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國際理解教育肇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成立及推動,其希望以文明間的理解、包容促進和平,實現多樣性共存。中國的國際理解教育起步晚、發展快,著眼於培養適應全球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新時代國際理解教育的深入發展須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以順應國際形勢複雜變化,更好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儘管二者融合仍面臨一些挑戰,但只要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地推進教材改編、教師培訓等,將取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國際理解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新時代
國際理解教育及其在我國的發展
國際理解教育是世界各國在國際組織的倡導下,以「國際理解」為理念所開展的教育活動。[1]這一思想萌芽於「地理大發現」之後的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發展國際理解教育以預防戰爭的思想開始頻繁出現在杜威(Dewey)和蒙特梭利(Montessori)等著名教育家的著作中;而其真正肇始則應回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成立和推動。《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法》序言開宗明義談及:「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須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可見,自創立之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把促進國際理解,並以此推動世界和平與安全作為其基本使命和目標之一。
七十多年過去了,為順應不斷變化的時代潮流,國際理解教育的內涵不斷發展變化,日益豐富:由最初「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促進不同國家與文化的相互理解,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演變到「重視民主、和平、基礎人權與基本自由」等理念,再到今天「包羅資源和環境保護、尊重物種與文化多樣性,促進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相互依存和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強調「學會共存」這一核心目標。同時,各國國際理解教育的展開及本土化,持續擴大國際理解教育的實踐外延,使其在全球化時代百花齊放。
我國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始於20世紀90年代,基本與加快對外開放、深度融入全球化的進程相適應。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舉辦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2010年世界博覽會等重大活動,更進一步促進國際理解教育走上發展快車道。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頒布,第一次在國家政策層面明確提出實施國際理解教育。《綱要》指出,「加強區域範圍內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國際理解教育,推進跨文化交流,增進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要求,面向地方和學校,著眼培養胸懷祖國、面向世界,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未來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2]可見,推行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於培養國際化人才以呼應全球化時代國家發展的需要。
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回應新時代呼喚
為什麼要在新時代促進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要而言之,這是國際形勢深刻變化的客觀要求,是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客觀需要,也是思政教育守正創新的題中之義。
1.國際形勢快速、深刻變化的客觀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我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3]「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時代論斷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一方面,隨著一大批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特別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世界經濟中心向亞太轉移,世界權力結構「東升西降」。百年來,西方國家主導國際政治的情況正發生根本性變化。另一方面,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快速進步的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和5G通訊等科學技術深度改變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與組織模式。複雜且迅速變化的國際形勢,使國際和國內兩個大局前所未有地緊密聯結。在教育領域統籌這兩個大局,就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與國際理解教育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務須增加更多國際理解內容,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國際理解則要堅持思政教育的導向指引,以習近平外交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基本理論武裝青少年的頭腦,使其不迷失於龐雜的國際輿論與思潮中。
2.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客觀需要。我國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逐夢者和圓夢人」。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實這一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關鍵舉措。
