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但進展緩慢。
自2008年以來,我國低空開放大致經過了提出、實踐、政策完善、進入實施四個階段。2008年,國家空管委提出在長春、廣州、海口實行飛行管制分區改革試點。2010年,《關於深化低空空域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低空空域改革試點自2011年起開始向全國推廣。同年11月印發的《關於深化中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對低空空域改革作出部署。在9個試點區域試行了將低空空域分為管制空域、監視空域和報告空域三類的做法,並明確了通信要求、飛行類型和責任義務,初步形成一套新的低空空域管理模式和制度創新。
實踐階段。2018年6月,全國首個低空辦—四川省低空空域協同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在成都掛牌成立,同年12月,國家空管委批覆了四川省政府《關於報請審定四川省低空空域管理試點的方案的請示》,同意在四川省境內開展低空空域協同管理試點,標誌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空域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在實踐層面的一次重大突破。
政策完善階段。自2008年開始,截止2018年底,國家出臺了近百項涉及空域改革和航空產業發展的政策,2018年10月,民航局印發《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總體方案》,提出兩大目標,分別於2022年初步建成三級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2030年該體系需全面覆蓋低空報告、監視空域和通用機場,保證低空空域安全高效實用,標誌著我國低空開放政策進入完善階段。
進入實施階段。目前,我國低空開放處於萬事俱備、即將實施的階段。政策、技術、產品、基礎設施等都已經不是制約低空開放的瓶頸因素。低空開放早已經不是一個需要論證的課題了,需要論證的是以什麼有效方式推進空域體制改革,促進低空開放,在哪裡幹?
二、低空開放特區破解空域改革障礙
創辦經濟特區,是黨中央為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現代化建設而做出的重大決策和重大步驟,四十年經濟發展實踐證明,經濟特區的設立,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試驗田和示範作用,成為區域經濟提升發展的重要戰略形式,是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成果結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實踐,創造了以「特區」的形式促進區域經快速發展的先例,開創了先河。
當前,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改革進程和步驟逐步由沿海「經濟特區」、沿海港口城市、自由貿易區向內陸西部大開發梯次推進,改革的軌跡由沿海推向內陸,由內陸推向太空,未來空域改革將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前沿、新領域,我國的改革進程將進入一個新階段,進入全方位立體改革階段,進入改革開放的新高潮階段,即太空經濟階段。因此,探索以設立「低空開放特區」的形式,創造性借鑑經濟特區的成功經驗,把「低空開放特區」作為破解制約低空空域體制改革障礙的創新平臺,作為推動低空空域開放的試驗田,作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抓手,作為推動區域經濟提升發展的有效路徑,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三、精準選址方能戰略施策
空域改革和低空開放至今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原因種種,但也說明,並非全國34個行政區都適合開放低空,需要論證評估哪個地區最適合。
從全國的空域管制情況來看,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由於所處的位置和所承擔的任務,不適宜空域開放。北部是政治中心,也不適宜開放低空,西北地區地廣人稀,低空開放的使用效率不高,比較而言,西南地區空域開放的條件比較充分。川黔滇西南三省之中,從地形和地緣戰略上來講,四川和雲南屬於盆地和高原,不利於抗擊現代戰爭的打擊,而貴州園尖形山體獨立而又連綿不斷、喀斯特地貌形成眾多天然溶洞,這種獨特地形地貌是抗核打擊的天然避難所。貴州擁有狹長而偏遠的戰略縱深,著眼於東南地區可能發生的「海戰」以及西北地區的反恐防暴,可利用「三線建設」遺留的寶貴軍工資源,發揮「兵員大省」的優勢,擔當戰區後勤保障支援基地。從產業的統籌帶動效應上來講,貴州依託「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內陸改革開放試驗區、生態文明示範區」三大試驗區環境優勢,依託國家三線建設布局形成的「航空、航天、電子信息三大軍工產業體系」,開放低空,大力發展通航產業,統籌帶動大旅遊、大健康、大扶貧、航空製造、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產業融合發展、協調發展,形成經濟發展虹吸效應,並最後與四川和雲南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協作共生發展,形成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和西南地區外向型經濟板塊,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整體實力,縮短我國經濟東強西弱的不平衡不協調發展差距。
因此,貴州是全國低空開放特區的最佳選項,把貴州作為低空開放特區來規劃打造,既是探索低空空域管理體制改革經驗的需要,也是貴州改變經濟增長率高、GDP絕對值基數小、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高速度增長的需要,還是改變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東強西弱的不平衡不充分格局的需要,更是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機遇改變國家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的國際地位的戰略需要,具有裡程碑式的重大戰略意義,其價值5-10年以後將會凸顯。
作者:姬高生 銅仁市委黨校副縣長級幹部,法學博士
[ 責編:趙豔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