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大數據與思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創新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第五屆「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學術論壇舉行 本網記者明海英/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明海英 通訊員黨波濤 李紅玉)11月28日,第五屆「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學術論壇在華中師範大學舉行。

  來自北京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華北電力大學、西安大學、西南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學工幹部和輔導員與會,共同探討新時代大數據、新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創新與應用。

  湖北長江報刊傳媒集團《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雜誌社社長謝成宇出席開幕式並致辭。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萬美容、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秦在東、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劉宏達先後主持論壇。

  論壇聚焦「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討新時代下大數據、新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應用,並對如何利用大數據増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與實效性,以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涵發展與質量提升進行研討。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馮剛、大連海事大學教授曲建武、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劉清堂、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鄧國峰、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劉宏達、東北師範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金昕、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李懷傑等,國繞大數據運用於思想政治教的局限、大數據時代網絡思想政教育創新等主題進行專題報告。山東理工大學副教授付安玲、華北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王建紅等,針對後情時代青年數字素養提升的維度、中國共產黨百年作風建設歷程研究等進行交流研討。

  學者表示,運用大數據,構建「網際網路+一人一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有助於分析學生思想動態和群體特徵,並追蹤記錄學生個體的成長規律和個性化需求,為他們「精準畫像」,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精準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進一步提高大數據素養。

  「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學術論壇已舉辦四屆。華中師範大學在教育信息化建設和學生大數據綜合挖掘利用方面形成了良好經驗。學校還專門籌建了學生大數據中心,構建了團隊入駐、隊伍培訓、成果培育、學術研討、協同創新等工作機制,探建立了多元化、開放式、創新型智庫平臺,實現了大數據與思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創新,不斷開創了大數據時代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內涵發展與質量提升的新局面。

  據悉,論壇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雜誌社聯合主辦。

 

 

