是中國質量非常明顯的體現。第四,「中國輸出」。今天中國在提供案例、標準,為全球服務。奧雅納在前海所做的服務已經在奧雅納全球各公司獲得一致讚許,說明中國開始能夠輸出自身的標準和案例。最後,希望「十四五」能夠發揮的作用是「中國引領」。中國在制度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助力中國經濟有更好的發展。
來源:中國經濟新聞網—中國經濟時報 編輯: 史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