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楠 發布時間:
作者:盧楠 發布時間:
芥末堆 盧楠 12月17日報導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立於2014年12月,作為新型民間教育智庫,成員包括長期關注教育改革的經濟學家、教育學家、哲學家、法學家等等。
今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三屆年會在北京舉行,本屆年會的主題為「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建設」,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大學治理之道,家庭和學校教育的新思維,如何提高現代教育治理能力,以及教育運行的法治化等議題。在「大學治理之道」議題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國務院參事室參事錢穎一發表了題為「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建設」的演講。
錢穎一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教育與大學的關係有如經濟與企業的關係,大學治理可以類比於公司治理,分為外部治理和內部治理。其中,內部治理涉及兩類問題:學術問題和行政問題,兩者相互關聯,但最終還是資源配置問題。
他認為,大學內部治理應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在學術問題上必須教師治學;第二,行政問題應該職業化管理,並以中國、歐洲和美國的大學作為實例,進行了說明。
以下為錢穎一演講內容整理:
現代大學治理是現代教育治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用經濟學做比喻的話,教育與大學的關係有如經濟與企業的關係。經濟治理改革的方向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而企業治理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具體地說是1993年提出的16個字「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
在研究現代企業制度時,我們把公司治理分為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後者涉及到股東、債權人、政府等企業外部的利益相關者,類似的,我也把大學治理分為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兩個方面。外部治理涉及到大學與政府、大學與社會,包括校友之間的關係。因為時間關係,我今天的講話聚焦於大學的內部治理。在我看來,大學的內部治理涉及兩類問題:第一,學術問題。第二,行政問題。
學術問題是大學特有的問題,與企業不同,企業為顧客生產,顧客是企業效益的最終裁判。大學的產出是學術研究和學生教育,學術問題就包括學術研究的規範、標準的建立,對於教師學術水平的判定,對學生學業規範的確立和評估等等。
大學中的行政問題涉及到資源配置、激勵機制等問題,與企業類似。當然行政問題與學術問題是相關聯的,比如,學科設置問題涉及到設立哪些院系,重點支持哪些學科、規模大小等等,需要依賴學術判斷,但是最終還是資源配置問題。
第一,在學術問題上必須教師治學。
教師治學的含義是,學術問題應該由教師決定,即由教師組成的委員會或者教師大會,根據一人一票的投票結果,作為學術判斷的根本依據。教師治學的內容包括各教學項目培養目標和方案的設計,學生學業水平的判定,教師研究學業水平、學術貢獻的評價,教師聘用和職稱晉升學術標準的制定和評判等問題。在教師治學下,教師發揮在學術問題上的決定性作用。
教師治學當中有兩個重要元素,都是企業中所沒有的。
第一,同行同意。在學術領域和教學項目當中,同行的推薦信、評價信、評估報告,是教師在學術問題上做出判斷的重要信息來源,這是一個很奇特的制度,但是也是唯一的可行制度。只有在大學信任同行競爭者,讓競爭者評價你的教師研究成果和教學項目質量。也只有在大學,你培養的學生去與你競爭的大學工作,你會感到自豪。
第二,學術自由。這是獲得客觀的學術評價的前提,如果沒有學術自由,不可能有可信賴的學術評價,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師治學。教師治學比教授治學概念更恰當,教授在中國通常指正教授,教師則包括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當然資深教授就是正教授和獲得常聘的副教授,由於學術水平和聲望整體較高,所以在治學當中要發揮更大作用;不過年輕教師雖然經驗不足,水平差異較大,但是他們活躍在研究最前沿,其中的優秀者引領未來學術方向。學術問題不僅有關今天的研究成果和今天的培養方案,而且關係到未來的學科發展方向和學生一生的成長,所以教師治學必須要有年輕人的參與。
第二,行政問題應該職業化管理。
職業化管理不是民主化管理,在行政管理問題上,在資源配置問題上,大學與企業有很多類似之處。