第一,促進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有利於引導學生實現 「四個正確認識」,增強「四個自信」。自信是一種自我意識,也是一種比較意識。思想政治教育發生於國內,但其內容涉及國外其他政治文化與意識形態。因此,論及培育自信,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而然是一種比較教育。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僅來源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的深刻理解,更來源於以國際視野環望、了解不同文化,通過辨別「他者」所加深的對「自我」的認知與認同。
第二,促進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有利於培養新時代的大國國民。新時代國民,成長於「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歷史進程中,須有與之匹配的知識、視野和品格。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就是要引導當代學生,在「懂自己、懂社會、懂中國、懂世界」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好民族與世界的辯證關係,做合格的中國公民與世界公民;體悟服務民族復興和促進人類進步的緊密聯繫,在國際舞臺上為國家發展謀利益,並有胸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貢獻。
第三,促進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有利於培養國際化人才。從「四有新人」到教育的「三個面向」,再到培養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育人標準的迭代鮮明表現出我國教育在強調人才素質全面性的同時,增加了更多國際化「底色」—這是當代教育發生於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的必然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更多國際理解教育內容,有利於培養當代青少年具備國際意識、國際知識和國際能力,尤其是理解和運用各類國際機制與國際組織制度的能力,進而為我國更主動積極地發揮國際影響奠定人才基礎。
3.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題中之義。守正創新是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則,守正是靈魂,樹立根本方向;創新是生命,延續並增強思政課的教育效果。而將國際理解教育內容春風化雨地融入思政課中,是實現這一重要目標的有效路徑,將至少在三個方面進一步煥發思政課的時代活力:
第一,思維創新。國際理解內容的加入,將強化四種思維:一是國際化思維。思政課教學須拓寬全球視野,在知識與案例的選擇上國際化,在傳授方式和教育方法選擇上國際化,也將教育對象視為全球化時代的大國國民和世界公民。二是比較性思維。介紹不同文化、不同政治意識形態以及馬克思主義在不同地區本土化的內容,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對比,使學生在辨別中領悟其獨特性和優越性。三是針對性思維。針對學生關注且有重要理論意義的各類時事熱點進行評點,跟緊時代步伐。四是包容性思維。認知和比較、分析與理解,最後達到的目的是包容,這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備要素。
第二,內容創新。思維的轉變必然帶來內容的革新與豐富。如前所述,國際理解教育將拓展思政課的授課廣度,以全球視野選擇理論、案例進行比較。這不僅能進一步延展思政課最新理論的內涵與外延,而且也可為其所包含的經典理論和實踐案例增加更多時代特質,助其自證常青特性。
第三,形式創新。國際理解教育重在國際交流,教育發生的場合既可在國內,也可在國外;既可在課堂上,也可在社會中。在教育形式方面,思政理論課可借鑑國際理解教育的一些有益方式,嘗試組織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加入課堂討論,呈現對共同關注的某些熱點問題,如中國在當今世界的地位、西方發達國家的民粹現象等的多元認知;還可進一步拓展課外教學,與思政實踐課程相結合,組織各類主題活動和國內外社會調研,豐富教學形式。
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須妥善應對的挑戰
毋庸諱言,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當代中國教育的新領域,必然面臨不少難題,如二者的「兼容性」問題、教師的培養問題和教育資源的投放與再分配問題等。辨識、釐清這些困難,進而找準教育需求的痛點,是在實踐中推動二者有效融合的必要步驟。
1.促進國際理解與思政教育的理論內容進一步兼容。應當看到,國際理解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基本性質和基礎理念是一致的:都致力於幫助青少年更深刻認識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交往的本質;基本目標都是為了促進和平與發展,最終推動人類的整體進步。這正是二者可深度融合的根本前提。但也應看到,二者教育理念的側重點尚有不一致的部分,一定程度上為融合增加了障礙。這就要求我們在促進二者融合時,必須注意這些不同帶來的兼容性問題,從而有所選擇、循序漸進地推動。
2.培育適應國際理解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複合型授課教師。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教育發展與創新的基礎與關鍵。經過長期建設,我國擁有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思政課教師隊伍。但同時,進一步促進國際理解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必然要求授課教師能夠融通中外、貫通古今,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3.以有限教育資源豐富課堂組織形式。國際理解教育的課堂組織形式多樣,如課堂講授、辯論、模擬聯合國以及海外遊學等。而思政教育作為必修課貫穿整個教育階段,學生須接受課業考察,這必然使得教學資源的分配更傾向於應試及熟悉相應知識點,而不是更多給予國際理解這種類似素質教育的內容;教育資源在不同省市以及同一省市的不同學校間的分布很不平衡,這使得涉外資源不多的內陸省市特別是其普通中學很難在思政課中添加國際理解內容。
雖然存在上述諸多困難,我們相信,在持之以恆推動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道路上,只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原則、方向指引和精神依歸,統籌把握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逐步推進的基本原則,在教材編寫、教師培訓和課堂組織等方面不斷深化實踐創新,就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作者單位:虎翼雄,北京海外學人中心;谷寧,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0-03-1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3]習近平: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EB/OL].(2018-06-23)[2020-02-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6/23/c_1123025806.htm.
《北京教育》雜誌