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2016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
剛剛主持完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和Facebook執行長、聯合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對談的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匆匆趕赴論壇的分會場。在這裡,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滙豐商學院院長海聞,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院長蓋睿特,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梅麗特·傑諾將與他共同探討「高等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
國內現狀:
創新教育差距很大
「我們要重視人文教育對於創新人才的重要性。」蘇必德觀點明確,「教育必須要有社會的擔當。創新不僅在於『顛覆』,更在於創造更多人類共同福利。」
相較於純粹的商人,蘇必德更希望培養出具有團隊意識的企業家。他們工作的目的不只是為了物質收益,而是打造一支能夠創新的團隊。這就需要發揮人文教育的力量,它會讓學生從規律性的角度去思考和總結創新,從而指導具體實踐。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所進行的創新,將不僅僅是對某個狹義問題提供一個解決方案,而是可以連續推出多個創新產品,主動發現新的問題,並用新辦法去解決新問題。
在高校工作了近40年的朱崇實有更深的體會:「創新型人才是國家、社會發展最寶貴的資源,但是中國高等教育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上還存在諸多不足。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無論是從教育觀念、方法,還是從教師隊伍來說,中國大學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都有很大差距。」
朱崇實指出,中國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要從自身的改革做起。要真正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大學的追求,做到把人才培養當作第一要務。他還呼籲,要給大學更多自主權,讓大學真正依法辦學;政府和高校都要加大教學經費投入;全社會應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
國際經驗:
把最好的研究人員和學者安排到教學一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蓋睿特和梅麗特分別介紹了自己所在高校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
蓋睿特強調,沃頓商學院首先教會學生的是創新精神,「因為這將使他們終身受益」。學院建立了一個創新實驗室和IT自由區,在這兩個區域,學生可以自由創新,無所顧慮。
同樣,沃頓商學院也創新了教學方式和方法。蓋睿特透露:「沃頓的MOOC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線課程,共有300萬人參與過。其中65000人接受了付費教育。」
梅麗特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建議:「要想推進更高層次的研究、促進創新,關鍵在於做好科研成果、投入收益比、教職員工和學生素質的評估。此外,還要把最好的研究人員和學者安排到教學一線;發展好每一個學科,積極進行跨學科交流;聯繫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建立全球的交流網絡等。」
促進中外高校教育合作,也是提升中國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能力的重要途徑。梅麗特介紹,以哥倫比亞大學為例,儘管目前交流已經頗具規模,但今後還將進一步加強合作力度,如探索聯合學位方面的合作、教職人員的交流等等。
專家建言:
急功近利不利於創新型教育
相較於馬雲和扎克伯格對談的會場以及其他關於經濟、金融等議題的會場,「高等教育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會場可謂觀眾寥寥。這一情景何嘗不是社會普遍關注創新性人才,卻忽視其培養大環境的縮影?受到觸動的海聞感慨道:「教育是很重要的問題,但並不像技術、經濟、金融那麼引人注目。其實,教育體制跟國家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當前,創新創業人才已經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階段的主要瓶頸,甚至將可能長期阻礙今後的經濟增長。如何改革和發展高等教育體制,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是一個必須關注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技術、金融更為重要。」
「任何一種急功近利,指望『靈丹妙藥』的快餐方式,都不利於創新型教育。」錢穎一認為,培養創新人才,首先要釐清概念和觀念。創新型人才的根本特徵是創造力。創造力可以進一步分解為三要素,即創造性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要培養具有創造力三要素的人才首先要改革教育模式,營造一個自由、寬鬆、包容的教育環境,其次要正視正規教育可能造成創造性能力降低的「副作用」,並積極應對。最後,作為教育從業者,要善於發現不符合已知標準的特殊人才,並給予他們一定的發展、成長空間。(記者 楊謐 晉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