相關焦點

  • 新時代推動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探析
    新時代國際理解教育的深入發展須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以順應國際形勢複雜變化,更好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儘管二者融合仍面臨一些挑戰,但只要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地推進教材改編、教師培訓等,將取得良好效果。
  • 董雅華 趙成林:區塊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預測力探析
    及時獲取高質信息的能力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預測力的基礎,信息失真與共享障礙正是制約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預測力提升的兩大痛點。隨著區塊鏈的發展,其「分布鏈式結構、全程可追溯性、可信任性、高效性」為解決其痛點提供了可能。區塊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預測力,一方面,要做好技術引入,以「有形之手」構建「區塊鏈+思想政治教育預測」聯盟鏈;另一方面,要提升主體意識,以辯證思維實現區塊鏈與思想政治教育預測有機融合。
  • 切實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
    熊曉琳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思政課建設也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過程,思政課教師必須把講好思政課當作一項事業來做。  熊曉琳重點分享了「從一到六」建設「金課」的經驗:有一顆紅心,堅持科研和教學兩條腿走路,追求「三講」(講政治、講科學、講故事),突出深耕教材、講清理論、用活教材、創新方法四個要求,做到五位一體,把握教學設計六個要素。
  • 劉呂紅:守正創新,思政課建設要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並提出「八個相統一」教學要求。「八個相統一」言簡意賅、深刻精闢,為推進新時代思政課建設指明了方向。理論強黨本期策劃將深入解讀這一教學要求。今日刊發堅持「八個相統一」系列文章之二,敬請垂注。
  • 守正創新 立德樹人 把思政課辦得越來越好
    原標題:守正創新 立德樹人 把思政課辦得越來越好 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高屋建瓴地闡明了辦好思政課的長遠意義,深入淺出地分析了課程改革創新和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要點,深刻闡釋了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對於在新時代更好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大意義。
  • 【思政講理】在問題導向中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機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堅持黨對教育事業全面領導的具體體現,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
  • 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需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根本原則
    縱觀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歷史進程不難發現:政治性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方向引領和貫穿其中的顯性主線,關係到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成敗和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3.基於思政課根本任務的現實同應。思政課承擔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任務,承擔著學習踐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現實要求,載承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使命,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主渠道。
  • 講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有的精彩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的要求,系統闡述了思政課改革創新中需要堅持的八個「相統一」,揭示了思政課有效教學的關鍵,是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應當遵循的方法論。落實好這些要求,需要我們的教學在深、實、新、活上下大功夫、下足功夫。  一是在「深」上下功夫。
  •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地深度融合 打造發展新動能
    以校地深度融合打造發展新動能,是凸顯教育供給側優勢的主要途徑。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主動對標重慶「兩點」定位和「兩地」「兩高」目標,聚焦新經濟形態、新業態,以校地共建現代化產業學院為核心,構建起結構、功能、成效全面升級的校地合作辦學大體系,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的新動力源。
  • 艾必求: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意義重大
    論壇以「雲生態·話未來」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聚焦教育行業,表彰先進典型,研討教育發展新變革,把脈教育發展新方向。論壇現場,南昌理工學院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艾必求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做了分享。  艾必求表示,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我國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出現了文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同時在多元化中還伴有強勢文化的擴展。
  • 構建大德育體系全面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光明日報-光明網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一貫堅持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央16號文)精神,根據高職教育特點及其發展趨勢,遵循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通過構建大德育機制,真正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通過環境薰陶,著力建設以人為本的德育文化,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品質;創新適應工學結合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
  •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
    [2]葛坤英(200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實效性》中進行了闡述,她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具體實施對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程度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本文認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結果是否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目標及其實現程度。增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工作,是提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際結果與預期目標符合程度的實踐過程。
  • 【GET2020】風變科技劉克亮:教育與科技應更加深度的融合
    長期看來,這兩種觀點會對教育的發展有很大的阻礙作用,因為其背後反映的是一種隱隱的衝突,即不敢讓教育與科技有更深度的融合。他認為,教育與科技應該更加深度的融合,應更加關注技術的作用,通過教學中臺、長歸因計算等技術為教育賦能,此外還應在法律和市場秩序方面,重視對教育技術創新的保護。
  • 聚焦|守正創新,跨界融合,乘風破浪
    10月17日,全國藝術教育發展創新論壇在海口盛大開幕。聚智共享,本次論壇踐行「互訪、互學、互聯、互通」的精神,緊跟國家十四五戰略布局,促進藝術教育高質量發展與持續創新,積極引領行業影響力。運用科技連接融合,建立快速的信任關係,實現突破成長。 高度的組織內部協同 高效的組織間協同 開放的平臺信息協同
  • 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 政治科學視角下的大數據方法與因果推論
    內容提要:伴隨著科技進步和治理實踐的不斷演進,日新月異的組織制度環境、學科間融合和新興方法的廣泛應用,持續驅動著政治科學理論和方法創新。大數據既是新興研究方法,為政治學研究提供豐富數據源,更是政治學研究新議題,日益為政治學的知識生產提供新動力。
  • 黃建軍 趙倩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內在邏輯與路徑優化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該嚴格按照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八個統一」總要求來紮實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其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原則直指「教育之道」,這要求我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推動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統一發展、同向同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有「潤物無聲的效果。」
  • 作業幫與教育部開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課題研究
    教育亦如此。時間、地點、教育資源的不同步,映照在孩子們身上所反射出的思考是如何促進教育的公平。網際網路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唯一類似引力波的存在,它可以穿梭時空,以網際網路技術變革將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實現推動教育公平的真正落地。10月26日,作業幫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共同啟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研究」的課題工作。
  • 怎樣加強新時代思政課建設?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是對思政課建設的精準定位;是黨對教育工作堅強領導的體現;是根植於中國大地辦教育、推進當代中國教育現代化、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因而,全面貫徹這一方針,各類學校必須從多方面採取措施:一是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二是齊抓共管,協同推進,真正形成思政教育大格局;三是配齊建好建強師資隊伍;四是將思政課作為第一課程進行建設;五是作為各類學校黨委主體責任落實到位與否的重要標準。
  • 關於網際網路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思考
    以這些「網絡原住民」為對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不能忽略對當代信息技術的關注。  首先,要利用網際網路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依賴於主講教師的學識、閱歷、威望與講課技巧,另一方面則離不開生動的事例、典型的案例、準確的數據材料的引證與說明;前者需要每位教師的個人努力,而後者在很大程度上則可以利用網際網路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