首先,內部組織應該是層級制的管理。其次,大學中絕大多數的管理者和行政人員應該是全職的職業管理者和職員。第三,管理者的選擇應該是任命的,不是選舉。正是因為行政問題應該職業化管理,教授治校或者教師治校不是很合適,我理解這種呼籲初衷對大學行政化的不滿。正如我前面所說,我同意在學術問題上必須去行政化,必須教師治學,但是泛泛講大學去行政化不準確,因為大學作為一個現代化的組織,其行政問題只能通過行政化管理解決,其實企業管理民主化也沒有多少成功的例子,這其中是有道理的。大學與企業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大學當中有學術問題,而企業沒有。但是在行政管理上、資源配置上,大學致力於公司治理都是應該職業化管理。教授治校必定引出學校的民主管理,這在老清華確實實行過,但是那時清華只有本科生,教學目標單純,且學生只有數百人,教授人數也不多。因此,資源配置問題相對簡單。而現在的大學通常都不是這樣單一,也不是這個規模了。現代大學如同現代企業一樣,內部的治理行政問題並不適合民主化管理。
綜上所述,我把大學中的問題分為學術問題和行政問題。在學術問題上應該實行教師治學,在行政問題上應該實行職業化管理,這是現代大學內部治理的精髓。
下面我從三個地區的實例來比較說明以上理論的現實相關性。每個地區都一定會有不少特例,我在下面的討論是針對地區中的一般性現象而說的。
第一,中國大學。中國大學的突出問題是一些該學術化的方面被行政化了,而另一些該行政化的方面又不夠行政化。中國大學治理當中的一個主要問題還是教師治學不能落實,表現在學術問題上教師的決定性作用沒有很好體現,往往用行政方式替代。比如教師聘用和職稱提升的程序上,由教師組成的委員會,比如說學術委員會、教授提名委員會或者其他委員會,他們的作用不明確,同行同意的信息不完善,對學生培養方案的確定和修改,應該先由教師組成的委員會評議,不應該由行政班子直接決定。同時,在學術自由方面也存在很多問題。
另外一個方面,在一些大學的行政問題上不夠行政化,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些行政問題被當作學術問題處理,比如由學術委員會來討論學院的設立、學院的名稱、學院的規模等等,這是不合適的。因為這是行政問題、資源配置問題。
過多的行政管理工作,由教師承擔,而絕大多數的教師既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去做行政工作。教師承擔行政工作,既容易用行政權力幹預學術問題,容易對從事行政工作的教師降低學術標準。
大學管理者任命程序和方式類比黨政幹部,難免複雜化。
第二,歐洲大學。歐洲大學突出問題是少數資深教授權力過大,年輕教師聲音不夠,因此學術問題上不夠民主,不利於學科的進步和發展,同時歐洲大學更為突出的問題,還是行政問題上職業化管理不夠,表現在大學管理過於民主化,比如系主任、院長、校長大多由選舉產生,歐洲大學教師均參加選舉,職員和學生也參加選舉,這個意義上歐洲大學更接近於教師治校或者民主治校。民主選舉校長、院長會帶來很多問題,大學使命更多地服務於未來,創造知識服務未來,培養學生也是為了未來,在位的教師很可能因為利益關係不想改變現狀,校長和院長若經選舉產生,必然要過多顧及現任教師意見,對大學特別是轉型中大學尤為不利,這種民主管理方式使得不少歐洲大學很難改革和進行結構調整。
第三,美國大學。既有私立也有公立就是州立的。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外部治理有所不同,內部治理上非常類似。美國大學在學術問題上是民主的,教師不僅是資深教師,包括年輕教師,一人一票決定教師引進、提職的推薦、教學課程體系的設計等。所以美國大學既不像中國大學那樣,通過行政幹預學術,也不像歐洲大學那樣由少數資深教授說了算。同時美國私立和公立大學在行政問題上都是職業化管理,行政人員當中絕大多數都是職業管理者和職員,只有很少數由教師擔任,校長、少數副校長、院長、少數副院長以及系主任。而且所有行政管理職位都是任命制不是選舉制,系主任、副院長由院長任命,院長副校長由校長任命,校長由校董會任命。當然任命過程當中聽取教師意見,最終不是教師投票決定,與中國大學、歐洲大學都不同。這種方式既可以減少政治因素,又可以避免短期行為,有利於著眼於大學的長遠和未來,有利於改革和轉型。
美國大學內部治理當中體現的教師治學和職業化管理結合,是美國大學保持長期學術活力的制度保障。美國大學在世界大學當中的領先地位是與他們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相一致。
今天討論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建設十分重要,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建設是現代大學的制度基礎,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前提,理念和經驗都很重要,要準確診斷中國大學治理當中問題,同時參考和吸收其他國家大學治理當中的經驗和教訓。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推動在中國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的建設。
*本文整理自現場演講,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